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国语版)

正片

主演: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卡萨尔·艾尔·哈达德,法迪·尤瑟夫,海塔·塞德拉·伊扎姆,阿拉·乔什涅,娜丁·拉巴基,埃利亚斯·库利,努尔·艾尔·侯赛尼

类型:电影地区:黎巴嫩 / 美国 / 法国 / 塞浦路斯语言:阿拉伯语 / 阿姆哈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2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3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4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5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6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3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4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5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6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7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8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19何以为家(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何以为家(国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糊涂侦探第四季镀金时代 第二季平凡的荣耀秦始皇 2007圣诞狗狗2:圣诞小宝贝灵异游乐园:无路可逃第一季大卫日记之极度惊心南方大作战谁疯了?我将消失在黑暗中命运好好玩核爆危机第一季地球淹没之惊涛大历险(国语版)下我的白头爱人:六个真爱故事蓝色夏威夷危在旦夕外星人报到一生有你2012秋白之死女囚风暴1995粤语Discovery 拉美西斯-出埃及记解秘狼鹰武士助手逢坂君!贴身女保镖沉没中的城市 第一季家庭电影单恋大作战黛西的圣诞奇迹大爆炸M就是凶手1931让爱绽放极黑的布伦希尔特:无事生非母亲外出之夜壳中少女:压缩拳愿阿修罗第二季小妇人1994谁?异能者 第二季谍影柔情2011裂心星期三飞来横祸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泰国版)骏马奥斯温凶宅处理专员第二季危情三日

 长篇影评

 1 ) 有的孩子不是熊孩子,有的父母不配当父母。

《何以为家》的逆袭,让我想起了前年这个时候上映的《摔跤吧!爸爸》。

同样是小成本电影,同样是豆瓣评分9分左右,同样是关于家庭、儿童、父母的电影。

相同的主题,内容却是截然相反。

《摔跤吧!爸爸》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社会,有一个爸爸为了不让女儿和这个国家绝大多数女性一样长大后嫁给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人、然后庸庸碌碌过完此生,于是决定帮助女儿成为世界冠军。

《何以为家》则是一对父母明明连自己都养不活,还不断地生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这些孩子中,其中就有12岁赞恩和11岁的妹妹萨哈。

父母不管他们,赞恩只好承担起原本属于父母的责任。

在超市打工、卖自制的果汁、用羸弱的身体给人们送煤气罐,甚至还要帮母亲制毒。

不是父母在养他,而是他在养父母,以及一群弟弟妹妹。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

他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妹妹萨哈的遭遇更惨,父母把她生下来不是为了把她当成公主、当成他们爱情的结晶,恰恰相反,他们可以为了一点点房租就把自己年仅11岁的亲生女儿卖了。

贩卖自己的女儿,还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

父亲塞利姆说:“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嫁出去,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还有东西吃。”

“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

母亲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

“为了让孩子活,我愿意犯下千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我的亲生骨肉。没有人有权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塞利姆夫妇口口声声说赞恩是他们的亲生骨肉,却不顾赞恩的身体让他干苦力。

他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却不让他去上学。

母亲同意让他去上学,原因不是他需要接受教育,而是学校会发床垫、衣服、饭菜。

“你看看邻居的儿子从学校里带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回来。好好利用呗,干嘛这么固执?”

她从来不在乎赞恩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甚至同龄人已经小学毕业了,她唯一惦记的是学校会发什么东西。

他们嘴上说着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却为了一己私利卖掉年仅11岁的亲生女儿,间接导致远远没到性行为年龄的女儿因大出血而死亡,最后他们还要说一句“我是为她好”。

一直都知道“我是为你好”是世界上最可笑的谎言,却没想到这句谎言除了可笑之外,还可以这么坏。

哪有什么“为了让她摆脱痛苦”?真正让她摆脱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初不要把她生下来。

哪有什么“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既然养不起为什么还要生这么多孩子?

他们过得那么惨,你好意思说他们是你的亲生骨肉?

