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看电影基本上都要靠人推,因为我对自己的欣赏水平已经8抱什么希望了。最好是不但推,还会把碟塞到我手上,让我捧着西瓜在家里稀里糊涂的看。乔治·克鲁尼主演的Michael Clayton就符合以上的所有要件。初看时,会觉得有点闷,有点扯,中间就突然紧张起来,结尾的针锋相对(更准确地说是诱敌深入)特别精彩,让我倒回去看了两遍。说起来,麦克的Boss其实早就了解这位前任地检官的内心无法和他们这些律师同流合污,所以才一直不肯让他去做开庭律师,而是到处当Fixer,处理棘手和突发事件。
电影一开头阿瑟的独白其实是整部片的点睛之笔,和麦克的小儿子所看的那本红皮奇幻书的内容互相呼应。人把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体制,自己却陷入无道德底线,无生命意义的困窘,冲破体制就意味着冲向车水马龙的大街,而且还是光着屁股,不但名誉扫地,命也会没了。结局颇具喜剧色彩,也充分的不可信,当然了,这只是电影,有时候我们就像看新闻一样,意思要反着理解。如果所有人都在发疯,那么你[自以为]表现得正常,也就是众人认为你发疯的时候了。换过来说,有时候你只有以表面上疯狂的行为来掩盖心里巨大的矛盾和对真相的坚信不移,就好似二律背反,双重思想。
2008/6/24
@陈灼
为什么乔治克鲁尼越来越喜欢这种晦涩,或者说剪辑的七零八落而显得晦涩的电影?《飞向太空2002》已经略显端倪,《辛瑞那》则明显的具有这种色彩,这部《全面反击》亦如是。
电影在Tom Wilkinson激情甚至有些疯狂的旁白(或者说无对应画面的台词)中开始,Tilda Swinton扮演的总顾问凯瑞•克劳德痛苦的蜷缩在洗手间里。倒叙的叙事结构无疑是给与观众更多的疑问以引导后续的情节。但对于非英语国家的观众,更多的感觉恐怕是一头雾水。直到乔治克鲁尼扮演的麦克克莱顿的汽车炸弹引爆之后,镜头才开始回到一切的起点4天前。
麦克克莱顿是一个失败的律师,甚至连一个律师都算不上,他受雇于一个大型的律师事务所---肯纳巴哈与莱丁事务所里面做特别顾问,通过各种非正当的手段,帮助老板为客户应付种种意外的突发状况。他离了婚,儿子也不和他在一起。投资了个小酒吧,却为此债台高筑。他整日为生计奔波忙碌,沉迷于毒品的弟弟却总为他惹麻烦。而最近,最让他头疼的是他的好友亚瑟。
麦克的朋友亚瑟(Tom Wilkinson饰)是同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王牌律师。6年来他一直代表事务所和农业用品巨头Unorth合作,为Unorth的产品被控有毒一案进行辩护。就在前几天,他因为在一次听证会上裸露身体惹出了丑闻。
凯瑞•克劳德是Unorth的总顾问,12年前由现董事长丹介绍进公司,她一直兢兢业业,终于有了今天的位置。让她头疼的就是与Unorth一直合作的肯纳巴哈与莱丁事务所的首席律师---同样也是一直处理Unorth产品有毒案的律师-亚瑟,爆出了裸露身体的大丑闻。
三条情节的线索以麦克克莱顿为媒体不断交错。麦克克莱顿对阿瑟苦苦相劝,希望他能继续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去,阿瑟则对此置若罔闻,对他的倒戈一意孤行,并已经开始准备站到原告方揭露Unorth的内幕。当然,凯瑞克劳德也不是吃素的,她发现Unorth的秘密后,立刻开始用在董事长丹的授意下派人监视阿瑟,在发现阿瑟已经掌握了证据之后,只好授意杀手灭口。阿瑟被杀,麦克克莱顿见到了阿瑟一直秘密联系的原告代表安娜,凯瑞克劳德以为麦克也参与了阿瑟的反叛计划,于是命令杀手在麦克的汽车里面放置了汽车炸弹。
麦克克莱顿侥幸死里逃生,于是他找到阿瑟的证据,拿它威胁凯瑞克劳德,并录下录音,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飞速交叉的情节线索和缜密而颇有些繁杂的台词让你很难一下子体会电影背后的深意。但好在毕竟是一个封闭式的结局。电影的海报倒似乎可以给点提示“The truth can be adjusted”(真相可以被调整,大意就是真相可以被修改)。
凯瑞•克劳德在两次准备报告会的时候(一次面对记者,一次面对董事会),导演用了两次绝妙的蒙太奇。演员Tilda Swinton在穿便衣准备和穿套装进行报告的镜头中不断切换,只有措辞谨慎的台词成为切换的连接点。充分的表现了凯瑞这一角色的痛苦、矛盾、和谨小慎微。
演员的表演也许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Tom Wilkinson的语言充满激情,表演也充满张力。和克鲁尼两场对手戏都演的激情四射。他和乔治克鲁尼因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提名。Tilda Swinton也因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导演在影片中设置的细节值得称道。电影中有一个暗线,麦克克莱顿的儿子亨利的小红书《Realm and conquest》(王国和征服),他和阿瑟的电话里提到了书中的一章:“一群人,他们不知为何来到了同一个的地方,他们做着同一个梦彼此却不知道。”这章的名字叫做《Summons to conquest》(征服的召唤),后来阿瑟整理的Unorth材料上赫然印刷着Summons to conquest。
最后,说说电影的字幕。毫无疑问,这样一部充满专业背景和复杂线索的影片,对于一个非英语国家的观众来说,要想充分领会,一个好的字幕不可或缺。破烂熊、伊甸园和风软的字幕都不能让人满意。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结合生活背景,翻译出电影中台词的灵魂,无疑难度是很大的。无论如何,对于贡献了字幕的创作者,我们都应当给予无限的感激。
