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总统班底

HD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雷德福,杰克·瓦尔登,马丁·鲍尔萨姆,哈尔·霍尔布鲁克,F·默里·亚伯拉罕,简·亚历山大,杰森·罗巴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6

 剧照

总统班底 剧照 NO.1总统班底 剧照 NO.2总统班底 剧照 NO.3总统班底 剧照 NO.4总统班底 剧照 NO.5总统班底 剧照 NO.6总统班底 剧照 NO.13总统班底 剧照 NO.14总统班底 剧照 NO.15总统班底 剧照 NO.16总统班底 剧照 NO.17总统班底 剧照 NO.18总统班底 剧照 NO.19总统班底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总统班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水门事件揭发人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所写自传改编的电影。二人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水门事件里,他们历尽艰辛揭开政治黑幕,人物和事件一同成为美国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由五名盗贼开始,他们潜入水门大度行窃。本来是一桩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却在Bernstein(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饰)和Woodward(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饰)的追查下,最终撕开了一条大裂缝,矛头直指总统尼克松。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主编本·布莱德利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记者的这边,Bernstein和Woodward得以继续追寻事件真相,得到了重要线人“深喉”的帮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艰辛后,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完美星球猎兽少女队哥斯拉复活校园先锋大上海之夺宝奇兵肉食猎者第十季心跳2010雪鹰领主 第三季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一季恶毒女儿·圣洁母亲神枪七蛟龙米克的近路大名破产恋恋情深阳光舞台她爱上了我的谎:我和她相遇前的故事杀手公司园艺大师阿育王春子啊起来吧桐籽花开仁义的墓场歌之王子殿下 新剧场版5颗子弹情书无情河畔

 长篇影评

 1 ) 媒介与真相

媒介与真相

70年代的美国,经历着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一边是黑人平权运动和嬉皮士文化风潮的席卷,大环境下美国又陷入越战的泥沼,政治丑闻和刺杀活动频频出现,美国式的自由与民主经历着挑战。而这部带有纪录片式的揭露政治丑闻的电影《总统班底》(《惊天大阴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当时美国人对于民主的追求。本片上映于1976年,是“水门事件”(1972)发生的四年之后,当编导们用电影化的手法再次去还原当时诡谲的历史时刻,我们仍然会感受到政治活动的黑色内幕是怎样影响着政权的争夺和权力的滥用。

本片通过两个媒体人坚持不懈的对于真相的追求,一步一步将被简化的偷窃事件铺展开来,变成一场对于民主与真相的大探讨。作为新闻报社的媒体人,其职业属性就充满着对于正义与真相的职业道德。同时在七十年代的美国,电视、报纸、电话等传播媒介已经相当普及,通讯与媒体已经进入民主选举与娱乐消费的时代语境。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电视机、打字机、报纸、电话等,已经表明着政治斗争不再是简单的内部争斗,而是更加广泛的、深入的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视媒体上的作秀表演,传媒的大肆宣传,个人与政治组织的利益合谋,这些日常娱乐与讯息接受已经变成了政治的谋权手段之一。平民们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到政治生活,美国式的民主在一点点的向下层普及的同时,广大的民众也开始运用宪法与法律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与自由。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正是这样一种对于真相和民主的执着追求,揭开了一层层的政治黑幕,尽管政治丑闻让当权者受到惩处,统治集团的利益受损,但从民众和民主的立场上看,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新闻媒体人的真相追求和民众的民主权利的维护,这是影响着整个社会民主进层的走向,它深刻触及了那些肆意妄为的以统治者自居的政客,似乎宣告着正义和法律的终将降临。与之相似的新闻媒体者的揭露丑闻的电影还有前几年的奥斯卡影片《聚焦》,同样讲述着作为大众传媒工作者的对正义和真相追求,揭露出宗教人士的伪善和掩藏的丑闻,带给人的真实触动同样是巨大的。

当电影用电影化的手段去揭露或者呈现另一种真实的时候,同时也对应着新闻媒体人用报纸、电视的媒介去报道着真相一样,电影在这里也承担着社会媒介的作用,同时它不仅仅在于呈现,更急重要的是用诸多电影化的手段去让银幕前的观众去思考,媒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它的工具属性以及民主进层的艰难性,在更时候媒介手段更容易成为一种统治者的辅助工具,去宣传、制造着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利益。电影似乎在用这种“自反”的属性去催促观众进行自我分析和辨认的能力。盲众是占大部分的群体,他们构成着组这个巨大的社会的巨大支柱,如同电影中的民众,面对刚开始的真相难以信以为真,他们呐喊、狂欢的支持着那个欺骗他们的当权者,而面对真相却总是斥责怒骂。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真相战胜谎言,因为在这条路上,不断会有人在追随着。

——2019,4,16

 2 ) 《总统班底》:当天那高涨情绪,今天是否还未退?

