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七年张爱玲初次编电影剧本,片名《不了情》,当时最红的男星刘琼与东山再起的陈燕燕主演。寥寥几年后,这张片子倒已经湮没了,张觉得可惜,所以根据这剧本写了篇小说《多少恨》。
今偶得之,甚欢。阅毕,欢悦尽失,耿耿无言。
不想过多纠缠于情节本身。这种男主人与女家庭教师的题材其实已经泛滥了,不管是19世纪的桑菲尔德庄园里简·爱仰面对罗切斯特说的那一句:“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还是某本已记不得名字的网络小说里男女主人公那秋水明眸眼波流转。总之,觉得这种场景设置有些刻意,难免雕琢。虽然,小女子我也总不免心向往之。
《简·爱》是我第一本读过4遍以上的书。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们根本看不进去。我只能说,我一直一直以为书和人是有缘分的。再好的文字,无缘,也渗不进你心里。和爱情的道理一样,不必过分我执,还有下一本书,还有下一段风景。扯远了。罗切斯特是第一个让我心旌摇曳的男性形象。后来的飘、魂断蓝桥、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大抵都缘起于此。只是简·爱的爱情,浓醴亮烈,深入到女权主义思想,上升到超自然的力量,炼日熔金,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终是得了那一份恬淡安然。
宗豫和家茵不是。张笑吟吟地看着这对男女,知道他们兜兜转转也逃不开她的“魔掌”。“多少恨”,注定了这繁花落尽后的长恨一梦。相较于勃朗特,张的文字到底矜持,仿佛隔岸观花般娓娓道来,最后戛然而止,曲终人散,一地苍凉,难言难尽。宗豫原是能说的,在家茵家里可以,在国泰戏院可以,在她寄住在他檐下的那段日子里也可以......可是说了又怎样呢?她有如此这般的父亲、他有如此这般的妻子,她母离异的阴影更是早早注定了她的选择。言及此,不得不说,张的这篇实在不是很精致。起课、分“梨”,太过露骨;还有礼品店的偶遇有太具有戏剧性。剧本到底是剧本。
所以这场邂逅难于深刻。他负气离开的一刹,不会想到日后他与这个女人只能相忘于江湖。会忘的,他们毕竟只是点到为止,互赏互惜,爱还没有渗到骨子里吧。世间的邂逅大多演变成了如烟往事。烟视媚行、心意缱绻,终因默默无言,淡了,远了。然后每每回望也无从考证,既不能酣畅淋漓的痛,亦不可歇斯底里地喊,还常常隐晦而不便与人说起。只能在心里悄悄把她/他埋了,黯然凭吊。
原来缘起缘灭尽是一瞬间的事。安意如说,隐秘一生的长相思,是属于爱情最初的神话,长相守,是最后的。那些能够一辈子风生水起的佳侣,最令人艳羡。但世间到底相思无尽,相守寥寥。更多的,像是网里不经意游来的鱼,善意把玩一番后,又凌波微步结网前行。错过了就也只能放了,不管是错的人,还是对的人。
无论是佣人还是老父亲,原配太太还是闺女,身边众多的人物嘈杂不断,但这部电影总给人感觉是家茵和宗豫两个人的独角戏。甜蜜温柔,又时刻透着分离的冰冷。由于父亲的挑唆和佣人的串老婆舌,本在独木桥上的两个人不得不分别。在即将诀别的窗前,宗豫面前窗棂的影子如同枷锁,追求爱情的家茵的面前是枯萎的水仙。
没有看过张爱玲的原著,但陈燕燕特殊的嗲的可爱的声线,如同让人看到跃然纸上的文字,充斥着古典。路珊面相总能演这类恶婆婆、狠下人的角色,但是你不烦她,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就恶,但是有股媚劲儿,让你爱看。她的表演特别老绷,浑身跟安轴承似的,但每一个动作都交待的极其清晰。玩具店出来时,要饭的老太太是田太宣,虽然就一个侧面,但辨识度太高了。严肃一改大经理大老板的形象,片中是一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油嘴滑舌的老父亲形象,太逗了。
片尾家茵去了厦门,画面定格在了被挂在电线上的风筝。借用当今的歌,和当今的词吧。
——“冷落的秋千,而今迎风轻摇。”
这是选修课上老师给放的片子,很早的老电影,1947年拍的,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我很惊讶的便是在那种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爱情电影,真的是一种惊喜。这部电影是张爱玲自己编剧的,桑弧导演,据说他们当时还有过一段感情,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当时的那种黑白电影,能拍到这种地步,我觉得已经很好,虽然演员们的表演方式都比较夸张,女主角也有点不尽如人意,但是电影本身真的很好,其中的缺陷只能是时代因素。
