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非常出彩的电影,具有浓厚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通过景别、人物造型、动作、角度等多个方面营造阴森恐怖氛围,让人感觉十分不安。
在景别上,运用大量哥特尖形图案、高大黑影营造阴森可怕环境,吸血鬼站在黑暗空间前的全景纵深镜头特别好,未知的黑暗无尽头,引起人的原始惧怕(这算是杨超导演所说的元素级别镜头吧),此外,空间感营造特别好,能感受古堡的宽阔、小屋的空间层次。
而人物造型上,通过外化不寻常的特征如窄长身形、浓重黑眼圈、尖长手指来营造不自然、可怕的吸血鬼。
在动作上,加快运行的马车,自动掀开的布条(这定格拍摄的)等不顺畅连贯的动作渲染一种非常不自然、十分诡异的感觉,懂得利用定格拍摄的不顺畅感觉来营造诡异感觉,导演茂瑙厉害,有想法。
在角度上,还出色运用180度线,使原本处于不同空间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和妻子爱伦人在观看上似乎在同一空间,非常妙啊,这空间连接感棒极了!
布特是不来梅一家地产公司的职员,老板派他卡帕希恩山的古堡见诺斯费拉图伯爵交易一桩房屋买卖,临行前他将妻子托付给朋友马丁,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古堡附近的一家旅馆,当他们得知他要去古堡时都大惊失色,为了生意他还是去了。在古堡他受到了面目古怪的伯爵接待,伯爵晚上出现,早晨失踪让布特产生了怀疑,他决定探一究竟终于发现伯爵是个食人血的吸血鬼,他费劲周折逃离了古堡,而吸血鬼伯爵也已经启程去德国,他把自己的棺材装在了开往不来梅的船上,一路传播瘟疫到了港口船已经空无一人。伯爵住进了他定购的房子,恶魔的到来使得小城瘟疫肆虐,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死去,布特的妻子偶然看见破解之法,于是决定和诺斯费拉图一斗,爱伦设法引诱伯爵上钩,她拖延时间,直到雄鸡报晓,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伯爵在阳光下化成了青烟,小城得救了。
茂瑙用相当写实的手法来处理本片,不但抛弃了《卡里加里博士》的表现主义映象,甚至用真实的街景取代了摄影棚的布景,但茂瑙在营造阴森气氛时,仍然冷峻得令人不寒而栗。山上古堡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僵尸在颠簸的船上缓缓掠过甲板,等等。许多自然环境的气氛在茂瑙的处理下都罩上一种诡秘的色彩。茂瑙在本片中实验性地使用了深焦摄影,在影像构成上展现了无穷的潜力。本片被认为是最富有诗意的恐怖片,论视觉想像力它超过所有后来的卓古拉片。与之相比,1931年的《卓古拉》(又译《吸血鬼》)(Dracula)如同是迪斯尼改编版。男主角的非人化造型(尖耳朵、长指甲、骷髅似的脸)已成经典。由于未能跟原作者遗孀达成协议,片中没有使用卓古拉的名字。影片暗示了一种对中产阶级以及他们信奉的科学理性的威胁。2000年的《吸血鬼的阴影》(Shadow of the Vampire)系关于本片拍摄幕后故事的假设。1979年的德国重拍版由赫佐格导演。
纵观吸血鬼电影的历史,从《诺斯费拉图》到打入电视屏幕的《吸血鬼日记》,特兰西瓦尼亚的德古拉伯爵在荧幕上活过了近百年时光,关于吸血鬼的讨论也层出不穷。