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金钱1983

HD

主演:克里斯蒂安·佩蒂,Vincent Risterucci,Caroline Lang,Sylvie Van den Elsen,Michel Briguet,Béatrice Tabourin,Didier Baussy,Marc Ernest Fourneau,Bruno Lapeyre,François-Marie Banier,Alain Aptekman,Jeanne Aptekman,Dominique Mullier,Jacques Behr,Gilles Durieux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3

 剧照

金钱1983 剧照 NO.1金钱1983 剧照 NO.2金钱1983 剧照 NO.3金钱1983 剧照 NO.4金钱1983 剧照 NO.5金钱1983 剧照 NO.6金钱1983 剧照 NO.13金钱1983 剧照 NO.14金钱1983 剧照 NO.15金钱1983 剧照 NO.16金钱1983 剧照 NO.17金钱1983 剧照 NO.18金钱1983 剧照 NO.19金钱198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钱198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男孩因为向父母讨要零花钱失败,去当了自己的手表,却换回一张500元法郎的假钞。之后,这张假钞在很多人之间转手,最后落到了一个叫伊文(克里斯琴·佩蒂 Christian Patey 饰)的年轻人手中。伊文试着去餐馆花掉这张假钞,但被服务员发现了。警察认为他参与了假钞贩卖案而逮捕了他,但法官念他初犯,没有给他判刑。伊文释放之后,丢了工作。没有了钱,他只好和朋友去银行抢劫,却又一次栽在警察手里,被抓进监狱,被判刑三年…… 本片是布列松的最后一部作品,改编自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伪息券》,曾获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翡翠凤凰奇异贤伴黑色天使昭和64年前篇黎明追剿非凡英雄警界黑幕无限春光27橘子郡男孩第一季女儿当自强美丽的日子青鬼2命运连结玛雅帮 第一季追魂伞匿名者2011爱情狂想曲大侦探波洛 第十三季拉贝日记80号公路人非草木看我的肩膀,都脱臼了呀军营史努比夏日乐悠悠美国围攻十年泰国恶魔三角洲吴三桂与陈圆圆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本片叙事的一点收获以及台词“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善良”的出处

钱,看完全片,第一感受就是复调叙事的魅力,三个叙事视角的行进与统一,如同交响乐的不同声部,高中低音部,充满活力和乐趣,当然演员表演的僵化以及剪辑节奏的跳跃会引起一定的阅读障碍,但是它还是这样的充满魅力,复调叙事,叙事段落的空镜运用,影片表现人性之恶的顺理成章,让我欲罢不能,太精彩了。

首先说说复调叙事,最早听说这个说法,并没有很久,偶然读到了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文章,发现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但是实际上一直云里雾里,当然可能现在也是如此。

故事有三个视点,第一组是打算花假币的两个少年,第二个就是主人公伊冯,第三组就是做伪证抢劫的图片店店员和同伙。三个故事开始部分平行叙事,缓缓而来,第一组的两个少年算整个故事的引子,后来由于第三组伪证店员的缘故,造成了男主人公从一个善良顾家的好老公,慢慢变成出售假币的轻犯,接着变为参与抢劫的重犯,最后成为杀人如麻的死刑犯,但是整个过程,把他一步步变成这般模样的社会及外部环境却依旧运行,世间冷漠、社会环境的荒谬和人性追逐利益的邪恶之花才是造就这一切本质根源。

影片结束,不免去思考金钱、利益真可能是人类的原罪和本性,贪婪的本质与道德法律约束之间的平衡,可能是社会稳定的基准规则,一旦有了破坏这个平衡的存在,原有的道德和社会就会崩塌,进而引发罪恶,甚至战争,直至再次修复,达到新的平衡,新的稳定平衡的社会结构关系。这个平衡可能是道德,也可能是新的法律规则,但是不可否认它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我修复能力,再造能力,时间可能是十年或者几百年。

至于很多叙事段落的空镜头和简洁的画面内容,也是让全片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但是目前个人能力有限,还不能评判高下。只觉得和小津安二郎的空镜头有一些相似,但也是差异巨大。若有人愿意一起讨论,必将洗耳恭听,求同存异。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也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要是有了钱,我也会当好人”,《寄生虫》和《钱》片中的这一句台词十分相似。

如果以余味定输赢,无疑这是一个余味十足的故事。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部足以受教多年的影片,致敬。

个人感想,若不合君意,请多担待

 2 ) 不如牺牲

不知道为啥,换成彩色的布列松总觉得哪不对了~~可能他要求的那种形式感如果放在现代的快节奏的环境里就会显得不合时宜?!
这部片子的结尾让人觉得不舒服~可能对于金钱的表达太直白了。钱谋杀了一切!对金钱的控诉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布列松变得这么悲愤了?
话说那年的戛纳~我觉得这一部真是不如《牺牲》。

