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人生如戏
一开始电影似乎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生活悲喜剧, 一个单身的母亲,一个怀着作家梦的儿子, 他们相爱的温馨生活遽然被惨祸打断。 母亲返回家乡去寻找自己儿子的生父。 这样的手帕戏一般的女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下去。 不过阿莫都瓦的传统观众可不是家庭妇女, 他总是关注着边缘人群,吸毒的, 卖肉的,同性恋, 变性的……可这些异类并不使影片含有猎奇性质。 感动我们的是普通的情感,普通的隔阂, 普通的梦想。像演员乌玛台上台下都用的座右铭:“我总是依仗陌生人的好意。” 人类正是因为共同的价值,共通的情感而产生信任,可以因为偶然的联系而托付了自己的一切。
主角母亲玛努维拉为了抚养儿子离开了他的生父并放弃了自己年轻时的演员梦, 这段历史也一直瞒着儿子, 却造成了想当剧作家的儿子的缺憾。 片子中我们看到她有两次机会运用她的表演才能。第一次是工作,虚假的情感,没料到预演了自己的生活。 第二次是为了实现自己和儿子的心愿,固定的台词说到悲从中来, 宣泄了自己积郁了一生的感情。谁能不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三个女人一台戏。玛努维拉,乌玛,阿格拉朵是主角,是成熟女人的代表;而罗丝和尼娜是配角,是年轻女人的代表。 女人伟大的可爱的到底是什么, 两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定义女人的不仅仅是生理的特征,更是感觉和体验的特征,难怪阿格拉朵自豪的登台分享自己为了女人的身体大大小小整容的内容, 总结道:
“就象我告诉你们的,做个正宗的女人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不过我们为这些东西可不能吝啬; 因为你就越接近你梦想的样子就越正宗。”
2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莫多瓦的女性赞歌
阿莫多瓦是谁?
仅仅是世界电影史上颇为有名的电影大师吗?
不全是,因为这个头衔只是对他漫漫电影路的总括罢了。
但在真实的影像世界里,他荒诞,有张力,娴熟,且超出感知范围。后现代的审美,鲜艳而明烈的色彩,极具话题性的故事主体,超出常规认知的边缘人物...这些才是他影像的内核。时至今日,他共执导拍摄了23部电影,最新的一部《痛苦与荣耀》如同他人生的回望录,里面都是他的经历与感悟。
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都是对女性主义的探讨,《烈女传》、《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崩溃边缘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回归》里都有他对女性的认知和他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些电影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可以说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新高峰,同时也是他表达女性主义的新起点。在以往的影片中,他擅长以荒诞的后现代手法进行人物刻画,但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他却将叙事和情感放在了首位。
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阿莫多瓦视角下的女性逐渐“成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玛努埃拉的妈妈,因其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她,所以她成为了单亲妈妈。不料一场车祸夺走了她儿子的生命,她在日记本里看到儿子写下了他对父亲的想念,于是她决定去找自己的丈夫。但事情却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她的丈夫已换装成女人,一位修女还怀上了她丈夫的孩子。
这个故事且荒诞,且悲情,且可笑,且不知所措。
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一面多棱镜,透过这面多棱镜,便能够看到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内核。
1、女性图鉴:
温柔的、宽容的、善意的、有力量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性要么变性,要么痴呆,要么早逝,要么无关紧要。但女性却有力量,有情感,细腻,认真,美丽。她们有人失去儿子,有人出身高贵,有人怀孕,有人做着脱出常规的工作,却无一例外地宽容、有底色、温和、充满善意。在狗血的、荒诞的世界里,这些女性们遭遇了各种各种的事情,但她们仍然进行以自我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影片的主角玛努埃拉身上似乎集齐了女性所有闪光的特质。他的丈夫伤害她,她却宽恕他、原谅他;她将儿子的心脏捐给需要的人,忍着痛去看望儿子的那颗心脏;她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女性,给她们很多温和的鼓励。
修女罗莎,美好,善良,像是所有男孩儿心头的白月光。在她最美好的年纪里,她爱上玛努埃拉的丈夫,并怀上了孩子,最终染上了艾滋病,甚至在临死前都没再见过这个让她怀上身孕的男人。但她并不埋怨他,还坚持想要生下孩子。她经历了爱,也经历了不爱,但却并未丢掉自己身上那些熠熠发光的特质。
罗莎的父亲,从未在家庭中尽过应有的义务,还是个老年痴呆患者。但罗莎和罗莎的母亲对他却始终宽容、爱护如初。
这样的女性,她们一边拯救着、宽恕着身边的人,一边用自我的力量对抗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鸡零狗碎的事。她们不需要依附男性去实现社会价值,也不需要跟随男性去决定她们的人生取向,更不需要以男性为坐标而去生活。
她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阿莫多瓦在影片中构建出的女性群像。当男性的缺席和女性的在场形成对比时,阿莫多瓦已经颠覆了以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从而推翻了传统影像中性别构建的方式,并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实现了女性地位的隐性提升。
