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遗产

HD

主演:张玉玉,袁宗福,周锦堂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198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2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3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4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5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6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3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4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5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6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7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8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19爱情与遗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情与遗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命运的驱使下,一对赤诚向上的年轻人相隔十年再度邂逅。眼科女医生韦伟与海军战士钟海彼此心中萌生好感,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心声,爱情的花朵恣意绽放。谁知一场意外却强加给他们残酷的考验,钟海的双眼在某次演习中受伤,他认为自己终将失明,为了不拖累韦伟,钟海决定忍痛和女友断绝关系。而韦伟恰好是负责给钟海会诊的医生之一,她向父亲坦白了这段恋情,最终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韦伟的弟弟韦佳则与如孔雀一般骄傲的芭蕾舞演员韩莎莎周旋往复,他们的恋爱则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铜臭味,美好的爱情受到无情玷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名侦探柯南日语版银色城市离家的男人黛西与乐队希特勒:恶魔的崛起1蓝色达鸽说打歌最后的女人特别行动组(2016)

 长篇影评

 1 ) 傻得可爱的淳朴爱情片

这是一部极其浓郁的八十年代的电影。梧桐树的街道,直条式的水泥栏杆,床上的蚊帐和芦苇席子,让人有种时空穿越之感。

电影故事总体还是可以的,特别是一开始穿插倒叙,颇有悬疑色彩。后面,男主要求女护士烧信,女护士出门,女主出来说,写信对象就是她,这个剧情感觉好单纯,好直接,好白痴啊!傻得可爱。

电影情节设计和节奏把握不太成熟。比如对眼睛这个主题的反复强调,一开始刺绣绣眼睛图案,就有些惊悚,在石头茶几上画眼睛,后面又动不动让我看看你的眼睛等等,有点脱离生活实际,让人出戏。剧情在男主治疗康复之后,最大悬念已经结束,后面去男方家的描述感觉非常累赘,莫名其妙。

电影的价值观可能让现在的观众难以接受。比如在送女儿女婿去乡下公婆家时,老韦告诉女儿,要跟公婆亲,又告诉女婿,要管束她女儿。按照现在的价值观看,老韦的话简直是直男癌晚期,女权主义者估计分分钟要砸屏幕。电影里面还用很大篇幅阐述事业与爱情矛盾,最后还要恍然大悟的点出到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说教色彩很重。

演员表现都到位,演技精湛,除了些时代痕迹之外,基本没有破绽。女主张玉玉是那个时代的标准美女,无可挑剔,演得也很棒,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位被男主托付烧信的女护士很漂亮,绝对美女,可是居然根本查不到名字。可怜的小姑娘,现在估计也是退休的大妈了吧。

 2 ) 《爱情与遗产》述评四题

《爱情与遗产》述评四题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两种爱情 两笔遗产

西影拍摄的彩色故事片《爱情与遗产》(李云良编剧,颜雪抒[i]导演),是富于现实教育意义的。影片中的老眼科专家韦沧洲无疑是遗产的化身:他有两笔遗产——体现眼科医学事业的著作手稿与积蓄的N万元[ii]巨额存款;他的女儿韦伟和儿子韦佳及其各自的恋人,则是爱情的化身:他这两个子女又分别有两种爱情——为事业的爱情与为金钱的爱情。父辈的遗产是要传给子女的,子女的两种爱情似乎刚好亦可以从父辈的两笔遗产中分别得到满足或找到归宿。影片告诉了我们:父辈应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遗产和正确对待子女的爱情;而子女又应当如何选择父辈的遗产和选择自己的爱情道路。影片提出了人生道路上两个非常现实因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常常被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涉及了两代人,是两代人都应当考虑的实际生活课题。它也使我们懂得,对这一课题的任何疏忽与轻率,都会带来人们在生活道路上的无可挽回的曲折、痛苦与悔恨。


抉择:遗产归谁?