我想说的其实是其中很真挚的感情,虽然有着婚外恋的外壳,但是其实应该看到的还是爱情本身。我一点不觉得女主像是小三,我所理解的小三,是为了男人的钱或权势,带有卖身意味的迫切进入男人生活中的女人。在这部电影里,男女主角是有着很干净的感情的,在双方相爱之后,也并没有做任何越轨的事情,男主角在向女主角表白之后也没有说想要包养她,而是希望自己能尽快和妻子离婚才会和女主角在一起,女主角也是一样,她承认了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两个人必须在一起的事情,而是尽力压抑自己的感情,甚至最后选择离开。我们都不知道爱情会在什么时候来临,只是爱情来临的时机不对,但是依然是爱情啊。
比较喜欢的一幕,男主角去了女主角的家里,因为之后气氛的尴尬加上话题有些敏感,她便匆匆离开,但是之后却去了剧院给女主角打电话约女主角出来,那种激动的爱情,有点颇似现在的言情剧,但是却感觉很真实,因为想见面,所以就得立马见面才行,不然今天可能就不会好过。遗憾的是最后结尾感觉有点仓促,毕竟女主的离开是正确的,如果非得拍出男主角赶去码头留人的话,不免会陷入俗套,直接走掉反而显得干脆,遗憾的是女主的决定下的太快,立马就决定离开了。但是这也更证明了他们是相互喜欢,对于女孩来说,如果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他,但是如果喜欢的是一个人的金钱权势或者是外貌等等外在因素的话,反而才会愿意甘愿做姨太太也要留在她身边。他们不是因为女主的自尊心而分开的,而是因为这份感情很珍贵,不该把它给弄脏,所以才分开的。
23.01.11 1号厅
二刷以后不得不再次感慨张爱玲真的太会写了。夏宗豫人到中年(虽然35也不大吧)对于年轻的捕猎,余嘉茵作为“第三者”介入到存续婚姻关系的挣扎,那些关于年龄、阶级的差别,关于爱情和婚姻,现代和迷信的探讨,全部化在了那多一张的电影票、破碎香水瓶的那枝兰花、拆掉围巾织成的手套等等等等,细节真的埋的太丰富,才会让人在最后“镜花水月终成空”之时感到无限唏嘘。刘琼的夏宗豫非常合适,陈燕燕虽然不及当年娇媚,在演技的支撑下依然出色地完成了25岁仍旧对爱情怀有憧憬,少女,这就是桑弧—张爱玲式影片的魅力所在。
20.11.11 百子湾
看完这部以后突然意识到,明明这样的故事直到现在都还在发生,却没有人能写的这样好以及拍的这样好。全片男女主人公没有一次亲密镜头,却能够把那种逾越了常理、伦理的感情表现的那样的好。张爱玲在七十多年以前就在探讨两性关系在原生家庭、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所谓的“男女之间究竟有没有纯友谊”、“无爱婚姻”、“中年危机“、“老少配”等支线话题在这样的探讨之下显得更是恰到好处。家茵最终选择了离开,空留一副崭新的餐具象征着两个人永远无法在一起的现实,不能说这是超前的观念,只能说张爱玲对于这些真是看的十分的透彻。
第一个镜头真的非常摩登,配乐、乃至碎了的香水瓶都十分的现代。想想现在电影院里放的那些个所谓的爱情电影,连人家的第一个镜头都比不过,可谓可悲。
这里插入一道闲笔,09年暴得大名的上海周立波曾在他的经典之作《笑侃三十年》中谈到那么一个细节:改革开放初,国内很多家庭以拥有一部电视机为荣,上海人消费能力有限,只能买小尺寸的电视机,但是又要顾面子对付到家围观的群众,便充分发挥了小市民的精明,买了一块放大镜摆在电视剧前,于是14寸变28寸,暂时满足了大家观影欲望,然而也产生了新问题,这样的电视最怕看特写镜头,镜头一旦推到那些明星脸上的时候,“两个鼻孔就像两碗饭一样,怪吓人”。《不了情》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听起来刺耳至极的现场收音;和剧情设定严重货不对板的演员(已经有点中年发福的陈燕燕饰演“25岁的”女主角);现在看来已经陈旧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语言(限于空间的长镜头和大量淡入淡出);情节巧合性太强,让人很难入戏。(男女主角一而再,再而三的偶遇和交集)……
然而影片中最致命的仍是演员的选择。就女主角而言,她的体态比她的演技更抢眼。据说当时张爱玲已经抱怨刚生完孩子的陈燕燕全靠一件黑呢大衣演戏。还有饰演女主角同学的那位缺了一颗牙却总要满脸笑容的大妈,足以毁灭整个剧情刻意营造的哀情气氛而让人每每有进入周星驰的电影世界之感。
其实诸多的缺陷正说明了一个经典的论断:文学是不可译为影像的。