首先,我要说,这部片子绝对是一好片儿,或许第一遍看它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当你认真地的多看几遍以后,也许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甚至里面有个小孩描述的关于一本书的内容的几句台词都是很有意思的)。
我想先提一下Arthur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是主导了克莱顿转变的主要因素。Arthur是Kenner,Bach&Ledeen律师事务所的“传奇”律师,他为U-North(一家生产农产品的大公司)做代理律师(他的律师事务所可以从U-North手中拿到高额的律师费)。这家公司生产的除草剂对人体有致命的伤害,那些小农场里的农民饱受侵害,许多人因此丧命,而Arthur所做的却是要帮助这样一个丧尽天良的公司摆脱官司。如果一个人明知道别人在做坏事,却要腆着脸帮他辩护,相信他也至少会良心不安。于是我们看到Arthur彻底的转变了,他先是在一个受害者指证时脱光衣服(这个行为是耐人寻味的,他那时还是作为U-North的辩护律师出席,当他听到了受害者的描述,他觉得为这样一家公司辩护实在是可耻至极,他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后来他(对克莱顿)说:“我发誓我在这里不要我这老脸,就是因为忍受那些鬼东西存在”),然后他开始搜集证据准备帮助那些弱小的受害者,可是很不幸,他被U-North(其实是那个法定代表人)雇佣的人给办了。
下面到了主角时间,迈克尔克莱顿,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的特别顾问,他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对外,他要为明明就是做了亏心事的大公司辩护(Arthur因为在公众面前脱光衣服这样一个不雅行为被监禁了,于是他变成了救火队员);对内他还要还清自己弟弟欠下的债务(他自己的餐馆在他弟弟的经营下破产了)。他很矛盾,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他也知道这个大公司是绝对有猫腻的(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是他又很需要一笔钱来填补自己的亏空,所以他的立场在一开始就不是很坚定(当然,他一开始也不会知道U-North的人下手会那么狠),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救火队员”。
克莱顿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个选择:是站在公司一边还是Arthur一边?是拿了钱以后继续帮助客户隐藏罪恶还是去跟U-North对抗?是去见那个受害人Anna还是把她当作空气?是去指证U-North法定代表人的下流勾当还是拿了“Ten”然后把这件事忘掉?迈克尔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做出选择,或者说他是在两者之间徘徊,直到Arthur的离世,直到自己的车爆炸,他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选择。(影片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克莱顿右手拿着支票,左手拿着证据,傻傻的站在老板的办公桌前)
这部影片最精彩的一幕是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克莱顿和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凯伦第二次面对面交谈的场景。影片在此时依然在“卖关子”,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迈克尔到底选择了什么。而迈克尔在对话中也一直在敲诈凯伦,他的口气好像是只认钱而不再在乎Arthur了(I’m not the guy that you kill,I’m the guy that you buy)。直到他套出了凯伦的话然后一句:“You’re so fucked.”我们才知道故事的结局:迈克尔最终选择了良知,选择了Arthur这一边。影片的结尾,克莱顿上了一辆出租车,“给我开五十美元的”,他舒了一口气,我的心也随之落了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三个主要演员:乔治克鲁尼,汤姆威尔金森,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非常到位。尤其是蒂尔达,她将这个女人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别看她在公众面前收放自如,其实这个女强人在私底下也很痛恨自己违背自己良心说出假话的行为,她并非是非常冷血的,从最后影片高潮的对话可以看出她也是非常害怕的。她也会因为自己雇人杀了人而紧张(在厕所中的一个镜头),但是在利益面前,在自己的好强的心理面前她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凶手。最终蒂尔达凭借这个角色拿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可谓是实至名归啊!