 3 ) 只是一个镜头

作的这篇文章仅仅是想记录影片中的一段不过十几秒的戏。

到了影片的最后阶段,离开监狱的伊冯被一位虔诚善良的妇人收留,在这场戏中这位妇人为伊冯端去一碗咖啡,我们跟着妇人的脚步遇到了她父亲 。他的父亲说他要把伊冯赶走,而妇人只是请求父亲不要阻拦她送咖啡,于是父亲喷怒地给了妇人一巴掌。此时整个影片中我所认为的最有力量的一个镜头出现了,布列松的镜头并没有对着妇人受伤的脸,而是切到了妇人手中因掌掴剧烈晃动倾洒出去又重新被端正的咖啡。

这段十几秒的戏是如此的饱含情感,如此的具有力量,如此的丰满,仅仅是通过一碗咖啡布列松深刻而清晰的揭示了一个人物面对恶时坚定的虔诚与善良,一种鲜活而又强烈的人性表现了出来。

 4 ) 短评写不下了随便写写

许久没有看布列松,都忘记了电影艺术可以到达什么样的高度了。也许正如塔可夫斯基所言,其他导演和布列松的差距实在太大。

布列松将极简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电影中的人和背景里的物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抽离了一切感情与主观色彩。人物与叙事是割裂开来的,影像不再是由人来带动而是自然发展共同推进,电影的本质便从此被赤裸裸地分离出来。 布列松的镜头集合了德莱叶和戈达尔所有的优点,单个镜头可以自成一体但却莫名其妙,当镜头与镜头组合起来便形成了实质上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揭示了影像的意义。电影中镜头基本是由局部特写到整体再到特写,三段分镜头便可完整叙事。 镜头视角多选用客观视点,抢银行段落镜头主体是一个路人,跟随他的余光我们得以看见主角的行为。结尾杀人段落镜头由斧头——门——鞋——门打开——狗下楼——男人倒地——狗上楼——女人倒在楼梯上——斧头——台灯和血,一系列镜头拼接制造了恐怖至极的杀人场面,但又可谓杀人于无形,这个镜头唯布列松可以拍出。

钱是线索,人是载体,钱是假的,人心也是假的。假钞照出了人性的丑陋,照出了司法系统的昏庸,照出了因果的报应。钱是原罪,当然布列松并非将一切归咎于金钱,假钞只是一个引子,重点表现的是在看透人性丑陋之后的一种虚无状态以及失去人生意义后找寻救赎的过程。当然,这种状态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在表现出世事无常的规律,布列松在冰冷的镜头下还在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主角第一次被冤枉但是却无罪释放,结果他心灰意冷去抢劫结果又被抓住,这次被判刑三年,在狱中计划越狱企图杀掉冤枉他的人,谁知又与他无缘再见,最后跟随老妇人被好心收留,他却恩将仇报残忍杀害了他们全家,布列松在给予观众一丝希望之后就将其扼杀干净。

在被冤枉之后他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将怒火发泄在社会乃至杀害老妇人全家其实都是男主寻找救赎的过程。在悲剧中获得救赎,与《扒手》中男主最后入狱却得到真爱如出一辙,其实是表现社会将人性异化程度之深,便只能以这种畸形的方式获得救赎。

结尾他喝了一杯酒,面无表情地向警察自首,镜头由内景切到外景,围观的群众看着警察将男主带出大门,但是他们却仍然盯着门里面看,他们(观众们)到底还在期待什么呢?

 5 ) 现代性电影

小时候看过,没看完;当时只觉得片子画面单调,情感匮乏,演员演技值为零,简直是粗制滥造的vlog剪辑。

后来随着阅片经验丰富,接触久了所谓的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对宏大叙事逐渐审美疲劳,众多矫揉造作的文艺片观赏起来也味同嚼蜡,而巧合之下我与这部电影重逢,感受到了由这种独特的枯燥所缔造出的极简主义美学。

惯性思维导致初看时不知道影片拍摄与八十年代——汽车遍地走,学生人手一台小电驴,感觉影片故事是过去十几年内发生的。(也是着实没想到法国那时候已经是我国21世纪的模样)

表面现代性十足的电影并不少见,但能够像《钱》一般拍摄与几十年前还能却还能消除其与观众的距离感,让其认为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事,实属少见。

我们完全可以套着现代社会的场景(比如高楼大厦、汽车交通、新式科技等)去拍一个实质上是只可能发生在中世纪甚至更早的故事(比如漫威的绝大多数电影)

未完待续——

 6 ) 《電影筆記》選段閱讀

布烈遜電影最備受爭議的地方之一,就是處理演員的方法。一如前述,他從來不用職業演員,也不重複選用同一演員(只試過一次)。他堅決不要演員表演,要他們摒棄一切臉部表情,結果

 
落得被譏為「木口木面」的批評。果真如此嗎?關鍵其實不在喜怒哀樂這些外露的、可見的表情或動作,而是「目光」(looks)。以下是布氏有關這方面的幾段筆記,從中約可窺見若干端倪(英譯從略)。

‧是誰說:「僅一下目光即可激起一份激情、一宗謀殺、一場戰爭」?