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错了,恰恰相反,他们又怀上了孩子。

如果不是赞恩将他们告上法庭,还会有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孩子跟随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男孩像赞恩一样做苦力,女孩像萨哈一样沦为生孩子和发泄欲望的工具。

赞恩和弟弟妹妹没有单独的房间,也没有单独的床,只能挤在小小的空间。

而他们的父母就在旁边,不顾孩子的感受就开始造人。只为身体的愉悦,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然抛之脑后,让孩子们听着他们的喘息声入睡。

塞利姆夫妇和赞恩的身份产生了对调,仿佛赞恩成为了一家之主、家里的顶梁柱,肩负起养活全家人的重任;

而塞利姆夫妇丝毫不能给予孩子们任何物质和精神生活,只能给这个家拖后腿。

只生不养,比谋杀更加可怕。

我们常常说“熊孩子”“熊孩子”,其实像赞恩这样的孩子一点都不“熊”,正是有他的存在,这个家才不至于变得更惨。

他不是“熊孩子”,塞利姆夫妇却是“熊家长”。

在他们眼中,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

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

他们只管生,不管养,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

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证,做父母却不需要考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妈妈。

他们只图一时的快活,让孩子跟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起受苦,他们根本不配做父母。

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幸福,当初就不应该把他们生下来。

他们是你的孩子,但他们更是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应该被虐待,更不应该被贩卖。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孩子也有权利将父母告上法庭。

当法官问道赞恩:你希望父母怎样?

赞恩不要道歉,不要赔偿,他什么都不要,他只是希望父母别再生了。

他和弟弟妹妹已经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办法改变了,但至少他还可以保证不会再有新的弟弟妹妹来到这个世界受苦了。

法官同意了,塞利姆夫妇再也不会有孩子了。

因为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拥有孩子,更不配当爸爸(妈妈)。

电影的最后,赞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整部电影中他第一次笑,因为绝大多数时候迎接他的都是痛苦和磨难。

 2 ) 《何以为家》的译名很好玩

谈谈《何以为家》的几个译名吧,很有意思。

第一个,直译的《迦百农》。很多人说这个其实比《何以为家》更贴近电影的灵魂和文化内核,确实没错。

迦百农,英文叫做Capernaum,这其实是圣经新约里的一个地名,也是耶稣曾经传道的地方。

它曾是一座无比繁华的犹太城、港口城市,耶稣的第二故乡,但是迦百农的人民不愿意相信耶稣并将他赶出城外,这座没有信仰的城市也终究应验了耶稣的预言而毁灭,变成了一座废墟。所以迦百农也被叫做“被上帝遗弃的城市”。

发生神迹的地方却变成了一片苦不堪言的乱象。所以这个词也有“混乱”和“失序”的意味。

就像电影中的主角zain,过着仿若被上帝遗弃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很有味道和深意的名字。

香港的翻译则是《星仔打官司》。

这个……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很多香港外语片的翻译,被吐槽的也蛮多的了。

《摔跤吧,爸爸》,香港的译名是《打死不离3父女》,

《神秘巨星》,香港的译名是《打死不离歌星梦》,

《三傻大闹宝莱坞》香港也叫《作死不离3兄弟》。

看下来的感觉是,他们比较注重传达电影的剧情,用词更加一目了然。力求在短短几个字之中高度概括电影的表层内容。

不是说全无好处,但确实有点破坏意境。

台湾的是《我想有个家》,比较有时代感的感性。中规中矩。

然后就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何以为家》。(虽然我老是读成《何以家为》)

——个人觉得,这个译名真的是里面最好的翻译了。起码是在中文的语境下,最贴合的翻译了。

既准确地描述了剧情,比港台的翻译又信达雅得多。

何以为家,以何为家,一下就有种悲凉感,漂泊感,无奈。想起来都觉得脸颊吹过寒风。

《迦百农》也很美,可以说更有内涵和深意。但脱离这个解释之后,放在中文的语境里,异域气息和宗教感太重。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汉语习惯。

