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理论到应用,理想和现实
科学家大概都有那份天真吧!
一个绝妙的idea,到真正能治病救人的药物,这之间经历的恐怕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也难以做到的,那就是精神和意志的力量。
片中很多科研的细节只有行内人才能体会到吧,比如实验室突然断电,如果不及时续航,那些冰箱里的宝贝细胞株就全玩完儿啦,想起当年俺们实验室停电,为了冰箱里的样品,俺们生生的把个大冰箱推出实验室好远好远。还有那几个小组不愿意交流,也许不仅是商业上的考虑,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也是会认为自己的途径才是正确的,这虽然不利于整体的进步,但是人类避免不了的本性啊!还有那些在实验室埋头工作的年轻人们,没有人会记得他们,也许只有实验成功时能够分享到的喜悦,是他们最值得安慰的吧,可能不久的将来,俺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希望自己的埋头工作,除了换得自身温饱之外,也能体会到那样的喜悦时刻。
2 ) Seize the time!
这句话在影片中有很深的含义,一面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另一面告诉我们时不我待。在决定准备考托以后看了这个片子,感觉很震撼。许多事是天定的,但还没轮到老天来决定的时候,机会就在我们手里!Just do it!
3 ) 无可救药
一个父亲为了治愈一对儿女的 Pompe 症, 不惜抛弃现有的稳定生活, 去医疗领域孤注一掷地创业, 最后攻克此难题. 本来就是以催泪见长的美式亲情片加上孤儿病这种设定, 简直是心灵鸡汤灌顶到犯规的地步.
然而, 抛开这个父亲以及家庭不谈, 就这个博士, 也就是题图中右边那个花白头发的老头的形象塑造颇为有意思: 第一次出场, 他接患儿父亲打来的电话, 我想任何一个观众可能都会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不好好接电话, 非要折腾一下把电话线玩脱; 第一次见面, 把对方晾在外面一下午; 下班之后径自去酒吧看球, 还被跑堂的奚落 "我以为博士是你的绰号", 相形之下即使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大抵也得让他三分. 这种颓废的生活表象背后的原因很容易理解: 常年在冷门领域搞研究, 几乎没有同事或上司支持, 研究经费还会被砍.
其实这点仔细想想, 与孤儿病的境遇还真是很相似, 一个是冷门的病, 没公司愿意投钱开发药; 一个是冷门的研究方向, 没学校愿意投钱研究理论. 而不同的是, 得不得病是没法选的事情, 而冷门研究嘛, 只能硬着头皮搞下去, 烦躁时骂一句, 当年还以为这东西会火, 真是坑死爹了.
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科技领域, 电影里这一个好歹是最后成功了, 谁知道有多少失败的案例倒在黑暗中呢? 本片里博士的性格塑造还是很能体现的, 长久的压抑生活, 两次离婚, 使得他后来即使受到重视成为骨干, 与其它同事相处也非常糟糕. 无论片尾如何描述他兑现了支票, 还自己开了公司笔者觉得都是无关紧要的, 他是否能真正在工作中找到快乐, 是否能正视研究过程中的低谷, 是否能冷静对待他人的苛责才是值得一书的. 倘使还是这样自卑暴躁的脾气, 那真是无可救药了.
4 ) 除了感动,还有丝丝凉意......
《爱的代价》也被翻译成 《良医妙药》
深夜,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
感动...
感动我的不是什么煽情的眼泪飙飞,而就是那个在鬼门关走过一次的小姑娘--梅根。
梅根因为从小患庞氏病(肌无力症),只能坐在一个电动轮椅上,但孩子的可爱之处就是,她就是一孩子。
没有想象中的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因为是孩子,尚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因为是美国的孩子,可以用完善的保险制度来支持自己的养病历程。
因为是孩子,她一样喜欢娃娃、喜欢粉红色、甚至喜欢短跑---用电动轮椅和其他人赛跑~~
梅根有一对非常优秀的父母,父亲勤恳上进,哈佛的高材生,医药公司的高管。为了给梅根和弟弟治病,不惜放弃事业,与一位教授合作开发治病的新药。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步履维艰。
我关注的是步履维艰的情况下,父亲是否动摇过。
恩,影片令我满意的是,父亲也是真实的人,他也动摇过,是接受这个病是绝症,多抽时间陪孩子走完剩下的路?还是继续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地和教授共同开发新药?
动摇的过程,我以一位母亲的心试着去理解。我想,我没有他的那份坚韧和执着... 我很惭愧...
最后让我感动的人,是那位怪异的教授,哈里森福特扮演。不帅,却非常酷。
教授,总归是知识分子,沉浸在自己的研究结果里,不关心公司运营,不关心新药上市的时间表。
但在资金的压力下,他也只能咬碎了牙吞进肚。让我感动的是,他在面对那位父亲不得已的“背叛”后,竟能理解那位父亲,实在是值得我致敬!
感动,无论对什么,都只是感性的层面...