‧眼睛所能射出的力度(ejaculatory force)。

‧建構一部電影,就是把人與人、人與物用目光黏合(bind)起來。

‧兩人四目交投,看見的不是對方的眼睛,而是他的目光。(這所以我們總是把眼睛的顏色搞錯?)

‧關於兩死三生。

我的電影最先在我腦袋中誕生,繼而在紙上死去;經我採用的真人實物而復活,再在膠卷上被殺死,但被依次連接起來並投映在銀幕上時,卻像水中花般重新活過來。*

光「拍攝」一個人,並不能賦予生命與他。演員可以演活一齣舞台劇,皆因他們是活人。

‧角色原型(Models)。隱伏於其深不可測的外貌下。他把他外觀的全部東西都藏在自身裏。他就在那裏——在那前額、雙頰之後。

‧創作不是去扭曲或虛構人和物,而是把人和物連上新的關係,又不失其本來面貌。

‧徹底遏止你的角色原型的意圖(intentions)。

‧告訴你的角色原型:「別去想你要說的東西,別去想你要做的動作。」還有:「別去考慮你說的話,別去考慮你做的動作。」

‧把想像力瞄準在事件上,要比瞄準在感情上少一些,同時要求後者盡量記實(documentary)。

‧人和物皆為同一難以解釋的謎團。

‧當一個小提琴已足夠時,便不要用兩個。*

* 注意:如果在任何協奏曲裏有標明「獨奏」兩字,則只應用一個小提琴奏出。(韋華迪)

‧現場拍攝。使自己處於一種強烈的一無所知和好奇的狀態下,但卻又可預先掌握大局。

(暫時完)

舒琪

 短评

布列松这部电影分析了道德的传染性。他通过回避核心事件、省略关键动作、插入特写镜头凝滞叙述等手法表达了他形式感极强的电影观念。

5分钟前
  • 推荐

此片终于让我真正感受到布列松简洁而美妙的魅力;空白地方你们自己联想。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简约的镜头风格,冷硬感十足.风格之作.

11分钟前
  • 力荐

惡念由上而下橫生,一層層蠶食心靈,這才是真正的一念無明,上層尚以為金錢打救可以收補禍害,中層因禍得福但無法得到任何救贖,下層早已無力回天,悲劇遲早發生。Bresson還是溫柔的,農村婦人的善意,監獄中人再三阻止,或者只能自我犧牲才讓痛苦終結,最終受苦的都是低下層,有能者甚至不願去改變...

14分钟前
  • 何阿嵐
  • 力荐

在全片如此吝啬时间给人物的大动作之时,有人统计过花了多长时间在开关门上吗?(房间、店铺、电梯、牢狱、ATM机、保险柜、车后箱、栅栏…)一方面,用手的传递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用门的开合果断地隔绝掉相互的联系。两者结合的畸形产物便是这样前一秒送浆果递衣服,下一秒破门而入的杀戮。(去年HKIFF开场前放预告,酒杯从钢琴落地的镜头真是看一次被吓一次…)

18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我不喜欢钱?-真的假的?-骗你干嘛?-钱那么好用,你怎么会不喜欢?-额,我说的是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钱》。(观影时觉得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设计感略重,看起来挺影响电影的真实感,没想到上豆瓣标记条目时发现罗伯特·布列松竟然凭借此片拿到了戛纳最佳导演……可惜了,《楢山节考》的今村昌平。)

2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宋徽宗当年出命题作画,题目为深山藏古寺,画山寺半掩的,全部出局,画和尚挑水的,直接晋级。说明创意想要胜出,必须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同样的道理,布列松拍动作戏,设计反应镜头,逆向思维一流。

2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惊人的省略……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2014.02.18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个故事香港人来拍会是怎样。老太太挨抽那一幕可以这么拍,好惊呆。大师就是大师,多说一个字都觉得自己在装13.