影片的矛盾焦点,也是影片的戏剧性楔子,显然是在遗产这个问题上。确实,眼科专家韦沧洲年迈病笃,冠心病随时可能发作,他自觉死期将至,因而他的一笔巨额财产必然要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但是遗产归谁,能不能留给自己的子女,这个问题一开始并未成为老人临终前考虑后事的主要着眼点,或者说,老人甚至并未自觉地意识到要马上考虑这个问题;然而他却有一种本能的不祥预感。这种不祥预感竟使主人公在某日陷于了内心的大波大澜,致使他展转不安、彻夜不眠。影片在此安排了这样一场戏,把它设置在一个宁静神秘的夜晚,让老人独自一人从室内到室外心绪焦灼地徘徊。这是一个富于心理性效果的意识流式的场面。

造成老人的这场内心意识的波澜,有多种原因,其直接导因则是一直生活与工作在自己身边的女儿的离家。由于自己最心爱的、在医学事业上最寄予希望的女儿韦伟护理眼病手术后的钟海——自己的未婚女婿——回山东老家探亲养病去了,那晚,自家偌大的门庭院落里顿时显得空荡而静谧。“今天,我感到特别孤独……”影片的这一场面,就是从韦沧洲独自一人坐在自己未开灯的黑暗书房里的内心独白开始的。

琢磨影片编导安排这场戏所遵循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依据,似乎使我觉得客观上有达到一种类似弗洛伊德心理学说中的“情结”说的程度:不过这里不是所谓小辈对长辈的“恋母”情结(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读书》杂志1980年第9期裘小龙撰《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绿头巾想到的》一文),而应当说是一种反过来的长辈对小辈的“恋女”情结,即老人潜意识中对离家的爱女韦伟的眷恋——因为是潜意识,所以片中在描写老人那晚内心的孤独与不安时甚至完全没有提到女儿。影片在这里表现了主人公似乎与世隔绝环境的无声息的幽静,表达了从来是日夜不息忙于事业实践与学术著述的主人公第一次辍手工作、深夜独思时的寂寞感与不安感,其心理效果有一种令人突兀醒悟到的生活流的中断,从而产生对自我生命个体的行将死亡的预感。无疑,爱女韦伟在老人眼里或心理上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事业,至少就是老人生命的延续与事业的延续。女儿因爱情(这在老人的潜意识中一直是难以忍受的)导致离家,第一次隔断了(哪怕是暂时的)自己与爱女毕生从未中断过的“情结”的联系。当然,这里隔断的不光是跟自己的骨肉血缘的联系,又是一种事业继承的联系,因而尽管老人肉体上的冠心病尚未到发作致死的地步,可潜意识心理上的生命与事业的中断与终结的预感,却先期而至了。老人孜孜专于医学事业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夜晚第一次岔离了固有的轨道,从无自我的事业心第一次转入了自我的人生思索——老人本来衰弱的心在这平静的夜幕下反而动荡不安起来。心在紧缩,灵魂在颤抖,他多么需要一种力量、一种安慰、一种来自身外的依靠啊……

影片编导始终遵循着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典型而真实的心理逻辑,十分细腻地刻画与展开了主人公的真实内心世界的本来发展。在这场戏中,简直是神奇而惊心的一笔,就是编导富于心灵性地表现了老人对自己已故的爱妻的眷恋,并与之进行了一场“思幽”的“人鬼对话”,而这是从老人注视墙上镜框里亡妻的遗像开始的——由于“恋女”情结是潜在意识之下的,所以原本“远在天边”的“恋妻”情结通过“近在眼前”的亡妻的遗像而萌生了出来,使之连接到了自我的自觉意识中,以弥补由于自我心灵潜意识的“恋女”情结所导致的孤独与不安——心理的这一步活动似乎是真正理智的。于是,亡妻(她不也时时在呼唤与怀恋着人间的丈夫与战友?)的“幽魂”应运而生;她慢慢地出现了,来到了需要力量、安慰与依靠的老人的跟前……

这真是达到了心领神会的意境!