即使了解了这个译名背后的深意,没有这样信仰环境和历史的人群中也很难感受到这个词所包含的苍凉与神性。

这就是语言和文化之间难以逾越的壁垒。

词语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包含了那个词语背后的整套语言逻辑和文化内涵。甚至有些词语,一个词天然就构成了一个故事。所谓恰如其分,就是用词得当。将中文的美感化入这个故事,或许也会让我们更容易“进去”一些。

当然,个人感受不同。

其实你也不用主动判断,看完电影之后能深深留在你脑海里的那个名字就是你体会到的,这个电影真正的味道。

* 资料来自网络,自己整理(有错误一定指正我)

 3 ) 片名《迦百农》的四重含义

一部更残酷、更现实、自我发声的《养家之人》

从头到尾的感觉: 脏乱差穷是真的,不是为了拍摄电影,布景搭建的那种

但格局很大,不止渲染悲惨


孩子的质问掷地有声,没有资格就不要生育

其实他照顾过yonas,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父母”

他最后的控诉除了来源于自己对父母的印象,也与他自身经历分不开,算得上有理有据

除了对于生育的质问,对于孩子控告自己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支持,本片还全方位地讨论了多维度的社会问题:

作为边缘人物,没有身份,生活艰难;

但家长只会辱骂动手,程度最轻的就是“滚开,杂种”

对孩子压榨,愿意让他上学是“管吃住还能拿钱回来”,而且“放学后可以加班干活”

女儿只不过是交易的筹码或代金券;

父母的辩护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极好诠释

面对世界时,是无数的恶意,而非“我却报之以歌”

用爱去教育感化孩子,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

不能只从某一方的视角来看,要从旁观者的位置,全方位审视

Zain和他家的悲剧绝对不只是父母的个人特质问题

尽管他们冷漠暴戾,但父母并非天性纯恶

生育观念只是表面

其根源还在于这个畸形的社会

生育观念 拐卖人口 女性地位[童养媳] 难民 黑户 阶层固化


Highlight:

街头孩子们的玩具是拿木条拼起来的枪,也许他们的童年里没有别的,也许他们都经历过战争;

药品研成粉末倒进水里,衣服浸泡后拿到监狱里去卖

Zain编造各种理由去买镇静剂

挂满书包的面包车一次次经过

没有蜘蛛侠只有蟑螂侠[这个人似乎被剪掉了]

拿镜子反射隔壁的电视看动画

Rahil的男友偷身份证也被剪掉了

黎巴嫩人装作叙利亚难民领救济粮

隔着铁窗的慰问极其讽刺

监狱里做礼拜也被剪了

打电话举报时狱友的反应


《迦百农》的四重含义

(我不懂基督教,以下是我牵强附会作出的分析,勿喷)

原名更好,有宗教隐喻在:

耶稣在拿撒勒不受欢迎,遂到迦百农传教

影片中也多处出现十字架

某种意义上zain是一个天使,有着本能的勇气与爱

(或者是他裤子上的“美国队长”)

妹妹来月经时天真乃至有点可笑地想掩盖,只希望她不落到阿萨德手中;

甚至想拿了钱和衣服带妹妹偷跑

最终他离开了“家”,那个棚子上压着轮胎的定居点

游乐园:色彩斑斓,纯真的童年

揭开人像的“衣服”:不羁于尘世的道德善恶观

他来到了一个海滨小城

有了一个稍微稳定的“家庭”

也有模有样当了一回“父母”

但这里并不是上帝之城

一样要为生存挣扎苟且

Rahil和yonas都没有身份

最后rahil丢了工作

然后因为黑户口被抓了

为了不供出有儿子

还挤出了自己的乳汁[被剪掉了]

Zain和yonas没钱没吃的没水

最后被从住的地方赶了出来

............