32分钟前
  • Seven
  • 还行

9.5/10 将托尔斯泰的原作改编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以钱的流通为线索组织整部电影,钱在手与手之间流转,流通过程本身即包含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因而钱既是折射社会权力结构的“果”,也是造成片中悲剧的“因”——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的孩子在犯下错误后可以通过金钱摆平一切,假装无事发生;而底层的无产阶级却因无辜地卷入一场假钞风波而彻底走向毁灭。摄影极尽考究整饬,视听语言克制、冷峻、精确、理性,如手术刀一般的镜头与剪接令大多数其他电影都显得笨拙且繁冗(譬如,一个“手部特写+桌子倒塌杯子落地碎裂”的特写镜头就举重若轻地交代了一个在好莱坞电影中血浆横飞、拳拳到肉、鸡飞狗跳、青筋暴起的打斗场面)。

35分钟前
  • dasperעִבְרִית
  • 力荐

极简主义到通常说十句话,布列松只说一个词儿。改编自托尔斯泰,我说怎么一股浓浓的俄国味儿。布列松式的特写,被物化的人。社会新闻被他拍到这么节制真是不易。再说83年戛纳,老塔的[乡愁]确实比这部好,两者同获最佳导演奖,肯定彼此不服,谁让斜刺里杀出一个今村昌平……

4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起码七刷,最早在2005年左右买到DVD)这一刷貌似对结局有了新的认识,有点理解“救赎”在哪里,主要契机是他那一下挥斧头前问的“钱在哪里?”及上下文,目前不想多说。另外,虽然没有专门扒布列松作品的声音剪辑,但多少发现了多处的声音的早进或晚出,之所以记得是因为我好几回用回放的方法验证,只是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所有剪辑点,而本片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这诚然可以看成一种常规操作,但仔细感受的话应该会有得益。

42分钟前
  • 复印
  • 还行

被一张钞票改变的人生,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影响

4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布列松是典型的内容大于形式的导演,反过来又说明了形式的胜利——不动声色的脸、简略镇定的叙事。钱只是一个物化的指标,被这个时代选中,暴露人心上的孔洞。

49分钟前
  • 57
  • 推荐

布列松最佳之一,极简与冰冷的极致形态,且与酷烈无望的主题完美契合。1.几乎均为固定镜头,以简洁的镜头组接代替镜头运动,转场一律用硬切,不再有前中期作品里的叠化或淡入淡出。2.尽可能少地展现人脸、全身或完整动作,取而代之的是对手或脚的局部特写或对环境中的物件(尤其是门-门锁、车牌、过道、工具与家具)的凝视,钱与社会对人的物化随之彰显出来。3.关键情节(如犯罪过程)极尽留白与省略之能事,多用画外音,让观众自行填补想象。4.除演员模特木偶化外,动用多种方式间离,如通过对狱卒分拣信件的淡漠描摹来交代主角收到的书信的重要内容。5.声音取代配乐,局部细节取代整体勾勒,动作取代情感。6.尽管公义缺失,罪恶遍地,布列松还是在影片末段强调了纯粹善良的存在,给予了救赎的希望,最后再短促、无情、令人震悚地摧毁它。(9.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他的电影没有演员,只有“模特”。这些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虽然多少显得有些“生硬”,毫无职业性的“自然”,却揭示出电影媒介习而不察的“欺骗性”。布列松的手法有点类似剧场,他的模特就像时刻意识到观者的目光。

57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没有配乐,没有渲染,还是布列松最简化的叙事风格,对局部特写的极端痴迷,有见微知著之奇效;忽略时间残酷性的基础上,每个镜头的空间语言却都意蕴丰富,构图绝妙;全片把「钱」主观视角化,事无巨细的展现出一段从下至上缓慢腐朽的社会丑闻,去表演化之后只能让人感到更刺骨的绝望。

58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有三种犯罪。一是《扒手》里通过偷盗来实现资产的重新分配。二是中产阶级的犯罪,但钱权保障着其免受牢狱之灾。最后是底层阶级被欺害后的报复社会。绝望的是,男主最终报复的是他同样的弱者。在这里,法其实并没有缺席,审判具有公正性。也就是说,每件事看起来那么正确,但其实悲剧逐渐升级。布列松始终特写“钱和手”。而这两者的结合则是交易和犯罪。这也就是为什么其电影总是出现钱包、手饰、信封,发生在银行、当铺、监狱的原因…

60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8876597_vid-NTEyODA0OTU.html

1小时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很感动,布列松真的是个有基督精神的导演。伊文杀老太太全家之前,导演对观众真算是极尽挑逗之能事,希区柯克也不过如此了。可见布列松真不是不会玩戏剧性,是不屑于玩,我相信他要拍部恐怖片肯定超吓人。

1小时前
  • 刘康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