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一般恐怖片不同的是,《女巫》的画面非常干净,绝对没有刺耳的尖叫、向着屏幕冲过来的鬼怪以及血肉横飞。它只是很阴郁。荒郊野外、破败的房屋都让人觉得压抑,而农场对面幽深的森林,更像是人们头脑中幻化出的恶灵出没之所。 故事的背景在16世纪30年代。威廉和凯瑟琳选择自我放逐,带着5个孩子,在人迹罕至的荒野附近过着虔诚的清教徒生活。清教徒在当时是基督教中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远离世俗,信奉一切都是为上帝服务。 郊外粗砺的生活让一家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小儿子离奇失踪,不幸和不祥似乎拉开了帷幕。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度过悲伤,越来越多的诡异事件开始不断出现,他们陷入极度的恐慌,女巫出没的阴影笼罩在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 《女巫》这部电影除了以相对封闭的空间、较少的角色、灰暗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音效来渲染恐怖气氛以外,更成功之处在于营造了宗教的心理恐怖感。好几次惊悚的高潮都发生在一家人祈祷的过程中。一边是人类高声朗诵着经文,一边是恶魔来袭的声响。两股声音相交,已经分不清哪边更令人毛骨悚然。这种恐怖感同时也是持久的,即使你关掉电影,但它依然在你心里萦绕不散。 16世纪,基督教统治着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威廉夫妇一直想严格遵守清教徒的规则。他们生活简朴,自给自足,按时祈祷。这样的家庭照理应该生活祥和而满足,但是事实却正相反,他们心里充满恐惧。因为他们无法真的完全依照神的诫律生活。 与威廉而言,是生存能力不足无法养活家人,偷窃了妻子的银杯换粮食却必须隐瞒;与凯瑟琳而言,一方面是贫困的窘迫,另一方面是洞察到内心对神的疏离;与大儿子而言则是青春期到来时无法克制的欲望。他们所做的这些都与基督教义相违背,按教条要受到惩罚堕入地狱。 我们换个角度看,如果他们不是基督教徒,只是普通的父母子女,那么这些错误算不算严重呢?对清苦生活的惧怕、对家庭命运的忧虑以及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这完全是人的自然天性和本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之所以会恐惧,是因为这些行为在宗教中是不被允许的。信仰在这里不但没能让他们免于恐惧,反而加重了它。 故事里的双胞胎姐弟值得单独讨论。她们的形象让我想起以往在史料里看到的中世纪的儿童画像。那些小孩的样子就像缩小版的大人,毫无童趣可言。多项记载表明,中世纪是没有“儿童”概念的,他们甚至被允许喝酒。而故事中两个幼儿的行为也令人厌恶,他们喜欢搬弄是非,在母亲面前陷害姐姐。 而姐姐托马辛才真正像个正常人。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家庭里唯一正常的。她善良懂事,照顾弟弟,体谅父母。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却一直承受着母亲刻薄情绪的发泄和父亲的愚蠢错误的代价。他们对她鲜有亲情,在家庭困难时计划把她卖掉当侍女,甚至最后指认她是女巫。 如果观众不知道女巫指认的严重后果,也许不能深刻感受电影希望传达的恐惧。