这座理论上的,“上帝之城”

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好

这是“迦百农”的第一层含义:

它在哪里?也许,它不一定在哪个地理方位,也不一定就是历史遗迹

小女孩就是混乱生活状态下的适者

电影中提到的瑞典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应许之地:

不管是瑞典,还是现实中主演定居的挪威

都是理想中的“天堂”

想到达那里却是难上加难

主角甚至参与了人口贩卖

这是“迦百农”的第二层含义:

狂热,希望的福音,绝望中抓住的救命稻草

残酷的现实最终还是让zain崩溃

他没有身份证明

甚至妹妹也死了

他走投无路

最终拿起了刀

主角也因此入狱

这是“迦百农”的第三层含义:

也许根本就没有“迦百农”

现实将你压垮,让你彻底丧失希望

但在新闻媒体、热线、法庭、律师的帮助下

Zain起诉了自己的父母

最终也会有一个不错的归宿

大概,这是“迦百农”的第四层含义:

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良善

那也就值得宣扬“主”的教义

世界也值得被拯救

或许,这就是耶稣的本意?

 4 ) 本当是黎巴嫩《三毛流浪记》,原来是欧洲的《郭巨埋儿》

迷信马尔萨斯的白左们又在无耻地给穷人们推销计划生育了。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为电影描述出来的许多真实的苦难流了不少的眼泪,也一直在等待真正的主题浮出来。

所有描述苦难的电影,包括纪录片在内,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诠释出苦难的原因,并激发人们将之改变的斗志。因为这是人类这种生物的本能思考。纯粹以折磨角色为目的的电影,只可能是迎合虐待狂怪癖的爽片。

《迦百农》用倒叙的方式制造了一定的悬疑,更是为了突出最终主题的常见手法。因为观众会带着悬疑去思考,思考在片头看到的这个荒诞现象,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服刑,还要状告父母,究竟是为什么。这个“为什么”表面是追问小孩的动机,而深层则是追问什么样的生活造成了小孩产生这样的动机。进一步隐含的主题,则是如何改变它。

在我观影过程中,基于个人的视野和知识,对最终的主题有很多的猜测。我本以为这是一部黎巴嫩版的三毛流浪记。

因为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原因。

剧中所有的冲突都来自家庭本应有的关爱与贫穷带来的“虐待”。缺乏合法的身份父母没办法给十几岁的小孩读书,让他们打童工,逼着11岁的女儿出嫁,用锁链拴住婴儿的腿,单亲母亲把小孩寄放在厕所,不得已喂孩子水和白糖……

这一切先是让中产阶级观众联想到父母没有文化,或者缺乏道德上的自律与对子女的关怀……随后用赞恩的经历,在贫穷状态下无以为生,憎恨父母出卖妹妹的赞恩最终不得不自欺欺人,把约纳斯交给了人贩子。这个故事的叙述令人信服,让观众意识到道德不是问题的本质,贫穷才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是多么的不堪。父母出卖萨哈时的自欺欺人,与赞恩出卖约纳斯的自欺欺人是高度一致的。事实上赞恩的父母早已经过了赞恩和萨哈(11岁出嫁)的一切,才艰难地活成今天这个样子。

电影主角都是没有合法身份的流民或难民,绝大多数人不会宁愿去一个屎一样的外国贫民窟过着蟑螂一般不敢见光的日子,也不愿回到自己的祖国。尤其是看到拉希尔为了儿子不能给母亲寄钱,母亲也同样难以生存,反而能让观众理解为什么她要拼命来到这个国度。

他们的贫穷来自于远在异乡,没有身份,这些人寄居在黎巴嫩,被各种人(老板,黑市商人)进行各种形式的剥削(廉价劳动力,性剥削,身份勒索),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维持亲人在贫民窟的生活。

而黎巴嫩只是他们的一个中转站,所有想摆脱当前命运的角色,包括小男孩赞恩,单身母亲拉希尔还有那个不知名的女孩,都是希望通过黎巴嫩去前往那些被当做天堂来描述的欧洲白左国家。传说中那里没有人动不动质问他们的身份,就好像珂赛特的云中城堡没有小孩需要去擦地一般。

当我们进一步思考角色们流离失所的原因时,很自然地参考了新中国从二战后的极端贫穷一步步崛起(搞不好是引进这部电影的动机之一)。

我们从二战后的极端贫穷中走出来,首先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了一个基本和平的国度,没有中东诸国在西式民主之春后陷入的惨烈战乱,驱赶人去异乡做人见人厌的蟑螂或廉价的奴隶。