然而古早吸血鬼流传不广,多数观众认知中的吸血鬼都是病殃殃的美男子,这已经大大偏离了创作者的初衷,也算是符合当下审美的一种艺术上的屈服,然而我认为仍然需要介绍一下诺斯费拉图刚诞生的模样,以此填补大家对吸血鬼认知的不全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诺斯费拉图》的闪光点不仅仅是第一部吸血鬼电影这么简单,它在电影史上的贡献还有表现主义的再阐释,弱化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贯穿全片的锐利线条表达的人物内心起伏,《诺斯费拉图》只是少量利用了表现主义,演员的身体遵循“建筑线条”的走向,用墙壁上的吸血鬼剪影营造了恐怖的气氛,这也为短命的德国表现主义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1919年到1924年的表现主义在五年的时间里并未制作出大量杰作,进展也仅仅驻足于形式化的影像语言,德国浪漫主义仍旧弥漫在电影内层,《诺斯费拉图》提出的新的解决方案是提炼出表现主义的精髓,以之取代从表演到布景上单调的暴力的“虚假氛围”。
1922年茂瑙拍摄的《诺斯费拉图》的故事早已为大家熟知,尽管在现在的视角看来粗糙的画面和有些蹩脚的剧情使影片的观赏性打了不少折扣,但渐渐习惯了默片时代电影的表现方式后,《诺斯费拉图》使我体会到了一场别样的光影盛宴。在茂瑙的镜头下,诺斯费拉图僵硬、拥有控制物体移动的法力(这一点比79年赫尔佐格版的《诺斯费拉图·黑夜的幽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79版的吸血鬼还要把棺材夹在胳膊底下带走,着实显得有些出戏)、身体保持一种奇诡的比例———这比例不是常人接受的美,却可以感受到吸血鬼的冰冷的气息,诺斯费拉图仅仅是一个嗜血如命的冰冷生物,但亦有这个角色的悲观气质和追求死亡的希望。由于历史原因,片中诺斯费拉图吸血的能力不是讲述的全部重点,“耗子之王”、“瘟疫携带者”,满船的老鼠带来的瘟疫也给电影笼罩上一层可怕的氛围,最终死于艾伦和黎明的设定稍显单薄了。在79年翻拍的《诺斯费拉图》中,赫尔佐格完善了剧本,将喜剧改为吸血鬼再生、露西奉献出生命的结局,也更加丰富了诺斯费拉图形象的内涵。但是却失去了茂瑙的恐怖气氛,不过赫尔佐格的狂人搭档克劳德·金斯基的表演实在是可圈可点,他演活了一个孤独生活了数百年,追求死亡寻求爱的神经质吸血鬼形象,比起《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中的野蛮人的表演丝毫不差。相比于后来《惊情四百年》 《暮光之城》中被美化的吸血鬼---俊秀、孤独、充满魅力,早期的吸血鬼反倒更加接近原初的形象设定,一个挣扎在不死边缘的吸血鬼远比充满魅力的病态青年更加招我喜爱。
提到吸血鬼,除了诺斯费拉图,不得不提到的还有1932年德莱叶拍摄的《吸血鬼》(vampyr),这是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剧情混杂神秘主义、臆想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梦境与现实中游荡,迷失在真实和虚幻之间的故事,在本片中的吸血鬼形象不再如此明确,没有《诺斯费拉图》中白面獠牙的老伯爵,受害者的脖颈也不会有两个伤口,甚至对吸血鬼的真实存在性也值得质疑。影片更多聚焦在年轻人所见之景上,曲折复杂的空间、被吸血鬼役使的影子脱离本体、受害者也会变成吸血鬼,最令人震撼的镜头无疑就是年轻人发现棺材中的吸血鬼是自己,从此开始影片就逐渐从一部吸血鬼电影深化为了妄想症和幻觉的杰作。片中的吸血鬼来自于一个被上帝抛弃的老太婆,从坟墓中爬出来吸食人血。消灭吸血鬼的方式也不再是阳光照射,而是用一个铁棒穿过吸血鬼的心脏并把它钉在地上,以此把吸血鬼和它的受害者身上的厄运解除。
从这三部影片之中可以看出来,对于吸血鬼生活习惯的悬念始终漂浮在影片的上空,这个谜不解开,特定的解决办法也就无处可考。通过传说、书本往往是获取此类文本的方法,暧昧点如吸食少女的鲜血而使诺斯费拉图感觉不到黎明的到来,用阳光杀死吸血鬼,暴力点如把吸血鬼钉在地上。更多的悬念来自于吸血鬼形象的塑造,如何把暴力的吸血镜头和优雅古板的老贵族形象结合,又如何定义吸血鬼行为的原因和内心挣扎的外在体现。古早吸血鬼电影擅长用黑白艺术片的手法解决第一个问题,却始终因为默片或是其他因素无法完善吸血鬼形象的丰满,现代吸血鬼电影一旦彩色化后,就失去了吸血鬼大半的神秘感和优雅的气质,随着电影审美的发展和商业化,吸血鬼形象产生了诸多的变化,恐怖片的类型逐渐被弱化,卖点也聚焦到了吸血鬼和人类的凄美爱情。这注定是不可逆的过程,但也实在分辨不出好坏。
