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位长辈推荐我看一部演讲节目。
白岩松老师的《对白》。
忙了几天没工夫,今儿找到了,看了河南大学专场和几个B站上的片段。
我这位长辈是个顶有水平的人,思路之清晰语言之流畅,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人里相当之少见。
他推荐的节目,可以说,我是抱着“朝圣”的态度去的。
果然不错。
特别是节选的小片段,精华有理,金句时出。
但,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
我的这种“不喜欢”并不是对这个节目本身,而是对它的表现形式。
白岩松老师是行业大拿,不论业务能力、学术能力、公众形象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是他的节目,再加上长辈的推荐,可能让我对《对白》有了一种期待——
期待一种被思想和语言抓住了心的单纯震撼。
但事实上,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宏大背景音乐的情绪调动、数据的罗列。
我的血压随着后期制作添加上去的背景音乐而起伏,眼睛被大屏幕上制作精良的PPT和不时乱入的文字效果吸引,观感上,几乎忘了白岩松老师这个人。
节目组的目的可以理解,他们想要做出一档形式上能够更贴近年轻人审美的节目,所以“大胆地”使用综艺效果,对《对白》这部演讲节目进行包装。
但,这种尝试令人遗憾。
这种比例失调的形式给人的感觉,就仿佛“白岩松”是个商标,我为他而来,塞到我嘴里的却只是数据和配乐……
看到下面坐着的,大学生观众们的脸,我就想到了当年我在大学中参与公知演讲时的众生相。
真正的现场不会有无缝对接的音效,也当然没有调皮弹跳到屏上的弹幕效果,最多有几篇PPT,也并不太精美。
台下看到的整场演讲,凭着的完全是嘉宾的水平。
有一些嘉宾表现出的是认真准备之后的细致;
有一些则是对答如流的睿智;
有些则是官话官说下的死板;
有些则是三言两语走个流程跟学生代表们拍个照挂在学校宣传墙上了事。
下面的学生们,前排坐着学生干部和形象尚可的积极分子,满眼星星对着摄像机仰脸微笑;
后面的学生有些听得热血沸腾,而大部分人都在偷偷玩手机或者昏昏欲睡……
这事儿,可不论上面站着的是白岩松刘岩松还是王岩松。
节目组想要用“白岩松”这个招牌抓住本就认真的观众,然后把《对白》这样一档偏向严肃化的节目包裹上“娱乐节目”的糖衣喂进所有年轻观众的嘴里,达到“两手抓”的目的,实现“商业化”价值。
这样搞现实不现实,我不是学传播学的不敢妄断,但感受在心里,结果在眼前:
“两手抓”需要的是更强大的操作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凑的“中西结合”。
大把政治正确的套话,罗列着大把“掰度一搜”而来的数据;
适时响起的背景音乐就像不是来增强而是来补漏的,下面的观众平静地瞪大眼睛。
他们的表情,和观看制作后的节目的我们身上,被背景音乐带起来的澎湃情绪完全不吻合。
驾驭不好的结果就是夹生——两边都靠不上。
本就昏昏欲睡的还在昏昏欲睡,本就认真听的一脸黑线寒了心……
这是一档好节目么?
肯定啊!
娱乐至死的时代,有人愿意做不那么赚钱的东西来弘扬立场,这事儿能是坏事儿么?!