在这样的视野与表达下,女性不再是推动叙事的牺牲工具,也不再是男性的审美工具。影片里,女性成了唯一的表达主体,在温情的、强大的叙事下,男性被逐渐消解了。阿莫多瓦赞扬女性这种天然的、独特的力量感,以及她们自身散发出的独立光辉。
2、母亲一角:
性别的、家庭的、遭遇的、自我的
在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他的“恋母情结”。《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之后,他还拍摄了《回归》。
其实,母亲的角色在传统的性别构建和家庭关系中尤为值得探究。传统视野下,家庭中的女性往往是男性的附属,她们的自我占比很少。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是被动的弱势群体。
但在阿莫多瓦的这两部电影里,母亲只是母亲,与父亲无关。他甚至以父亲的缺席来构建母亲的强大和独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玛努埃拉和罗莎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形象。前者经历丈夫的变性、儿子的去世,后者经历丈夫的痴呆和质疑,但她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女性力量是十分坚硬的。她们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对待那些“伤害”她们的男性,并且她们始终处在一个主导而非被动的地位。
《回归》里,阿莫多瓦同样以一种平淡的温情刻画出了母亲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母亲的角色是女性的中心。父亲被杀,男性消失,只剩女儿之间的互通互爱。而母亲的力量则更为强大,她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但依然保有美好的特质:乐观、善良、强大。她们不需要依赖父亲,便可以给女儿一个坚实的怀抱。这展现的是阿莫多瓦对女性命运和内心的真正理解,即女性本身便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回归》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样,都是一副女性群像。影片里的女性世界近乎完美,她们互相谅解,有爱,有信任,有温暖。其实,这是阿莫多瓦的一种隐喻,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真正的女性解放,实现女性在社会上的主体性身份。
放大母亲的身份,以母亲的身份作为女性的表达,会让阿莫多瓦的力量更增一倍。人们对母亲这个角色具有天然的崇敬感,再通过影片进行情感的内化和外传,便足够让这份力量传递的更远。
3、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多样表达
阿莫多瓦影像里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渊源已久。
1980年,在他31岁的时候,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烈女传》。彼时,西班牙电影中的女性极度压抑,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下被挤压成了一个工具和符号。但阿莫多瓦却用自己的镜头去探讨了女性的内心。《烈女传》里的女性极端,反常规,有自我意识,甚至做作。但无疑带来了一种女性揭露与女性解放。
阿莫多瓦喜欢将镜头聚到边缘女性群体的身上。在《黑暗的习惯》里,他的故事主体是一群“极为特别”的修女。这群修女住在修道院里,但她们抽大麻,注射海洛因,还养老虎。但行为夸张的她们也有柔软的内心,追求欲望的同时她们也在追求自己的命运。
阿莫多瓦始终在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观察西班牙社会下的女性。他解构了传统的、好莱坞式的女性的存在方式,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打开了女性电影的新局面。
在《我为什么命该如此》里,他的主角换成了一个抑郁的、愤怒的家庭主妇。葛络瑞娅对家庭的不满意,使得她对生活全无期待,最终失手将丈夫杀死,但法律却给了这场意外以宽容。这部电影里的阿莫多瓦,对女性变得感性、悲悯。但他却在最后设计法律给意外以宽容的结局,这实际上表明了他对女性所秉持的态度。
这部电影之后,阿莫多瓦还拍摄了《崩溃边缘的女人》。他用《崩溃边缘的女人》探讨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影片中的女性在用自己的方式隐隐地反抗着男性,反抗着世界。阿莫多瓦正是因此解构了男性主导的传统视域,从而为女性带来了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精神视域。
这便是他影片里的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这些影片里,很多都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过嘉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曾获得过第7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
阿莫多瓦正是想通过这些边缘的主体来传达社会真实的一角,以及他内心对女性的包容性,并以此来表达了他视野下女性的精神世界。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尾字幕上,写着“献给所有演出的女演员,献给所有的女人,献给所有扮演女性的男人,献给所有想成为妈妈的人,献给我的妈妈。”
这是阿莫多瓦给女性最好的见面礼,以影致敬,以女性自身致敬。
当这种平等的视角延续现实世界时,一切都刚刚好。
撰文 | 张茜
校对 | TOW杜茜 王施澳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
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场地支持
方所成都店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3 ) 什么是我们最后坚守的力量
有这么一个女人,她早婚,丈夫是和她出演舞台剧时配戏的男演员,一个对老婆咆哮,又做手术变性当了"妓女"的男人.这个女人怀着孩子离开伤心地,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了16年,直到儿子出车祸撞死.她为了告诉丈夫死讯,回到当初的那个城市,一边谋生一边寻找丈夫.却碰到了导致儿子车祸的女演员,也碰到了丈夫再次风流后的女人,她怀了孕,还感染了艾滋.
