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这些年,我们所看到的白俄罗斯影片,大多与二战有关。
二战中,白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一部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部2012年出品由谢尔盖·洛兹尼察执导的电影《雾林寒战》(又译《在雾中》),却用另外一个视角,通过一个老实巴交普通人所受到的冤情,以解读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无比困境和心神煎熬,对人性有着深刻的阐释和解析。
无情的战争会让每一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其实,这也是反思战争的一部分。在那种残酷的大环境中,凡人如微尘,急速地卷入战争泥流的同时,还可能会无缘无故地被自己的同胞误判。等一切还来不及辨白,即可能又卷入另一个绞杀战当中。该片风格极其冷静,如同一首凛冽寒雾下的长篇叙事诗,只是其中过于挤压和肿胀。
雾霾重重,方向不明。这是该片常见的场景。一个名叫苏中亚的男人,在铁道上干了13年,因为德军的入侵,被卷入了一宗迷雾般的重案。事情起因是他的三个工友,偷偷拧掉了铁轨上的螺丝,造成了德军的火车倾覆。这事的直接起因是他们四人一起受到了“俄奸”的污辱,另三个工友无法吞下这口恶气,说可以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做一次,而沉稳的苏中亚并不赞同他们这样做,因为德军会找附近村民撒气而杀光无辜的他们。可他们三个还是做了,且全被抓到。
德军审问苏中亚时没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就提出不绞死他的一个条件:放他回去,做德军的线人,以提供游击队的情报。这立即遭到了苏中亚的拒绝,他说我宁愿你们绞死我。尽管如此,德军还是放了他,而绞死了他的三个工友。这事引起了大家的议论,甚至他的妻子都怀疑他。
当然,游击队一口咬定是他出卖了他们。于是,高大英俊的游击队布诺夫带着一个叫沃蒂克的瘦弱点队员,一起骑马走过山间,待入夜后,来到苏中亚的家。布诺夫看到苏中亚正跟小儿子逗乐,苏中亚看到布诺夫的到来并不惊奇,仍静如止水。妻子安妮娅哀求布诺夫别带他走,可苏中亚还是若无其事的跟他们走了,如同飞鸟入林,杳无影踪。只有山中浓浓的寒雾和林中潺潺的泉水。
沉静憨厚的苏中亚一路上只说自己从没有出卖过工友,他说也不明白德国人为何放了他。他总是那句话我宁愿被绞死,也不受这种冤枉气。但受命的布诺夫根本听不进去,让沃蒂克去望风,而让苏中亚挖坑,所谓自掘坟墓莫过如此。坑挖好了,布诺夫举起枪准备射他时,突然枪声大作,布诺夫应声倒下。原来他们遭到了德军的伏击。
好心的苏中亚背起受伤的布诺夫狂命奔跑。在一山坳处倒下,沃蒂克过来,看到这一幕也无可奈何。醒过来的布诺夫嘱沃蒂克不要对苏中亚怎样,潜台词似乎告诉他苏中亚是被冤枉的。苏中亚说必须找地方给布诺夫治疗,急切的背着他,沿着陡峭的山径艰难前行,可他们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不少旅程,何况村子还有德国人和俄奸。沃蒂克去探路,苏中亚就跟布诺夫静静地诉说事情的经过,当他说完时发现布诺夫早昏过去了,其实已死了。沃蒂克承诺向上级证明苏中亚的清白,因为德军之所以放他,是想他做为一个诱饵,以伏击游击队员。苏中亚这下才舒了口气。
好不容易能看到了村子,就在沃蒂克过马路时,偏被两个俄奸发现,射杀了他。等他们走后,布诺夫背起沃蒂克,与布诺夫放在一起,看到死去的他们,雾茫茫一片,现在又有谁能证明他的清白呢。
2013、8、11
二战,东线战场,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游击队员柯瓦亚和沃蒂克来到森林之外,潜入一名铁路工人苏申亚的家中并带走了他,准备在森林中处决他。苏申亚是一名铁路工人,有妻有子。在一起破坏铁路事件发生后,他与其他三个铁路工人一起被德军抓起来严刑拷打,三名同事被绞死而他被释放了,人人都怀疑他做了叛徒,连他妻子都忍不住这样怀疑。于是,就有了前述那一幕。正当柯瓦亚准备枪毙苏申亚时,警察突然出现,柯瓦亚身负重伤,然而苏申亚并未借机逃离,而是背着柯瓦亚一起突围而出,故事由此拉开大幕。随着影片以插叙的手法展现了三个主要角色过去的经历之后,人物的性格特征渐渐丰满起来,故事的前因后果也逐步明朗起来。柯瓦亚嫉恶如仇,憎恨德国侵略者,他的卡车被征用使他更加愤怒,拒绝与敌方合作并炸毁了卡车,于是投奔了游击队。沃蒂克则是个贪生怕死、不负责任的人,他的懦弱使给游击队供粮的一家人被杀,还在站岗放哨时睡觉,未能察觉偷袭的警察,导致柯瓦亚的受伤。苏申亚则是个善良老实且有原则的人,他并未参与破坏铁路,也未出卖同胞,更拒绝了敌人要求他合作的利诱,敌人释放他是为了让他成为诱饵,抓捕游击队员。