可以说,表现活人对亡灵的眷恋与怀念的“纯”回忆镜头,在一般影片中比比皆是;但是像这部影片中那样处理现实的人与亡故的“幽魂”在意识中的直接对话,则是鲜见的。我实在敬佩编导的这种“鬼斧神工”的匠心!这场“人鬼对话”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揭示影片主题思想的重场戏,也是导致老人后来做出对遗产问题重大抉择的思想酝酿的先声。亡妻的“幽魂”今夜前来与我相会,莫非已经为我在天堂安顿好了位置?她不是正在呼唤“我们的心始终在一起”?这场“思幽”的“人鬼对话”无疑证明了老人今夜潜意识中对死的预感的某种必然性,应当说是老人临终的先兆;这就逼迫老人要在临终前迅速地恰当地对自己也对下辈去考虑一下有哪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得做出必要的安排——你准备好了么?于是,老人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其中有对自己毕生全力忠于医学事业的自我安慰,也有对自己因此失职于对子女的教育的懊悔,以及因此对自己子女的未来前途的踌躇。这场“人鬼对话”仿佛是主人公向自己有着同样志向的亡妻所做的告慰与表白,以使自己能问心无愧地被允许进入天国与爱妻重聚,也是向自己所不放心的子女交代的遗嘱,以弥补自己即将与之分离所不可再尽而过去又是忽视了的教诲的义务。自然,影片的这场戏虽然表现了主人公自己所生发(也是编导向观众所暗示的)一种生命临终的预感或先兆,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主人公对自己行将死亡的恐惧与悲观;相反,一颗临终前孤独的心因“思幽”而得到了温暖,不安的心因“思幽”而得到了平和;如果说老人潜意识中的“恋女”情结是一种对生的留恋的话,那么,可以说,正是在这一点上,恰恰鲜明地表白了主人公有着那样一颗忠于人民忠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的心,一颗不甘泯灭自己旨在贡献人类以全部光和热的燃烧的心。
  
如果说影片中的这场“人鬼对话”实质上可以说是两颗真正富于美好人性的灵魂的一段天使般的诗的歌唱,从而使老人孤独与不安的心得以温暖与平和的话,那么紧接着,当老人漫步到庭院,无意中从二楼儿子灯红酒绿的卧室被传至耳鼓的一场谈笑,则是使老人难以料想的。它使老人刚刚温暖平和下来的心霎时又灰冷和破碎了——原来,老人听到的是那个有着一副美女面孔的儿媳正津津乐道于向鬼迷心窍、灵魂破败的儿子打着自己未来小家庭的黑算盘:一心盼望自己早早死去,可以一口侵吞自己的全部金钱遗产。这窃窃私语,这娓娓嬉笑,终于使老人对儿媳们寄予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殆尽。只有地狱的恶鬼邪妖,才会肆无忌惮地发作如此贪得无厌的疯狂!
致命的冠心病终于在老人的身体内迸发了。遥远天堂里亡妻的人性的歌唱难以盖过眼前人间的儿媳们妖鬼般的嚣张。但是,老人也因此猛醒过来——那存在于老人潜意识中导致他临终前本能的不安的东西,终于明朗与清晰起来。其中有一件是老人几乎忽略而儿媳们念念不忘、事实上也是至关重要的东西,正是由儿媳们在背后直接提醒老人注意与警惕到了。这就是老人的化为银行存折存放在自己一个手术盒内的N万元金钱遗产!关键找到了,不安的因素也就可以消除了。在生命途程的最后一刻,老人找到了自己无比憎恶并需要与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对象;老人明白了自己在临终前应该如何来处理自己的金钱遗产,如何来做出自己的实际抉择。尽管觉醒失之迟,但是亡羊补牢,出于自己对医学的事业心与对人民对子女的高度责任感,老人竭尽了自己最后的努力。

影片在这一场戏中所真实展示的老人临终前这一抉择的全部客观的心理依据与主观的心理过程,可称得上是这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这部影片区别于其他影片的艺术特色之所在。


结局:失魂落魄,天地翻覆

老人死了,但是围绕老人遗产的处理,有遗产而无形迹的老人同一心要继承遗产的儿媳韩莎莎的冲突,才终于激化起来。它成了整部影片矛盾冲突的高潮,并构成了影片最后的最富于戏剧性的悬念与结尾。

遗产的情况对于子女媳婿还是一个谜,但是莎莎知道揭开谜底的关键在哪里。的确,老人留下了两笔遗产,即象征事业的《眼科学》文稿与等于金钱的N万元银行存折,而后者曾经正存放在老人的一个装有手术刀的手术盒里。但是,当莎莎好不容易怂恿韦佳接过手术盒,回到自己房里,打开,却发现除了手术刀外,等于巨款金钱的存折已变成了仅仅象征这笔巨款金钱的党费收据凭证,她顿时羞愧满面,终于原形毕露,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怨恨与愤懑,撕下手臂上的黑纱,一扭头就奔出了韦家。