我不敢问"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这种句子,因为她太过不幸的遭遇,套用在任何人身上,都显得匪夷所思.所以我继续说下去.
这个女人原谅了那个女演员,成为她的助手,诚恳工作,直到被迫说出真相.
这个女人接受了丈夫欠下的孽债,照顾怀孕的艾滋女人,直到其分娩,死亡.然后接着照顾婴儿.
这个女人看到了变得不男不女的丈夫,原谅了他,抱给他看新生的宝宝,和死去儿子的照片.
如果你要认为这是一个着力塑造类似于<渴望>中的苦女人形象的影片,那你就错了.这的确是可以渲染得灰暗的片子,不仅灰暗,还可以淫乱,因为这片子里变成女人的男人众多,且描写力度不弱.除此之外,这片子还可以升华主题,反映那时混乱的西班牙夜生活,或者说说阿根廷的独裁统治.
可是这些都一字未提.当影片音乐结束的时候,你只会意识到:这是母亲.正如这部片子的中文译名一样,<关于母亲的一切>.这个遭遇悲惨的女主角身边还有女配角们,她们也是母亲,并且同样不幸.正因为母亲这个共同点,她可以去原谅和承受,可以让笑容漂浮在生活中,纵然下面是泪水冲刷成的悲伤深渊.因为懂得,所以包容.
聪明的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用了明亮的色调和欢快的节奏,我们只有看到那些女人眼眶蕴涵的泪水,才会意识到些许苦涩.而这样的反面烘托,让本身杂糅的情感更显得曲折.于是,有些明朗,有些黯淡,有些欢快,有些悲伤.而不管怎样,我们终于被感动.
不要说这些堆积的悲惨,即使把它们中的一个分离出来,加在那些整天写弱柳扶风无病呻吟青春剧的编剧身上,已经够拍40集,赚足无聊主妇们的廉价眼泪.可是生活不比青春偶像剧,它的真实残酷往往另人生畏.什么力量能够让我们不断前行,对抗生活令人窒息的无趣,对抗人生令人胆寒的噩耗,阿莫多瓦的片子告诉你:痛哭之后,微笑着去原谅.善良,永远象那阳光一样.总有些母亲,总有些女人,让你看到人性的鲜花,绽放.
4 ) 致所有的女人
致所有的女人,伟大的母亲
娇嫩青春的形象属于儿子,他是母亲的一切,儿子在他十八岁生日滂沱大雨那夜为了追索女演员的签名而被撞死在马路上,完全能体会再嘶心裂肺的哭喊也挽回不了已消逝的生命的现实..我虽没有做过母亲,但是我的心也仿佛给戳了一个洞,仿佛被悲痛的母亲吸入了胸腔,一起同她流泪痛惜,胸中的窟窿每天都能听到风耙过的声音,整个世界已经崩坍.
母亲根据他儿子最后留在记事本上的日记回头去寻找她的过去她儿子孕育的地方他的父亲她的丈夫,一次次看着欲望号街车,她也曾经那样决然地抱着孩子离开他只会咆哮的丈夫.此过程中她遇上了间接造成她儿子死亡的女演员,却成为了朋友,她还象母亲一样地照顾天使般的年青女人和她生下的感染了爱滋病素毒的孩子,一个非常让人信任充满悲天悯人高尚情操的母亲,就象一座生动无比的碑让我们尊敬,同时也激发出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导演赋于她太阳般的光辉,心情展现真正的伟大的母亲形象就应该如此.博大的胸怀,容纳一切,并且坚韧无比.就象一只火炬.而她的儿子是她的灯芯.