然后我们用举国之力,为广大的穷人发展简陋而全面的教育普及运动,医疗普及运动,让最贫穷人们的后代也不会像父母一样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被工业时代淘汰,而成为未来现代化的骨干力量,虽然有时被称之为低端人口,更多的时候即便老板们也得津津乐道地谈论“人口红利”。

更关键的是我们用很长一个时期的坚持和奋斗,打造了自己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只有少数买办靠血汗工厂过着出人头地的日子,而是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本土的人才。穷人的孩子们不是在贫民窟里抽着烟,无所事事地拿着木头枪打仗。而是期待着工业发展为自己预留的事业,为有朝一实现自己课堂上吹出的牛皮,而勤奋地抄写别人的作业。

参照中国,那与赞恩相似千千万万的中东儿童们,在怎样的前提下才可能改变命运呢?首先,经历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一个个“春天”的大中东,需要从酷热的战火中走出来。没有和平,无法解决任何经济发展的问题。人们纷纷求为难民而不得时,祖国不可能有任何发展。

然后这些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工业,让庞大的劳动力创造共同的财富。而像赞恩他们这样因贫穷而没有文化教育的孩子们,需要强制普惠的教育帮助他们具备劳动的技能,而非在监狱里虚度光阴。

这一切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需要高效的政权,需要忠于理想的组织,需要人民的觉醒,需要一场革命……这个循环遥不可及,因为最开始要面对的,就是那些在中东到处点火杀人的恐怖国家们

在我看着电影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看着父母不得不卖女儿,赞恩流浪找不到工作,拉希尔果然被关了起来,一个流浪的三毛没办法养活婴儿,约纳斯不得不卖给人贩子……以为故事正引向一个激发人反抗现实不公的悲剧主题时。电影却用一个个魔幻主义的转折啪啪开始疯狂打我脸。

关怀难民的白左们出现在监狱吹拉弹唱了;

监狱里播放的电视节目,开始持续讨论难民儿童的命运了;

赞恩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从监狱里打通call in 了;

他的遭遇得到社会重视,专门有律师带着他打官司告父母了;

陷被人贩子出卖的约纳斯,终于和拉希尔团聚了。

最神奇的是,扮演赞恩的小演员赞恩,一家人都去了电影赞恩梦寐以求的瑞X,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街边逗鸟的生活。

结尾小段强烈的意淫色彩,与之前质感逼真的写实剧情产生鲜明对比,原因只有一个,编剧们用光了所有真实的素材,终于开始为主题瞎编了。

而水落石出的故事主题,居然是宣传计划生育。全篇讲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事实,硬邦邦地退回一个唯心主义的,道德的观念: 如果穷人没能力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幸福,就不该把他/她生下来,制造一切悲剧。

这就是电影导演的真实意图,不要为他们做任何找补。从片尾字幕可以得知两个实情:

第一, 赞恩是在贫民窟里被剧组挑选出来的,而故事中许多情节来自他和贫民窟的真实情况。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整部电影在立项时,还没有许多现实主义的残酷情节,就有了最后呼吁穷人少生孩子的主题。他们是为了宣传这个主题,才开始筹备电影,然后再去贫民窟选角的。

第二,演员赞恩和他的家人都来到了欧洲,命运得到了中奖式的改变。说明他和家人的关系并非仇敌。“穷人的孩子告父母不该生下自己”,是剧本最核心的设计,而赞恩母亲那句“真主拿走一个就会给予一个,我又怀孕了”这种无皮无血的对白,完全是为烘托主题而由编剧亲自写下的。

豆瓣,知乎上各种小资自媒体的肉麻吹捧,更是能佐证上述判断。看看他们激动高呼不要让原生家庭绑架小孩之类的话就明白了。

我并不以天赋自由的名义反对计划生育,也不完全否认穷人多子女与生活艰难的关系。但你这部电影,用现实主义的风格讨论了穷人为何卖儿卖女,你就应该同样用现实主义思维去讨论穷人为何要生儿育女。

这既然本是一个经济问题,赞恩不能用道德改变父母卖萨哈,不能用道德解决不卖约纳斯就无法生存的现实,那他就能用道德的控诉,改变穷人生孩子的社会现实吗?