随着剧情的推进,围绕着苏申亚的人性和道德困境也不断冲击着每个观众,一个没有叛国的人却要背负骂名,面临死亡,他已经走投无路,只求速死。然而,柯瓦亚的受伤使他死的愿望落空,生的欲望重燃,背负着柯瓦亚去寻找游击队。然而,沃蒂克的所做所为,又使得局面继续恶化,在浓浓的迷雾中,苏申亚该何去何从……影片很成功地让观众陷入了片中人物的困境之中,设身处地考虑自己的抉择,不同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决定,然而战争让这种抉择变得非常之困难,而且无论何种决定,其结局可能都是不幸的。雾中的那声枪响,昭示了苏申亚的选择,也充分展现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无情践踏和嘲弄。
春节,一个守在空荡荡的北京的俄罗斯小朋友无聊中看了这部戛纳提名电影,他说,一直很闷,而且最后男主角死了,然后他就depress了。 人,就是这么贱。我好奇为什么一个白俄的电影让他想家了。于是大年初三,我守着电脑,用了三个漫长的小时,好容易看完了这个长达两小时的沉闷电影,神呐。。。(因为看了一半看糊涂了又重头看了) 我一直不喜欢慢节奏的电影,因为容易走神,再回头就错过了很多细节。 传说导演是擅长拍纪录片的,结果是,电影的慢镜头过于写实,过于真实,因此你不能说不好看,但是绝对需要耐着性子看。 主人公,名字听着像寿司的那个,老实巴交的铁路工人。他们有一个媚上欺下的上司,“这种人在什么政权下都能活的很好”,我不能同意更多,不美好的世界总是小人和贱人大展身手的地方。上司惹到了几个工人,他们商量要破坏铁路,寿司说“德国人不傻,他们会查到是我们”。其他愤青工人不听劝阻,结果几个人都被德国人抓起来了。 德国人杀了其他的,劝诱寿司与他们秘密交易,寿司拒绝了。阴险的德国人放了他,并送到门口朝他招手。村里人看在眼里,从此不再信任寿司。 电影后面借寿司的独白说,“我会感谢德国人,如果他们杀了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村子,本来村里人都相信我,为什么突然,大家都不再相信我呢?” 是的,人类的信任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突然间可能就土崩瓦解,大家都仇视着一个人,这个人的正常生活也随之土崩瓦解,连妻子也有怀疑他。 我想,这不能归结于战争的错。人类就是这样的生物,不辨真伪,不明是非。经常错信,被花言巧语欺骗。也经常错怪,肆意伤害无辜的人。 游击队员以正义者处决叛徒的姿态来到他的家。他的妻子崩溃了,最后给他带上猪油和洋葱。(猪油是干嘛用的。。不了解白俄罗斯饮食),他在林子里将要被处决的时候脱下身上的厚衣服,请求拿着枪对着自己的小时候的伙伴,把衣服还给自己的妻子,这一件很好很暖和。儿时的伙伴没有动摇,可是本该放哨的另一个游击队员睡觉去了(他也长着卑劣小人的脸),朋友被袭击,中枪。 寿司找回濒死的朋友,一路背着他,想找到下一个村子,救他,即使刚刚他要杀他。 接着电影分别回忆了两个所谓的光荣的游击队员的各窝囊或卑劣的私人生活。他们都做过坏事,可是没有村民知道,所以他们就以高尚的游击队员的形象,欺骗世人。可寿司呢,总之大家骂他是奸细。 后来,卑劣游击队员在公路边,被横行肆虐的德国兵一枪打死。德国人也是无耻不要脸的,搜了尸体拿走腰带,看他没死透,再补了一枪。是的,没有什么好人。好人是活不好的。 结尾,越来越浓重的雾中,寿司放下背上死了的朋友,替他整了整衣襟。过了一会,一片白雾中,枪响,寿司自杀了。 我希望他坚持逃回家。可是,如果他回了家,而那两个来执行他的死刑游击队员却死了,村民的偏见只能加深。真是走不出的迷雾。 灰暗、沉重、漫无边际的寒带针叶林,看不到希望。 这不是一部欢喜的商业片。这是一个倒霉蛋和无数卑鄙小人的故事。它有着灰暗的缓慢的镜头,加深观众的压抑。也许很多人不会喜欢这个片子。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 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这部白俄罗斯影片描写了二战时期苏德两国控制、影响力之下的白俄罗斯人左右摇摆、无所适从的困难挣扎局面。影片节奏缓慢,略显拖沓。揭示人性为主题,如果是原著应该更好看。正如大众影评所说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摄影!整个基调略显沉郁,但是画面非常美,讲究用光。每一幅画面,都几乎是上好的摄影作品。
瓦西里·贝科夫似乎永远在描写二战时白俄罗斯森林中严酷的游击战,带有强烈道德的拷问,获得“战争中的陀翁”美誉,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升华》堪称一曲受难挽歌。2012年又一部改编影片《雾林寒战》颇受瞩目,导演Loznitsa纪录片出身,冷峻到极点,相当考验对观影者的耐心。
開頭和結尾較佳,但Sergei Loznitsa的敘事都沒甚麼張力啊...