而现实中更匪夷所思,她的丈夫是个装上了义乳的雌雄同体的男人,他照样使别的女人怀孕,还让她感染了爱滋病毒.. 一具死尸,却还在害人,他涂了N层白粉的脸哭起来时都觉得象是干巴巴的土地裂开一条条缝隙的可怕情景.
但是无论如何,他的儿子还是在想象他的父亲,觉得他有知情权,母亲应该告诉他一切.如果一开始母亲就告诉他他的父亲存在状态,他们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但是一切都不可能重回,他的父亲只能如此曲折地才会懂得龌龊的人生中,忽略绿光是多么悲惨的事.
但是同样是雌雄同体的阿悦(没法不记住他的名字,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取悦众生为己任)却拥有着高尚的情操,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尊敬~这给这部令人悲伤的电影涂上欢乐的亮粉,人们不由自主地受她感染,她是个晓得人世忧苦的小丑,嘻笑怒骂,又丑又娇的模样就已经让人发噱.制造了强劲的笑声.
音乐和画面鲜明迷人,感染力强,镜头巧妙而自然,蓬勃强大的电流直冲入我颓丧的心境,这是我所看过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在这里,所有的女人在命运地强压下积极向上地生活着,也包括男人,如火种漫开于这个浑浊的人世,温暖了无数冷寂孤独的心,生活并未那么糟糕,就算到人生中的末日,却还可以去憧憬未来.
5 ) 死亡与情感的交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于1999年拍摄的,这是他从事导演生涯之后的第十三个长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一、 死亡
影片以一组医疗设施、不断打印僵直曲线的脑电图开始,展现了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死亡图景,作为整部“交响”的引子,预示了死亡与再生的矛盾主题。死亡之时,生命一切特征只剩下身高、年龄、体重。这个死亡的身份象征在后面两次重现:罗莎的父亲分别问罗莎和曼奴埃拉几岁几高,体现了父亲身份的死亡和曼奴埃拉身份的重新确立。这也是死亡主题的深入。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作为次主题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被多次表现,在本片不仅体现为罗莎的父亲由于老年痴呆忘记了自己的父亲身份,也体现为罗拉一开始对于两个埃斯特万的存在干脆毫不知情。此外,乌玛对尼娜的感情之浓烈、全身心付出毫不索取的特征无疑含有母爱成分,这一点也传达着难以摆脱的炽烈母爱的同时父亲角色的缺失。
第二个死亡图景是埃斯特万被车撞中的场景。埃斯特万的视角镜头,雨中昏暗的倾斜街道与母亲的红色风衣一角的构图加上仿佛遥远的悲痛哭喊,透出很强的悲剧感染力。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很少出现成功的自杀,乖戾无常的命运往往直接执掌了死亡,因此死亡的最大悲剧感在于其带给生者的离丧之痛,而非死亡本身。下一个通知曼奴埃拉儿子死讯的场景,模拟短片复沓,此手法多次出现譬如四次往返于巴塞罗那与马德里的火车。情节复沓蕴含着预示与追忆的双重寓意,且必然建立在复沓物被呈现之时,因此表达着重现的不可能以及预示的欺骗性,或者说预示的后见之明。正是复沓的“不可能”使情感加倍,甚至不堪其负。模拟短片宣传了怎样接受现实同意器官移植,却没有说明这之后该如何从巨大的悲痛中得到救赎,如何在生命的意义骤失已如行尸走肉之境实现自身的再生,而这正是影片要表现的主题。
第三次死亡的复现是在罗莎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奴埃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阿尔莫多瓦称其为“死亡的出现,有点像《第七封印》中那个穿黑衣服的那个白脸男人”“一种高雅的、伟大的、粉饰的死亡”。罗拉丰富的人格和内在被不断讲述而从未被呈现,她是永远的缺位者、解构者、将死者和伤害者,而这也正是死亡的特征。于此相反,变性人阿格拉多无所不在、生机勃勃。罗拉在成为女身之后仍保留有某种男性特质如父爱,这也许是最美的情感。罗拉他太高、太漂亮、太男人、又太女人,他没有分寸;阿格拉多则几乎完全女性化:“我们越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就越能成为自己”。变性人的这两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信念,无论怎样极端,都是生活凝华中呈现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罗拉对生命的过度消耗与曼奴埃拉的内敛悲痛也形成强对比,而前者最终由死亡得到救赎也与后者在奉献自己中得到自身的再生形成对比。