女巫在中世纪意味着异端,等待她的是酷刑和死亡。从1480到1780年,有十万以上的女巫被施以火刑,成为欧洲中世纪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父母对托马辛如此,意味着他们从身体到精神上完全抛弃了女儿。 宗教没能让家庭成员们彼此靠近,没能拯救他们,反而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显得虚弱无力。威廉一家原本可以不那么艰难,他们或回归城镇生活,或坦然面对性格和能力的不足,都可以实现自我拯救。但是他们仍然在信仰中矛盾着挣扎着,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他们的痛苦源于肉体的自由本性和宗教桎梏之间的交锋。此时的宗教绝非温情脉脉,反而面目狰狞。 所以故事中出现圣杯、兔子、乌鸦、黑公羊这类宗教象征物时,你可以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也可以把它们当作每个人心魔的具象。而对面的密林则代表禁忌之地,在阴冷的雨夜如地狱般深不见底。 故事逐渐走向高潮,威廉一家以各种荒诞的方式死去。与其说是魔鬼化身为黑公羊杀害了他们,不如说他们死于自己心魔所累。他们无法坚持恪守的,却又恐惧惩罚,最终陷入混乱。唯一活下来的只有被冤枉为女巫的托马辛。她在疯魔之中手刃母亲,割舍掉了最后一点与家庭和亲情的纽带。一无所有的她与黑公羊签下契约,赤裸着走向了密林。 《女巫》拥有着反宗教的内核。故事里的恶行似乎来自魔鬼,但其实真正可怕的,却是宗教对人精神的压迫和束缚。它不能提供面包给你,却规定祈祷比面包更重要。故事的结尾托马辛在密林中看到很多女巫围着篝火舞蹈,那些人也许是真实存在的,她们也因家庭和宗教的戕害而逃离人群;也许那只是她的想象。她最后疯狂地笑着飞升起来,预示着终于获得自由。多么荒谬,一个正常的人类,最终成为了不被社会所容的“异端”。 《女巫》是导演罗伯特·艾格斯的处女作。电影入围圣丹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并最终斩获最佳导演奖。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片从构思到场景设置,都打破了传统恐怖片的套路,其精彩之处,令人过目不忘。 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
本片的剧本实在是很扎实,因为虽然存在多义性,但每一个角度都能说的通,这一点上,比罗宏镇的《哭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1、女主就是女巫(与森林女巫合谋关系)
这一段女主吓唬妹妹的戏几乎剧透了所有人的结局,而且细思恐极的是,如果认为女主是女巫,并带入故事中就能发现,不管是其他人物的消失还是死亡,都跟女主有撇不清的关系(女主跟婴儿玩耍时后者失踪,跟弟弟去森林里时弟弟失踪,与妹妹呆在羊棚里妹妹失踪,天亮后女主目睹黑羊把父亲撞死,然后亲手砍死母亲)。
那么整个故事就可以有个基本的脉络:女主难以忍受母亲整日的呵斥,并嫉妒婴儿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爱,故意将婴儿交给森林女巫;跟随弟弟去森林时由于弟弟的性觉醒(多出镜头都有交代弟弟偷看女主乳房)和偷吃禁果的举止,一气之下丢下弟弟,让其陷于森林女巫的魔爪之中;与妹妹在羊棚里时妹妹们不断指责女主就是女巫并害死弟弟和婴儿,女主恼羞成怒,召唤女巫将妹妹带走;天亮,已经没有退路的女主狠心杀死了失去信仰的父亲和疯了的母亲(灵魂出窍到山羊体内将父亲撞死)。一觉睡到天黑的女主再次走进羊棚并与恶魔达成协议,但万万没想到走进森林后才发现自己被恶魔欺骗,没有奶酪,没有自由,更不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为时已晚,自己已经成为真正的森林女巫。知道自己将要堕入地狱,并露出了无奈而自我放逐的邪笑。