结论对于辩证法思维而言很简单。穷人为了经济原因卖儿卖女,就会同样为经济原因生儿育女。因贫穷而多有早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普遍贫穷之下,子女简陋粗犷的培养不会比周围人活得更差,也没有动机倾家荡产去寻求《起跑线》式的教育。

更关键的是,在无身份的穷人遭遇奴隶式(赞恩母亲所说)的剥削之下,收入之微薄,反而让儿童突出了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每多一个孩子,就能为家庭分担许多劳动,可以带弟弟妹妹,可以去打童工挣钱,可以跑腿,可以去欺骗药店。失去了赞恩这个劳动力,对他们家增加的生存强度体感上是非常直接的,编剧根本没意识到。而

而最重要的一点,在阶级社会里,“多子多福”和“门当户对”一样,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剧中那样的穷人并不是没办法让几个孩子都上学,而是没办法让任何一个孩子上学。他们和子女的未来无法来自个别孩子的出类拔萃,只能靠多个孩子成年后相互扶植帮助,提供整体四五倍于少子家庭的劳动力,来集中力量改变命运。在古代一个家庭由于抓丁或生病,失去了壮年男劳力,往往直接面临破产。且不说中国古代一个宗族共同出钱让一两个聪明人考科举,外姓人的孩子只能给东家做暖床的书童;就看看今天为母报仇的张某,为何儿时被对家欺负呢?

所以赞恩父母多生多养背后的逻辑,和卖儿卖女背后的逻辑一样,都是经济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问题,必须要从物质上加以解决。多生多养的穷人们,有朝一日一定会用能改变经济基础的手段去改变经济基础,那是不希望穷人改变经济基础的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所以他们只能放下经济基础,开始道德说教。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迦百农》其实是一个郭巨埋儿式的故事。

郭巨一家因埋儿被现代人批判邪恶,其实郭巨夫妻的动机我们没资格批判,这是走投无路的穷人是否要为新生儿而看着老母亲死去的悲剧。这个故事真正邪恶的地方,在于用“挖出金子”和列入二十四孝的方式,向其他穷人们宣传机会主义,劝他们进一步臣服造成他们苦难的统治阶级“忠孝”逻辑,以期抽中“感动上天”的大奖。

而《迦百农》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明是欧美在中东搞得烽火连天,才制造了难民;是欧美常年觊觎中东的石油,却惧怕中东以资源换取本土工业化;是欧美少子化,老板和政客们纵容难民以非法身份过着蟑螂一样的生活,从而成为廉价而胆怯的劳动力;是欧美操纵着难民祖国的政治,让他们宁愿去做奴隶,也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尽一份力。

然而在电影中出现的欧美,只有关爱难民的白左社团;只有人道主义救援点;只有难民口口相传天堂一般的彼岸,号称在那里没有人会时刻盘查你的身份,可以有尊严地生存。

《迦百农》没有让角色赞恩的父母挖出金子,但让演员赞恩的一家全都搬去了瑞典,中了一个比郭巨不差的大奖。

两个故事,一个从孝敬父母出发,一个从关爱子女出发,讲述了同一个解决方案:

穷人啊,你如果养不好孩子,就把它埋了吧,不要找我们的麻烦。

 5 ) 随便说说

1真实朴素动人,主角小男孩和小婴儿都可爱极了。有朋友说像《小偷家族》,我觉得更好,因为更写实,没有刻意往温情的路子上走。

2缺点是批判力度很低,可能是由于联合国难民署的介入。这样的现状,该批判的是谁?国家?父母?战争?宗教?是什么造成他们的悲惨经历?都没说,都混过去了。仅仅表现出这个国家没救了,所有人都在等外国人救济、在排队离开、在偷渡,这太悲哀了。电影结尾也仅仅是全家在联合国难民署帮助下移民瑞典,幸福生活。这对于个人当然是很不错的结局,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是远远不够的。

