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个人博客:
http://www.blogcn.com/user16/shawnj/blog/31909686.html回头看看,北野武如何都不能算作一位高产的导演,从89年的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到去年的《双面北野武》,12部影片整整花去16年的时间。相比只用10年便完成12部作品轮回的金基德而言,北野武未免将时间拖得太久,当然多栖发展的他无暇他顾,从新作中即可窥见一二,这繁忙程度倒是金基德所无法比拟的。
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北野武带着新作神秘登场,成为当年唯一一部日本参赛作品。和一曾惊艳世界的《花火》、《玩偶》相比,《双面北野武》似乎没能再次打动威尼斯的观众,最后落得颗粒无收的结局。就连北野自己也说,毕竟这部影片情节有些混乱,观众看不懂也实属正常。三年前的《座头市》为其迎来了叫好叫座的双赢局势,但似乎他并不待见这等场面,很快又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并且变本加厉起来。
轮回
早先的参访中,北野武称这是一部总结性质的影片,是对自己之前导演风格的一次汇总,之后势必谋求转变。这让我想起前几个月写《弓》时候曾作的猜测,被称为“韩国北野武”的金基德也在自己第十二部作品中作了一次终结,他将《漂流欲室》、《海岸线》、《春夏秋冬又一春》、《空房间》等历年作品中的重要符号一股脑杂糅到《弓》里面,从中可以看出他早期对欲望的解构和后期对禅的渐悟,以及最终将二者调和及至完美。他用十年完成了对某一层次人生的领悟,用12部作品完成了人性欲望的轮回。
反观北野武的作品,他的理念抑或脉络似乎要比金基德曲折许多。“捉刀”处女作虽然已经显现出其日后风格的走向,但仍然粗砺,欠缺打磨。随后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3-4×10月》才将他的风格真正凸现出来,很多要素诸如黑帮、黑色幽默、梦、死亡都在这里确立,并悉数延续到日后的作品中。《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抹去了前作的不协调,在叙事上更加流畅自如,北野蓝和突然死亡法得到发扬,同时它作为北野武作品的柔情一面得以确立,为日后硬和柔的结合打下基础。所以时隔一年诞生的《小奏鸣曲》可以算作前三部风格的一次融合,北野在其中突出硬的一面,柔的部分更多藏于内里,无论兄弟之情、男女之情还是种种怀旧情绪,其实皆笼罩于死亡的意象之下。死亡作为影像符号被前所未有突出,它和《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所不同的是,后者强调的是死亡的不期而至,而前者更侧重逐渐逼近的宿命感。《小奏鸣曲》的整体风格一脉传承,直接影响了《花火》、《大佬》以及《玩偶》,在《花火》中被发挥到极致,于《玩偶》里以静制动达到另一个高度。从这几部电影里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新浪潮之后的中青一代导演,即使北野武作品的镜头再怎样不合常规,他的内在终究还是继承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他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讯息与日本人固有的樱花情结不谋而合,死亡往往伴随绝美,菊与刀被完美融合在《花火》和《玩偶》一类的作品里。
在这条主线下,同时链接着几部与其颇显不同的作品。请原谅我把《坏孩子的天空》分离出来,它更像《3-4×10月》那一支的延续,同时糅合《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中青春的成分。作为北野武的半自传的作品,其间流露出的情绪其实与《小奏鸣曲》等影片大不相同,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以对,同时又有求生本能促使下的积极抗争,新志和小马在沉沦之后并未屈从命运,小马那句“混蛋,我们才刚刚开始”具有北野武作品中难得的奋进况味。这大概和他车祸后的对生命的反思有关,而同样于病床上构思出来的《大佬》则可视为《坏孩子的天空》的另一面,两相矛盾的宿命观其实纠缠于他的大部分作品中。
《性爱狂想曲》多年来始终被认为北野武最失败的作品,盖源于所谓低俗笑料的滥觞,然而若不考虑导演本身,单把影片抽出来的话《狂想曲》实在可以算作一部成功的喜剧,虽然事隔多年,很多笑料现在看来已经不那么可笑了。这是一部北野武恣意狂欢的作品,他将多年相声表演和电视节目的经验融入其中,无底线无边际营造出一个荒诞疯狂的世界,很多cult元素比起随后的三池崇史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大多数作品里点到为止的黑色幽默被无限放大,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性爱狂想曲》不辄是理解北野武幽默的最有效途径。可惜它被认为是与大师身份不相匹配的影片,如此狂放的作品周转多年,直到今天这部《双面北野武》才有回魂趋势,然而已经收敛许多。
很奇怪,我发现北野武和金基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金基德通过《春夏秋冬又一春》完成了“由性至佛”的转变,而北野武也凭借《菊次郎的夏天》令自己放下屠刀,回归童真。事实上北野武大部分影片都有浓郁的怀旧气息,这一点倒和Tom Mes笔下的三池崇史很像。《菊次郎的夏天》是怀旧情绪集中体现的影片,这份对往昔岁月的执迷在北野其他作品里很难充分见到,它是一个特例,或者说是自《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发展而来的一个支流的完美呈现。另外“梦”作为北野武电影的重要元素在这里有了比较多的表现,这点等到了后面再试着展开。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不认为《座头市》可以算作北野武的作品,即使他仍然包揽了导演、脚本和主演等主要工作。这部北野武第一部时代剧除了向胜新太郎致敬外,也难得地令他第一次名利双收,而这成功正是牺牲了往日作品中最引人称道的部分为代价。我想从一定程度上,《座头市》已经隐约透露出北野武希图转型的迹象,它为《双面北野武》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从前11部作品来看,北野武的影片虽然类型不一,但终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在看似漫不经心散漫的镜头后面,充满了北野武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他的镜头下生命是无常飘摇的,既定宿命无可逃脱,从而衬托出人的渺小和无力。正因为宿命,因此他对生命的刻画便显得惨烈与绝美,“死亡是对生命最大的暴力”,当面对死亡时,他以镇定代替恐惧,仿佛那些人都在自我操控着人生,其实最终亦无奈遵循着宿命的引导而已。故而无论不期而至的横祸还是坚定无惧的自决,归根结底都被串在同一根命运的线上。另一方面恰恰因为生命的脆弱易碎,他才尤其敏感地关注那些谨小慎微的幸福。在日本人看来,所有的美都短暂易逝,死亡才是永恒。北野武继承了本民族自来的樱花情结,将美好和死亡纠结在一起而绝非对立看待,西和妻子的幸福因为死亡才更加美好,他们的死又因为默不作声的夫妻之爱而绝美悠长。北野武深谙生死之间的对立和关联,因此他的暴力美学也是不可模仿的。
如果说除了墨镜王,还有一位导演也很喜欢戴墨镜的话,那应该就是北野武。戴墨镜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隐藏起自己的神色,别人也就无法猜测他的心思。在《花火》的结尾处,西佳敬和患绝症的妻子并肩站在海滩,他们望着蔚蓝大海一言不发,背景乐渐渐开始急促,似是什么哽咽在喉,此时此刻,谁能猜测北野武墨镜背后的神色?