2、女主不是女巫,但森林女巫是存在的。
这种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女主和婴儿玩耍,一不小心被女巫偷走,并做成肉饼;和弟弟在森林里,弟弟被森林女巫诱惑并被施咒,而自己摔下马晕倒;与妹妹在羊棚里,因为山羊本来就被女巫附体,妹妹的消失当然容易理解,同时女巫借山羊之口诱惑女主但遭到拒绝;天亮后山羊撞死父亲,之后自己亲手杀死疯了的母亲。女主被逼上绝境,晚上进入羊棚与恶魔交易,自我堕落。
3、女巫不存在,超现实的部分都是幻想。
这种可能是真实的事件:婴儿在与女主玩耍时被狼叼走;女主与弟弟在森林里走失,之后弟弟虽然回家但因为吃了有毒的水果中毒而死;在羊棚里,暴躁的黑羊突然发疯把羊棚撞出缺口,两个妹妹被野兽叼走;发疯的山羊把父亲撞死;疯了的母亲被女主失手杀死;神志不清的女主逃进森林,饥寒交迫而死。
为什么觉得第一种解释更合理?因为第一种解释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关于对家庭和社会甚至是时代的隐喻。
在那个时代女人在家庭的地位是卑微的,这点在影片中有体现:在父亲带着儿子从森林中回来后,可以一声令下命令所有人,而妻子女儿只有顺从;妹妹们和女主,女主和父亲,女主和母亲,父亲和母亲又都是相互猜忌。整个家庭的稳定又是建立在父亲的能力上的,当农田颗粒无收,打猎总是失败,家庭入不敷出时,这种稳定就被打破了,女主异化和家庭的分崩离析是必然结果。而女主加害婴儿,弟弟,妹妹和父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男权的家庭和社会,母亲的不断压迫,妹妹的指责和猜疑,弟弟的将要逾越道德的性觉醒和性早熟,早已让她倍感压力。但当她完全释放自我与魔鬼共舞之后才发现,自己终究还是要坠入地狱的,实际上这女主的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整部影片就是一则悲剧的寓言故事。
女性的性魅力是罪。有多处场景表现女儿的性魅力,甚至可能还有母亲对性魅力及女性性丧失的焦虑。从弟弟凝视姐姐胸部,到镜头特写女儿被要求给父亲更衣,从弟弟与森林女巫相遇到弟弟回到家后的种种表现。弟弟离世前类高潮的解脱方式及吐出苹果,苹果的隐喻emmm脑内东西太多了。导演给足反映男性凝视的特写,我认为是大家会认为这是女性主义电影的原因。但应该还有对女性逃离/解脱/解放的描写用意(?)
抗天主教廷的清教徒是异端,也是罪。回到当时历史背景,应该正是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反扑时期。一家人离开英国前的情节交代很少,盲猜有这一定,一定有!(对,盲猜就是这么有自信,手动狗头)
个人觉得还有在讽拜清教徒精神所赐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大概率是真的想多了?)
妈妈是失掉自主性和逐渐失去女性性的象征形象,妄想、疯癫直至死亡是她逃离这该死的悲惨世界的途径。女儿的逃离方式是对女巫“宿命”的二度“放弃反抗”,先是“承认女巫身份”,后是主动找山羊谈判并接受与撒旦订立契约得到解放,这中间还有为了反抗死亡的威胁而杀掉母亲也是一种“女性逃离”。
困惑的一个点是妈妈幻想死去的孩子并哺乳后一个镜头是被乌鸦啄,这个情境我觉得是非真实,但下一镜头躺在床上右胸前的确有血,又是真实,是疯癫下幻想中的自残还是有什么其它隐喻呢?
