Saisir la beauté tout le temps, partout - dans une église vénitienne, un bouquet de camélias blancs, un ange baroque - parce qu'elle est une nécessité impérative.
C'est incroyable, je suis sans voix. Comme si c'était la porte ouverte à un nouveau monde incroyable.
我是因为这个名字才去看这部影片的。整个故事是以两个最著名的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为原形展开的故事影片的核心元素是音乐影片几乎没什么对白,音乐(维奥尔琴声)始终贯穿整个影片,阴郁,欢乐,悲痛,沉思,,,,,,当画面”淡出时音乐渐渐消失,所有的恩怨情仇都随之远去。这世界的每个早晨都会有温暖明亮的日出,而悲伤,但愿它就此终结!(有机会的朋友别错过该片的原声大碟,该碟不断突破古典音乐唱片销售纪录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影片。本人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没有多少影片能引起我的兴趣,除了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很不知所谓的片名“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世界上的每一个清晨,都发生了些什么;很意味深长的译名“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原来阿哲的那一首名,不是原创,而是源于这部拍摄于1991年的电影;海报上,郁郁葱葱的色调,婉转流畅的字体,都令我长时间地凝视;还有关于音乐和古维奥尔琴的主题,亦深深吸引住了我。综上所有的理由,带着无比期待,又惧怕失望的心情,我让碟片开始转动起来。
18世纪的法国宫廷,华丽的服饰,喧嚣的演奏,粗暴的官员,还有一张老泪纵横的粗糙面容,他呻吟着叫他们停下,然后兀自拿起Viol,缓缓拉响一曲哀怨深沉的《Tombeau Les Regrets》(备注1),热泪滚滚。。。
时光陡然回转到17世纪的法国乡村,Colombe一直沉浸在丧妻的痛苦之中,妻子的幻影是他活下去唯一的支持,他不再公开演出,只躲在一件乡间的茅屋中,面对幻影,创作了绝世的《Le Tombeau des Regrets》。青涩的Marin来到Colombe家,为了能进入宫廷演奏而想拜后者为师,他弹奏了一曲,Colombe听后拒绝了他的请求:“Vous faites de la musique. Mais vous n'êtes pas un musician(备注2)。”
在女儿们的要求下,Colombe准他再拉了一首他创作的曲子——为他年轻的爱人Colombe的女儿Madeleine写的《La rêveuse》(备注3),Colombe有点心动了,让他过一个月再来。他再来的时候,Colombe终于同意收他为徒弟,但是Colome也告诉他,收他为徒,并不是因为他的演奏打动了自己,而是因为他眼中的悲伤。
他们的师徒情分在Marin再次为宫廷演出后断绝,Colombe发疯似地把Marin赶出家门,而此时Madeleine已经深深迷恋上了Marin,她偷偷教Marin她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技巧,并且同他一起偷听父亲的创作和演奏,使得Marin一步步走向宫廷乐队的至高位置。
为了名利,Marin背叛了老师,背弃了为他忍辱负重的女子,在奢华安逸的宫廷生活中,少年的悲惨回忆渐渐远去。然而只是远去,却没有消失。当他看到形同枯槁的Madeleine,临终的愿望只是再听他弹奏一遍《La rêveuse》,一切都回来了。他夜不成眠,他悔不当初,他空虚至极,唯一的安慰就是来到当年偷听老师演奏的木屋边,在冬日凌厉的寒风中,夜夜与星月为伴,如《La rêveuse》之于垂死前的Madeleine,他只想再亲耳听一遍老师弹奏《Le Tombeau des Regrets》,因为他终于懂得了其中深藏的伤痛。
苦等的第23个夜晚,他终生难忘,命不久已的老师听见他在屋外的动静,请他进门。他留着泪恳求老师为他上最后一课,老师轻轻握住他的手,第一次温柔地对他说:“先生,如果可以,请允许我为您上第一节课。先生,音乐,是为了表达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感。”
于是,师徒二人,相视而笑,噙着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奏了《Le Tombeau des Regrets》。
点一盏清灯,暗夜里一遍遍回忆那些情节的时候,才慢慢了解电影名字的缘由。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sont sans retour,小说中的这句话是片名的来源,世界上所有的清晨,都一去不复返。故人已去不再回,悲伤终结亦不再返,名利更如过眼云烟,什么才是永恒呢?是音乐吗?还是深藏在灵魂深处,对永恒生命的恒切呼唤?