这部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我相信,无一丝怀疑。
细想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首先,无论这位父亲事业如何有成,没有国家的保险保障,是无法负担家里有两位庞氏症孩子的现实;
其次,父亲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力投入到充满未知的事情中去,这对保守、中庸的中国男人绝对是非常非常大的挑战;
还有,教授,科学家,为了坚持自己的理论,在许多问题上都缴械,只为证明自己的理论最终是对的。
最后,新药的临床实验。公司为了避嫌,为了不产生利益冲突,只能把那位父亲解雇,才能给两个孩子进行临床实验。哈,在中国,刚好是相反。只有内部人士才能享受到最新最好的医疗成果。
so,感动之余,只有丝丝凉意... 在这凉如水的夜里...
5 ) 你工作的价值来于什么地方---工作中不一样的意义!
大部分的人工作的意义可能是养家糊口。
但事情总有它的负责性,并不只是单纯某个角度的意义。
当男主角把患者们都带到研究室开早会,让所有研究人员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而不是书本上所说的解决一个疾病难题,而是实实在在延续某些人的生命,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我希望每个工作者都能挖掘工作中不一样的意义。
6 ) Make It Pink
这部电影让人回味,咋看并没有帅哥美女,没有哭天抢地,可是看完以后会反复想起那个乐观自信的小女儿,那个顽强执着的爸爸,那个死要面子的科学家。。。当然,还有那个瘦瘦的充满爱心教育有方的妈妈。
对生命的爱和执着,生命本身的巧妙神奇,商业体系无情却反哺科技的前进。。这一切让人感叹。
这部影片展现了很多面,总体来看并没有特别激烈的情节和波澜壮阔的情怀,但是淡淡的展现出来的是爱和温情。
科学家倔强,难以沟通,死要面子,最后终于也自称Uncle Bob。。爸爸帮6岁的儿子丢面包喂鸭子;妈妈温柔地讲海绵宝宝的故事,但是三个孩子一旦吵闹绝对一视同仁,纪律严明。女儿最强悍,在同学们面前依然像个小公主一般,根本就看不出来身患重病,她相信她的爸爸会造出神奇的药来治好她和弟弟,并且下命令说要做成深粉红色,因为浅粉红色是给婴儿的,她已经长大了!
生命是神奇的,所有基因信息是复杂而有序的,一旦出现丝毫的偏差,生命就危在旦夕,就像让片中父母们忧心的Pompe Disease。影片最后两个孩子天正无邪的笑声让父母愕然,原来那是Suger High,体内多余的糖分终于被分解了,孩子们自然的High。这是生命的喜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纯粹而强烈的,我们深知这一点但依然喜欢被一遍又一遍的真实诠释所感动。小女儿曾对爸爸说,You‘re a business man. 这句话在我看来略带贬义,商人总是无情,就像随后的情节展现出医药研发企业的冷漠无情和逐利本质,可是当那个高层最后说了一句,我不喜欢别人说我heartless,我们也终于看到他内心被真情所动。因为伟大的爱,奇迹来临。
最后想说说商业,有时候觉得商业实在是有违人性,假如有人怀着仁慈去经商,必将输掉最后一寸立足之地,所以牛人们总是残酷的赚了海量的钱,然后做一点慈善。就像做财务要搞收支两条线,如果坐支,就会把自己都confuse掉。我讨厌嫌贫爱富的金融业,我讨厌残暴虚伪的所谓高级职业经理人,可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就是这种竞争和厮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包括科技的应用。就像影片中的医药公司,他们的产品终究还是拯救了患病儿童,虽然这种产品的目的只是钱。钱是“万能”的,不是全能的而已。钱是一种手段,一个支点,就看我们能够撬动怎样的意义。
感谢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感悟。Let's make it pink, the hope, the life, the love.
我愛Ford這老男人。以及這美好結局。
感动的是,父亲无限的为孩子做着努力,不放弃,珍惜每一天家庭在一起的日子。佩服的是,男人面对工作时的魄力和决心,为人处事的多变和干练。欣喜的是,孩子永远都那么天真无邪的笑着面对生活。【这次电影节可能会放,期待吧】
真正的良医妙药是家人的爱与耐心,这片子可以和黑人的那部《千钧一发》对照看,比起黑人的冲动,白人有途径多了,但是面对的困难其实是一样巨大的
电影一般,故事给力。要给这2位做博后,我死翘翘。
老头BOB典型刀子嘴豆腐心。姜还是老的辣,FORD气场完善FRASER,大叔演得有气无力的。
没看到应有的艰辛与挫折 人物集体脸谱化
把片名错看成良医妙探...于是就被海报和名字吸引过来了...妈妈演的好好~哈里森福特是执行制片~
感人归感人,但这种事近乎于神话,估计很难有第二例。
Brendan Fraser 怎么这么肥了。。。
独特,感人
Ford最出彩,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设很带感啊。
美国是个有梦有奇迹的国家。另,老哈接演这个角色很明智,也很出彩。
如或没有哈里森.福特和布兰登.费舍,这片也没什么人去关注,从开始三十分钟后基本结尾就已经猜到,另人惊奇的是这片始终是一个节奏的不温不火
为什么Keri在[Waitress]之后还是在不停得接这种烂片子里的鸡肋角色?
编剧的功力太赞了,故事很吸引人
动人的是故事本身。
老套
HarrisonFord
为了给新公司拉投资,约翰不得不克服一系列困难,甚至频频惹恼已经极难相处的斯通希尔教授,全力以赴和死神赛跑
不要期待奇迹,要去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