每开一门新课或者来一位新老师,破冰时期必问的问题肯定有:谁以后想成为记者?

如果记忆还算正确,不管是坚定举起来的手还是四下张望过形势之后再举起来的手都是以可怕的速度逐年递减的。比较悲惨的是,到了今年我终于也成为了东张西望不敢直视提问者最后还是决定把手藏在桌子下面的大军当中的一员——不过我发誓我也可以在回答“谁以后完全不想成为记者?”的时候做出同样的举动。

没错,在不知不觉当中,我变成了一枚不折不扣的骑墙派。并为此感到羞耻。

诚然,在作为新闻学人过去两年(或者严格来说一年)里,总是有太多发现现实与理论/理想不符的时候,这样的时候一多就开始怀疑,怀疑一多就开始动摇,动摇久了必然要放弃。中国没有新闻自由。这大概是半途而废的新闻学人最常用的解释自己为什么放弃所谓“新闻理想”的表达了。说真的,的确很给力,给力到可以藏下无数真正的缘由,譬如记者没地位,譬如记者吃力不讨好,譬如记者没钱赚,譬如记者不稳定。当然以上的任何一条都不如基于不可抗力的“新闻自由”来的掷地有声,仿佛还带着深深惋惜与无奈来作绕梁余韵,莫敢不从。

所谓新闻自由到底是不是一个错误归因呢?只需看撇除这个冠冕堂皇的大罩子之后,我还敢不敢说我想做记者。

《总统班底》的故事所发生的时代,《华盛顿邮报》记者Carl Bernstein和Bob Woodward揭露水门事件的70年代从来被认为是新闻史上一个无可复加的光辉岁月。本学期第一节新闻报道理论与技巧课(TT)上,Mark就说,所有新闻学院的课上都会提到它,因为这是对美国曾经新闻自由的最好注脚,也是坚定学生就业信心的最劲强心针。水门事件之后《华盛顿邮报》的广告词一度是:这是一份能帮副总统找到工作的报纸。简直不能再拉风一点了。

当片中Ben Bradlee在报道出街前一天在院子里对Bernstein和Woodward说:“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没有什么在此之上,除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新闻自由,可能也因此保障了美国的未来)”其让人血脉贲张的能力不亚于在《十二怒汉》里听到Henry Fonda说(不是原话)美国司法制度最神圣的一条就是一旦陪审团不能达成一致就不能判一个人死刑,也是美国如此强大的原因。

但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到现在依旧存在,可是水门之后再没有出现过同等分量的可以撼动all president'e men的报道——别说拉链门。911之后,美国政府虽不像我天朝一样成立新闻媒体监察部门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查,却以一种更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他们愿意看到的报道方式植入媒体脑中最终令其放下尖刻的笔和摄影机。上周,《南华早报》的财经版资深编辑Kenneth Howe来做TT的客席讲师,当中讲到一个他在《旧金山纪事报》时揭露某银行大班亏空公款的故事。我惊奇的发现,他所描述的如何确认信息来源,如何确保自己不受报道所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伤害的过程与《总统班底》中Bernstein对水门报道进行最后确认的方式如出一辙:以各种虚拟语气向专业人员求助,然后以“如果我说的是错的就在N秒内打断我”的tricky方式来求证。然,Kenneth对报道出街的期待全然不似电影中的Bernstein来的热切,甚至乎我隐隐觉得同样在得到隐喻的肯定的答复后Kenneth的欣喜是来自自身安全的保障,而Bernstein却是源于真正作为调查记者揭露出一件惊天秘闻的快感。的确,Kenneth之后也说,在写这类报道时候,editor就不是你的最好朋友了,因为他们总是会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推你和报道出去以追求销量和社会反响,但最后万一惹麻烦了却不甚关他们的事,所以在这时记者需要自己衡量利弊,是push还是pull。