老演员汤姆威尔金森的表现让人称道,他把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头脑无比清楚的Arthur表演得非常自然,很有张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水平。
一个失意的中年律师,或许是庞大机构的不起眼人物,又或许是一个危急时刻扭转格局的滑头。浑浑噩噩的过着中年生活,朋友的滑稽表现和最后的死亡,视乎唤醒了人生那点良性意识,追查真相突然丧命,觉得最给力的是最后一段蒂尔达·斯文顿面对克鲁尼的威胁逼迫,心理纠结的过程,视乎感受到了作恶多端后恐惧的颤栗。
《迈克尔克莱顿》:低调提升价值 编剧出身的导演,一般对故事和人物比较讲究,不像摄影或者特效出身的导演,后者总想在画面上玩些花招。 所以,我总觉得编剧出身的导演,比较稳健干练。看了本片,俺觉得汤尼吉罗伊(Tony Gilroy)就属于这类型。 突出故事的精简紧凑,突出人物的低调魅力。这两个突出,就是他自己作品的风格。 作为好莱坞的编剧,其实和各种人才的成长之路一样:开始都是帮人打工的,后来才逐渐有能力创造自己的风格,继而编而优则导。 要论故事本身,其实《迈克克莱顿》(Michael Clayton)和《谍影重重》(The Bourne Series)系列一样,基本框架也蛮简单的,就是“一个不自觉的英雄被逼走向揭露律政黑幕”。律政黑幕这点,其实没啥可说的,基本上算是“左倾”的好莱坞的一贯假设:律师这个职业,至少超大型律师事务所们,都是黑暗的温床、罪恶的包庇者。只不过,包庇的对象嘛,好莱坞也讲究与时俱进,既然近几年环境问题比较火热,那就让破坏环境、危害健康的农用生化制品公司来扮演魔鬼好了。 影片对于“黑幕”的揭示,无论是内容,还是揭示的过程,都比较一般,没有什么特别骇人听闻的。只是编导运用的手法,有些先声夺人。其实,按照过程和结果来看,也许用“故弄玄虚”更好,但因为这个词现在已经变成贬义了,而《迈克克莱顿》中的玄虚,耍弄得还是比较让人舒服的。 影片的玄虚,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了普通观众对于法律事务的不熟悉,让人觉得特神秘。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扮演的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辩护律师,他不是站在法庭上挥霍口水,而是负责搞掂冠冕堂皇的纸面工作之前的所有“非常规”运作;对于律师事务所来说,他是构建法律空子的实干家;对于客户来说,他是能将黑色事件、通过灰色运作、转成白色地带的“黄大仙”。简而言之,他是个游走于法律中间地带的自由神,颇有点《黑客帝国》中梅罗纹奇的姿态。
(芷宁写于2008年2月19日)
需要耐心加静心加留心再加用心观看的影片本就不少,近来似乎扎堆,如《刺杀神枪侠》、《血色将至》,俱貌似不太适合喜欢消费快餐类电影的族群,却都很好看,这部《迈克尔·克莱顿》的时长也不短,虽然该片的整体水平不如前面所提的那两部,但也有可取之处,当然观影时的耐心不可缺。
观后感觉虽不如某些媒体评论的那般优异,如《华盛顿邮报》的赞叹——“这部在现代极为罕见、充满智慧的悬疑类电影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一些非常出色的同类型影片,在努力地引出生活在城市中那种艰难的现实主义,同时还不失温和的风格和道德的复杂性。”也不似《票房杂志》的挑剔——“故事的连贯性出现了问题,由于停顿太多,并没有塑造出相应的悬疑感。”然而,全片流露出的冷静而内敛的气质,稳健而平实的再现形式,扎实而深刻的表演,以及所涉及的律师这个充满矛盾、金钱、利益、商业味道的职业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和情绪落差,都令人印象深刻。
很多人受不了这部戏中前段所呈现的漫长而艰涩的铺垫,但只需一点点耐心,就会渐入佳境,特别是当其将伊始部分汽车爆炸的缘由在占据很大篇幅的倒叙中逐步交代后,便会发觉这个耐心是有回报的。当然,也不乏因受不了片中那大段的法律术语和部分冗长晦涩的对话旁白而放弃观影的人,故而其在北美的票房不算高,是可以理解的。客观的说,该片还是经得起看的,不论冒着才气的对白,还是多角度的角色诠释,不论情节设置的考究还是故事本身的力度。
