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谢飞导演致敬!
属于我最喜欢的讲故事的国产剧情片类型,很适合作为拉片子的教学使用。
一、大山中的女人
1.十二岁的萧萧竹筐里背着“弟弟”,“弟弟”说 你是我媳妇;萧萧长大了一些后,与长工偷吃禁果几次,情窦初开尝到了做女人的甜蜜,再看着还有十年才能长大的弟弟,不由心生烦恶;村子里的女人不守妇道被扔到河中,萧萧害怕,与此同时发现自己怀孕,拼命想打掉,却被婆家人发现,被送回娘家,娘家人不留,最终生下一名男婴,萧萧母子却没有被抛弃。
2.听着爷爷说村里来的女学生,萧萧看她们的眼神,又畏惧、又激动、又嫉妒。女学生穿着及膝的裙子,齐耳短发纤尘不染,昂首挺胸目光平视前方自信淡然,萧萧只能背着小她十岁的“丈夫”去做农活。
3.错位的情感。萧萧的丈夫长大成人后,去外面学了知识,绕到家后,闻听母亲悄声对萧萧说,今天春官(即“弟弟”)回来,给你们圆房,萧萧对她的孩子说,没有哪个男人不成亲的,你叔结婚的时候还吃奶呢!公婆背后张罗着爷爷叫萧萧和春官圆房,萧萧给她的孩子说你叔叔怎么怎么样,萧萧也要当婆婆了。山村仍在沉睡,音乐绵延不绝,世代的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二、人物的层次与结构
“弟弟”受伤了找萧萧,萧萧把他的手指含在嘴中,眼神憧憬;萧萧的公婆听闻其夫不回家是外面有人了,晚上找不到“弟弟”发现其被放置在公婆身旁熟睡;小男人连接着萧萧的性渴望与公婆当其做“丈夫”的依恋,“山外的世界”虽没有实际展示却影响了留守山中的女人。
公婆家族,对萧萧和外面男人生下的男婴包容,是因为这也终归传了家中的姓,作为家族的成员,男人是根。十分巧妙地表示了/讽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作用,而男性归根到底只是传宗接代的象征,即使不是家族血脉的延续,但是随了家里姓,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质,因此“男”也不过是取之得利的“符号”罢了。
三、环境之于
古朴的房檐,房檐的瓦片,房顶的饰物,一种不可侵犯的架势,仿佛在这里的一切习惯即使延续千年也被当作理所当然,如果没有外面的冲击,这里的一切行为构成的生态环境是那么“牢不可破”。就在这般风景优美的地方,却令人们看到闭塞落后的观念而无比惋惜。冲击之于落后,落后之于文明,宁静如画与动荡不安,凄风冷雨,此情此景,麻木了我们的思考,混淆了我们的判断,加剧了对这片土地上落后思潮的叹息。
tips:看完电影要立马写影评,最好先从word打底稿,我总不长记性,好几次莫名丢失(哭笑不得)随便写写,可能理解的不对,欢迎交流批评。
好山好水的地方,却日复一日重演着女性悲惨的人生。萧萧和公鸡拜堂,而比自己小很多岁的新郎春官在母亲怀里哇哇大哭,这个画面已经足够讽刺。
萧萧实在瞒不了肚子,也没办法打掉孩子后,逃跑又被抓回来,本来要被沉潭,却因为姨婆说怀孕的女人要是含怨而死会在家中闹鬼而留了一命,又因为顺利生下男胎牛儿而留了宝宝一命。看起来打败封建的只能是鬼神。
结尾是循环,是讽刺,年幼的牛儿也要娶媳妇儿了,萧萧由婆婆梳妆打扮准备迎接,念书放假回家的春官偷听到家人准备在今天让自己和萧萧圆房,丢了行李掉头就跑了。
那个时候,这儿的女性终其一生被贞洁、生女孩儿是罪以及家庭等所困,被阉割,不自由;而男性呢,留下的满嘴多半是糟粕,而有机会取得知识的男性如春官,只想一个人逃,我突然想,没有在电影里露脸的春官父亲是不是也在年幼时娶妻,后来出于同样的理由,再也没回来。
于是,被留下来的可怜女人越来越多,男人的身影越来越淡。
风景:①自然生态②“人化”(一切景语皆情语)悟,王维的诗③现代乡愁的诗意表达④软化主流的国家话语和政治话语 ∞人性£复杂的存在 不要隐藏自己,人的主体诉求在某一个角度打动了你 表层→人性美 里层←伤害人性 张力 人人都是好人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①空间上的差异:外界(集市→牵引、驱动力、好奇人性中的自由一面)与乡村 ②观念上的差异:女学生(现代性的符号),轮回式的小说结构 ③伦理与自然(欲望),花狗不是恶的,是自然的。两个年轻人,在碾房里因为自然的欲望结合在一起(菊豆:伦理与欲望更为沉重) 结局的无定感最好 原生态哲学,没有受到儒家文化的禁锢,原生态背后的沉重感,走不出的圈子,圆为轮回,人在其中。镜头有用意 好人伦理能不能支撑现代伦理?首先是个体的自主性,独立平等的权利《九月寓言》 — 标题软硬都有,又要有感性 一定要去写,不写就不会有不慌不忙的坚强,能力更重要(江腊生)