韩松落说北野武是双面的,既暴烈,又温柔。北野武也索性拍了一部《双面北野武》,自证了自己的双面性。我却更愿意从另外的两面去理解北野武,在我看来,他的两面是“纯粹”和“多虑”。
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是受他的内心支配,那么他会单纯直接,心里所想会成为一根指头,清晰地给他指出目标,他只需一心一意朝着所指之处前进;而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物影响,甚至取决于他人时,那么他会变得焦虑,踌躇,如履薄冰,不停地环顾四周。
北野武的作品无法归类,他最拿手的是黑帮片,而他也拍过温情片,爱情片,时代剧,喜剧片,从强悍暴烈的大佬,一直到所向披靡的盲侠座头市,我意外地看到北野武焦虑的一面。从建立到颠覆,北野武变换着角色和形象,一直在纯粹和多虑之间游走。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
“你觉得我们完蛋了吗?”
“傻瓜!我们还没开始呢!”
这是《坏孩子的天空》的末尾,小马和新志的对话。穿着火红色衬衣和学生制服的两个坏孩子长大了,少年时坚持的梦想,已经悉数丢弃,营营役役,奔波劳碌,都不是自己曾经想要的。他们重新回到校园,新一批的坏孩子代替了他们,一切都好像变了,一切都好像没有变。以前的他们,拉帮结派,打架滋事。稀里糊涂地想做相声艺人,做拳击手,加入黑帮。他们似乎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又似乎总是看不清自己是谁。
这些故事情节其实都有北野武切身所历所想贯穿其间。北野武执笔的《浅草小子》可看作是他的个人“前传”,那是他最纯粹最直接的时候。那时他还只是个“浅草小子”,在东京浅草区的法兰西座做电梯员,渴望有一天可以拜师当一名搞笑艺人。
他这个梦想来得一点都不费劲,在无所事事的爵士乐酒吧里,坐着一群同样无所事事的家伙,忽然有一个念头闪过,击中了年轻的北野武:“去浅草当一名艺人吧!”他完全搞不清楚这个主意是怎么冒出来的,但是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他就无法劝阻自己了,非要一心一意去完成不可。这个念头呼唤他,指引他。
北野武执导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完全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与他当初第一次阴错阳差地登台演小品的情况相似。
《凶暴的男人》有种初生牛犊的气魄,虽然略显生涩,不过作品已经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传统的黑帮片总会有个大团圆结局,观众把悬念的包装盒一层一层拆开后,会看到里面有一个最终答案:“坏人都被干掉了,英雄抱得美人归。”然而在《凶暴的男人》中,暴力和悲剧贯穿始终,北野武不相信大团圆结局,凶暴的男人杀死了妹妹,最终自我结束。
从处女作开始,到《花火》,北野武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小奏鸣曲》,《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坏孩子的天空》,北野武的电影中有种宿命意味,“向死而生”;他镜头下的人物,脸上都有点大彻大悟的表情。
这种特点在《花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片中那个沉默寡言、神情淡漠的警官,偏执地眷恋着暴力和死亡。而这些特质,明显是北野武的自我投射,这个因车祸导致脸部瘫痪、毒舌抨击时政、瞧不起其他导演作品、同时会画下一幅幅温柔奇妙的画的北野武。
作为导演,北野武是独断的,自信的,纯粹的。
直到《花火》,北野武已经逐渐找到和确立自我,接下来不是回顾,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更要寻得一个更明晰的自我。他的下一部作品,却是温情感人的《菊次郎的夏天》。这部作品没有暴力,没有绝望,没有死亡,给人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印象。片中,菊次郎是一个小孩一样的大人,正男是一个大人一样的小孩。北野武制造出的这种错位,仿佛在提醒我们,若干年前,我就是你;若干年后,你就是我。
《菊次郎的夏天》是温情版的“双面北野武”,导演北野武的影子既投射到正男身上,也投射到菊次郎的身上。
二、画眉深浅入时无
有一个典故,讲唐代的考生朱庆余在参加科考之后,想打探一下考试的结果,就写了一首诗给主管官员张籍,诗里用刚到夫家的新媳妇来自比,他写道:“油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里所问“入时无”,实是问是否合于执政者意愿。而我想,将“执政者”换成“观众”也同样适用于今天。
导演,或者说创作者,都难免会有意无意地迎合观众趣味、为配合潮流时尚而创作。
2005年,年近六旬的北野武在《导演万岁》中老老实实地呈现了这种窘境。电影中的“北野武导演”,不想再重复自己的黑帮片路线了,于是他想到去模仿小津安二郎,很快就失败了,原因是“现在没有人愿意花两个小时看电影里的人喝茶聊天”,后来他尝试时下流行的爱情片,“司机和公主的爱情故事”,结果又被枪毙了,原因是“俗套”。
片中的北野武导演,总是神情严肃地抱着一个人偶,尝试,失败,又尝试,接着失败。他的身影渐渐地与《阿基里斯与龟》里的画家重叠,也渐渐地跟那位精心化妆的新妇重叠,他们费尽心血,捧着作品,自己没有一点主意,只懂得战战兢兢地讨好观众:“画眉深浅入时无?”
北野武感到焦虑。每当他的新作问世,评论家们便会兴师动众,咬文嚼字地发表盖棺定论式的总结,仿佛他已经到达了个人创作的顶峰。然而北野武总希望出人意表,他的下一部往往不同于上一部,推倒以前,颠覆自己,希望让人耳目一新。
我不知道北野武是否会想起当年那个狂狷的少年,他在新宿的酒吧里当侍应生,心里突然有个声音说:“去浅草决一胜负。浅草就是一切。浅草在呼唤我。”
我不知道他是否想起那种不计后果,不考虑别人怎么看的少年意气,只因为内心的声音,而做出第一次主动决定。
多年后成为导演的北野武,有了“日本殿堂级电影大师”头衔的北野武,却和当初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交换了位置,他不再莫名其妙地被念头击中了,他必须费尽心思去找寻,去挖掘。如果把年轻时的那次灵光一闪比作百万大奖的话,之后的北野武就像一个焦虑的彩民,一次次买来彩票,希望再次刮开那个写着“去浅草当一名艺人吧!”的幸运大奖。
《导演万岁》,《双面北野武》以及《阿基里斯与龟》是北野武的“反省”三部曲,看完我的感觉就是尴尬。因为北野武把自己搞得太狼狈了,就好像一个漂亮的女明星某一天把自己的整容全过程曝光出来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观众只乐意看你漂漂亮亮的一面,并不想直击那个辛酸过程。北野武这三部电影让人感到难为情:电影大师拍片不是得心应手、如有神助的吗,电影大师们的造型不都是很酷的吗,电影大师们怎么能有普通人一样的困惑和烦恼呢。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度想要拍案而起,大声和北野武争论:大师就应该一个路数走到底,就好像小津或者沟口!不能因为近期兴起了爱情片你就去拍爱情片!你怎么能绞尽脑汁地取悦观众!好电影不等于出奇制胜!你应该首先听从心里的想法而不是考虑观众接不接受!