二、女性与情感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内质酷烈残忍的绽放如西班牙斗牛者的红布般的情感是情节发展和人物行动的唯一动力,情感成为了这部交响的第二个主题。
本片中曼奴埃拉的丧子之痛是整个情节的推动。阿尔莫多瓦说过“直至现在我谈论的痛苦都是因失恋、孤独和对爱的不确定引起的……但丧子之痛,它们是无法比拟的。”曼奴埃拉完全绝望,她的一系列行动都是在生活的巨大惯性下不能自已的机械化行为:在捐献器官的同意书上签字、追寻儿子的心脏、乘上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阿尔莫多瓦曾评价塞西莉亚(饰演曼奴埃拉):“她的面孔很有张力,但这是因为她面无表情”。女人的身体是储存全部的悲痛的容器,面孔的无表情正体现了行动的机械化。她暴露于每一个可能性之前:帮助被殴打的妓女、走进开着的化妆间、回答乌玛“没有,你要去哪?”, 毫无知觉的每一步都如踩在虚空之上的不真实同时反而愈发勇敢,在自身身份缺失下反而希望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而她也在对别人的帮助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在与罗莎的儿子组成新的家庭中实现了自身的再生。
乌玛对尼娜的情感是另一个动力。乌玛说 “她迷上了毒品,我迷上了她。”从乌玛的出场那张印有惊诧的对峙的不妥协的脸孔的巨幅海报到最后对曼奴埃拉说“我看见你了”时的绝望眼神,直视观众的某种纯洁性将绝望的爱情贯穿始终。排练《怀念罗卡》那场戏,乌玛用力揉搓混着血的泥土,将情感高度概括到艺术。她是这样一类女子的极端:斯人优雅独立,掌控一切又完全被爱掌控,孤独而烟感(“我的生命好像一缕烟”),拥有强大的情感知力和表现力,通常是作家或演员。
在四个女人偶聚一堂的场景中,导演表达了其女性主题。即使她们经历着各自的悲伤绝望和永恒孤独,女人天性的的善良也可以使她们自然的走到一起。或许比天性的善良更重要的,是不必倾诉就已互相理解的能力,像曼奴埃拉的对乌玛的一针见血的评价“你戏演的一流,感情上却当局者迷了。”这基于她们拥有同样身体、同样储存痛苦的容器的懂得的慰藉,是冰冷的异性群体难以给予的。在之前的看医生的场景中,曼奴埃拉对罗莎讲自己的故事,说“女人为了怕孤独什么都可以忍受。”罗莎说“女人是宽容。”而后曼奴埃拉却说“女人是狗屎”。女人溶解生命之绝望的能力才是阿尔莫多瓦试图探寻的而非仅仅礼赞女人的宽容,而女人内心的答案,也许正是“芳华怕孤单”。
三、艺术表现特征
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奴埃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正所谓“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
导演在本片加入了很多他最喜欢的元素--创作,例如埃斯特万作为作家,罗莎的母亲作为二流画家,乌玛、曼奴埃拉和阿格拉多分别以专业或业余的风格化创作方式演戏和生活。埃斯特万无疑带有导演本身的影子,他们经历过类似的创作过程,只是形式不同,他们都想听母亲讲创作的事,他们甚至可能都喜欢在咖啡馆里创作或构思,导演在这个人物上倾注了很多个人情感。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们几乎都不同程度的有演戏的天分,乌玛、曼奴埃拉、阿格拉多,她们在演戏中将生命之美舒展到极致。
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All About The Eve)》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和元电影特征。除片名(本片英文名为《All About My Mother》)外导演还戏仿了《彗星美人》女主人公夏娃的经历:原片中夏娃怀着成名和报复之心而偷记下台词,而曼奴埃拉则是为了帮助乌玛和救赎自身。让-马克-拉兰内写到:“曼奴埃拉这位‘新夏娃’……推翻了起源神话中赋予她的不良角色,她安抚每个人的痛苦,全身心地帮助他人。”阿尔莫多瓦逆用《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
《欲望号街车》作为本片最重要的线索之一,两句台词反复出现:“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前者突出乌玛的入戏,更是对抵住生活的考验的女性团结的礼赞,后者则应和了曼奴埃拉的生命轨迹:她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史黛拉,彼时她带幼子离开罗拉时,这句话也许曾在她的脑海里盘亘不去,后来她在马德里又一次重复了史黛拉的经历。