但好的出发点和好的结果,中间的距离,还需要一些东西来填满。
我承认,期待过高会影响对一个事物的评价。
希望这些想法,都只是我对《对白》这个节目浅观两集的偶然偏见吧。
(来自公众号:巨人一屁墩儿 gh_fb8ca9ef9cc6)
1.过去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当而存在,现在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正在某种缩小的过程当中而几乎其他所有的行当都在加媒体,甚至个人也开始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2.当一个行业拥有巨大的跳槽空间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正在被社会更广泛的需要。
3.媒介素养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将成为重要素养的一部分
4.传播的主导角色有传播者逐渐变为受众
媒体正在由媒体人操控的媒体时代变成受众时代
5. 传统媒体有版面限制与边界。新媒体没有,它是无限的、海量的。但是新媒体没有门槛。编辑放弃了基本职能,让大众来做把关人。信息投其所好一个相当重要的弊端就是让你原地踏步不提升你。所以我们才要全面地去接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物。一定要在青年时代喜欢不喜欢,靠近变扭。
6.海量信息带来大量信息同质化的范畴。在有限的空间里跳舞各不相同、个性突出。
7.如果是你不熟悉的知识体系范畴,一旦你能够靠近它突破它,你就进步了
8.手机是人体的外挂器官,其实人在无意识当中都会有“手机瘾”,离开了手机便发慌。
9.信息的无尽是引人成瘾的导火线,当海量信息和没有边界之后,就正在产生一种瘾,再然后产生了什么呢,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10到达是传播最重要的因素
11.现在学讲故事,晚了;现在还不会讲故事,死了。
12.讲故事不是不讲道理,是为了更好地讲道理。
13.传播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在人性的基础上讲故事。
14.现代人在海量信息和海量物质之前方便成了第一位的选择要素。忽略对品质的要求。
15.技术永远会不断更新,成为最优秀内容的提供者才是铁饭碗。
16.提升自己才是迎接注定会变化的时代的唯一方式。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算是第一次听他演讲,很多的大道理,在某一阶段听,是听不进去的,只有经历过岁月的折磨,才会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记录一下,大概印象深的地方。
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人还是人,人的本性进化很慢,这就让很多事情有迹可循,可以学习先辈的经验,从容面对好与坏。大多数人引经据典,比如,最美是花未开,月未圆,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也是如此吧。遵循已经成熟的规律,不要浪费时间造轮子,把创新工作放在无用的地方。
白岩松说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可爱的老头。一个可爱,不油腻的老头。一个可爱国家有一群可爱的老头老太太,不会占着一些位置,不会垄断些资源,这对社会公平的确很重要。
人要解决的三种重要关系,一是人与物的关系,大抵是童年对物质的缺乏,所以大学研究生自己开始有自由支配的钱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消费欲望,对食物也有谜之留念,把其当成priority. 。。。还好现在渐渐地明白了,不要迷恋物质,极简主义更轻松。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点我从前都不是很关心。基本上就是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姑娘,对熟人关系很好,陌生人不会相处。。不care 老板,不care同事。不会想怎样的相处方式才是合适的。导致现在与人交流太不成熟,感觉会对自己以后制造很多麻烦。还好,现在的自己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希望越做越好吧。
三是人与内心的关系。这点太难了,自我平衡,接受缺陷,但又要追求完美。在国外的一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和自己相处,知道了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抑郁。在无数次崩溃中,重新整理自己。内心还是不够坚强。白岩松27岁说渴望变老,26岁的我也意识到时间所赋予人的经历和收获是非常宝贵的,自己也不害怕变老,只喜欢自己变的更好,去迎接未来的自己。
还是做个聪明勤奋的人。知道方向,也知道方法论的人。
这篇演讲内容有点多,也很幽默,
道理再好,也要自己琢磨,不适合每个人。
特意下了优酷看了《对白》。白先生想不到还是蛮风趣幽默的。自嘲先生而不是老师,也只是早生几年而已。自诩相貌、声音不佳,年轻时的成就离不开运气和想变成和他人不一样的努力。
内容和《圆桌派》讨论的略有几分相近。有一些观点还是印象深刻的。比如缺陷和完美。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小要求我们精益求精。99分还有一分呢?才第一次100分,人隔壁小林已经100三回了?白先生是不是从小监视我长大的?从此以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好像变成刻在骨子里的一种病毒。成为我们不能达到自己预期时焦虑不安大爆发的起源。并不是说匠人精神不好,只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时候可能错过人生很多其他的美好。而这种过分努力是否真的值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追求满分无可厚非,所有事情一定要达到满分就有点吹毛求疵了。一句话,放过世界,也放过自己。90%原则还是蛮有用的。不仅工作如此,爱情也是。相爱容易相守难。因为人和人注定不一样,如果把注意力死盯在10%,那你永远找不到真命天子。因为真爱的真谛就是要包容那10%的不足,接受对方的不完美。
还有几个观点也是知道却很难做到的:1.自律
2.保持饥饿感
3.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白岩松老师说的有些点我真的太赞同啦!!!