《浅草小子》中,北野武回忆了年轻时在艺人深见千三郎门下学习漫才(相声)的往事。他第一次登台是演一个人妖,他便照着镜子化了一个夸张可笑的妆,结果遭到师傅的大声斥责:“小武你给我听着,要想逗别人笑,不是靠模样、动作之类的外形来逗乐。艺人得靠技艺来逗笑,靠的是技艺!”
同理,好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花俏的外表,而是因为饱满的内在和坚硬的内核。
《导演万岁》,《双面北野武》以及《阿基里斯与龟》是北野武的“反省”三部曲。“反省三部曲”,我豁然开朗了,多好啊,我不必再担心了,北野武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困惑和狼狈,为此他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省。
《导演万岁》的最后,医生帮那个酷似北野武的人偶进行了全身检查,最后医生的诊断是:“脑子坏掉了。”典型的北野武式自嘲。
所幸,与画家真知寿不同的是,北野武在焦虑的同时,也保持了冷静的自觉性。他反省,作品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由观众或评论界决定,而是应由自我决定。他反省,他以一个新妇的谦卑,低语轻问,“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指的是内心,自己所创作,是否合乎内心?
三、后记
老师在课上问过我一个问题,对北野武有什么了解。毫无心理准备之下我脱口而出:在我印象里他是一个面瘫大叔。此刻,我坐着,没有人面对面地问我对这位导演有什么想法,我可以冷静地考虑。而此刻我想到最多的,还是他那张奇特的脸。僵硬,看不出表情。
我所理解的“纯粹”和“多虑”,既是北野武的两面,其实也是一个人必然面临的成长与改变。
最后,我想起北野武在那个还不成熟的、青涩而恣意的年纪,写过的一首诗:
与你相见在仲见世的那间
只有煮菜的鲸肉店
我们谈论梦想 汽酒
泡沫里消失的约定
不要说我们已抛弃梦想
我们本是没有其他人可依靠的两个人
不要说我们已抛弃梦想
我们本是没有别的路可走的两个人
看这部片子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早就想为北野武写点什么,但是总是有某种情绪推积在胸口,让我开口却不能成言.阴沉的天空,寒冷干燥的空气,有些思想和情绪必须找个释放的出口
我们每个人都是虫子,都是蠕动着的毛毛虫。丑陋、愚蠢……
众人当中很容易找到相似者,人与人的差别本来是很细微的,一点一点的些微差异,渐渐的就产生了化学变化,让本来相似的人变得很不一样。温和和暴虐,挑剔和随遇而安,被尊重和被藐视。身边的人,可以不加判断即已区分。对于陌生人,其实他们都差不多,都是老人,普通的老人。
当他每次从睡梦中醒来,惊诧于梦境的时候,他是否意识到那一个个的梦境甚至比各种的电影都精彩。更重要的是他是绝对的主角。而日常的工作,琐碎的结帐或许才是他的梦境。是激烈,复杂的生活之后的一种调节。另一个北野武呢?其实他是这样说的:那只不过是电影罢了。我有什么厉害的?我只不过是一个老人罢了。
关于北野武的一些杂碎信息:
1.北野武漫才①出道且身份复杂,不仅是大导演,演员和大学教授,还做曾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拳击手、踢踏舞蹈演员、出租车司机、销售员,拆卸工,男服务员等。
2.北野武与母亲向来不和。事业小有成就后,母亲每月催他寄钱回家,偶有迟延,她会打电话来破口大骂。母亲的贪婪势利让北野武十分不快。母亲去世时他甚至不想回家奔丧。后来,北野武的大哥交给他两样母亲留给他的遗物:一封信和一张存折。信里写道:“我儿,你从小生性放荡,你担心你日后一无所有……存折里有一千万圆。”
3.北野武主办过专门给AV女优的颁奖,在一次颁奖典礼中得奖女优台上突然脱衣露奶,并对北野武表示:“我好紧张喔……请你抱住我!”北野武说:“既然紧张,干吗脱掉衣服?”引起台下一阵爆笑,这时北野武却突然左手搭着春菜肩膀,右手朝女优胸部摸起来,这个场景,又令台下一阵愕然(OMG)。(此图链接
http://www.laonanren.com/upload/2008_03/080323082354211.jpg)
4.北野武在94年发生摩托车车祸导致右脸麻痹,在家休养了7个月,期间他突然开始学画画,并将人头全画成花朵并自诩为“超现实主义绘画”。评论家们把他的当笑柄,看不起他,可他却把这些画拿去办画展,还在自己的影片里使用。被认为是日本电影业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花火》里片头的那些画,全是北野武的亲笔画。
5.北野武的“死党”成立了“北野军团”。常穿着一身黑衣跟着北野武出席各种场合。“北野军团”中的人背景复杂而且脾气暴躁。北野武曾因某周刊诋毁其名誉大怒,出动“北野军团”直冲到编辑部,把采编人员一顿痛殴,最后警察出面才平息了纷乱。
6.此片中北野武饰演著名演员/ 京野琴美饰演北野武的情人/ 岸本加世子饰演经常出现的黑衣女人/ 大杉涟饰演北野武助理和出租车司机/ 寺岛进饰演跑龙套的演员/ 早乙女太一饰演日本艺妓/ 美轮明宏饰演著名艺人 / 渡边哲饰演面馆厨师 。重点是,片中的角色都用了演员本人的真实姓名。
=======================================================
★ 一、枪
影片放映前有一幕:二战中日本士兵北野武昏迷在瓦砾中。美军小分队搜索至跟前,北野醒来望着高大的美国士兵。这时出现两种枪:三八式步枪和M1A1卡宾枪。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枪,此后枪一直贯穿着整部影片。片中小丑北野武得到枪后,先枪杀了嘲笑他的龙套演员寺岛,然后摆平了麻将馆里的游手好闲的人,再袭击了拉面馆杀掉厨师和小丑、最后居然大摇大摆的持枪打劫了保险公司。这些片段中导演有意展现暴力发生时,暴力本身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突兀感。片中当北野武杀人时:贩卖报纸的人走过寺岛尸体照常敲门收钱,麻将馆老板面对满屋尸体的呆立站着,面馆里的顾客照常埋头吃面,离开保险公司时镜头甚至缓慢的停在座位上表情僵硬的群众身上。北野武的施暴与环境的不协调感不断加强,将“枪”从施暴工具的范畴中逐渐脱离出来,到达北野武的内心层面:本片中的枪杀场面极多,仔细看就会发现被枪杀的人却缺少应有的生理疼痛感,寺岛被枪杀时的表情看起来也是惊愕大于痛苦。