电影用很多镜头展现萧萧吃东西的样子,每当看到她狼吞虎咽吃食物的时候都能感到一种人的蓬勃的原始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还是对自由的渴望,都是人的天性,而这些东西,都在封建礼教下被强制性的压抑了。
磨坊偷尝禁果一段娜仁花极媚,石磨的旋转、开闸放水的象征,音乐的和风也巧妙融入,加入了一段寡妇被沉塘,结尾小丈夫与之前提到的女学生暗合,童养媳循环,以开阔视野结局。
选修课老师放的电影,潇潇的相好真是太渣男了,结局潇潇为她的儿子娶了一个童养媳,又一个年轻的姑娘要走潇潇的老路,真是太讽刺了
谢飞虽然已经算是第四代里面文化反思比较彻底的,但是他和第五代仍然有着历史性差异。萧萧的结果太温存,平淡的有点出人意料。春倌最后走了,所有的男人都走了,他们都是无能的承担者和无力的反抗者。命运不过是轮回。
1.又一部让我感受到自己偏爱现实生活题材的电影;2.浓厚的乡土气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而剧情则反应了曾经中国山村生活的一部分样貌;3.草地野合情节联想到1988年的《红高粱》;4.台词:-女人呐是受苦受难的命,姨婆我生了六胎,一个伢子也没有给我留下。……-要是生了就更卖不出去了。-我看呐,春官这伢子也实在离不开她。-可是那个崽儿怎么办呢?要是个女伢子就淹掉她。-生了!生了!恭喜啊,生了个大胖小子。… 5.观看高清修复版也给个人观感加了些分;……
影片始自萧萧出嫁,终于萧萧给儿子娶童养媳。萧萧见过女学生,也释放过自己的欲望,但最后,她并没有走出愚昧的轮回,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性的“低端”切面。关于情欲的表现,欲说还休,借景见性,含蓄而不失激情。
具有1980年代的罕见开放特征的电影,和张艺谋《红高粱》、更早的费穆的《小城之春》一样,那个时候对性风俗的表达具有一种殊异的自然、淳朴、含蓄,浊中见清,清中显浊,淡化原罪观念,强调繁殖力的‘实用主义’,对保守礼仪制度的批评深刻而委婉。不像90年代之后,加入了消费主义和性原罪的视角,对相关主题的讨论也更咄咄逼人。此部电影虽然不脱沈从文的乡土乌托邦神话,但对人身上自然节律的表现,对礼法与原欲张力关系的刻画,以及摄影上的优美、克制,中国画式的剪切和留白,都让人印象深刻。一些细节,比如,潇潇跟狗娃在磨坊交欢,镜头切换到屋檐的雨水;潇潇婆婆看到潇潇在墙壁上投下的影子,才意识到其怀孕;胎儿-雏鸡;某女沉塘之后,塘边的水波往岸上漫了一圈。还有其他角色/场景的对位:婚礼-葬礼;沉塘女-潇潇;童养媳-姐姐;城市-乡下……
有次听张艺谋采访说过,论故事,没人能讲的过第四代。一个童养媳的故事,结尾春官面向大山无言,就是呐喊,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猜想可能对大山里的环境描写读起来会比电影来的强烈。谢晋谢飞吴天明看的最多,爱。
修复版真是赞!对第五代那些结论,“东方主义”也好“空间对时间的胜利”也罢完全对这部片子也适用……放在整个历史文化反思运动大背景下这部片特别逻辑,张艺谋的高粱地抄的是这里的甘蔗地吧……虽说谢飞并不像侯孝贤从沈从文的书里悟出来调度,但是那个结尾真的很棒。
@中传西配楼220 连着三天看谢飞导演的片子,能用三个关键词大致勾勒出来其母题——女性、民族与现代。之于女性,一个细节表现在姨婆说只有婆婆命好,也在表明生男孩给这位女性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让他成为了男性的存在,当观众为萧萧分娩揪心时,小孩性别想必是唯一牵挂着的,因为此时只有男孩能给她带来好命。孩子给萧萧带来了祸害,又给她带来了“好命”,这种矛盾也正是民族性的体现。本片胜在沈从文原著的绝妙,也胜在傅靖生的摄影。在看似轮回的命运中,也引出学生这一身份作为一条新的出路,结尾处巧妙在长大的男孩没有回到原家庭中,而是面向大山——似乎期望在封闭的大山中寻求现代化的路径。但摄影机最后又落在覆盖宅院上的砖瓦,不言中也在传达着作为遮蔽的却易碎的规范。