四、结语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主题丰富而有层次,几乎包含了阿尔莫多瓦电影中贯常的每个主题。死亡与情感如两条交织的主旋律,潜入、旋转、滑行、飞荡,一些乐句的复现贯穿于整部作品,嵌构成绵密而扑面的重奏,而那个唯一可能的中心则是阿尔莫多瓦的西班牙,永远的马德里。
参考文献:
《欲望电影》 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 保罗•奥巴迪亚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电影批评》 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影片精读课的论文,思路混乱语言不通,被小o定性为定理证明,现在只会写一句中心句然后举例展开的东西了,且仅剩下初级词汇了,譬如怎么想也想不出替换“很强”的词~题目和结语是写完后加的,装且不搭调~
只是放在这里作为上过影片精读课的纪念,嗯~
6 ) 错就错在“一切”,一切都浮在表面
这部电影是戛纳获奖影片,但是它的确只是一部平庸到无可救药的披着艺术外衣的商业片。
之所以是无可救药,是因为不论是从内涵,镜头,剧情还是人物安排都毫无亮点,甚至是非常的失败。导演试图将他感知到的社会问题融入一部电影,最后每一个问题都只能点到为止,使得问题仍然是问题,电影只如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提醒观众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过,哪怕是一条新闻,可供解读的空间都要比本片更大。影片探讨了死亡,器官捐助,出走,变性,艾滋。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话题最终都达成了妥协和宽恕。当妥协和宽恕成为了影片的主题,这些实际存在在社会当中,影响着无数出身在其中的人们的问题,就轻描淡写的在女主角和最后出现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之间的眼泪中和谐的结束了。
一. 内涵
出走:女主角因为怀孕出走,又因为儿子的死亡再次回到原地。但是这种出走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女主角对生活的绝望和逃避,还是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和去在电影中仅仅是连接故事发展的地点,而这种出走带来的地点改变对剧情,对人物的塑造毫无帮助。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甚至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在影片中实际上不会有任何的差异,这种出走与回归在表面上是女主角为了远离和重新寻找变性的丈夫,但是两个地点之间,行动之间在影片中看不出有任何具体的体现,成为了仅仅是串联剧情的工具。
死亡:死亡是片中的重要话题,在其中还参杂着艾滋和器官捐助这两个死亡的两端。头一次女主角儿子的死亡突如其来,但这次死亡只是一个引子,影片中既没有探讨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在几个镜头中通过用最简单的母亲的失声痛哭来展现女主角的丧子之痛。女主角在片头作为护士为器官捐助所做的预演仿佛成了预言,但是女主角在得知儿子无法施救后迅速的签下了同意协定,尽管本身的预演仿佛有一种提前的适应,但仅仅只是这样的适应无法使得器官捐助成为片中被人关注的问题。第二次死亡是一次预知的死亡,是克鲁兹饰演的义工因为艾滋病的死亡。克鲁兹饰演的义工尽管算是片中的主角之一,但是关于艾滋的讨论只有在因为怀孕后的检测,以及女主角为她在怀孕中擦拭身体这样寥寥无几的几个镜头。我无法想象这种程度的着墨可以使得艾滋真正成为影片中的主旨。如此,义工的死亡就成了为了填充影片的素材,并且仅仅是为了她的死亡名正言顺,并且看起来引人眼球,即没有对影片的主线有所影响,又无法使得义工的危险获得应有的重视(克鲁兹并非在危险环境下致病,而是她自愿进行的危险性行为)。