另一个是黑山羊除了是撒旦的化身而杀死有罪之人这个设计还不足够说服我,盲猜导演还有其它用意。在前半段父亲强行把“自由的山羊”拽进栅栏,仿佛父权家长的规训,这双重意向(可能还不止)或许有吧。
全程自言自语都瞎说的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真正的文艺恐怖片,一个清教徒家庭的噩梦。导演参考了很多美国早期移民时代的精怪传说,成功把悬念守到了最后。小成本玩出高逼格的典范。
魔鬼来自于我们之间。一直不太吃西方宗教驱魔女巫这一套,但《女巫》落在白人进入美洲的新世界开端,自带了中世纪暗无天日的尾声,凄厉不绝的音效和角色平衡感处理得不错。恐怖来自家庭内部的分崩,男权对女性的审判,正如撒旦来自最虔诚狂热的信徒——他们不容许有任何一点点的背叛与亵渎。
难得一部沉得住气的佳片,摒弃了巫术题材光怪陆离的风格,抽丝剥茧的展现了一个家庭信仰崩溃的全过程,精致的复古风加上兔子、黑山羊、双胞胎等传统恐怖因素的点缀,相当诡异,女巫寥寥几个镜头足以惊艳,完美表现宗教信仰摧枯拉朽的力量。
宗教意味甚浓,却也并非难以理解的思想精神恐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本片又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没有怪力乱神的花哨,多在人物与剧情上下重笔墨别有新意。只是对于像我这样没有神学信仰的人来说,看起来还真是有点无聊。
如果過濾掉宗教成分,本片仍然成立。殖民地的流亡(被驅逐),高嬰兒死亡率(嬰兒失蹤),對疾病缺乏有效的醫學手段(放血療法),婦女癔癥(母親失神),以及耕地無收成和動物襲擊,在那個年代都不罕見。當苦難接踵而來,女巫只是人為內心的恐懼所編織的形象,也是人為絕望中的墮落所找的藉口。
啥最棒的恐怖片呀,就镜头长一点色调冷一点能显得逼格高一点的走进迷信。剧情嘛就是即使用这样神神叨叨的BGM,也接满了叫人想打居委会调解热线的地气。主角脸上都挂着我是冚家铲的剧透相,被逐走的时候就一马一车别无长物,转眼有房有田有好几只羊了…还有只黑山羊,这蹊跷你也敢养也真是平时白迷信了
VVTF
当一部电影百分之七十的内容我都没听懂的时候,我觉得我没有资格评论...
撒旦化身黑山羊害她全家,女孩初脱学写字入我魔教。
"Hallowed be thy name, thy condom come"
就这样!!!然后就没啦?????
万物皆可为女巫,皆是魔鬼动摇人类信仰的工具,确实是一部看完之后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电影,配乐和桥段都相当不俗,剧情简洁明了,结尾10分钟相当震撼。
我:文化水平的低下 看不懂。。。
一部沉稳高冷的恐怖片,一部不一惊一乍的恐怖片,一部精致考究的恐怖片,一部拍出了诗意的恐怖片,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恐怖片,给五星又何妨。
作为恐怖片一点不吓人,你咋不上天呢?
高潮收得太急太快。
6/10。基督教对女巫的恐惧来自父权社会构建的牢笼,质疑传统权威的女性被迫害和猜疑而冠以女巫的恶名。开场父亲顶撞审判官被告之驱逐时,母亲对父亲的抉择逆来受顺,还未丧失独立性的托马辛表情诧异,这就埋下了父权形象在托马辛心中瓦解的种子,当父亲企图将托马辛嫁人换取农场,还偷走妻子的银杯嫁祸她,想彻底把托马辛变成父权秩序的附属品,她大声指责父亲是伪君子,而林中的女巫象征对父权体系的复仇,老女巫将婴儿拐走捣成人肉滋补膏(破坏女性的生育义务),年轻女巫则用性感的身体诱惑凯勒布吃下毒苹果在着魔中去世(夺取男性气质),结尾黑色山羊撞死了虚伪的父权,把一切看在眼里的托马辛手刃作为父权帮凶的母亲,与魔鬼签订契约去林中赴女巫的集会,代表她正式加入反抗父权的异端。从[女巫]到[灯塔],大脑恐惧下支配的幻象成为恐怖片新浪潮。
8.4 信仰的丧失,女巫的入侵,青春新鲜的女性性魅力是撒旦的最爱,而历史中女巫这种概念也是在男权社会对女性性魅力的压迫与责备中产生的。本片有不少带有压迫感的镜头构图与张力不断被提升的推镜,然而它所展现出的恐惧不单是画面与声音上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角色的心理层面,其剧本也更倾向于低概念。
可以想象这片出源以后会被骂的很惨 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说是文艺片 很多致敬恐怖经典的地方 以及气氛烘托的很好 但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想理解西方的恐惧确实不易
观音阿姨,快去救救她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