吴同学在食用网购的双汇鸡肉肠时吃出变质异物,对于客服提出“只赔偿1根火腿肠的钱”的处理方式不接受,在平台的介入下收到了整单的退款。平台退款次日,客服私信吴同学留下“两面三刀、难怪三本大学”等字眼让吴同学气愤不已。吴同学称,经过自己曝光,目前商家已将涉事客服开了
浓厚的文学性,“战争真的在某种程度改变了我们”这是中心思想,独述战争对于人的潜移默化——我们开始更愿意相信敌人,也更容易后悔...这摄影真是完美的体现了高加索的密林啊!美!雾起了,迷失了前路也迷失了心灵。三星半~
结构很棒,摄影很美,导演压得太狠了,立意本可以更好吧……
7.5,德占区人民的反抗和迷惘,镜语不错,没在戛纳搏到奖有点可惜。电影基调很灰暗,对复杂人性的阐释很到位,层层叠嶂的浓雾中的一声枪响,恰如绝望人们最后的一丝挣扎,无力而沉重。
这片是遗珠呀,谢尔盖又是教科书式的镜头调度和细节,萨特“墙”的延伸。
由一次失败的林中行刑,引出了三个小人物在战争时期各自的“革命往事”:年轻的愤青修车技师,老实无辜的铁路工人,懦弱贪婪的游击队小偷……在愈发模糊的雾林中,所有人都逐渐深陷战争荒诞的死亡和绝望
摄影值得称道,但整个片子有种憋了很久到最后啥都没有的感觉...
6/10。形式闷到装逼,正常节奏÷4的长镜头、无配乐、景色熏黑的坚硬气质和几乎零战斗戏的战争片,宁静幽闭的空间内调动人物对白及微动作完成激烈的心理情节。中途三段插叙揭示导演的人性追问,杀人于无形的是战争环境下群体把自我牺牲当天经地义的反人性价值观。白雾这层时代不明朗的象征要多加强调。
不知是评价为沉闷还是淡定的节奏,值得赞许的长镜头,默默看下来也五味杂陈。
目测这部戏剧本就只有半页。。两倍速看我都嫌慢
故事本身毫无魅力,我们想看那里的气息
主题和寓意好,镜头也好,但是,漫长的电影不可避免地枯燥
對子虛烏有的事情,還能怎樣?一離開fiction story的設定,所謂的EQ成熟圓滑處世還有李開復大叔有個毛的用處。
从创建叙事迷宫的角度来说是不太成功的,另外这尊严、人性与个人记忆关系不大的主题没必要走这种形式
他们宁愿相信德国人,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同胞。全剧弥漫着绝望的气氛,那时候很多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吧!
节奏拖沓得没必要,形式和内容不搭,除了摄影有些特点(比如特别爱拍行走的人的后脑勺?)之外乏善可陈。直接用插播往事来暗示角色人格的手法也太笨了吧……
道德游移在模糊而抽象的邊界,戰爭只是催化劑罷了。w.自己
此片乃重度失眠者的良药,经过这么多年文艺片的摸爬滚打,在此片前我还是败了。影片节奏慢到我以为我不小心碰到了暂定,有一种便秘了N久也没有拉出来的苦逼感。这苦大仇深的,希望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