3前两年做过黎巴嫩诗人阿多尼斯的翻译,当时我觉得他对中国的好感太强了,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发展的希望,我说中国有很多负面问题,他就说我看问题的方式不对。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就对他的看法有了更深的感触:一个能几十年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中国,可不就是他的理想吗。他所希望的,不是西方人的救济和怜悯,而是黎巴嫩自己能够和平、发展起来。

4看电影时,我们后面坐着一家人。电影拍到小男孩打开水龙头,流出红棕色的浑浊液体,那家的小姑娘就轻声地好奇地问爸爸:“他喝的是什么呀?”她爸爸说:“是水。”这样的一幕一定会在这个小姑娘心里留下印迹,帮助她成为眼界更广、更善良、心怀感恩的人。建议爸爸妈妈们带孩子去看。

 6 ) 看完非常生气

一直期待这部电影,毕竟黎巴嫩、难民问题这两点就为电影赚足了噱头,然而看完后真的很失望,甚至非常生气。

这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片子对我们了解黎巴嫩境内的难民生活毫无帮助,反而进一步固化了人们对难民的刻板印象。精心设计的催泪弹式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没有人性的父母,非法务工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妇女),导演却说《迦百农》不是演出来的?谁能相信这竟是在战火中成长的黎巴嫩导演实地调研了3年后的作品呢?对难民问题的认识如此肤浅,对苦难可谓没有任何反思,反而刻意消费利用,有意引导观众把锅甩到父母身上。父母成了罪魁祸首,而更讽刺、更可笑的是,不仅导演自己成了救赎难民之人,救世主最后竟是政府和媒体,what the fuck??

 短评

人类究竟为什么对生育有这么大的执念?

5分钟前
  • 喂你这是
  • 推荐

最后的笑,之于我们大众,本应平凡不过;之于这部影片,却是格格不入。这也是部超级英雄电影,一个在乱世底层顽强挣扎,救妹妹、当保姆的小小蟑螂侠。#21st SIFF#

10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努力挣钱好好读书,不要穷到只会做爱生小孩(边看边骂《审判日》,比《审判日》更《审判日》)

13分钟前
  • ZAC
  • 推荐

拍给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说卖惨了,因为是真惨。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个微笑我一下就泪奔了。孩子永远是我的软肋,我给你五星还不行么...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十年前看Caramel开始一直关注的导演,陆续听她先生写的原声,看她演的法国电影,直到Capharnaum入围此次戛纳主竞赛,成为个人List上最期待的影片。十年不见,当初所有的灵气聪明仍在,镜头却越发冷静干净。结局处的回暖,是残酷现实里女导演留有的慈悲。

19分钟前
  • 麦子
  • 力荐

没有能力的夫妻真的不要生小孩了,小孩子何其无辜。片子里的小男孩太让人心疼了,尤其是影片最后那一笑,看得人心酸。

22分钟前
  • 艮艮
  • 力荐

【B】一些场景台词的表现过分激烈和直接,尤其是最后借小男孩之口的控诉。但仍是一次非常打动人的现实主义,尤其喜欢摩天轮的意象,上一秒zain飞到顶端,看见海平线和晚霞,眼前是希冀中的美好天堂,下一秒落入凡间,嘈杂袭来,耳边处处疮痍。

2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迦百农》既是尖锐的,又是柔软的。一方面它尖锐地指出了黎巴嫩社会中现存的诸多问题,例如叙利亚难民涌入、底层人民泛滥生育、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保证等等;另一方面,它还带有女性导演独特的柔软与细腻,极具人文主义关怀。在影片中,这个曾经有神迹降临的迦百农,却生活着一群廉价贩卖孩子童贞的父母,这里没有善恶的观念,只有为了生存不断被异化的人群。他们贫困,但真正摆在他们面前的困境是无法摆脱贫困——他们深陷于这样的漩涡。导演以女性的视角切入“耶稣之城”的阴暗面,以新现实主义手法(启用非专业演员等)展现这里的一切。现实中的Zein因为这部电影得到了新的生活,可那里还有千千万万的Zein在街头卖着劣质的自制饮料。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迦百农”,这部电影就不会过时,它会是隽永的。