“枪”的逐渐符号化,以及片中的人和物的逐渐符号化,使整部影片由“实”向“虚”转变,以至于影片后半部分情节难以组成有条理的叙事关联而显得晦涩难懂。所以如果准确把握了枪的含义,就能对本片的大致有所了解。北野武曾出演过《大逃杀》,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突兀感场面也不少,如片中杀人不眨眼的北野居然把自己的伞交给典子,还关心的说:不要着凉,最经典的当属北野通过广播播报死亡同学名单时,同时播放了管弦乐《拉德斯基进行曲》,第二次广播死亡名单时又播放了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甚至在光子被射杀时,转奏了《G弦上的咏叹调》。这种交响曲与暴力环境的构成的不协调,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而《双面北野武》中的枪,我认为至少表达出以下几层含义:
☆1,枪的暗示,暴力的安定需求
枪,象征或暗示北野武外在的力量或内心的占有欲,片头北野武持枪时都会明显的更自信和受到周边人的格外尊敬。北野武在电视台摄影棚里趾高气扬,呼风唤雨,电影圈的地位使他备受摄制组尊敬,摄影棚拍片过程中北野武拿的道具就是枪。 小丑北野武第二次敢于向公寓过道里嘲笑他的寺岛自信的回答自己试镜成功时,下意识的将手提袋到由单手侧面提转成双手握在正面,手提袋里的东西也是枪,再到后来北野武用枪杀了寺岛、抢了他的女人。小丑北野武用枪杀人后开始向明星北野武转变。
☆2,枪的预示,暴力外衣下内心的冲突与思考
枪在影片后部分,开始脱离其强势的象征含义,虚化到心理对抗的层面,沙滩那幕中,在北野武与全副武装的防爆警察的枪战,枪战的中间区域居然出现了拿武士刀的武士,拿三八步枪戴安全头盔民兵和拿着盾牌的日本相扑。为什么日本武士、民兵愚昧地用武士刀和三八大盖冲锋对抗北野手中的MP5冲锋枪呢,这就是日本文化中的核心:武士道精神,以及与相扑起源有关的日本神道教文化,他们的冲锋和北野武的扫射可以看成是北野武内心中与日本传统文化、社会体制结构挣扎或反思。有意思的是,这段中相扑其实是被身后的警察枪杀的。
☆3,枪的精神,暴力的回归与延续
电影结尾,“枪”脱离内心矛盾的层面,过渡到情感和自省层面。在最后小丑北野武用小刀刺杀明星北野武时,镜头就是通过北野武切身的痛苦延续做切换的,有人认为这是他纹身时候打盹时的一个梦,但人可以梦见华丽与衰败、忧伤与欢乐,却不能梦见自己内心的伤痛,导演营造北野武被刺杀的现实感,正是希望通过这种真实来表明北野的自我厌恶与伤痛。此时,这种伤痛还与片头一幕联系,受伤的日本兵北野武发现眼前的美国大兵正将手中卡宾枪头指向自己,影片又跳回一个大危机的架构下,因此危机存在,战斗就必须进行,暴力就如此延续。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吧,北野武!
==================================================================
★二,两种北野武构成一个北野武:北野の哲学观
北野武擅长制造平静美好与强烈冲击力的对比。这点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所在。《双面北野武》通过电影反映出人正同这种体制化的生活环境存在着一种隐隐的对立,并由这种对立剖析着自己,剖析社会。影片出现的两种迥异的北野武,一个北野武是电影明星,乘坐劳斯莱斯,八面威风;另一个则是小丑演员,在便利店兼职打工,低声下气。大明星北野武看不起小丑北野武,给他签名时取笑的写着“给我的小丑”,而小丑北野武努力工作,还参加新片的试镜,甚至把头发染成黄色代表他渴望像大明星北野武一样功成名就。有时候甚至分不清他俩,我认为这两种北野武就是同一个北野武。
☆ 展开谈现代文明社会化与人情感诉求的对立
15世纪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宣告了持续3个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来;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9世纪爱迪生用电灯征服了黑夜对人的约束;20世纪冯诺依曼研的笨重计算机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大门。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到现在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人类文明的每次大跨步的推进,伴随着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以及生产效能不断完善,而同时科技进步不断更新生产技术,将社会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分工程度也不断加深,人类进步的历史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人逐渐被工具化的历史。如美国电影《上帝也疯狂》对这段人类规则化的现代商业万文明历史的描述:
“画面播放了超市人们排队买单,人行红绿灯拥挤的人群,大型高架立交的堵车,航班指挥室的导航作业等...同时旁边如下:“在这你能看见所谓的文明人不甘于屈服于自然环境,反之改变环境来迁就他们,所以他们建立城市,建筑,交通工具,机器...为设法节省人力而绞尽脑汁,却不知见好就收,越想改变生活环境反而使得生活更加负杂,小孩被迫花费十到十五年在学校,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不甘屈服于自然的文明人,发现他必须无时无刻去适应他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当时间指向星期一时,时间七点半到时,他们就必须离开已适应之居所,去适应一个格调相反的环境,八点,每个人都必须忙碌起来,十点半表示可以休息十五分钟,然后有必须再度忙碌,日子就这样支离破碎,每天都得适应新的 生活,难怪有些人的行为会脱节”。
说完这些,导演又隐晦的向观众提了个有趣的问题--到底是工作需要人还是人需要工作?