part1
“过去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当而存在,现在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正在某种缩小的过程当中而几乎其他所有的行当都在加媒体,甚至个人也开始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所以说媒体正在由一个独立的行当变成所有的行当➕媒体
当一个行业拥有巨大的跳槽空间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正在被社会更广泛的需要。媒介素养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将成为重要素养的一部分
传播的主导角色有传播者逐渐变为受众
媒体正在由媒体人操控的媒体时代变成受众时代
大众来做把关人,信息投其所好一个相当重要的弊端就是让你原地踏步不提升你
所以我们才要全面地去接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事物
因为海量信息反而带来大量信息同质化的范畴
如果是你不熟悉的知识体系范畴,一旦你能够靠近它突破它,你就进步了
part2
手机是人体的外挂器官,没有的时候就会慌,其实人在无意识当中都会有“手机瘾”
信息的无尽是引人成瘾的导火线,当海量信息和没有边界之后,就正在产生一种瘾,再然后产生了什么呢,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所以说海量信息让人丧失了耐心,而方便成为了重要因素,这是真实的
当时代信息的提供开始进入到海量空间的时候,并不代表质量的提升,反而是下降
媒体传媒的变革,一直是一个翅膀是技术,另一个翅膀是内容,内容优先永远是一个定律。技术永远在更新,做好内容才是根本
只有提升自己,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扎稳脚跟
(来自记者节前的笔记记录🔖)
最近被网友力求出道的CCTV Boys 格外圈粉,康辉的Vlog工作日志,朱广权的段子播报,还有撒贝宁的一本正经”开车“的机智,不停的轮番上了热搜。
如果说这些年轻的灵魂已经让你觉得无法自拔,那么今天这位央视老男孩一出场更会让你欲罢不能,同时这些boys呢,也只能乖乖坐下应援了。
他是央视最早的一批电视主持人,前无古人,全靠自己摸索。 主持过大量的跨界栏目,在央视大量人才出走的当下,依然活跃在各个节目中,从时事到民生,从科技到体育,好像什么领域都可以信手拈来。
这些都来自于他背后大量的阅读和专业的积累。
他的一个采访笔记可以写到近20万字,16年累计下来,光为《新闻周刊》每期执笔的主持词就超过了160万字,同时他还保持着现在每月坚持19天的日常跑步,时不时去踢场球,50多岁依然能保持着紧致的身材。
这样一个努力上进自律又有趣的灵魂,值得大家都来仔细聆听他的声音,他就是白岩松。
这档节目叫做《对话·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已经做到第二季了,节目以白岩松走入各个大学,用一场演讲一场对话的形式,和在校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白岩松除了央视主持人之外,因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今年6月,基于两会期间,提出了“关注211,更要关注非名校”的问题,因此他也实践了自己的呼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周围的学者资源,一场场的就真在普通大学里进行着。
其中有一段关于他对在这次走进普通大学进行公益演讲出初衷,简单而坚定的话语足以传递出思想的力量,让很多弹幕中非名校毕业的网友都感动不已。
节目的第一站就在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河北大学,主题是关于”新媒体时代的素养“。
看似是一个传媒领域的问题,但是这个和每个都息息相关,因为”没有媒介素养的人,连朋友圈都混不好。“
在回答学生的提问中,老白几乎开口满满的金句,每句话都是重点值得记下来认真消化。在围绕着传播展开的种种问题里,白岩松不仅仅的是字面上的回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递。
比如大部分人都容易有焦虑和纠结,人们往往总羡慕那些活得自由洒脱的人。上有富二代衣食无忧,下有网红一夜暴富,好像这些人躺着也比努力拼命的普通人赚得多。
在白岩松看来,充分掌握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越自律越自由。只有你足够自律忍耐艰苦和坚持不懈,才能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主动权。
年轻人总幻想可以有什么捷径可以轻松获取,捷径反而是最远的路,因为任何看似捷径的路往往没有终点,无法到达。
哪怕是当红的直播一哥李佳琦,你只看到他动了嘴皮就能带货,却不知道他超负荷的工作量,一年365天,他要直播389场,不敢停播怕被粉丝忘记。
直播一姐薇娅不眠不休是常态,一个月只能利用一天的休息时间陪伴女儿,氧气罐是办公用品的标配。
在回答很多问题时,白岩松总是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解读,完全不像有些专家学者,说了等于没说,绕了半天还是标准答案,而是让你觉得犹如神仙解药,怎么自己想不到。
比如一个苏丹学生提出有关中美贸易战的问题时,白岩松的回答竟然”不期待中国可以赢“,因为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只有双赢才是最好的结果。在互相的你来我往之间,达到双方彼此的获利,才是最好的结果。
这在现实生活中,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在与人相处,团队协作时,同样也需要这种互相的良性进退。
同时还提到,中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要靠国际交流人才去发声。 现在很多高知的父母都会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让他们很早的接触外语,科普,到处行走旅游,打开见识,往往这时会有一些讽刺的声音”中文还没学好学什么外语……小孩子哪懂什么?出去有什么好玩还浪费钱……“