备注1:《Le Tombeau des Regrets》,贯穿全剧的曲目,电影中译为《悲伤之墓》,实际是《遗憾之墓》,Colombe一直很懊悔,在他深爱的妻子离世的那一刻,没能在她床前陪伴。当Marin多年后弹奏的时候,也带着相似的遗憾与悔恨,当然其中有悲伤的成分,但只简单的说是悲伤之墓,太不负责任。
备注2:Vous faites de la musique. Mais vous n'êtes pas un musician. Colombe对只想出名的Marin说,你会演奏音乐,但你不是真正的音乐家。电影里翻成什么鬼东西我都不记得了,因为过分美化而背离了原本的意义,就是失败的翻译。
备注3:《La rêveuse》,Marin为他年轻的爱人作的曲子,电影中翻译成《梦中的女孩》,意思很搭情节,不过我保留意见。
E.M.福斯特曾经说,音乐国度并非俗世王国,普通人一旦会演奏,便不费吹灰力直冲九天(shoot into the empyrean
), 肉耳凡胎我等,行止仰止,讶异他(她)究竟如何遁离了我们;而倘若这位音乐家愿意将其视界和经验具化为人类语言及行为,解释给我们听,我们将多么感泣爱戴他(她)。法国电影世间所有的早晨(Tous les Matins du Monde)里的隐士、古典提琴演奏家圣哥隆布先生(Monsieur de Sainte Colombe)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音乐不全然属于人世,它不呼应具体的事像情感,能表达语言未及的东西,而换个角度,语言就无力囊括它,它是一种寂静之声,无法言说,却有唤醒死魂灵的微妙震撼力。
这位老先生,是决计不肯为飘灵乐声做人间布施的。他深居简出,沉默寡语,妻子殁后,更把自己关入简陋琴室,一日练习十余小时,粗枝大叶带大一双幼女,独独在意她们的音乐修养。他们偶尔公演三重奏,盛名远播凡尔赛,老先生倒像赶无赖一般扫走前来邀约的路易王的宫廷乐师,自甘清贫,沉潜哀伤。一家人止水生涯,因为一位莽撞的红衣少年而微澜渐升,后者琴艺精湛,野心勃勃,一定要拜圣科隆布为师,又掳走先生大女儿玛德蕾的芳心。听得琴声天籁,亡妻的影像居然现身,花貌如昨,而老先生情根深种,益发孤僻,日日拨弦独为伊人听,浑然未觉,门槛之外,学生负心,彩锦冠盖京华,女儿憔悴枯槁,裂帛一席决绝人世。
除开刻意搞笑,法国人都比较含蓄,即或情话滔滔,也用诗一般凝练语句,故而实际上不肯轻易兜售真心,层次丰富而内敛的演出,很适宜这一类低调抒情。在这部音乐主宰的影片中,对话都非常吝惜,人物之间,无论多么密切,一律使用敬称,悄悄排开彼此距离。
传说中的圣哥隆布先生,是为古典大提琴拉上第七根琴弦的人。他从未接受官俸,充其量不过“提琴爱好者”,当日却以琴韵惊世骇俗,影响过一批名家,身后还留下六十七件二重奏作品和上百件独奏曲目。习惯听低音提琴的人,第一次接触古典提琴,大概总会有点别样感受。弦声不再一味沉哑低回,而多了一层金属质感,且气腔显著,很可以模拟幽微翕动中的自然与人心。这位音乐家生卒不详,连名字,看上去都很奇特,de Sainte Colombe,来自圣哥隆布之意,学界对他的真实姓氏和出身似乎也从未间断考据和争论。
如此难于捉摸,他也许真的是个缄默谨言,飘逸素居的人,正如影片中他临终之前唯一一次剖白所暗示的,乐声传递言语难尽之妙,又要苍白后者作甚呢?这样的性情描刻,贯彻电影始终。一开始,站在亡妻灵床边,他是那样冷感地愕然;随后自闭创作,不止悔痛、伤逝、也似有无尽怒意,恨时间为何轻易带走她,而自己竟错过临行末一面。他显然不通育儿之道,粗蛮武断,急火攻心,也无端端灼伤过孩子们。他一点不圆润,发疯似拒绝入宫,倒并非铁骨铮铮,更像是天性难容。才情学生马涵.马亥(Marin Marais)初来面试,他毫不留情,直指对方可为优秀技师而绝非音乐家。马涵心高气胜,悟性敏锐,每一回合交流,却总被严师修理得满眼泪水。