32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你儿子一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连番茄酱都有日期和保质期,你儿子什么都没有。”人生就像狗屎,比鞋还脏。“上帝夺走我们一部分,必会还给我们另外一部分”。2018版《乌龟也会飞》+《佛罗里达乐园》+《无人知晓》…“- 你弟弟皮肤为什么这么黑?- 我妈妈怀孕时咖啡喝多了” 冷漠的生活无法欢愉。“土耳其和瑞典哪个好呢?是我的话,想送你去月球” #豆瓣标记第4000部电影#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才是能跟李沧东PK的啊,其他都够不到。

36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在欧陆人民面前,中东这样的超级人道主义灾难本身就是泪点满满。这样的题材如果是纪录片会更具力量,但想想如此年纪的男主及孩童们居然可以“演绎”得如此逼近现实,女导演的确强大。另外强烈抄送国内逼婚逼生一族。

3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最喜欢那个男配角,一岁的孩子约纳斯。每当有音乐响起,这孩子总要试图扭起来!

43分钟前
  • 梅花牛
  • 力荐

从一句话的简介 就直击心灵 再到120分钟完整故事 一直受到着冲击与震撼。 三个看片小伙伴 开篇就哭的稀里哗啦 结束 已经泣不成声 真的是一部还没看完就想让全世界去看的电影。那句在法院上12岁的小ZEIN的发言: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养活孩子的父母 不要生下孩子。

46分钟前
  • 力荐

太虐了,比《罗马》《小偷家族》还要虐好几倍吧。“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真是全世界的通病,对于不配为人父母的那些人,与其辩护自己为养活孩子付出一切,不如少花点钱给自己买盒避孕套。

51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最后一幕定格在Zain的笑容上,那么可爱那么天真,那一刻我只想赞美,又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现实已经如此难以想象般地残酷,我们还凭什么责怪它煽情!是啊,为人父母是一种能力,虽说具不具备没人说了算,但人性良知,若要不辜负一个生命该有多难。无奈与痛苦被放得很大很真切,但不止于绝望。

52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证,做父母却不需要考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妈妈。他们只图一时的快活,让孩子跟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起受苦,他们根本不配做父母。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幸福,当初就不应该把他们生下来。他们是你的孩子,但他们更是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应该被虐待,更不应该被贩卖。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孩子也有权利将父母告上法庭。赞恩什么都不要,他只要父母别再生了。因为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拥有孩子,更不配当爸爸(妈妈)。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孩子,你做了爸爸,你做了妈妈,你也做了替万千与你一样的人鸣不平的英雄,但你唯独没有做过你的本分——一个孩子。孩子,于你,这世界是该享乐的,生活之苦,是该被那个叫父母的人默默承受,不该像现在这样颠倒着的,你太小,除了哭,你没有与这世界对抗的武器,但,分明连上天都哭了,你为什么从不愿使出这个武器呢?孩子,你是上帝派来的上帝吧,你头戴光环,普照苦难,渡人却无法渡己,而你的表现却令人揪心:你好像早都知道才故意来的。孩子,我刚刚知道,迦百农是圣经中耶稣曾传道的地方,你不用害怕,到达这里的凭证是要经历这世上最痛的苦难,而你,其实早已获得了这个资格……God Bless every child

60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穷人可以生孩子,愚昧的人不要生孩子

1小时前
  • 喜悦之地
  • 推荐

见过游乐园女神被扒光,洗过沾了鲜血的衣服,听过蜘蛛侠变成蟑螂侠的传闻。才知道美丽会变丑陋,纯净会变脏臭,英雄泯然众人,自己却无能为力。把童贞交给世界,用匕首刺穿丑陋,靠起诉状告父母,挤笑脸嘲弄命运。赞恩把婴儿交给男人,才明白自己谁都保护不了。他就站在破败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尽头。

1小时前
  • 西楼尘
  • 力荐

愿世上的每个人凡被生下,皆有人疼,有人爱。

1小时前
  • 丝绒陨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