影片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垂直摇拍的跟移镜头,从迎面拍韩莎莎从室内无地自容地奔跑到庭院,跟摇到顶俯视,继而很自然地直摇拍成一个全倒的镜头,使影片按规定情境达到了审美效果的动人心魄的顶峰。

一般说来,全倒镜头在国内外影片中都很少出现,因为一般情况下没有客观见容的机会使之出现(60年代李俊导演的《农奴》中有一个以同样直摇方式自然过渡的全倒镜头,寓意颇深)。影片在此结尾处运用的这个镜头,其审美意义,既可以说是表现出主人公莎莎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效果,也可以说是表现出编导付诸观众的客观性隐喻。

作为前者,无疑是莎莎在老人生前留给她这样一种臆想不到的结果而受到的致命打击的心理效果的直接表现。金钱——遗产,就是莎莎的灵魂,就是莎莎的命,犹如贾宝玉脖子下吊着的那块石头一般。莎莎的的整个灵魂就是由钱铸成的。对于莎莎来讲,没有了钱,没有了遗产,不光是没有了爱情,也就没有了一切、没有了命;而这一结果又是如此突如其来,全无预料,它似晴天霹雳,又如乾坤倒转、天地翻覆。在这颠倒的环境中颠倒地奔跑的莎莎,完全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是的,她还在跑,但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也必然要很快地摔倒在地。人物的头足倒置意味着肉体对精神的征服,是人物的无机性、无心灵性的最妙比喻和讽刺。这个全倒镜头是莎莎主观心理上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它意味着主人公心灵的离异——而当主人公无心灵性地摔倒在地,影片又用了定格,并且镜头又倒转了回来——这后者正好说明客观世界并未和主人公主观心理上那样:地球与世界本来并未倒置,本来就在正常运转。影片这儿用的定格呆照,无疑表明了一种哲学上所说的量变的“中断”,它表明影片中那个“莎莎”已经“死亡”。莎莎若要重生,必须脱胎换骨,重铸心灵。

作为后者,影片中这个全倒镜头又是客观地代表了主人公莎莎以外的编导、观众即社会公众舆论的一种隐喻性评价——这是对影片中的莎莎的全部道德、品行,她的恋爱观、人生观的极大戏谑、极大揶揄和极大嘲弄,也是对生活中的莎莎提出的一种庄严的警告,一种从良心上给以的沉重打击与批判。


天堂里的笑声

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发现,影片最终的两个主要的根本冲突的对立面人物,不应是比如韦伟与韦佳,而是无形迹的老人韦沧洲与自己的未婚儿媳韩莎莎。韩莎莎是一个打着“爱情”的幌子,一心想进入韦家并侵吞韦家的全部金钱遗产的骗子。老人本来就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出息,会干出一番事业,会得到真正的爱情;又看透了儿媳莎莎眼盯着自己金钱的一肚子黑心肠,临终前毅然把自己的全部金钱遗产作为党费交给了医学事业,至死,一分钱也不给儿媳们留下。老人虽然死了,虽然他必然地要被一心盼他去死的儿媳们看到他的死,但是老人还是胜利了——因为老人以其临终前的抉择一举粉碎了儿媳们要见到他死的动机的根本意义。莎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她确实是高兴得太早了,笑得太早了;她终于还是失败了,可耻可卑可笑地失败了。当韦佳和莎莎在人间痛哭流涕,为失去了万贯家产而觉得是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义之时,我们相信,把这一切一览眼底的老人在天堂里无疑是在发出笑声——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是欣慰的笑,因为这说明老人自己临终前的最后抉择做得对;这是鄙夷的笑,因为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不肖儿媳确实卑贱可耻;这是痛心的笑,因为生前没有完全教育好儿子,导致了儿媳们会表现出如此道德沦丧的丑行;这是批判的笑,因为指望通过自己临终前的最后抉择的努力——看来是“大义灭亲”的抉择努力,来弥补自己生前忽视了子女教育的缺陷,重上批判的一课,使失足的儿媳们或许能因为这一猛击,幡然悔悟,重新做人。老人这天堂里的笑声,不是死人对活人的嬉戏和玩笑,也不是对儿媳们单纯地图报复、泄私愤,而是至死不渝的革命意志与生活信念至死表现出的可贵的实际努力。