最后,以一句台词结尾:“时间是个深渊,幽深如千夜。世纪更替,不能变老很可怕。”
夜幕降临,将踽踽独行的身影紧紧包围。夜色为赫然直立的山崖戴上狰狞的面具,萧瑟的冷风吹过杂草丛生的蜿蜒山道,似乎贪婪地吮吸大地未干的鲜血。飞奔的马匹拉着柩车模样的车厢,咯吱的声响,划过一道道魔鬼洒下的催命符,理智在这种声响中再也无法支撑,连挣扎一下的余力都没有,任由魔力引向幽暗的古堡,远古的木门徐徐打开,城堡内流出前所未有的诡异。
伟大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茂瑙用他对光影敏锐的触觉,神奇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噩梦般的歌特世界,泛蓝的镜头色调将画面营造出一片阴郁的死亡气息,惊叹于电影诞生二三十年便有了的胶片上色技术,令我对默片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官理解。茂瑙的镜头极重视光影强弱和内外不同色调所造成的视觉反差,由此烘托气氛,并注重环境的切换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朴素的摄影技巧,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觉落后,反而为后世所不断称颂。
Nosferatu诺斯费拉图德古拉伯爵,哥特风,有些电影能超越时代,运着诺斯费拉图的棺材,从遥远崎岖的古堡漂到村庄岸边时,只有满船的老鼠,无人驾驶,船员被绳子绑在驾驶舵前,一个个船员陆续的神秘失踪,仅仅船上发生的都能拍出一部惊悚片,村庄市长念完船长的航海记录时,议会厅里死一般的沉寂几秒,黑衣黑高帽的人们鸟做乌龙散地蜂蛹而出,拍成夜剧会更好。/德古拉的仆人,疯癫大笑的书店小商人,对德古拉阿谀奉承的媚俗,德古拉就用水晶芭蕾舞甲嫌弃地挥了挥手,哈哈这里也挺逗的。/茂瑙对光影非常好,“上楼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夹着棺材琢磨着怎么害人去哪儿睡觉,身影在大树旁的墙壁在浮现,还挺逗的。/诺斯费拉图德古拉伯爵第一次和乔纳森的妻子露西见面时,在卧室的梳妆镜里,我觉得露西瞪大的眼睛比德古拉还恐怖,二人对话时露西的瞳孔怎么能睁这么大呢,最后露西以圣洁之女的鲜血,诱使德古拉忘记了时间,被清晨的第一道阳光所照射而死去,结尾有点俗气,但毕竟100年前的电影,这部片子是德古拉、vampire的开山鼻祖了,创造出许多经典名图。刚开始这部电影名字是《德古拉》,根据一部小说为蓝本改编,小说的遗孀打了20年官司上诉茂瑙侵权,所以茂瑙就把主人翁的名字德古拉改成诺斯费拉图,尽管最后小说遗孀胜诉,毁掉了电影所有胶片,但通过电影爱好者保存下来的胶片,让后来影迷的大饱眼福,包括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最新的《血族》节奏参考光头尖耳朵的形象,但再也没有这种艺术氛围的哥特感的吸血鬼了,交响乐的配乐,非常棒,
据说男主角是真的吸血鬼。。。。
默片好可爱。好好玩的表演方式和镜头语言。这样一比较,《惊情四百年》真的就只有帅哥美女这点好处了
茂瑙代表作,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吸血鬼文化产业的源头之一。表现主义的光影,以配乐渲染气氛。ps:还是更喜欢赫尔佐格的翻拍版。
长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582211/ 牺牲生命拯救小镇的女人 天然呆引祸上身男主角 漂亮的花体字 出色的现场调度、剪辑和影像构成,杰出的反派演员,神鬼一般的实景,无懈可击的哥特气氛,吸血鬼影片的不朽杰作及经典.五星收藏一看再看的推荐
想不到那个年代还能拍得那么精致!