其实,也可以问“高度商业社会能让人更加幸福吗?”当然不会。这种规律的强势和不可逆,使人作为个体只能被动接受和容忍。我们常说“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工具化自己来适应社会的职业要求,人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放大自己理性的一面而压抑自己的感性的一面,商业文明的高节奏②,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大多数人也没有得分裂症,正是由于人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社会,而适应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要承受这种迥异的两面性人格进行自我约束而带来的痛苦,有时候人很容易产生对自我身份的疑惑而感到迷茫,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造成人格分裂③.现代化的公民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的精神多面性需求与自己在社会中职业单一身份的对立,现在你或许能理解片中结尾北野武用刀刺杀自己的那种强烈的痛楚了吧!
对外部世界的坚信以及对自我认定的放弃,是人生焦虑的根本,当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一个人都希望活在别人的话题中的时候,所有的个性和尊严都已经被边缘化。④
☆ 展开谈“现代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跨掉的一代
人在精神上的孤立不可避免的带来个性以及自私自利,这种自私情绪发展到极端造就出现了沿海城市的丁克一族,这种“丁克观”与我国孔儒文化中“百行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点形成极大冲突。而最现代化的南方沿海地区正是丁克族出现和集中的地区。美国在二战后曾面临大转型时,也出现了一批被称作“跨掉的一代”的人,这是因为他们选择的道路与老旧的美国经典生活方式有极大不同,性滥交,同性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兴起,而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正是这些“垮掉的一代”。所以我认为:80后的一代人是更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一代。当年,毛主席曾对轻年留学生说:“未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会是你们的”⑤。除了鼓励学生外是不是也透着些许无奈呢。是的,再光芒的伟人也逃不过一死,世人总是要把整个社会交付给自己的下一代。
2、80后集体怀旧
当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时西方的价值观和商业文明的理念席卷全国,而教育体制和功能性从核心上是不能完全适应这个西方的“时代精神”(这种不适应特性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决定的)其结果是人的生存技能迅速适应了社会发展,但人内在的文化文化观念却严重滞后,这就是童年教育与成年社会的强烈脱节(其实日本教育也这样)。其实广义上看,所有人都会怀旧,是80后的人早衰吗?正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重要转变,才导致80后集体通过怀旧来寻找自己的身份与定位,也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孕育的现代商业文明的内在矛盾。
3、web2.0的繁荣
从我98年申请第一个QQ,到现在已经10年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有人曾质疑到底互联网是否拉近了人的距离,2005年被称为是中国的博客元年,也是在那个博客泛滥的背景下,曾展开了博客实名制的讨论,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人精神层面的对沟通的多样化需求与专业职业身份对沟通的效率化需求在交流媒介上的对立。在这个背景下,web2.0的出现,极大的开放了人的感官与交互体验,多样化的选择书籍音乐电影分类,评论共享开放,在此基础上互动的极度畅通,并逐渐拉开一张巨大的网。在社会分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人的现实状态与精神领域的差异性同过这种交互手段,更容易找到认同感和实现人自我价值⑥的认定,营造交互模式下人的交流体验感是未来互联网媒介决胜的关键!
☆ 再跳回这部电影《双面北野武》,其中有个试镜场景中的黑色幽默,在第一次试镜时,考官与试镜演员分别扮演面馆顾客和厨师,表演以下对话:
考官: “请给我一份酱油面”
试镜演员: “在我问你前别自作主张”
考官: “有胡椒粉吗?”
试镜演员: “不喜欢吃这种味道就给我滚出去”
评委要求有试镜人表演出顽固和愤怒,当试镜人黑社会小头目若先生表演时,他居然连简单的台词的顺序都弄不清。不是他蠢,这个社会蠢人做不了大哥的,而是在黑色会身份外的若先生根本不是一个暴躁的人。这是他一边很蹩脚的说出软绵绵的台词,一边又暴躁的拍自己手下的头的原因,这种黑色幽默造成强烈的对立感。还有,若先生还和他前面的试镜演员表演形成强烈的对比,因为之前那位不是黑色会的人反而演得让评委们都大惊失色误以为他是黑社会。透过这样的黑色幽默,导演北野武想要表达的职业身份与人真实内心的对立。武本人曾说:“在我的一个对自己持有感情的自我之外,还有另一个清醒的观察着自己的自我,我就是由它所支配的”⑦ 。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中的两种北野武就是同一个北野武。
☆ 这里还能更深的牵涉到决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哲学争论,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
★三,揣摸片中符号化的女人
片中三种女人角色,他们出现的原因,她们对北野武的态度,以及北野武对她们的态度,都具象征含义,也值得推敲。从与三个女人的关系可以反映北野武对待爱情,家庭,婚姻,以及爱与被爱的态度。这里,我谈谈对黑衣女人(岸本加世子)的看法。
☆ 妻子
岸本加世子是片中表面行为很怪异的女人,出现很不规律,每次出现时候都是黑衣装束,形象很保守,是个彻底符号化的角色,处处刁难北野武,如,在麻将馆里对北野武泼水要债,试镜时抱怨北野武磨磨蹭蹭,便利店里刁难北野武找零,北野武抛尸抢劫时,骂他杀人犯强盗。但每次岸本加世子对北野武发难时,北野武都默默的承受,没有动怒和怨言,有种被动和无奈。 影片刚开始,在劳斯莱斯里有小段关于岸本加世子身份的对话。
大杉涟: “她怎么会在麻将馆里?”