这么一个脾气乖戾、近乎有点语言障碍的老先生,内心深处,却流淌着沉远似海,坚比磐石的爱情,透过音乐,曲曲折折发散出来。这是故事最打动我的亮点,远胜于青春小儿女那么随意温柔急转至倏然崩裂的变奏。马涵的心情,一直就比较功利,他学提琴的初衷--成为伟大演奏家,早已决定提琴之于他只不过傍身上爬的阶梯,爱情到了一定时候沦为绊脚石,便是命定。甚至当他悔悟,回头夜访恩师,也是为了偷习后者即将陪葬的天籁琴谱。而科隆布先生那边,从未搅扰过这些黑沉欲望。他心心念念,只要亡妻复生,一曲哭泣(Les pleurs),弦断无人应,他边拉边垂泪;当妻子的魂灵轩窗相对,那一阕归来(Le Retour),便似久候的如愿,终于升起淡淡欣慰。
我想,恐怕编剧甚至音乐史家都无法断定,每一曲幽静中的声音是否对应真实环境里的依依爱情,也许至多不过生硬拉凑。不过确实,电影不是诉诸语言,而借由纯粹提琴弦腔,配合人物肢体,成功重复着可能根本就欲语还休的天人离隔,锥心疼痛。音乐做媒介的例子在片中无妨套用每个人身上,比如马涵初试琴声,明显带有炫技成分,曲风堂皇华丽,滴水不漏,很可反映主人家的野心,也难怪圣哥隆布先生,眯眼沉吟,脸色一瞬间即抹下。又如玛德蕾死前,曾央马涵回来拉一曲他们相爱时他为她写的梦中女孩(La Rêveuse),马涵弦急一分玛德蕾即喊停,仿佛终究对这个人还剩一丝留恋,不肯由他安生,曲子呢,也只能慢慢走,才释放出爱的余温。
看完电影后,杜普蕾演绎过的门德尔松D大调无言歌(Song without Words in D Major)一直在我耳畔萦绕不去。这不是门氏为数众多的无言歌里最著名的一支,却无论从风格还是主题,都和这部忧伤电影吻合。电影的名字隐匿了后半句,世间所有的早晨都一去不复返(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sont sans retour),而爱情晨露,也终必成空。或者正是离别升华了人们的爱,像那首无言的旋律,每一个音阶都被拉长然后低回,起起落落之间,一切缱卷缠绵尽皆散去,而要说的话,依然还噙在爱人嘴边。
附:这部电影的演出阵容可谓强大,演马涵的,是德帕蒂约父子,杰拉尔德的演技自不必说,他家公子吉荣(Guillaume Depardieu)比他青年时代英挺得多,戏也做得很好。玛德蕾则是大鼻子情圣里德帕蒂约和瑞士小生文尚贝赫(Vincent Perez)共同的心上人。出演圣哥隆布先生的让.皮埃尔.马赫耶(Jean-Pierre Marielle)曾演过很多法文名作改编的影片,比如童书名篇大莫尔纳(Le Grand Meaulnes)、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依风的香水(Le Parfum d'Yvonne)、前几年菲利普.克罗岱尔畅销小说灰暗灵魂(Les Âmes Grise)等等,这部电影,也有小说后援。他饰演的角色大多阴晴不定、个性复杂,那么乍一看圣哥隆布先生,层次感就很丰富了。
原文和图片请参考:
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5136377.html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一部极致纯粹的法国文艺片。低沉的古音,优美的画面,安静的人物,每一帧都散发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纯粹、古朴和静穆,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享受。本片获得1992年法国凯撒奖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电影原声、最佳音效、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