变性:我看到有人赞扬圣.璜的演技,她在片中对变性人的饰演的确可以说精彩。但是恰恰是这种精彩最终消解了变性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真实。如果做一个冒然的猜测,导演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快乐的,可以在被强暴时一笑而过,在剧场中可以使大家发笑,可以通过几句玩笑化解其他男性的骚扰的变性人来摒弃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我认为导演实际上忽略影片并不是在叙述问题的基础上描述了这么一个乐观愉悦的个体,而是单纯的将这个个体抛给了观众。除了那个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不断选择逃避,最终以几滴眼泪和对孩子的拥抱软化形象的另一个变性人。这是片中唯一出现的个体,这个个体的乐观,甚至是她在舞台上的游刃有余以及紧接着的观众席上所有人的欢呼都是对真实问题的遮蔽。最终,观众即不知道这些变性人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又会到哪里去,留给观众的就是快乐和直爽。任何缺乏眼泪的笑容都是虚伪的,矫揉造作的。
二. 镜头,剧情,人物
如果有人试图说,这部影片就是一部商业片,同时并不是每部影片都必须具有深刻的内涵,这种观点我完全可以同意。而成功商业片的要素便是独特的镜头语言,良好的叙事逻辑,以及为剧情服务的片中人物。这部片子在镜头,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是否有足够的亮点呢?没有。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影片具有浓重的西班牙特色,乐于使极度艳丽的颜色充满整个镜头。红色作为主基调,在女主角儿子死亡的雨夜一再出现。而“红烟"一头艳丽的红发,女主角租住的布满花纹的房间,这些都显示着当代西班牙电影在色彩上的大胆和独特理解。(题外话:作为阿莫多瓦的代表作之一,《对她说》继承了这种颜色上的大胆,同时也继承了叙事上的软弱和无病呻吟)。
全片最值得赞赏的镜头是女主角奔向被车撞到的儿子时的片段。摄像机化身为儿子弥留前的视角,记录了女主角的绝望和悲痛。除此之外,再无真正独出机杼的镜头语言。甚至在上文提到,将圣.璜的演讲和观众的欢呼作为两个比较视角的切换,是一种实在的遮蔽而非揭示。更不用提影片中莫名其妙的出现了长达数分钟的运送器官的描写,多余,冗长,从任意角度来说都毫无意义。
如果说电影剧情往往是靠影片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前进,那么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出场人物似乎都代表了导演希望展现的社会的一个侧面,但却无法真正对剧情有任何的帮助。每一个剧中人物与女主角的关系都是一种线性和平行的关系,因相识而出现在影片当中,与主线剧情毫不相干。就如同一张照片中凌乱的桌子,桌子本身貌似是被拍摄的主体,凌乱的杂物只不过因为在物理上停留在桌子之上而进入了镜头,这种随意的摆放不对照片产生影响,哪怕任意的挪动位置,或者变换具体的物体都不会对照片拍摄桌子的目的产生影响。这部片子的其他角色们就是如此。
儿子是最为重要的角色,因为他的死亡推动了她母亲的回归。但是接下来的所有人物都成了导演的工具,为了存在而存在。每一个剧中人物都仅仅是和女主角平行的存在在同一个地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未对女主角寻找儿子的父亲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圣.璜作为女主角曾经的姐妹告诉她那个寻找中的男人偷了钱跑了。这是唯一的关联。至于接下来接替女主角的工作,成为救场的功臣,则成为了一个分支的剧情完全独立于主线之外。义工是第二个角色,她莫名其妙的在得了艾滋之后成为女主角收留的对象,仅仅是因为她也怀了女主角寻找的那个男人的孩子。且不论故事这样安排的合理的程度,义工的自私的母亲和阿兹海默的父亲都成为了导演意欲展示自己的工具,将某一个问题捡出来,贴在影片中作为标签。红烟和红烟的恋人同样如此,莫名其妙的友情的发展,莫名其妙的人物态度的转变,莫名其妙的突然消失,没有合理的解释,没有合理的安排,没有合理的作用。
三. 结语
与其说这是一部影片,不如说这是一个标签盒。每一张标签上写着一个话题:死亡,艾滋,变性,等等等等。分别贴在导演的身上,用以告诉他的观众:我来了,我关注了,我走了。实际上,不论从内涵,剧情还是人物来说,导演阿莫多瓦都只是制造了一个新式的”要你命3000“,将诸多的元素平行的用一部影片串联了起来,互相之间毫无关联,同时也因为有限的时间,每一个元素都只能是一个标签,只有写下名字的空间,再也没有办法能够有任何的开展的余地。
这是一部罕见的不断在做加法的电影。导演用尽一切办法,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展现一个侧面,但这恰恰是最大的失败。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