且,电影对于人物和事件总是会做出艺术化的处理——譬如新闻从业者角度看,我不认为Bernstein和Woodward在每一次调查采访时都严格按照新闻人守则所说第一时间自报家门居然还能得到被访者的全力支持。当年BW二人的真实心理反应早已经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即使在完备的制度下,依然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不被保护到的暗涌,于是仍旧是个人在选择到底是做还是不做。

所以,为什么要做?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要写作》里提到新闻记者是被强烈的虚荣心和自我中心意识所推动的。很尖刻,但是亦没有错——Kenneth也说几乎所有杰出的记者都是抱着一颗不切实际的想要拯救世界的心而投入的工作。仔细想想,原本所设想的从天灾战事中以文字语言的力量教化大众、惩恶扬善,不是那种无可救药的英雄主义精神却又是什么。当然你从来也应该知道“英雄”不是一个太过现实的词汇。不够现实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存在的可能和价值,只是他们不会那么容易顶着棱角生存——你做的很好,但是万人却拿着十架在摇愿钉起你焚烧。

昨天翻看旧邮件记录,才发现原来两年前的我居然对陌生人也滔滔不绝过我的“新闻理想”,热烈到简直要灼伤我今天日益冰凉的眼睛。那时候的我竟然那么坚定地相信,即使大气候并不乐观,但是“永远的忍耐,永远不出来,世界将依然不变改,只会让更多罪名埋没爱”。

所以,做还是不做?

也许还是需要想起一下初时的雄心壮志,但愿总是能“不愧面对,出发时热血之躯”。

 3 ) 客观严谨的政治佳作

       注:纯粹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学新闻的孩子你伤不起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总统班底》与娱乐化商业化演绎历史的好莱坞潮流大相径庭,改编自当事人的同名纪实文学,影片以客观、坦率和严密的视角再现了两位记者调查水门事件的过程。
    1972年的水门事件是美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划时代的一笔,它不仅使两名记者和《华盛顿邮报》知名度大大提升,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更树立了大众媒体执行社会监督职能、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典范。
    水门事件曝光后,在公众心目中,大众媒体和新闻记者的地位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大幅度提升,而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层面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今“门”事件早已成为各种黑幕丑闻的代名词。对于表现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题材,《总统班底》的切入点很好,电影没有花篇幅去表现尼克松和幕僚如何商讨并掩盖真相,也没有采用看起来更为简单直观的双线叙述,而仅仅是以《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采访调查活动作为视点,这样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主人公的调查过程,与主人公所知所感保持一致,而且也能更好地体会到调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艰辛。这样的切入点和视角还原了政治题材应有的客观严谨风格,也增强了观众对于记者坚持不懈的认可。
    影片没有用演员扮演尼克松总统,仅仅是使用了纪录片资料。情景再现与历史档案有机地融为一体,几乎没让人察觉出拼接的痕迹。影片里尼克松作为政府最高层,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电视机上。比如一开始,打字机铿然有力地敲出时间后,电视里就出现了尼克松总统意气风发地在众人的掌声中走上演讲台,虽然没有任何旁白,但是潜台词已经流露出这个风光人物背后所暗藏的各种不光彩。接下来,尼克松总统总是在最关键时出现,当调查取得关键性突破的时候,当采访遭遇到阻力被迫中断的时候,电视里播放的是尼克松击败其他其他候选人,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场面。而在影片结尾,办公室其他人正在看电视直播尼克松连任成功,宣誓就职的场面时,我们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正全神贯注地在打字机前奋笔疾书,毫无疑问,他们正在敲打的报道,正是日后揭穿政府阴谋的有力证据。影片将其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打字机的声响和电视里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尼克松总统的笑容满面和两名记者全然忘我,这样的对比,不仅起到了强烈的讽刺作用,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对于“深喉”的处理是本片中略带悬疑和惊悚的部分,由于当时还不知道“深喉”的真实身份(直到2005年FBI前副局长Mark Felt才承认自己就是“深喉”),所以电影里他被处理成一个隐藏在暗处,始终无法看清正脸的人。寂静的地下停车场、阴暗光影里的“深喉”、局促不安的交谈,以及各种风吹草动……这几段细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为电影不紧不慢的节奏增添了点紧张的气氛。
    《总统班底》以冷静和理性的纪实风格去引领观众,揭示复杂的社会现实,这其中不需要观众的情感代入。影片促使观众去思考:在政府滥用职权,践踏法律时,作为新闻人的你是否会有勇气去揭露这些?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其中就扮演了新闻英雄,而在此之前,也有一些不畏强权的媒体英雄在新闻史上书写过华丽的篇章,比如爱德华•默罗,在麦卡锡阴云笼罩的美国,他为了公正也为了自己的良知而战,并最终取胜(参考《晚安,好运》)。只可惜这样的人物已经越来越少,如今各种逾越社会行为底线的事情频发,却很少有人能站出来……
    也许习惯了好莱坞视觉大餐的人看《总统班底》会觉得非常沉闷,全片仅仅靠演员们的对白和不断采访调查的过程铺陈,没有旁白,也几乎没有配乐,但能够很好把握住节奏和脉络。在影片最后,打字机刷刷地敲出政府高层的纷纷落马还有尼克松总统的辞职,观众心中如千钧般重的道义也彻底放下,无数次被拒,调查时受到的各方压力,层层抽丝剥茧,主人公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胜利的喜悦,打字机戛然而止,电影结束,可依然能感受到影片在朴素内敛的风格当中所蕴含的强烈冲击力,依然能感受到记者作为“无冕之王”的力量和使命感。