电影本来的片名直译应该是《世界上的每一个清晨》,不知道是谁给了它似乎很有意境的中文翻译:《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看完全片,原本直白的名字其实更妥帖,与影片气质更相称,更能传递出主创想要表达的意思。
电影讲述了法国历史上的音乐大师桑德·哥伦布的故事。哥伦布大概出生于1640年,卒于1700年,时逢欧洲文艺复兴的晚期。他弹奏的乐器是低音维奥尔琴。这种琴被持于膝间演奏,当时被统称为Viola da gamba。低音维奥尔琴是现代大提琴的前身。而哥伦布是公认的Viola da gamba的演奏大师和作曲大师,是他为这种乐器增加了第七根线,极大地拓宽了乐器的音域。桑德·哥伦布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该片情节真实性有待考证。
故事是以马莱斯的回忆口述展开。哥伦布痛失爱妻后,带着两个女儿过着隐居生活,并沉浸在维奥尔琴的世界里,用音乐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同时琴艺也是日益精进。虽然被相中做宫廷乐师,但他断然拒绝了皇帝的邀请。后来勉强收了年轻英俊的马莱斯为学生,却发现两人对音乐的理念不同,不久便分道扬镳。此时,哥伦布的大女儿玛德琳爱上了马莱斯,并承诺把从父亲那学到的一切教授于他。马莱斯成为宫廷乐师后抛弃了玛德琳,玛德琳因此卧病在床很多年,最后还是上吊自杀。
细细品味会发现,电影人物发生的故事并没有被强调为影片向前发展的推力,而是浸润在电影营造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里,水乳交融。那些低沉悠扬的音乐,冷峻简朴的静物画,优美自然的环境,朴素的服装,高贵单纯的人物心灵都是“美”的翅膀,带领我们穿越到那个古典时期领略文艺复兴的光芒。木心说:“文艺复兴,似乎复的是基督教之宗教,其实复的是希腊精神。”什么是希腊精神呢?德国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说:“希腊精神就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种精神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美。希腊将“美”在人道中推到第一位,这种朴素的唯美主义,不标榜的。他们高尚。十九世纪的唯美主义,华而不实。美,最后带来人格的美:勇敢,正直,战死不丢盾牌。
是的,桑德·哥伦布就是这样一位至纯至美至真之人。每次弹奏前后,他都要喝饱红酒。你看,“希腊的酒神精神,最符合艺术家性格。”宫廷乐师去拜访他提出邀请时,哥伦布说:“我已经决心在这里生活了,我的伴侣就是七根弦和两个女儿,我的回忆是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日子。这美丽的自然就是我的宫廷,请告诉宫廷,乡野之人不习惯那里,我作为乡野之人不想为任何人做事。”一次未成,皇帝派出主教出马邀请,但哥伦布心意已决:“比起受赐的金银,我更爱金色的夕阳;比起皇宫,我更喜欢这贫穷的家,你们回去吧!”