中国现在已经发展到,国际上都愿意倾听其发声的地位,白岩松预测日整个社会会对能英语表达,有情商,对国际历史礼仪了解这样的人才,会有大幅增长的需求对,所以对待下一代的教育的格局,也会深刻的影响整个国家的未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白岩松说在采访杨振宁时,对方曾经说过一句话”物理的劲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世界万物都是互通互联的,没有绝对的领域区分。
学科中一直有一条鄙视链,就是成绩不好才学文,但是放眼看去,”顶级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何尝不是在专业领域写诗的人呢?“。
如果在理科领域没有人文情怀,你可能做的是随时可以被人替代掉的螺丝钉,而创造力可以帮助你超越专业本身。而文科生同样也需要理科思维,因为没有逻辑思维支撑的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不严谨的。
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颠覆了一代人对不同科目的传统认知。
学渣和学优的差距是英语(勤奋),
学优和学霸的差距是数学(智商),
学霸和学霸的差距是语文(悟性),
学霸和学神的差距是艺术(天分)。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冲洗下,不容领域的边界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融合,只有打破自我封闭,在专业领域里贯通更综合的内容,才能创造出更有应用和普世价值的作品。
演讲和说话类的节目有很多,大多数的节目可能放在了演讲的技巧,话题上,甚至风靡商企界的大佬亲自站台PPT。
他们通常背后演练了无数遍,现场有提词器,铺设好了各种包袱和梗,带着无线耳麦,用各种自信的手势,优雅的踱步,和煽动的情感去讲述一个梦。
然而在这个节目里,白岩松拿着话筒,插着口袋,就像倚在讲台的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去启发解惑。
尽管是和在校大学生的对话交流,但是很多内容值得大多数人好好琢磨。
哪怕你还没上大学,哪怕你已经毕业闯荡一路,甚至是为人父母。因为不论什么身份什么职业,或许你们都有同样的困惑,或者是未来的你我即将会面对的问题。
———— /END / ————
听君一席话。于我而言,来的恰是时候。
马未都人生的意义*$&(优酷
看了第一集,感觉说的东西都比较空泛。
优酷官方推荐里点进去看的。很奇怪这三集的设置,第一集30min,白岩松与95后门的交流机智应对吧,很有些妙语;第二集,白岩松的演讲“这个世界会好吗” 讲了很多个人成长的历程;大概90min;第三集则是把前二者打包放在一起???这是个什么操作。我个人更喜欢第一集对谈的环节。
忘记标记了?白岩松真是越老越有魅力啊
实实在在的讲解了很多平时大家都张口就来的大道理 生动演绎什么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最后压轴的非名校关注计划让我这个学教育的眼睛心里都一热 教育均等不只在于入学率、教育历程与结果,结果的评价同样重要。作为新闻人,电视人,媒体人,白岩松愿意在结果评价上给予对资源配置平等充分关注实属难得。
白岩松当然是好的,无论是阅历,学识,口才......各方面吊打提问者,但这种碾压式的个人秀,少了很多交流和交锋的趣味。还有,所有站在这种高度的人,大概很难不显示出一种俾睨众生的傲慢,即使他已经非常小心。
电视新闻人中的活化石,从1997到现在,看这台演讲想起朱光潜《给青年的信》。最近的《新闻1+1》可以看看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好久没有听一个对话节目,会出现鸡皮疙瘩的状态。白先生在一直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不苟言笑、睿智、言语犀利。在这个节目,依然如此,但是标签中又加了一个可爱不油腻的老头。在节目中,让我们了解他的努力、看到他的睿智,他的对一切事物的90%理论,让我们有重新的认识做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要正,做事要奇,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盘旋,给我更多的思考,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不一样的生存。如何去面对选择前的准备,如何有更多对未来的准备。感谢他,给我带来的感悟。谢谢先生!
前半部分说得很好演讲为了照顾大部分人,也可能是为了白自己的大格局,讲得很空泛。这里一点那里一碰,只讲人生的大道理。可是学了大道理,依旧是不能过好一生的。不如放下着急的灌输,让我们坐下来,慢慢聊。最后有一些观点十分傲慢,无逻辑的定论我不喜欢。
老白还是挺真诚的。
白岩松的思维能力也是我的梦想之一
还是喜欢的岩松,只是有些道理式的东西,这个阶段不是很想听。但,男神还是男神
当你下顿饭前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时候就饿了,说明你上顿饭吃对了!
很多对你人生的重要决定都是在你不在场的时候做的。做人要正,做事要奇。
白的个人讲座,虽说关照八零九零后,当然离不开自己的经验,这样的话,新的东西就不多。
中国文科的本科太好读了。毕业十年的人越来越体会到的的确如此。可以随时被替代的感受很糟。
很想看看梁漱溟先生的书了。这一生有个事儿真的很奇妙,你永远都不知道在你人生的哪一时哪一分那一秒你做了一个偶然的选择看到了那本可以开悟你的书,遇到了那个和你伴一生的人,犯下了一个终身懊悔的错误。
节目想制造80后与白岩松身后的时代的冲突,其实我已经看腻了质问中年人新媒体时代何去何从的套路,这些问题太低级了但是白岩松的从容让人心安。大家努力不让世界变坏就好了。
白岩松这张嘴,可太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