看完影片,剧场里的观众也笑了起来——它仿佛是老人天堂里的笑声的回响,也是观众对这部影片产生审美共鸣的证明。

                                   
1980年9月14-18日写于Y.C.
2005年7月20-22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2005年8月20日对原稿第二题局部有修改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公映彩色故事片(10本)

编剧:李云良
导演:颜雪抒
摄影;张发良
作曲:谢提音
独唱:李谷一
主演:张玉玉(韦伟)、袁宗福(钟海)、韩月乔(韩莎莎)、周锦堂(韦佳)、毛燕华(韦沧洲)、俞平(韦母)


注释:
[i] “颜雪抒”是西影导演颜学恕(1940—2001)在本片(作为他独立执导的处女作)的正式署名用字;他以后的影片署名均将“雪抒”换作“学恕”。(2005.7.20.附注)

[ii] 这里影评原稿写为“两万八千元”(下同),录入电脑时核对了该片西安电影制片厂1980年1月的“完成台本”为“两万九千元”;但是查《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77-1994)》(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2月版)以及《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的该片条目(分别见第73页,第10页),均为“伍万元”;显然,有可能是影片制作者对影片拷贝上的这一存款数额做过了修改。本文中,凡涉及这一数额时现一律标为“N万元”。(2005.8.20.附注)





 3 ) 南京,南京!

难得在电影里有专注南京的外景~~在《爱情与遗产》里与它偶遇,来捕捉下1980年代电影里的南京点滴。

先还是谈点对片子的印象。

首先能在1980年上映的这部影片是相当不错的。画质非常好,不像是修复的;居然是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感觉他们应该是晚一步后来居上成就一番大业的),可能正是因为如此,用了当时他们所有能上的资源,确保了片子的品质吧~~除了胶片画质,对男主海军基地包括潜艇、水上飞机等实景、尤其以南京为背景的取景,都体现出当时的一种投入。角色不多,个个选取演员对位,分别体现了人物性格共同组成故事群像。服化道也很拿得出手,无论是南京城里还是青岛郊区农村,各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和谐,不像同年度很多片子里面有些毛糙、有一种上影厂、长影厂类似片子的精致度。配乐流畅,居然也是李谷一独唱主题曲,应该算那个时候的大牌标配确保流量的了!

其次在内容和主题上,没有过多追诉反思十年运动,重点关注青年的爱情价值观,以高知(也像是高干!别墅小院上海牌小轿车绝对是顶级配置)家庭的姐弟不同爱情故事和父亲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赞美爱情事业兼顾的崇高美好、鞭挞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爱情观的低俗可弃,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选择导向。程式化在所难免,无论情节节奏和人物举止,那也是时代印记;但是出于真诚和纯洁,仍然令人喜爱,尤其是主要人物的真善美、特别是俊男靓女的颜值,还是相当让人期许、赞赏的!

回到重点想说说的南京1980。

东有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租界欧陆风采、海派风格、滨江风情,南有苏杭东方美的园林、山水、亭台楼阁诗画江南,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有着一定的兼收并蓄的人文背景、南京的山水资源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苏杭而尺度更大的自然风貌、六朝古都岁月金陵的传统印记必然给予南京深厚的内蕴、甚至民国首府的近现代化影响和风范也是南京的重要特质之一。其实部分当地人还有挥之不去在历史记忆中“南京事件”的心理阴影~~

但是南京是极美好的。

濒临长江,背倚钟山,五彩紫金(山),灵秀玄武(湖),秦淮人家,鸡鸣古刹,城墙之上起风云,林荫道下话家常~~南京兼具了南北的灵气和大气,有着山林的骨骼和江湖的清奇,在东西方、繁华和宁静中有着一分器宇轩昂的从容。我无法完全表达对这种气质感觉的细数,但在这部片子里有限的场景和片段中,已经传达出来~~

南京长江大桥最先出来,标志性的火炬桥头堡,大江~~后来多次出现,包括韦沧州在轿车里看到男女主桥上漫步~~事实上南京长江大桥是从江北进入南京的重要通道,而南京并非如武汉一样是两江三镇同步发展的,所以江北在1980年还是农村地区,城里的人们散步谈心恐怕是不会上桥的吧?影片选取大桥,还是突出其标志性和大气尺度符合本片的格局吧?也许和男女主十年前是在火车上相遇、十年后又在火车上重逢有关?一起离开或者回到南京,火车都是要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它是武汉长江大桥(中苏合建)之后、万里长江上第二座也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建筑风格是工业风格现代的,不像武汉长江大桥还有苏联设计师的简化经典欧风线脚等等。