对亡妻的思念与爱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随时间的流逝而减退,就如那把雕刻有妻子头像的维奥尔琴,那首“悲哀之墓”,那幅挂在他小木屋里的静物画,日夜陪伴着他。在他心里妻子从未“离开”。他坚信“只由瞬间灵感形成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大自然的风声,画家作画时画笔摩擦画板的声音,小孩撒尿的声音,女儿的哭声,都是他音乐灵感的来源。马莱斯对音乐没有这样的理解和创作心境,自然达不到哥伦布的境界,所以他只能是一个乐匠,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
当马莱斯听闻玛德琳的死讯后,他说: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sont sans retour(世界上的每一个清晨都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每个人都无法抵抗命运。玛德琳离开了,死神也在向哥伦布招手。从这开始电影场景画面就切换为夜晚模式了。我猜测主创这样安排也是象征当时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即将谢幕,人类历史将向现代社会迈进。“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但是“希腊是偶然的希腊、空前的希腊、绝后的希腊。”文艺复兴后,希腊精神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赫尔曼·黑塞在《堤契诺之歌》中说:“这个古老的世界终将落幕,不久,机器将战胜双手,金钱将战胜道德,理性经济将战胜田园之乐,没有人知道究竟谁对谁错。像我这样的古文明崇拜者将因而感伤,但不论我们的诉求是什么,无人能反对我们的意见。我们明白,无论凭借理性或感性,我们的想法与进步或浪漫、前进或落伍无关,而是与事情的表象或实际内容有关。我们明白,我们厌恶的不是铁路与汽车、金钱与理性,我们讨厌的是遗忘上帝,是心灵的浅薄。”
哥伦布走了,他把饱含爱与深情的音乐通过马莱斯留在了这个世上,洗涤世人的心灵。本片导演阿兰·科诺(Alain Corneau),在当电影导演之前就是位音乐家。而电影中的音乐部分是由西班牙古音大家Jordi Savall完成。伟大的艺术家成就一部伟大的艺术电影。向他们致敬!
在旋律艺术的后面,隐藏着两种彼此对立的可能的意向性:巴赫的一段赋格曲在使我们对生存的超主观的美进行沉思的同时,又想让我们忘却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忧愁,甚至我们自己;相反,浪漫主义的旋律想让我们沉湎在我们自身之中,让我们极其强烈的感受到我们的自我,让我们忘却一切身外之物。
很工整很精緻的古裝片,但是問題恰恰在於太過工整精緻,每一幀畫面的美都恍如計算得分厘不差,可是因為計算過多反而削減了畫面中的情感,導演的執導顯得匠氣有餘靈氣不足,雖然是影片以主人公敘述呈現,但是過多的畫外音實在令人出戲,同時在表演上也沒有打動我。
美存在心间,音乐之美在于表达不可言喻之物。。情节上一正一反两个故事,互相衬托。风格上较克制,很大程度上摒弃了镜头运动(开场的大特写+画外空间算是一个极端例子),而用固定镜头中的光影与构图来营造一种油画风格,必须得说林间的几个夜景确实美。
技术是骗人地把戏,手段是无聊的表演,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维系此在的生存,同时也无时不刻试图将实存赶尽杀绝,灵魂的光芒却恰恰是在那极境中彰显的,从古至今,浩瀚如海的故事似乎都在说着同一段往事,诗人们也好像始终吟唱一如的诗篇。
http://www.tudou.com/listplay/MkRLTbSg3qU/-K7_gIPOSR4.html
剧情,音乐,要表达的情绪什么的都很好。就是大提琴演奏的部分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太假了,姿势手法都不对,握弓也不一致,更不要说韵律感觉了,完全就是胡乱的瞎拉。这是致命的硬伤。不知道音乐顾问是干什么吃的。。“听听我女儿的哭泣吧,她比你弹奏的声音更接近音乐”这句话真是又美又绝!