这部电影是张爱玲编剧,想必在张爱玲的文字中,虞世茵不会是产后走形的样子,夏宗豫门齿中间断不会有一条明显的小缝,白赛仲路的夏公馆也绝不该如此局促。然而文字从落实到影像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失真。虞世茵一旦“作实”为陈燕燕,现实的一切琐屑,不完美就全部残酷地展现了出来。古语有云“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心与人心之间相差太远了,凭特定演员(刘琼、陈燕燕)企图一统普罗大众的想象自由,这样的影像暴政注定不得人心。即便到了60年后的2007年,即便李安能化千万美金重构整个南京路,即便梁朝伟和汤唯已经远不是在“做戏”,《色,戒》这部文学的“影视普及版”,仍是毁誉参半。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导演不找比陈燕燕、刘琼更适合的演员呢?殊不知电影也是一种商品。其背后的权利运作与决策并不完全遵循艺术乃至是常识的标准。那么到底遵循什么标准呢?——答曰:市场的标准。
陈燕燕的腰身再粗,“产后复出”这一关键词足以制造噱头。说到底电影是一种产业制度。《满城尽带黄金甲》原先并无周杰伦饰演的杰王子一角。一切源于投资方张伟平一句话:这么大的投资一定要有票房保证!所以他觉得使用最保险的明星策略。他在媒体上对自己的市场预测作了如下描述:当代中国掏钱看电影的主力是年轻人,那么在年轻人中最有号召力的票房明星是谁?他在一次家族聚会上问了年轻的侄子,侄子给他的回答是:“我们都听周杰伦的歌。”回去后,张马上买了周杰伦的CD,虽然一句没听懂,却敲定了让周参演,让老谋子改剧本的决定。从艺术的角度讲,《满城尽带黄金甲》或许不入流;但从电影的商品属性而言,它却绝对是一部够格的大片。
这对47年的《不了情》同样适用。
陳燕燕我就不說太多,只能表示可能當時人民大眾都處在食不果腹的階段,她這樣的富態倒是一種別樣的小康之美。劉瓊的戲是做的真好。夏宗豫就該是這種感覺。做事果敢,為人嚴謹,卻又不失幽默風趣,他的英俊外形有為他加了不少風度。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編劇張愛玲女士,我是張迷,就是衝著她的文字來的
我看到陈燕燕和自己的良心(或超我)对话时不知不觉想起了猫和老鼠!?
好喜欢陈燕燕,太可爱了,而且没想到婷婷居然是黄蜀芹。(青菜年糕汤我也好想吃)
男主人与女教师。。。
刘琼实在是太嗲了!模子!
张爱玲的剧本,哎,桑弧木发挥导演才华啊,赶脚完全照着剧本走而且还生搬硬套木加入自己的想法,结局的处理上,令人怀疑他不懂女人,不懂张爱玲式的情感。还有在选角上也是个败笔,老子啊,传说中的陈燕燕是那般虎背熊腰、大饼脸的么?而且人物感觉也不到位。。。。
真迷幻啊!张献民老师在台上自顾自说了一大堆我听着嗯!是最近听过最有干货的讲座了!然后!高光打脸时刻来了!自己的专业课老师站起来了!就在自己前排!讲出了刚才张献民老师两三点错误的地方。我????自己的专业课老师听着好像更牛逼怎么我四年什么也没学到呢???
听他们念台词,浑身不自在。
陈燕燕有些发福的身材演这个角色总觉得欠些说服力。道德困境的感情,还有两代人的感情关系的呼应。最后几段处理的不错。
女主角实在不上相,特别胖,没什么轮廓,台词也成问题。男主角也不上镜,好在身材高大清瘦。张爱玲的剧本是非常好的。这里最佳出演就是女仆了吧,台词特别自然,妆容也好。大陆当时的水准还是要比1960年代的香港差一大截。电影是综合工业,涉及太多技术部门,这就导致了成片的差异,不单是演员的问题了
爱不得,多少恨。张爱玲的编剧首作,笔力真是惊人。人情练达,了然于胸。桑弧在电影呈现上还差些火候,个别段落太过直白。同为47年文华出品,同样的创作班底,稍逊于太太万岁的小市民喜剧。有时候觉得国产老片真是比现在的院线电影精彩许多,体现时代特点,反应人物困境,这种人文关怀没有被很好地传承
其实就是简爱的故事,只是简爱没有一个猥琐的爸爸,于是结局也就不同了。。。
陈燕燕真温婉!刘琼太帅了!两个人之间感觉太好了!
南国乳燕变贵妃鸡,有声片暴露了对白和音色的短板。人物对话轴线很乱。黄蜀芹一脸不高兴。她指着说围巾说颜色时我体会到黑白片的限制。父母对子女的盘剥,女儿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自卑,至今仍未有变革。无赖父亲演得好。男主角对无赖父亲的不卑不亢的态度现在电影都罕见。到底是张爱玲
0陈燕燕……你太丑了……
被雷得七荤八素的……男女猪都好丑啊好丑啊……
比根据剧本后改写的小说差太多。
虎背熊腰的陈燕燕胖的我揪心……衣服也不会选,难道是刻意制造的中年人形象?张爱玲叙事风格初见端倪,爱情的边界问题同样也是桑弧先生早期电影的主题。后面有哀乐中年可佐证。这俩天作之合绝了……
编剧张爱玲的处女作,陈燕燕胖得有点脱形,看似是个有情人不能团圆的悲剧,其实及时从有妇之夫的纠缠中脱身而出,值得庆幸。
女性,母性,妻性,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