旧中国农村女性悲苦宿命双重轮回。萧萧没法躲过更大的那个:从童养媳的自己到童养媳的婆婆。导演以近乎同样一组村舍屋瓦叠嶂镜头首尾呼应,视觉寓意高仿了六零年代日本武士剧——小林正树的切腹夺命剑,同表封建礼教对人性的遮头盖顶重重压迫。但萧萧幸运地躲过了更为残酷的不守妇道沉潭处死。并非之前便对巧秀娘作过此事的乡人们突然良心发现不忍下手,而是封建意识之中另外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小丈夫离不了;大肚子卖不出;生了个男丁)频繁介入才阴差阳错救了她一命!可谓令人唏嘘酸楚的黑色幽默……三星半。
再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的原始、淳朴与厚重。女性的生命与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像蝼蚁一样贴着地表前行,在蜿蜒的山坳里,开出最美的野花。
看的版本少了近二十分钟。大概也猜到为什么春官的爹不回来了,他妈妈当初也是这样来的吧,现在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男人或许还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不管不顾的逃出去,而女人只能留下生孩子,不仅是封建文化的荼毒,还有人性中的那种习以为常,绝不能让个体有快乐,男人婴儿女人母亲
好难过的影片,好造孽的女人,好恶心的男人,好可爱的小孩。小时候看和现在看都觉得小春倌好过那个粗鄙的男人。情欲使人野蛮,果然。然而禁欲与纵欲一样不妥。
1、融合了沈从文的三篇小说,以《雪晴》、《巧秀和冬生》中巧秀的悲剧对应《萧萧》中萧萧阴差阳错的幸运,前者是对封建礼俗泯灭人性的直接批判,后者是对命运轮回中“我也吃了人”的揭露。两条叙事线都饱含冷峻笔触,却在镜头中贯穿流动的诗意——“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电影显然已超出这一范畴,诗意田园仅仅是载体,其中依然有可怖而奇观化的沉潭风俗,这种揭露是鲁迅的,而非沈从文的。2、镜头语言:萧萧不断进食/ 水的释放与流动/ 舂米机器在关键情节后反复出现。3、配音稍微有些出戏,如果是方言效果会更好。「改编电影对标韩少功《爸爸爸》:用沈从文的手法完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封建父权,循环不止。电影语言很不错,尤其水磨坊那段,以开水闸比喻宣泄的感情与性欲。结尾较原著展现出了小小希望,扔下的包袱,逃避或者寻求解脱,总希望能有所改变。
2012June17 九亭VCD,以前应该看过,印象不深了,再看一遍。没有看完,不是电影不好,VCD的质量已经太差了,声音听不清楚,画面也有点模糊。八十年代居然连着拍了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现在这么多年了都无人再做,看我有没有机会吧。将来买一个好的DVD版本收藏。
月影下的人物剪影,伦勃朗的光,伏在稻草堆上等待初尝禁果的半裸少女,一山一水一绿一瓦都值得截屏当做油画欣赏。萧萧以为死是命运的结束,殊不知比死更可怕的是陷入悲苦的轮回。那个留下雨具和包袱仓皇而逃的少年丈夫要出去寻找成长,而一代代童养媳悲剧只能循环绵延。性爱是万恶之源,似乎是有道理的
残酷而内敛,隽永而清淡,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
1.梯田,水牛,镜头极具有农趣2.湘西山歌挺露骨3.雨天磨坊里花狗和萧萧的对峙,用正反打特写,男女主角的表演也发挥到极致4.相比沉塘的寡妇,萧萧已算很幸运5.影片开头便通过杨家人对女学生的点评,婆婆对裹胸以及大脚的态度暗示了故事文化背景6.电影对湘西风俗的刻画十分到位7.最后萧萧自己也成为了"婆婆",像一个宿命的循环8.影片以一个远景镜头结尾,春官站在山头。暗示着童养媳这个陋俗面对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