昨晚在电视看了一个吴冠中的专访,他提到中国普遍存在的美盲问题, 想来伤感, 一个文明古国竟沦落到此地步. 啥时中国导演能静下心, 用心去看世界, 用心去触摸感觉, 拍出一部像(日出前让悲哀终结)这样的电影, 我们可以拍(高山流水), 不要再看像(夜宴), (无极) 这样自以为美其实丑的电影.
这部电影居然和我一样大了。刚看完《世间的每一个清晨》的小说,所以决定一鼓作气看完这部改编电影。一位沉浸于对亡妻追思中的鳏夫以拉大提琴的形式再现亡妻的音容笑貌,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拜之为师,因双方的音乐理念不同而分道扬镳,年轻音乐家贱怠了深爱他的艺术家的女儿,她的死使二者捐弃前嫌,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爱的执念,而所谓理念不过是艺术的抽象形式,因此内心隐秘的艺术激情死灰复燃,殊途同归。「世间的每一个清晨」——都没有归路。虽说已经是1991年的电影,但是每一处都美得像油画一般。除了继承了法国电影浪漫得有点儿闷得特质之外,一切都很好。
四星半 里面那位老演员做样子乱拉一气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情节清淡而节制,镜头也没有刻意营造任何美感,却散发着浓浓的香气。简单里蕴含的坚守和疯狂,在维奥尔琴的如泣如诉里变成了圆。想起老罗的舒伯特,让人愿意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人一生中能听到多少震撼整个生命的演奏呢,我想听一次。音乐是我们说不出的一切,是无法慰藉的思念生活孤独唯一的礼物。
大量的画外音只能说明电影表达手段的无力,整部影片更像是小说的图解。P.S.18世纪法国宫廷乐师的小白脸形象让人看着恶心,包括那些夸张的服饰,反倒是St Colombe隐居山野所穿的被认为过时的便服更贴近现代的审美观点。
巴洛克音乐家传记电影,92年七项凯撒奖作品。从头至尾的七弦维奥尔琴,音乐五星。电影里有两处静物场景,完全还原自法国画家Lubin Baugin的作品。视效太精美,五星。故事3.5,相对弱化。喜欢这句台词~音乐是为了表达言语之不能表及处,所以并不完全属于人类~综述四星以上。
美少年长成不堪的老者,女孩在幽病中垂死,音乐家与亡妻从未分开过,艺术痛苦而孤独,日出时悲伤结束,余剩琴音,如泣如诉。
日出本身,并不会融化昨夜的悲伤。只有不经意间梦呓的吐露,才能消逝过往辗转的彷徨。
有艺术的境界,但还是叙事迟缓,人物呆滞。所有西方古代的影像与故事中女人都是饥渴放荡的年纪轻轻比男人还主动……十七世纪时的宫廷装明显是为了掰弯男人设计的啊涂脂抹粉衣服那么多花边绉纱还粉嫩粉嫩的。女主少女时期美,长大了太硬像男人,妹妹从小丑到大。年轻的男主角和Max Riemelt好像。
名字、原声都比电影好。最糟糕的是英俊的男主角到中年竟然成猥琐大叔了,岁月不饶人啊真是。3.5.
三星半。Sainte-Colombe的低音提琴,巴洛克音乐,静谧的乡村,油画般的镜头,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一切都太诗意了。可惜我一边嚼着花生米,以为是渣男变成死胖子的故事。情绪代不进去,白白浪费这美丽的意境。音乐的存在是为了说出那些表达不出的语言。感情都诉诸在琴声中,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哥伦布把他的一生都倾注在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当中,而音乐就是他最后的伙伴。他用音乐构筑了一道包裹起他和妻子的围墙,换来的却是太多孤独与误解。还好,经历了无数曲折后,最后他的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悲伤终于在日出前终结了。在这部对白甚少的电影里,音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OST早就收过,电影蛮闷
四星半。“音乐就是表达那些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它是一份礼物,生存的激情所在。音乐和电影唯美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有着复杂的情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