片名又译为《英雄不问出处》,较之直译,这种延伸式的翻译倒显得有点趣味,至于台译的《全面出击》、港译的《敌对同谋》,就显得无趣俗套且不搭界了。影片主角迈克尔·克莱顿(乔治·克鲁尼饰演)是一位特殊的边缘人,在曼哈顿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担任内部问题调解员,虽也算得上是一位律师,但其工作的实质如同“看门狗”,说的难听点,就是干恶心活,像是“擦屁股”的,无论委托人有多么不堪的麻烦,只要付得起事务所的费用,迈克尔都有办法将其所有隐秘的龌龊的肮脏的甚至是不法的记录全部清掉,即“清除”掉不利于委托人的证据,以确保接手后续工作的律师同事们百战百胜,也保障了事务所的生意兴隆,永远是赢家。
迈克尔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助委托人钻法律的空子,堪称是出色的“清理工”,虽非他本意,但也是天分使然,老板和同事们一致认定他是最合适做那工作的“人才”。可以说,迈克尔已深陷毫无正义和罪恶感可言的旋涡,整天和谎言、虚伪、利益、律条打交道,他也知道自己的双手沾满了肮脏的东西,内心也存留着不易去除的阴影,然而,这份工作却是他赖以安身立命的——作为后退出路的投资生意破产了,令已45岁的他负债累累,跟随前妻生活的儿子,需要他提供赡养费,于是,对这个薪酬可观的恶心工作,迈克尔无可奈何,即谈不上喜欢也无法放弃。迈克尔还有个体面的大家庭、一个工作业绩不错的警察哥哥,这常给他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除却工作,他唯一的消遣就是打牌。
影片始于夜晚的牌桌上,有点颓的迈克尔打着牌,对牌友的提问,爱答不理。之后他接到同事的电话,要他去处理一个刚刚惹了祸的家伙的麻烦。面对当事人,疲惫倦怠的迈克尔令人们看不到那位“金牌调解员”的工作神采,他提出要当事人去投案自首,当事人咆哮了,质疑起迈克尔的能力,他也懒得辩解。究竟这位“看门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他如此的意兴阑珊?在返回途中,迈克尔驱车上了岔道,来到一处旷野,在晨曦中,对远处的三匹马来了兴趣,便下车去看,此时他的车突然爆炸了……于是,影片开始了漫长而繁复的倒叙解释之旅。
四天前,迈克尔的同事兼好友、事务所出色的律师之一,亚瑟·伊登斯(汤姆·威尔金森饰演)在接手有关大客户U/North农用化学品公司产品的案件时突然“发疯”了,不仅拒绝表决,还赤裸狂奔以示决心。迈克尔被派去着手摆平这起骚乱,然而他劝说不了情绪激动的阿瑟,乘其不备,阿瑟跑了,不久就传来阿瑟“自杀身亡”的消息。感到事出蹊跷的迈克尔继续查寻,继而发现了阿瑟并非自杀的真正死因——阿瑟无意中掌握了U/North公司产品致癌的重要材料,这让他心起波澜,作了30年律师、已进入暮年的阿瑟再也无法忍受这个事实,自己努力保护的竟是一个研制了害人产品的公司。他决心用这份足于毁掉事务所大客户的文件揭露事实真相,他的坚持正义也使他惨遭毒手。
这个发现让迈克尔陷入了两难境地,是继续阿瑟未尽之事,还是为求自保保持沉默,何况阿瑟就是前车之鉴,迈克尔的道德底线再次遭到严重的考验。就在此时,事务所老板巴赫突然答应给他8万元美元和一份三年期的工作合同,缺钱缺疯了的迈克尔接受了。而事务所高层、U/North的法律顾问凯伦·克劳德(蒂尔达·斯文顿饰演)为保住U/North,在派人做掉阿瑟之后,决定把知情者迈克尔也清掉,由于迈克尔提早从牌局返回,在车上安装定位和爆炸系统的家伙没法完全搞好,不能及时引爆,不知情的迈克尔继续开车前行,而他的下车观马,让他逃过了一劫……
想来乔治·克鲁尼还算是个有追求的影人,近年来除却参与《罗汉》系列这一无法抗拒展示自己天生丽质、摆酷耍帅一面的商业片演出外,他或制片或参与编剧或主演或多位一体的炮制了几部风格写实、寓含讽刺的政治社会题材的影片,如《晚安,好运》,如《辛瑞纳》。