北野: “不知道”
京野琴美:“她是谁”
大杉涟: “她老是在找他,在很多地方等他”
京野琴美:“又做了什么坏事了吧”
北野: “没有啊”
助理大杉涟回答京野琴美的问题“她是谁”时,没有说黑衣女人的名字,却答非所问的讲一句很奇怪的话“她老是在找他,在很多地方等他”这里就带有婚姻家庭层次的含义,换言之,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都跑不掉家庭的联系,与你结婚的女人一直会在你生命等你并且迟早会出现。此时,京野琴美则反问北野武“又做了什么坏事了吧”,为什么黑衣女人寻找北野武能得到一个北野武坏事的结论呢?这或许就想表达婚姻有一定的惩罚性。也许北野武是这样认为,所以他很无奈又无辜的回答“没有啊”,影片后面这中黑衣女人(枷锁关系)就是不管北野武在哪,在什么环境下,一直会困扰北野武的。家庭生活十分繁琐,首先关系经济压力,岸本加世子看到北野武输钱很不高兴还问他要债,其次家庭婚姻还关系到柴米油盐,北野武在便利店打工时黑衣女人就是以购物出现的,并很节省的只买一个10圆的口香糖,为了表现繁琐生活,一万圆居然让北野武找零了9990圆,居然还两次(囧),最后家人能看透北野武的,岸本加世子就在北野武准备打劫前就喊他是“强盗”。其实,最令我肯定黑衣女人岸本加世子是北野武妻子是:1,北野武在麻将馆时,她骂北野“就会骗女人”;2,北野武在家里床上正解京野琴美裤纽扣时,她第一个出现有点像抓奸;3,在舞厅枪战后,她骂京野琴美是“贱人”,她们之间还打了一架。
☆ 展开谈家庭制度与人个体本身的对立(同时严重剧透《大逃杀》)
我认为北野武在影片除设立的社会身份与人的对立外,还隐射的家庭身份与人本身的对立,这种对立感,北野武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北野武持打劫完保险公司准备开出租车逃跑时,岸本加世子拿了200万后,还要北野武点清楚,又拿出一万圆要求北野找零,这是北野武的愤怒终于爆发了,把手上一把钱懊恼的抛开,镜头采用了慢镜头来展现这种对立下北野武的极度厌恶与无奈。再次联系到深作欣二的《大逃杀》里结尾时,北野武故意步步紧逼迫使典子和秋野杀死自己。北野武死后又意外的爬起来,接了家人的电话,说“如果你憎恨人 就要对后果负责”,在这里我认为北野武真正憎恶的人是他自己,北野武越是向往单纯的典子就越加剧对自己仇恨感,造就了北野武在精神和行为上撕裂,而北野武的对仇恨负责任方式就是用自己心爱人的枪口进行自我毁灭,这或许是他最浪漫的自杀方式吧。死之前还不忘吃下最后一块曲奇饼干,可见北野武对杀他的典子是不仇恨的,他狠的是他自己!北野武接电话的场景看起来是多余的,深作欣二只能隐隐的透露家庭关系对人自由本性的束缚,死后又爬起来就是对家庭束缚感的无奈挣扎。(我为什么认为是隐隐的透露呢?很简单:因为深作欣二不希望拍成一部被大众直观认定是反家庭反人类的电影。=。=)这种家庭束缚连他死时都不放过,同时北野武告诉家人他自杀的原因是因为恨自己,也得不到家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就是北野武形象的正真可悲点,也是大逃杀真正的高潮:一个一直都无法被家庭正真理解的男人,一方面对纯真美好的极度向往(有典子的那幅画),而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残酷激烈社会竞争环境而放弃心中的善良,这种因自我分裂加剧的自我仇恨,就是用自我毁灭的方法告诉自己心爱的典子,这个社会只有放弃纯真才是最好的生存竞争法则!最后北野武只得愤怒、无奈的摔掉手机,用枪眼来诉说他无尽的不满与无奈。而本片《双面北野武》后段,北野和警察沙滩枪战时, 岸本加世子就夺走了北野武的那袋枪,这也代表北野武对家庭的不信任感,并且这种不信任感一直贯穿在整部影片当中。
====================================================================
★四,片中的黑人
黑人外表孔武有力,出现的场面也经常是赤裸上身,头戴一盏探照灯,双手握拳,做奔跑状或搏击状。而且黑人的几次出现都伴随机械噪声令人厌烦,其实北野武对这个黑人出现是有顾虑的,或许更是一种深层的焦虑感,片中舞厅的枪战后,北野武载着女友将自己的跑车停在桥边,自己在夜间的铁轨上跳踢踏舞,这时远方火车逐渐靠近,列车与铁轨的摩擦声越来越大。北野武并没有躲开,最后出现的不是火车,而是一个骑在脚手架上的黑人,这个带噪音的黑人还出现在北野武开出租车的时候,还是带着探照灯,双手握拳,搏击状的之势,也发出的令人焦虑机械声,我认为这种机械噪音暗示工业化。
☆ 拓展谈资本主义一些特性
很多国人知道1839年清朝与英国爆发鸦片战争后西方用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大门。其实日本也曾闭关锁国200多年,国门直到1854年才被重新敲开了,敲开他的是美国。二战中,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轰击,投掷原子弹的也是美国,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受命以美国价值观改造日本。在政治上,日本每件事情都以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军事上,美军在日本设立军事基地驻军开支全由日方承担;在经济上,日本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成为美国经济的一部分,以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为例,日本为美国承担了90亿美金的战争军费,在经济面,二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受全球化浪潮影响得到迅速发展,日本经济6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了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长,被誉为是奇迹。日本GDP世界排名第二,为美国的一半,这种经济增长为日本创造了巨额外汇$储备(与今天中国类似)当时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狂妄的日本人野性急剧膨胀,在美国大量置业,理论上说这种自由的贸易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但这时美国政府出面进行干预1985年日本与五国集团在纽约签订了“广场条约”,协议逼迫日币升值,日币国际金融炒家在美国政府的默许或许可下将大量热钱流入日本,短短三年日币对美元升值近一倍,日本三菱甚至大张旗鼓的收购了华尔街的洛克菲勒中心。,此时美国财政部要求日本央行降低利率、放宽流动性,导致日本银行大量放宽,日本国内因流动性过剩产生了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导致三菱不得不又将洛克菲勒中心半价卖回给美国人,这个半价的钱转成日币再缩水一半,买的时候花了13.73亿只卖了3.08亿,这一切,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通过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摧毁了日本经济,以至于在90年代陷入停顿。
联系西方国家的历史,早期历史上出现的东印度公司,其实就是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掠夺和倾销的手段,而美国人的国家行为与其主流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美国的总统更替并不影响其在对外政策上的连贯性的原因之一。甚至美国正真背后的主人既不是美国政府,也不是美国司法,而是WASP⑧。值得一提的是,肯尼迪是美国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其实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其国家内部的种族(信仰)之间矛盾,而高度商业化带来的人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必将此类矛盾不断加深,类似洛杉矶大暴动的背后反应的深层危机将成为美国未来最大的隐患。
☆ 反思全球化
