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之王
更新:HD中字
导演:查理·卓别林
主演:查理·卓别林,玛克辛·奥德丽,杰瑞·戴斯默德,奥利弗·约翰斯顿,道恩·艾达丝,希德·詹姆斯,琼·英格拉姆,迈克尔·卓别林,John McLaren,菲尔·布朗,哈里·格林,罗伯特·阿登,艾伦·吉福德,Robert Cawdron,乔治·伍德布里奇,克利福德·巴克顿,姗妮·沃利斯,Joy Nichols,Lauri Lupino Lane,伊冯·罗曼,Tony Crombie,Tubby Hayes,Frazer Hines,佩内洛普·霍纳,休·迈克德莫特,比尔·纳吉,麦克唐纳·帕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57
简介: 夏洛克国王因为国家发生了革命而被迫跑到美国纽约寻求庇护。刚到美国第二天,他的属下就把他带来的所有财产全部掠走,国王转眼间一无所有了,正在国王失意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很快答应陪她出席一个晚宴,可国王没有想到,眼前的姑娘其实是一个著名的电视主持人,而他,马上成为了一个“广告明星”……详细 >
受到政治迫害而移居瑞士的卓别林一种回应,讽刺着麦卡锡主义的时代荒谬与精神迫害,孩子模仿宣言的手势惟妙惟肖。就像开篇影院所寓意的那样,观众看着银幕内的喜剧,角色看着银幕外的时代笑话||影片有一处极其超前的剪辑方式(57分钟处,主人公风靡全国的各地广告牌)明显异质感的图片遮盖达到的差异幽默,这在新世纪趣味视频中经常见到。2q
4.5。麦卡锡主义下的美国。国王走出影院后,说道“舒服多了,没那么吵了。”;餐厅内,在乐器的助兴下,妨碍了国王与服务员的言语交流,导致使用肢体表达。皆在妙讽有声片。与三支预告片的使用效果相得益彰。广告植入、媒体跟拍-商业化。借由孩童之口披露政治诉求。喜剧演员表演-回顾默片。
何种迫害更高贵呢,彼时彼刻天下没有一处太平,愚蠢的政客把自己划为两波人互斗,是不是真的属于哪个派别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仇恨人类发自真心——他们真心实地的想找到借口折磨别人,于是他们找到了。如果你仅仅只是一个善良体面的人,你在那个时代就是异类,是要被讨伐至吊死的,一群疯子承受不住一双清醒的眼睛冷静旁观他们的丑态。他只是希望穷人都有个屋顶,那么我问你,杜甫是哪个主义的?如果我早生一百年。
①哈姆雷特演讲。②从古至今,毁灭都是因为too much power.③借小男孩之口抨击麦卡锡主义,我到底能开口说话了没有?④举起消防栓藐视国会。⑤查理卓别林因喜剧之外的政治主张让他变得更伟大。
在19号里看了一小半,没认出是卓别林啊……不过开始想看他的电影了!2011-05-27 唉唉 2011-08-16
摩登之夏@百老汇MOMA电影中心/时光网
卓别林被FBI老大胡佛调查多年 本片后半部分也彻底也是在表述他对麦卡锡主义的看法 作为晚年作品 欣慰的是卓别林还是在这个话题略微严肃的电影里不停穿插着他喜剧之王的影子 那经典的缩手笑还是那么熟悉。。
4.5; a prophetic criticism of McCarthyism, television obsession, excessive ads, and plastic surgery
卓别林为数不多的有声片之一,是部反击麦卡锡主义的作品。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在美国谈“共”色变。
借一个小男孩的口说,“我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讽刺当时美国西部片、爱情片,讽刺商业文化,广告桥段在后来的楚门的世界中也有使用,他在美国发迹,又因政治被美国驱赶。“我永远仅仅只是个小丑,但这也让我的灵魂,得以凌驾于所有那些政客之上。” 拍摄时间12week。
卓别林最后担当主演的影片,意外的很有意思。一个避难国王逃到纽约,片名直译为《一个国王在纽约》更合适。前半笑料更集中些,与广告女郎的邂逅,讽刺电视传媒业的无孔不入和传播热点的不合常理;影院里的三段预告片也在讽刺B级片的各种下限胡闹。后半段突出一个满嘴各种「主义」思想的孩子,向麦卡锡主义开火,借孩子之口说出卓别林自己的观点。PS:那个孩子恰恰还是卓别林的儿子扮演。
开始看各种卓别林。舞台春秋让人感到卓别林的成功转型,这部,,,好像又回去了。。。。卓氏涉及政治的片子我都不喜欢,说教味太浓,大部分想把盐搅在汤里的人,都只是让盐浮在了汤面一层,第一口喝下去太咸,第二口又太淡,真是难调和。喜剧部分偶露早年灵光,但故事总体还是太弱了。
当卓别林用这样一部电影表现麦卡锡主义的荒唐和对孩子思想的戕害时,他身上也有了超越电影导演,演员之外的伟大。
多处都触到了天朝的G点,差点没认出卓别林的扮相,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没认出Chaplin。好忧伤的故事,其间还是有很好笑的地方。重点是那个熊孩子,小演员名叫Michael Chaplin,跟Charles Chaplin有关系伐?
7.9/10。①因为国家发生革命而跑到美国接受政治庇护的国王因为经济落魄而接了各种商业广告,以及他因偶然相识被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小男孩一家而被HUAC起诉(最终胜诉,但经此一遭决定去往欧洲,并劝慰小男孩如果他们有空可以去欧洲找他)。②笑点还是有一些,比较喜欢男主看电影(揶揄好莱坞的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片爱情片等】)、男主被骗上电视广告(其中的《哈姆雷特》独白最佳)、男主被消防卷盘缠住这几段。③有不少严肃的剧情,但却只是浮于表面并没得出什么有趣的结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全篇处理成轻盈的讽刺喜剧,故扣0.5。
看完这部电影,个人不禁猜想:2012年的《独裁者 The Dictator》片名与故事可能有受1940年《大独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与1957年《纽约之王 A King in New York》的启发?……
卓别林的个性和政治观点。
纽约之王≠一个国王在纽约。前者为地主,适配费拉拉那片,后者仅指路过而已。不能凭着汉语的精练就随便地四字以蔽!……片中,美女广告专家在聚会现场暗设摄影机,意蹭流亡国王热点插播商业广告。席间,先借“空气太闷”的话题带出了“腋下除臭液”,再借哈姆雷特独白与演员自信带出了保持口气清新的“牙膏广告”。国王始终一头雾水,不知自己正遭利用。此桥段疑似唐伯虎与华夫人双双突然跳出圈外购物直播的构思出处?无厘头尺度允许演员不必铺垫即可随意跳进跳出。卓别林则自我设限于事出有因的现实逻辑情景,管控了夸张力道,强化了讽刺效果。……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292102011/
反向意义的「乡巴佬进城」,后半部反「麦卡锡主义」的主干剧情喧宾夺主,正如「左派男孩」某种模仿成年人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但是真的介入到成人世界的迫害行动就不好玩了,这样的卓别林电影更像是某种价值观和特定人设的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