女主家里高知韦家的独栋别墅是主要的影片场景。开敞的院子、宽大的房间,无论在尺度和规模上,应该是严重超标!好在只是故事背景而已,哈哈。少量闪回的外观似乎是西式(德式暴露木框架)外观,内部确实现代钢筋混凝土现代风格,家居陈设让人联想到苏式东欧的西方现代家具和摆设;尤其是那一套满墙绿色的书柜,符合女主父亲(应该也算双男主之一了)高级知识分子、眼科教授的身份定位。顺便说一句,十年间去世的女主的母亲可是俞平这样一位高知妻子的标杆演员演的呢,出镜不多,照样气场逼人~~很遗憾因为实在对南京不够熟悉,无法从局部判断出这栋别墅的实际位置和来历;在想象中似乎在一个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某个角落?

影片中两次重点出现、烘托了重要情节的场景是南京赫赫有名的明孝陵、钟山景区。明孝陵神道、灵谷塔内外部、最具特色的紫金山鸟瞰等画面,对一无二、极具观赏性和画面感,与男女主的交往故事结合在一起,以景托人、以景托情,推动并描绘了女医生和男潜水员崇高美好的爱情,也让观众在人物故事的情感共生和美景观赏中,得到更完美的艺术体验!

南京极富特色的林荫路也得到了专门的展示。以前武汉治理火炉避暑时言必提及的“南京大街上都是树荫”,得益于很多年来南京城市建设的稳定和绿化的长期维护保育。影片中女主的弟弟,反面爱情价值观的身体力行者,和韩月乔饰演的女友芭蕾舞演员在林荫道上的一番纠缠,饶有趣味~~韩月乔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庸俗势利者(谁让她得了这么个角色定位没得商量!),跟自己同时交往着的某青年说叫住她的韦弟弟是“叔伯哥哥!”,回过头又跟韦弟弟说刚才那人也是“叔伯哥哥!!!”——这个马虎眼是不是南京当地的风俗啊?

玄武湖也在后半部分局部做了展现~~

要说的话,有几个亮点真的应该mark一下:

——开始火车画面中出现《祝酒歌》,应该不是出自本片吧?欢快应景,好听~~

——男主的海军身份真是好酷~~好一个军哥哥,放在今天也是张馨予首选~~且不说演员形象好,就那两套(夏天白衣蓝裤白帽、冬天蓝衣蓝裤蓝帽)军装简直是简约现代设计的典范,配上红领章,尤其是蓝军帽的白线沟边,酷毙了到天~~

——又是芭蕾元素。女配的演员身份、多次芭蕾舞表演;相当精彩,都是著名舞剧、音乐,从《西班牙斗牛士》到《天鹅湖》~~

——眼科医生真是那个年代的高大上角色首选之一。本片中的韦家父女、之后《人到中年》潘虹演的陆文婷,还有~~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另外很多片子里的其他科的医生大夫也是常态,可见1980年代医生在全国人民、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之高。在经历了千年未有的疫情之后,在不断被“最美逆行者”感动之余,看到片子里这么多好医生,真是百感交集、心有念念啊~~

——片中花了几分钟专门展示了一下男主家乡、青岛郊区的海边农村风情,很有气氛很美~~

一部好片子。一群美好的人。一座美丽的城市,南京。

 短评

不管是在《早春二月》里,还是《生活的颤音》中,都有林黛玉和贾宝玉式的爱情发生。那种命中注定般的宿慧抑或孽缘化作《爱情与遗产》来到人与人之间,不幸的是,现代男女却很难辨清恋爱与《幻爱》之间的区别。显然,这是将精神视为物质的「苦」果。上一辈人对于爱情有着严重的盲视和误解,年轻一代也跟着继承了下来——顶着父辈的帽子、坐着父辈的汽车、沿着父辈的老路前行。但依靠病态化的「眼界」很难在新世界里《搜索》到光明和出路,不仅如此,这些僵化的教条和规训只会让《喜宝》变本加厉的偏激和叛逆:对于《再塑一个我》的渴望越发痴迷,对于利己主义的粉饰越发优雅精致,对于自我堕落的辩护也越发气壮理直。毫无疑问,影片里的所有人都是「眼疾」的感染者,区别在于,有的是轻微创伤,有的已是癌症晚期。人生没有好坏,只有利害流转,四季循环。