由于国内媒体一贯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制度性弊病,并导致大部分人民内部矛盾核心一直停留在认识层面),造成国民在意识上麻痹大意,缺乏民族危机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小小成就,一部分人极端乐观,却不知道歌舞升平的背后的巨大危机,甚至有些人一听向左意见,就激动给你扣不爱国的帽子,这种激动不是爱国而是不自信。其实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害怕竞争,国际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盲目的加入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是害多利少的,就如绵羊在谈判桌上想与大灰狼谈条件一样幼稚,而谈判桌看在大灰狼眼里就是餐桌。资本主义,以及他的政治制度,不能将他与资本主义国家实体和国内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剥离来看,实际上他们是相符相成的有机体,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自然产生的,从地理上看,中华文明本身或许难以自我摆脱小农经济模式而产生高度的商业问题(《河殇》⑨中曾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不是单靠引进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或者简简单单引入市场自由化的机制就能解决的。也许你会驳斥我狼和羊说法,说我国的外交家可以“四两拨千斤”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啊。恩,这就是我国与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华文化培养的思维过于注重这种概率很低的奇迹,但当奇迹不发生时你是不知道的,因为媒体不会告诉你,而你也不希望听到,西方国家在外交上一直都是非常务实的。所以当全球化到来时,我国越想适应国际大环境与世界接轨,这种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制度性的矛盾就越深!伴随着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的经济不平衡现状,将会更多的出现的一部分人极度排外蔑视外国(如盲目仇日仇美),而另一部分中极度的亲日亲美(如盲目的哈日)。前一部分人主要分布于内地,后一部分人集中在沿海。这就是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侵入造成的结果,这就是好莱坞电影产业伴随着美国军事和经济霸权而进行的扩张。对于这种霸权的夸张,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结果也并不代表我的对美立场。台湾島蒋经国先生开放党禁报禁以来,岛内媒体比较开放,同时島民对世界和历史的理解变得更加客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比较理性和冷静自我定位,大家可以去看看龙应台的《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
☆ 岛国危机与文化
其实日本是一个很变态的岛屿民族,它的变态在于沉入骨髓的危机意识,大化改新学习唐朝,明治维新学习西方,都没有失去其民族文化,甚至是加强了日本文化。是的,一个懦夫如果一辈子处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他将终生惧怕关在铁笼里的老虎,但如果将这个懦夫与一头饥肠辘辘的老虎关在一起,强烈的恐惧感将给这个懦夫带来无比的勇气而与老虎进行搏斗。这种如临大敌的强烈的危机感造成日本民族的强烈适应性与独特的日本文化(参考《菊花与刀》⑩)。所以回到本片中的黑人形象,我认为片中的黑人就是美国的符号化表现。其实片中的黑人已经令北野武感到不快,与黑人一样比较隐晦的符号化含义的还有面馆里的肉面与意粉。北野武由前面吃肉面改成吃意粉,是不是代表文化的全盘西化呢,而北野武在面馆吃意粉时还被噎着了,是不是代表日本在被全盘西化中并不顺利,或者是北野武对西方强势制度带来的文化冲击反感呢?当噎着难受的北野武问厨师要水时,厨师变成小丑来取笑他,北野武举起枪,可这时,枪却失灵了,怎么扣扳机都打不出子弹来。可见,北野武的愤怒是无法被表达的。我们还必须联系到影片最开始和最结尾,高高在上的美国大兵拿枪指着日本兵北野武,这是一个大的嵌套,这是影片中最“敏感”的部分。
☆ 这里还可以联系靖国神社牵再涉到进化哲学在社会学上应用的合理性的问题,就不展开谈了
=====================================================================
★五 谈谈电影中的其他人和物的一些揣测
出租车司机大杉涟代表朋友,1,北野武是能看透朋友的心思,他在劳斯莱斯车里一句“那你也去开的士吧”点破了大杉涟懦弱的生活观,2,北野武对朋友抱同情的态度,他在麻将馆杀人时,看着跪在地上大杉涟哀求就放过了他,3,北野武知道朋友是靠不住的,北野武因打劫拿到钱后对大杉涟的勒索是默认的。
艺妓,代表北野武生命中出现的需要帮助的人。更引申来看,是不是代表日本艺妓文化的没落?
在舞厅中出现了打夯的歌,打夯除本意外同时是在婚庆中的游戏,代表着新事物的基础并寓意新成果的到来(早生贵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海边打夯的镜头最后出现了一对穿结婚礼服的男女头被扎进了沙子里。
毛虫代表危机与黑人间有联系,片中毛虫常出现在北野武收到的鲜花里,这就是北野武人生处处暗藏的危机,已经表明了北野武对这种危机有很清醒的认识。在舞厅表演的时候,毛虫甚至出现在表演节目中,还出现在打夯镜头里,暗示希望中也蕴含着危机。到后来表演的美式踢踏舞,机械物,还有舞台上的DJ,这些都是美国新兴文化的最佳代表。而这个时候台上聚光灯就是这个黑人头上的灯罩射出来的,这种潜在的危机感最后通过机械舞者对观众开枪而爆发,北野武予以还击,台上的人全倒下后,场面突然安静下来,DJ台上黑胶机那张唱片原来是舒缓而动听的日本歌谣。北野武就战胜了危机?不,接着北野武一个人在铁轨上跳踢踏舞,这时候远处黑人的再次相当强势的出现,暗示的这种危机感不可避免,甚至这种危机会主动找上们来。片中北野武对于黑人的反抗相当隐晦,甚至这时北野武因反感而对黑人开枪时,镜头也没有想表达出子弹落到了黑人身上,反而切换到北野武与另一群日本人的战斗。之后发展到与防爆警察们进行对抗。与防爆警察的对峙表面下至少就表达了好几个内在层次的对抗,这里就不一一细谈,大家自己去感悟会更有趣。
☆ 东方文化社会中人的身份
当小丑北野武通过打劫保险公司发迹后买了一辆二手红色保时捷,在夜里带着女人去舞厅看歌舞表演,这时一辆豪华的劳斯莱斯跟上来,车窗口露出三个人:大杉涟(出租车司机) 岸本加世子(黑衣女人)和寺岛(龙套演员)
大杉涟说 “你从银行枪了那么多钱,怎么不买劳斯莱斯汽车”
岸本加世子说 “买这种车,你真吝啬,守财奴”
寺岛说: “把女人还给我”
他们说完后还不停的重复,导演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这样的情景呢?我认为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点之一,即东方文化对个人强调的整体感,比较重视社会中的朋友和家庭对自己的认同,这种文化也许源自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社会。这种东方式的整体感使社会中的人极易受到家庭朋友的影响,特别是东方人在做比较重大决策时,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就比较明显,如婚姻,一般情况下男性较女性更加理性,所以女性在婚姻问题上会更加重视父母的意见。这种东方文化整体感与西方的崇尚个性与信仰自由是不同的,所以西方人也很难理解“江湖”的含义,而且good man 都 GreatMan 所表达的好汉,都触及不到那种“神韵”。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之间的鸿沟。而这种家庭感较西式文化来说,其实就是狭义的道德感对人个性的约束。导演通过劳斯莱斯车上演员对北野武还不停的重复这些价值判断,以至于产生一种厌烦感。最后北野武下车对他们开枪。这个突兀的场面,一方面劳斯莱斯倒车离开时车上人都未受伤,另一方面保时捷旁边北野武手枪的弹壳不断掉到地上,这就是北野武内心中对这种东方价值观或道德标准的自省和厌烦,北野武需要自由,买二手红色保时捷车的自由,与情人夜里约会的自由!