 4 ) 总统班底:当政治遭遇艺术

  对有关政治的电影一向不太感兴趣,看《总统班底》是冲着两位主演的大名去的。看完,演员当然没有让我失望,而更多的感叹来自电影和事件的本身。当政治和电影的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真实和揭露真实才显得珍贵和感动。
  影片讲的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影片没有正面直入这个著名事件的中心,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两个原本普普通通、但通过孜孜不倦的调查走访揭露这个“惊天大阴谋”的记者,通过他们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来再现历史的真相。而作为事件主角的尼克松,则以记录片中的新闻人物的样式穿插于影片中,从片头处从中国访问回来时的意气风发,到最后丑闻败露辞职下台的黯然神伤,作为另一条线索与主线形成对照。对照之下,有蚍蜉撼大树的震撼和感叹,更有震撼之下对信念和精神的赞许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多反思。
  两位记者,鲍伯和卡尔,就职于《华盛顿邮报》,是最底层的小辈。一个刚加入报社不久,拿着最低的薪水,连总统底下最有权利的人都不知是谁;另一个虽然入行有几年了,但也一直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但凭着敏锐和执着,让他们抽丝剥茧一步步逼近真相。过程中遭遇种种阻挠和危险,更显气魄和决心。
  记者的扮演者分别是罗伯特雷德弗和达斯丁霍夫曼,他们和原型人物相处和交谈,并且在拍摄过程中也不断的交流,在戏剧化的重构中尽量保证真实。真实的两个人物之间,性格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激进派民主党,一个是共和党人;一个逻辑性强,谨慎,敏感;而另一个思维跳跃,随意,且有着点神经质。但两人又不得不进行合作,这样的组合在电影里,则带来了有趣的戏剧冲突和张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合作,又让两人产生默契。在影片里,罗伯特和达斯丁经常说着对方的台词,形成一种有趣有效的整体。于是,这两个重要人物,在罗伯特雷德弗和达斯丁霍夫曼的演绎下,既冲突又和谐,既还原了真实,又为影片增加了必要的戏剧性。
  影片的导演阿伦·帕库拉,你可能不太熟悉,不过说起他的另外两部著名的作品你一定有听说过:《苏菲的选择》和《塘鹅暗杀令》。在本片中,导演张控大局,控制节奏,在表演方面允许演员的即兴发挥,让影片既生动可看,又真实可信。
  除了实地考察和探访,美工还在片场完全仿照《华盛顿邮报》的原型搭建了一个巨大的编辑部,大到陈设格局,小到纸张垃圾,人在其中完全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影片里,编辑部是唯一光亮的场景。顶上无数一色的荧光灯,白晃晃一片,显得单调而没有层次。这体现的是记者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的严肃和紧张。编辑部之外的场景,无论是街道、其它室内,还是地下车库,都是阴暗的色调。对比之下,一方寻找正义和真相,另一方是隐藏的丑闻和罪恶,以及更多为其掩饰的黑暗。阴暗之下,还有危险和悬念。雷德弗在地下车库密会政府内部的“深喉”,黑暗寂静,任何一点响动都会让人毛骨悚然。
  影片还采用大量的深焦镜头,在表现主角的同时,对很多细节做了清楚的交代,展现事件复杂性的同时,尽可能多的给观众提供信息,让观众在观赏的同时自己去了解和体会。在片中主角驾着车出去寻找线索的时候,镜头又从近景拉到一个俯瞰城市的大全景,车子驶入街道消失在幢幢高楼之间。在强大的权利面前,个体显得十分渺小,而与之对抗的过程,注定艰辛、曲折、漫长。
  在众多电影人齐心努力之下,影片《总统班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将一个尽人皆知的重要事件精彩的再现在银幕之上,展现了历史真相,也展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同时,它将镜头对准平凡又做出巨大贡献的记者,展示了一幅记者工作生活的真实画面,也获得了人们的肯定。演员也好,记者也好,他们的工作,努力,带给我们事件里面、和更多事件之外值得捍卫和思考的东西