6分钟前
  • Muto
  • 还行

爱情叙事,创伤叙事,海军元素,开头讲的还挺浪漫的,没想到后面就越来越普遍主题,俩人谈恋爱的爬楼梯是否有参考雁南飞?(1.爬楼梯2.我就是你的眼3.两种女人)

9分钟前
  • 豆瓣在逃江湖骗子
  • 还行

可能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的想法变了许多 反正我觉得金钱玷污不了爱情 一个是物质依赖一个是精神依恋好难比较 除非计划经济不然只有“走两步就散了”//连看三部 这位导演的想法确实相当老套啊

11分钟前
  • YiQiao
  • 较差

这是80年的电影,不要用20年的标准去评价。差了60年呢!

16分钟前
  • 135****1981
  • 力荐

【3.0】

21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影院看的。八十年代的人们是单纯而崇高的。爱情>遗产。

22分钟前
  • happydays
  • 推荐

没意思。“在命运的驱使下,一对赤诚向上的年轻人相隔十年再度邂逅。眼科女医生韦伟与海军战士钟海彼此心中萌生好感,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心声,爱情的花朵恣意绽放。谁知一场意外却强加给他们残酷的考验,钟海的双眼在某次演习中受伤,他认为自己终将失明,为了不拖累韦伟,钟海决定忍痛和女友断绝关系。而韦伟恰好是负责给钟海会诊的医生之一,她向父亲坦白了这段恋情,最终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25分钟前
  • 这么近,那么远
  • 较差

1980年

26分钟前
  • 想飞的鱼儿
  • 推荐

5/10,李谷一主题歌真好听两星,韩月桥一星,还有张晓敏弱智般表演。在那个年代,爱情和金钱都带有某种程度贬义。

30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还行

南京与青岛,外景真的很优美,此外女主家的带院独栋别墅,还有男主家的老家农村土炕,都特别有时代风味,整整洁洁优优美美。故事么就不提了,命题作文。

32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还行

上学时候看的,特喜欢钟海,骨子里透着淳朴和忠厚的军人,找对象就是照他样找的。😁

35分钟前
  • 乡下人
  • 力荐

“如果接力棒传不到他们的手里,那会是什么后果呢?”……焦虑有前瞻性,既反思了左,更在警惕右!弟弟(你能再像梁波罗一点吗?)与拜金女友这条反面对照太过简单脸谱化,而受到眼科权威父亲的约法三章而不得不反复与心仪对象分分合合好事多磨又显得重复拖沓。另外能看出导演颜学恕有意借用了一些好莱坞经典作品的桥段或手法,其中一些属于希区柯克电影,拿错帽子的部分则是来自春闺风月。不过纯喜剧的噱头搁在这部主题相对严肃的作品中却似乎存在风格失统之嫌?

3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202247/14.58看完,那个年代的爱情。

43分钟前
  • Jason.w.bourne
  • 力荐

美好时代的美好爱情,PS:高干子弟啊;配乐里的80年代老电影里特有的夏威夷滑弦吉他真棒。

4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太无趣了,看了一半没看下去。

48分钟前
  • 木马行走
  • 较差

时代的印记。三十年,社会风尚和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3分钟前
  • 飞阳123
  • 推荐

爱情与事业,80年代的典型文本。

58分钟前
  • 阿远
  • 力荐

钟海

60分钟前
  • 明明,冥冥
  • 推荐

我觉得挺好看的呀。那句“现在爱情领域也已经染上了癌细胞”太有想象力了!那个年代还没有正式开始歌颂私人领域的崇高性,仍然渴望在公共领域实现个人价值,无论男女。我向往着、喜爱着那种时代。女生本就不必不如男。当然,对公共领域的过分强调会导致对私人领域价值的贬低,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温情、爱与情感也是我们人为之人的原因。

1小时前
  • 嘻嘻wency
  • 力荐

韩月乔出场。芭蕾场面拍得笨---画面定格,声音停驻---以为放映机出了毛病。

1小时前
  • 茶博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