Nicht so hastig, junger Freund! Niemand enteilt seinem Schicksal. 年轻的朋友,不必行色匆匆!这世上没人能够逃出他的命运。
这部片子本来要叫做Dracula的,依照1897年原著德古拉斯改编的,可后来原作家的老婆不给授权才不得不改名叫Nosferatu,而且里面角色名字都必须换掉。上映后那女的还觉得侵权然后上诉胜诉命令导演把所有的copy都销毁。幸好已经在其他国家发行,好片还是被留了下来阿!
不像近代一些vampire作品故弄玄虚,让人感到身临其境般毛骨悚然
影史第一部吸血鬼电影长片。默片带来的光影和声效震撼产生最慑人的化学反应,是如今以视觉冲击和反转持名的大银幕恐怖片所无法比拟的。茂瑙指导下的「诺斯费拉图」完美再现了原著小说的精髓与实感,峰回路转的剧情如同身临其境。ps:伯爵抱着棺材找女主的场面还是特别萌的~~~
在吸血鬼还只是吸血鬼的时候。
按现代标准来看,影片一点都不恐怖,它的观念和艺术、氛围和影像更值得称道,而不是像一部技巧娴熟的现代恐怖片那样操纵人的情绪。从某种角度来说,茂瑙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我们凌晨三点惊醒时所担忧的一切——癌症、战争、疾病、疯狂。它不能让我们恐惧,却能让我们为之心惊,默片的梦幻之处也在此体现。
默片时代的恐怖电影,后世吸血鬼电影源泉。茂瑙的表现主义太适合这种恐怖类型片了,当时的观众如何受得了。
看过这个,就知道惊情四百年有多难看了
从剧本上来看,明显不如卡里加里博士啊。不知是不是时长版本原因。
五个act,基本上是引·起·承·转·合的顺序,超级标准的经典结构。德古拉造型,场景调度,叙事节奏,悬念营造,一概都是后世模仿的范本。此外就是,这个版本做的还相当细致,除了漂亮的花体字,连胶片上色都仔细精致,好想看版胶片的。
以基督之爱的精神来忍耐和克服暴政或混乱带来的苦难,诺斯费拉图所代表的恶魔无法击败那些无所畏惧地与其正面遭遇的人们,妮娜仅凭爱打败吸血鬼,暗示内心的蜕变比任何外部世界的转变更有意义,一种最大限度的自我牺牲,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解决方案。
祖师爷太牛逼就会导致这样——吸血鬼在茂瑙和德莱叶之后基本不再有恐怖片的属性,朝着唯美的爱情片方向发展。船上的屠杀代替以颠簸的帆船,除了保持悬念还有营造气氛的妙用。直到最后才有吸血的细节,但是,只能看见趴在女人身上的光头,逼得后辈们去展现更细节的尖牙和鲜血,但再无那丝未知的诡异
8/10。遥思丈夫的妻子坐在海边长椅上,与旁边风吹的衰草和斜插十字木架形成风景构图,强烈的牵挂还体现在梦游的诡异场景,鲜花逗玩猫咪和整理衣服的细节意蕴田园诗氛围;甲板上的老鼠,伯爵带着棺材潜入民宅,沿楼梯上行的拘楼形态投射到墙上剪影,角色视觉形象的明暗对比唤起观众对美好事物的保护欲。
6月6日在大光明刷“电影节通宵排队是怎样一种体验”那夜看了这部。茂瑙这部的确是哥特恐怖片/吸血鬼题材的鼻祖级经典,看时想起很多后世的模仿和借鉴,亦不住截屏留存(如海边倾颓十字架下等候爱人的女郎)。第四幕气氛赞极。结尾略低。人物上,这部显得猥琐笨拙,而缺失赫尔佐格那种精致优雅的哀伤。
#重看#孕育于被诅咒土地的恶魔之子,暗夜的幽灵,从黑暗汲取力量,最经典的德古拉形象,后世吸血鬼典范;人类贪嗔爱惧的内心投射,七宗罪的现实具象,最终人类以「信望爱」趋走黑暗;以明暗对比的光影效果凸显氛围,楼梯影子一段堪称经典,隔楼相对的九宫窗格着实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