 5 ) 那个足以骄傲一生的秘密

  两个年轻人,一个叫伍德沃德,退役海军,刚来报社才九个月;一个叫伯恩斯坦,自他十六岁起就在报社混饭吃。就是这样两个人生轨迹完全没有重叠的人,却在一个秘密面前命运被同时永远的改写了。在他们的头上,那顶耀眼的光环上清晰的雕刻着这个秘密的名字——“水门事件”。
  这只是一件小事,经常看到这个世界光怪陆离那一面的华盛顿邮报总编本•布莱德利在得知有五个人在民主党全国总部因装窃听器被捕后微微一笑:“又是个党派斗争的小把戏。”因为藐视他把这个小事交给了那个快被解雇的实习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你被正式解雇前你还是得给我跑起来。慵懒甚至可能正埋头在书堆里偷偷睡觉的伍德沃德,被编辑用重重的敲桌声吵醒,他抬起头,睡眼惺忪,埋藏着那个让他足以骄傲一生秘密的资料迎面飞来……
这是一场注定不公平的游戏,一边是强大到难以抗衡的国家机器最高指挥员,一边是草根阶层的两个小记者。可是蛇吞象的游戏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当蛇紧紧的缠绕住象的脖子,用它小小的毒牙插进象粗糙的皮肤里时,轰然倒下的庞大躯体就是蛇的胜利福音。因此,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寻找那致命的毒液——他真的跑起来了,跑在每一个可能知情人的住所,跑在每一个可能查到资料的图书馆,他甚至跑在了中情局探员的前面!当然,这也得感谢他的好战友伯恩斯坦。冥冥中,似乎有着一双手在推动着他们,向前,向前!在往前一点点你们就可以看到真相了!没有永远的秘密,只有等待人挖掘的宝藏。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这两个勤劳的“寻宝者”,在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敬业和道德艰难的赢得了知情人的消息,那致命的毒液——美国总统确实曾试图阻挠司法公正!又一个庞然大物倒下了——这个国家曾经最有权势的那个人。
  我始终固执的相信,上帝是有倾向的垂青于某些人的。就像女娲造人,喜欢的她就仔细的用手捏,不喜欢的就用绳子粗糙的反复拉动连碰也不愿意碰。1972年6月13“水门事件”发生,伍、伯两人默默无闻,一年后,几十篇报道后,他们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传奇,它狠狠的浇灌了我心中那棵叫做新闻理想的幼苗,让它又拔高了一大截。
  我多么想多么想也能在某一天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骄傲的秘密。这个念头就像初夏疯长的芦苇一样在我的心里密密麻麻密不透风。上帝,给我一次机会吧。

 6 ) 《总统班底》:从电影看「水门事件」

首先,这是一部关于真相的电影。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首席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五人,在夜色中闯入了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相关文件时被捕,「水门事件」爆发。事件发生后,《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跟踪报道,正是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这起事件之间的联系,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本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惊天大阴谋」比较俗套易懂,但「总统班底」指的是当时参与此事的总统幕僚,相对更加贴切一些。

《总统班底》是根据上述两位记者撰写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中饰演记者之一伍德沃德的老牌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在1974年以4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应当说,雷德福敏锐的「嗅觉」让他做了一笔名利双收的好买卖。影片预算仅仅150万美元,但却收获了7060万美元的票房以及众多奖项和提名。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2010年被收录进了「美国国家电影目录」,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优秀电影的集合,只有极具「文化、历史或美学意义」的电影才有资格入选。