在《迈克尔·克莱顿》中,乔治·克鲁尼塑造了一个冷漠少言、内心复杂、徘徊于灰色地带的疲惫男人,木然和沉郁总浮现在这个干着脏活累活的男人脸上,如果在伊始时观众不理解他为何以这副德行示人,那么在结束时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有人不理解迈克尔为何会对马匹感兴趣并下车观看,把这看成是影片的毛病,认为它无法自圆其说,但在个人看来,这恰是迈克尔内心活动及多重性格的展现——那时阿瑟已死,迈克尔用8万美元偿了还所欠债务后,并没有一身轻,心情反而更加沉重,他接受了金钱就等于背弃了好友,并且他刚从一个咆哮并质疑他能力的委托人家里出来,当影片重归正叙部分,并着重刻画了迈克尔看到马匹的神情时,他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在特写下一览无余,他瞥到那原本美丽自由且充满活力的动物身上挂有辔头和皮带等人类强加的枷锁后,那份不易消退的沉重和痛苦悄然且猛然地释放出来,或许此刻他的心里百味杂陈,这也是他在座驾遭爆炸后,决定放手一搏的心理铺垫,所幸结局很理想,迈克尔将了女律师凯伦的军。
迈克尔并不是个完美的人,甚至算不上好人,当受到切身利益的考验时,他会犹豫、会痛苦、会挣扎,不过在经历艰难的心理作战后,他选择了回归人性化的一面。影片的两个主要配角,阿瑟和凯伦也是有着明显性格缺陷的角色,如阿瑟本就易激动,有点疯癫,一直靠药物来稳定情绪,凯伦则貌似有追求成功的强迫症,他们的种种怪癖似乎都和过强的工作压力以及巨大的利益关系有关,而他们的扮演者汤姆·威尔金森和蒂尔达·斯文顿都成功演绎了这两个出彩的人物。
由《纳尼亚传奇》里的“白女巫”摇身一变的女律师凯伦算是这部戏中唯一能与男人分享情节与画面的女性角色,蒂尔达·斯文顿精彩地给出了女律师那股子不择手段的劲儿,当然,她只是所谓的女强人,在男人世界里的辛苦打拼,并做到高层,需要她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脑力,她常神经紧张,每每在重大发言之前,都要在家中反复演练多次,在决定做掉迈克尔时,伴随着爆炸系统的装入及迈克尔驱车镜头的是面色苍白的她神经质颤抖的画面,而这个剪辑拼接,令观众看到其内心的软弱恐惧和病态。
该片是《谍影重重》系列的编剧托尼·吉尔罗伊首执导筒,他也是该片的编剧,当年在为《魔鬼代言人》创作剧本时,吉尔罗伊就获得了创作此片的灵感。编剧出身的导演不似摄影或美工出身的同行,通常比较注重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饱满,通过吉尔罗伊的手法,观众们再次看到了美国那些高级西装的消费群体、律师们的所作所为,或许不单单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那样的简单。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072640_d.html)
"The truth can be adjusted。"我想,如果对乔治·克鲁尼无感的人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很累很闷。虽是打悬拟剧情牌,不过导演并没有成功的营造出多强的悬疑感。但影片中精妙的对白、独特的视角、引人入胜的冲突以及恰到好处的配乐使得电影给人感觉焕然一新。★★★★
狗屎
人物的心理变化演绎得很好啊,就是台词老长了。
緊湊的逼迫。內斂的囂張。
情节蛮简单的,但通过情节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还是很立体的。
男主呃……剧情不怎么样
听说是导演的处女作,看简介其实还蛮吸引人的,但是看了之后感觉内容微弱了些,并没有太大的惊喜
很难跟着入戏,可能不太适应这种剧情,但观念值得深思,人性啊!
导演处女作就这么棒真挺不错的,拍摄手法也很值得学习,许多细节值得深思反复琢磨
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叙事手法值得借鉴,是典型的人物电影。
作为编剧而知名的Tony Gilroy的导演处女作,剧情中心线相当简单,几个叙事方面的小技巧值得借鉴,典型的人物中心电影。
很不错
镜头不错,但是看不懂
看男主的
烂英文名,好中文译一口气提到扁桃体又下去了
對喬治克隆尼沒有愛是絕對看不完這部片的
故事讲得十分到位,每个细节都有铺垫。看评论,懂他的人不多。年轻人的牛逼是嚣张,越是成熟的作品,越内敛,却充满着力量。
毫不出彩,都可以猜到情节的发展
哪里都有中年危机…
狗急跳墙,兔急蹬鹰。不逼则已,一逼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