===================================================================
★ 六,表达的困境
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很难说清楚,也不容易反馈给对方。《双面北野武》这部影片中的细节十分重要,而细节本身又往往过于简单,简单的事物往往难以解释,比如你现在手上握的“鼠标”就难以表达,不信可以去向你奶奶阐述一下“鼠标”,当你认为你奶奶明白你所阐述的鼠标时,再让你奶奶使用鼠标双击文件夹,她能完全一次性做成吗?想必你想说清楚也不轻松吧,再跳出你个人对鼠标的认识告诉你鼠标最完整的定义是:“橡胶球传动之光栅轮带发光二极管及光敏三极管之晶元脉冲信号转换器。”(囧)。此外感觉也是难以表达清楚的,你很难给你的朋友描述接吻的感觉,取决的对沟通工具的掌握,比如你用一个“爽”字来表达接吻时就不一定能达到目的,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接吻的感觉又不同。你只是与你熟悉的人做一对一的交流,交流定义和感觉就已经很困难了,而导演则通过电影手段与观众的一对多的交流思维时。这就无法避免要面对人思想的广泛性与传媒工具本身的狭隘性之间的矛盾,北野武并不是完全从经济利益考虑而做这部影片的,他的电影基本上是同一风格,而且他的电影基本上都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的,2008年他的新片《阿基里斯与乌龟》的画家角色就是源自他那段画画的历史(囧),甚至可以说北野武不仅通过电影进行艺术表达,也是通过电影本身对自己进行思考,而《双面北野武》正这种北野武自我剖析电影的精典。
☆ 拓展谈谈影片的分类
百度上说,北野武的电影无法分类,包括动作片、黑帮片、青春片、时代剧、温情片、搞笑喜剧等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种类的分类都是在故事片的前提下的,当电影目的不行叙事为单一目的时,用传统的分类就显然不够用了,而《双面北野武》的表达就是以大量削减(牺牲)故事性,转而通过大量符号化的细节或人物,表达一种思考,而且呈现出环环相扣,大环套小环等结构。其实这类倾向表达思考的电影不仅北野武拍了,国内外导演都拍过,只是大部分只是采用的科幻题材来弥补这种架空的不合理特征,如《发条橙》《异次元杀阵》等。在这种思考性电影与普通的叙事电影之间还存在一种电影层次,这种电影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回归,这种能满足人的情感诉求的电影也有成功的,如《蓝色大门》和《时尚女魔头》等,此类电影的特征是将观众群细化,以至于处在某种人生状态下的人会特别钟情与这类电影。还有一类即叙事性强情节合理又能触及人内心情感,同时也兼顾思想性的电影,如著名的《阿甘正传》,阿甘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不仅故事情节设置巧秒叙述完整,而且阿甘简单而执着的精神迎合的社会上人们的内心期盼和情感需要,甚至阿甘能给人带来人重新定义生活与人生旅程的真正含义的思考。
======================================================================
★ 七,暴力形式下的沟通交流
百度上对北野武的定义是:“北野武对暴力的理解与思考,甚至暴力发生时的内在结构见底都是十分深刻的,不愧为暴力宗师。”
或许我并不能完全解读出作为大导演北野武作品中的完全含义,也或许有些看到这篇评论的人并不会赞同对我评论中的观点,这些“或许”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透过对电影的思考,透过交流后,我们成长了!而这种成长在原始人于恶劣环境中猎杀动物时吼出第一声吆喝时就已经发生了。
===================================================================
①漫才:日本曲艺的一种 。又称万岁或万才,日本式的相声表演。
②高节奏:可分别参考深圳,香港,纽约三地人的上下班的步行速度。
③解离性人格疾患,又名多重人格、人格分裂,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版本命名为(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后来改名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BA%E6%A0%BC%E5%88%86%E8%A3%82&variant=zh-cn④摘自《平淡语丝》
⑤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并发表讲话
http://tuku.news.china.com/history/html/2005-10-12/2024241_080688622.htm#t⑥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
⑦摘自《北野武完全手册》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3144/⑧wiki上WASP的解释: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本义是指美国当权的精英群体及其文化、习俗和道德行为标准,现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欧裔美国人。此群体拥有庞大的经济、政治势力,构成美国上流社会和中上阶层的绝大部分。尽管美国社会日益多元化,但他们的文化、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的发展。
⑨《河殇》是1987年在国内上映的大型纪录片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92255/?i=0⑩《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
有才的北野武
3.5。原来在瞬间闪念中进入梦套梦结构的构思北野武也玩过,而且在大卫林奇和诺兰之前。依靠真正的面瘫进行布莱希特式表演甚至可以在一片中分饰两角,北野武也是世界独一份。
好好笑 笑成面瘫叔
不算喜剧吧!自画像(Self Portrait)——普通北野武、文艺北野武、二逼北野武。
何者为我,何者为梦?北野武是想拍“庄周梦蝶”吧,北野武梦北野武。
唔明呀,屌. (若以為自省既片子, 如8 1/2, 北野的自省功夫似乎又欠明顯主題脈絡, 夢與現實場景交替係有d多餘, cross cut 好似係為玩而玩, 有點失望, 我仲記得dolls 既cross cut 係玩得好好的)
相比其他的片子这部片子比较失败。还是小人物比较可爱。
好看。在北野武的电影里面一定不能给他拿到枪(锤地)…… 另一个亮点在于整个故事的结构呈{{{{}}}}型
6.8/6.5
太妖孽了。。
3-4X10月的升级版,预告片的文案很说明问题:看之前不能说“怎么样”,看之后也说不出来……
2010.10.31
takeshi大人啊
中后段真的好好笑
不是很看的懂,但有点意思
看了三遍才理个差不多。这部可能是北野武最用力剖析自己的一部,也可能是他最晦涩难懂的一部。结构上用了梦中梦中梦的手法,整部影片充满了不和谐的小调,梦中的一切都是放大了的,巨大的压力、极端的暴力、深深的自我厌弃。钦佩这样自我剖析的勇气,从自我出发,反思一切:家庭、友人、情人、社会角色
北野武的《八部半》
高深了。
北野又自己玩了
北野武蜕变成为林奇,电影将会变成怎样。这算是一部实验影片,和以往所有北野武完全不同,乃是彻底放肆又思维慎密的流露。一是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二是枪及暴力的崇拜和伟大。人物身份的符号化表达,每一种行为之下的隐喻,以及老头子给出的明显暗示,说这是北野武最好的一部电影也不为过。京野琴美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