同样出色的「嗅觉」也可以用在当年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身上,因此这也是一部关于如何取得真相的电影。事实上,小说和改编后的电影在风格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原书更偏向于犯罪侦破或者政治侦破作品,有许多悬念和惊悚的成分。但电影就不同的,它只覆盖了整个事件的前七个月,同时将视角重点放在了两位记者如何通过毅力和勇气一步步揭开真相的过程上。可以说,它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或传记片。

两个普普通通的记者,想要揭破白宫不可告人的秘密,对抗美国最具权势的人物,差不多相当于「大卫挑战歌利亚」。对于他们的成功,从影片着重渲染的情节来看,首先要归功于两人锲而不舍的新闻报道精神。据说当年他们在做调查时每天要工作十二到十八个小时,连续采访了四十天,先后采访了一千多人。反映到影片中,他们确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报社内部的阻碍、受访者的不配合、事件线索的纷乱复杂等等。片中有两个相似的镜头令人印象极为深刻,一次是影片中段尼克松赢得大选当日,另一次是影片近末尼克松宣誓就职,近景是占据了一半屏幕的电视直播,远景处则是正在办公室努力奋战的记者。开心的人群以及志得意满的总统仿佛是在嘲笑这两只不自量力的蝼蚁。

当然,「水门事件」得以真相大白并不完全依靠两位记者的努力。其中,美国媒体的新闻自由权是先决条件。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虽然诸如政治、商业等形形色色的因素会制约记者的取材和报道,但在法律层面他们是畅通无阻的,就算受访者出于种种缘故对事情真相有所隐瞒或者篡改,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接受访问的,其原因就是新闻自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而另一方面,美国政界的两党斗争以及尼克松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所犯的错误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接下去讲的可能是与电影本身无关的几句题外话,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看下去。当年的「水门事件」中有两个谜团,一是闯入水门大厦是谁下的命令,二是为什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三流盗窃案件最终会升级为美国历史上空前的宪政危机,并导致尼克松的辞职呢?

随着相关档案材料的解密,第一个谜团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尼克松本人并没有直接下令或者策划此事。而第二个谜团则涉及到了尼克松的个人利益和野心。众所周知,美国的政体是三权分立,但这三种权力在美国历史上始终处于一种交替主导的周期性动态变化之中,某些阶段是国会占据主导地位,某些阶段则是总统成为权力中心,甚至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出现了独断专行的帝王般的总统,威胁着美国的三权制衡,尼克松政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与美国史上其他腐败或失职的总统不同,没有哪一届政府像尼克松及其支持者所做的那样威胁到了宪法,乃至毁灭民主自身。

而这与尼克松本人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尼克松出身寒微,两个兄弟早丧,使得他本能地缺乏安全感,也造就了他既富有同情心、多愁善感、宽宏大量,又工于心计、狡猾易怒、心胸狭窄的多重性格。早年多次的竞选失利强化了他性格中不好的一面,偏执多疑、不择手段、倾向于把政敌视作生死之敌,在政治上寻求对自己感情弱点的补偿。因此,虽然「水门事件」不是他直接下令,但也是由于他敢于藐视法律,下令广泛从事各种非法政治破坏和搜集情报活动而诱发的。

其实,因为此案既没有人员伤亡,也无财产损失,只要案犯认罪,并一口咬定与白宫无关,按照美国审判的常例,他们只会受到罚款和缓刑的判决。然而,正是源于尼克松性格中固有的不安全感、工于心计和善于操控政治,他和他所谓的「总统班底」迅速开展了掩盖事实真相的活动,一再运用权力阻挠调查、屡次对美国公民撒谎,并且犯下了许多不该有的错误,才导致了最后的结局。恰如尼克松晚年所言:「水门事件中让我后悔的事太多了。首先是我在一开始处理这个该死的事的方式。我跟它毫不相干,不该大动干戈。我应该直接面对美国人民,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向他们保证所有有关人员都会付出代价。」

回到当年的新闻报道,《华盛顿邮报》因为揭发「水门事件」而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奠定了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也一战成名。多方因素促成了这个「美国新闻界渲染的十大媒体神话」之一的事件,而受到两位记者追求正义和真相的感染,美国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大幅增长,新闻媒体人维护正义、挖掘事实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也许记者和报社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扬名立万、吸引眼球,但这篇报道本身的伟大亦是毋容置疑的。

 短评

其实我对政治也不是很关心。。更何况美国政治。但拍成这种抽丝剥茧的侦探悬疑片,真是我喜欢的类型啊!达斯汀霍夫曼年轻时候多帅我就不说啦,罗伯特雷德福还如此神似皮特!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太赞了。(生活在DC这种地方还是让人有点后脊背发凉!)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于想从大荧幕上了解水门事件的揭发故事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可信、权威、概括而又富有趣味的选择。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福德在这个故事里还没有配角杰森·罗巴兹来得抢眼,仿佛他们已经被淹没到了自己对事实的侦查中。这应该算是导演的成功,他真正做到将事件塑造成了主角。

8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not quite a fan of american politics. But the archetecture and the insollutable and impenetratable totality is very interesting, as Jameson argues.

13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除了Woodward和Bernstein敏锐的新闻感和坚持不懈外,如果没有“深喉”的关键性的信息,也很难在新闻史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打字机最后戛然而止,公正得到伸张,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16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用琐碎工作来推动的电影,完全是我的菜,可以一直看下去。功力全在细节,演员也泯然众人,都胜过《华盛顿邮报》那部。我不信什么梦想,但信这个逻辑。结尾用字幕交待的余下剧情,也够拍一部电影。

21分钟前
  • 57
  • 推荐

7.5分 有点纪录片的风格,故事只有一条线不够丰满。两位演技派的联手还是为本片增色不少。

24分钟前
  • 尊驰
  • 还行

三点五星。感觉力图展现给观众的角色形象都只具有表面的力量,可能是美国人才能有所共鸣的东西。结尾也略显草率了。两帅真有激情。

29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比The Post更有劲,影片很多double focal lens拍摄的场景镜头语言都很绝妙,最喜欢的一场Woodward和Bernstein追到Sloan家做最终报道无误的确认,很连续和艰难的追问结束之后,Bernstein问候了一句Sloan‘s new born baby,一刹那三人的身体都随着这句突兀的small talk松懈了下来,非常高超的表演技巧

34分钟前
  • Z
  • 力荐

Old-fashioned journalism, 真实不加修饰的演绎。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做新闻调查真难啊,华盛顿70年代的街头和现在没什么区别。

37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推荐

节奏感、景深、密集的信息量、克制的配乐与放肆的背景音效、面孔掩埋在黑暗中的访谈对象、从牢笼般的楼梯栅栏的束缚后大胆走出的女簿记员、"深喉"低沉的嗓音、出场寥寥却无比惊艳的杰森·罗巴兹。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我们坚信自己的报道。”结尾有些仓促,对事件本身不太了解的人也会觉得影片太过琐碎而不能牢牢抓住视线。追逐真相和对自由不断的奋斗是新闻人应有的态度。保障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也保障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42分钟前
  • Q。
  • 推荐

以新闻自由对抗强权的生动注脚,调查记者求证盘问的最佳范例;"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43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更喜欢《聚焦》。本作像教科书,说的是菜鸟记者如何误打误撞,在各方面的刺激、配合和帮助下,完成一条大新闻。《聚焦》则是深度调查记者,如何专业而又方向明确地挖掘新闻背后的种种,最终完成报道。

48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采访、打电话、讨论、打字,很多琐碎的细节,很70年代味的电影。很多东西都是磨出来的。伟大的胜利,达斯汀·霍夫曼与罗伯特·雷德福那时都是帅小伙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All of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of the king's men, couldn't put the world back together again.

54分钟前
  • Irgendwann
  • 还行

Dustin、Robert的年齡差距,和他俩扮演的真人本人竟然一模一樣,不知是否刻意挑過?

58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In a conspiracy like this, you build from the outer edges and go step by step. If you shoot too high and miss, everybody feels more secure. You've put the investigation back months.

1小时前
  • nbsp
  • 还行

they are hungry。看这样的片子是会对新闻行业重燃激情的。nothing's riding on this except the First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mayb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1小时前
  • 元気一杯咪噶酱
  • 推荐

《华盛顿邮报》历史的一笔,新闻自由和尊严闪闪发亮。然而电影中的人与事,除非十分了解当下历史,否则谁都会有点晕吧。虽然这点晕眩,不阻碍它成为经典。

1小时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8/10)从此以后,绯闻都被叫成“XX门”了……可结合《对话尼克松》一起看。这部片在IMDb上人气和分数都比豆瓣高,看来米帝金的确很不喜尼克松……影片风格很沉闷,但却让人见识到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演技。尼克松下台后毛泽东曾仍以总统之礼款待过他,可见毛也有孩子气的感性一面。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