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骄阳木马
日本电影的魅力在何处?或许就是那沉闷到极致的生活感吧,大部分日本的影片都将写实主义奉为真知。
就像每每看是枝裕和导演的影片,都会觉得那些对日常琐碎,淋漓尽致的描摹,是一股不知名情愫流进心里的原因。这样的电影不单单是讲一个故事,更是将它表露的真情实感隐晦的融入到了观影人的心坎里。
《生在幼子》这部影片显然没有抵达是枝裕和导演影片的水准,它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观点的表达十分的显山露水,即便如此,其中的情感联系还是处理的细腻到位的。
《生在幼子》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说作品,故事线路非常清晰简明,讲述的是一个重组家庭,面临新生命的到来,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将如何真正放下心中隐形的隔阂,影片还有一个译名[亲爱的外人],想来对应这个主题更加贴切,“亲爱的”表现的亲昵,和“外人”代表的疏离,两相抗衡,的确感觉格格不入。
而这一切的爆发,源自这个“奇怪的家庭”中新生命的悄然而至,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2011年的国产剧《家的N次方》我也曾经追过,其中家庭的组成可能更为的复杂,只不过设定在儿女都已经成年懂事的基础上,故事脉络也算是顺其自然,并未深究未成年子女面对这种复杂家庭关系的心态。
如何复杂呢?《生在幼子》中离异的男人信(浅野忠信 饰)和前妻有一个女儿,女儿归属前妻抚养,前妻已经再婚,而信的现任妻子奈苗(田中丽奈 饰)同样是再婚,并带来了其和前夫所生的两个女儿,现在信和奈良的孩子即将到来了,是将两个看似不搭嘎的家庭真正融合的催化剂?还是将潜在问题引燃的导火索?
这里不得不提到影片中分量最重的女儿,薰(南沙良 饰)的角色塑造,作为奈良与前夫的大女儿,在母亲离婚再婚的时候她已经是懂事的年纪,而信任感对她来说就像是一层窗户纸一样脆弱,面对母亲和继父即将出生的亲生孩子,薰的态度是抵制的、极端的,是害怕不再被爱的焦虑。
这个人物不同于信的亲生女儿沙织(镰田莱树 饰),沙织是乖巧懂事的,跟随母亲生活的她,并未被告诉新生儿的事情;也不同于薰的妹妹惠理子(新井美羽 饰),惠理子是天真可爱的,年纪小不记事的她也许少了几分真相带来的困扰,她期待弟弟或妹妹的降临,那是荣升为姐姐的自豪感。
薰则是叛逆的,观影时,常会觉得薰为什么就无法看到继父对她的疼爱与包容呢?随着剧情的推进才逐渐的了解到奈苗离婚的原因,也才能理解薰内心的伤痕,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是因为恐惧而拒绝关爱的无奈,这是薰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样的薰被南沙良演绎的十分到位,这位00后年轻演员大荧幕首秀,非常符合角色所需要的青春气息,在得知会有新生儿的时候的难以接受,通过冷处理的态度体现,在和父母零星的交谈中眼神闪躲,时常低着头掩饰情绪,这些细微之处,恰恰都是一个孩子恐惧下无措的表现,所以产生了“想找亲生父亲”的想法,也得以理解。
薰或许想用这样的方式,逃避会被二次抛弃的想法,毕竟有血缘这一层保障,似乎也不那么容易就成为家庭里多余的人了吧。
有的时候血缘二字,似乎比实际能感受到的感情更具魔力,现实社会中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新闻中常常报道的,某某被领养多年后终于找到遗弃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乎某某就挥别养父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尽孝。
每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总会恨得牙根儿痒痒,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遗弃就是遗弃,而因为只存于表层的[血缘],而放弃多年抚育的感情,简直就是荒谬!正如影片《生在幼子》,很多人看了后表示,薰的亲生父亲泽田(宫藤官九郎 饰)怀揣满满的硬币、“衣冠楚楚”的、紧张的准备见女儿的画面,十分感人,而我只想说:早干嘛去了。
相比之下,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信,对薰的悉心爱护,甚至超越了对沙织,他言辞温柔的梳理薰的慌乱,尽心尽责的奔走去安排那一场亲生父女的见面,而影片中则还安插了信工作情况的介绍,职场上的无望和家庭关系的僵持,信的情绪濒临崩溃,已经是独自K歌也无法消解的情况了,他的急需爆发,变成一件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也是影片极具“人情味”的体现。
不仅仅是在薰方面佐证血缘对感情的影响,另一个家庭的沙织也间插了这样的情节,沙织对于继父即将病逝,感受到的并不是心痛万分,只是如同班主任或是邻居大叔的情感,因为并不那么伤心,而感到歉疚,是沙织的懂事,但再懂事的孩子,对这种“非健全”关系也会产生自然的迷茫。
将近结尾,这个非原生家庭,终于向惠理子说明了真相,镜头持续定格在窗外的暴风雨,它无法隐瞒终将到来,但是相处而来的真实感情,就犹如那扇厚厚的玻璃车窗,将寒冷的雨水隔绝在外,里面只剩下谅解和微笑。
幼子诞生了,是引发了这一场无法避免的信任危机,却也同时让这个东拼西凑的家庭,真正的完整了起来。影片不仅仅是表达一个非原生家庭的最终融合,还包含了对之前两个破碎家庭中裂纹的一一缝合,没有什么障碍是真情无法翻越的。
相比这个不明所以的大陆译名,我更喜欢港台版的《亲爱的外人》。本片位列2017年度《电影旬报》日本十佳第四,同列的还有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有趣的是,如果不是看过影片简介,我会严重怀疑本片就是是枝裕和的作品,因为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故事编排,都像极了是枝裕和擅长的家庭伦理剧格调,而《第三度嫌疑人》反而跳脱了是枝裕和一贯的叙事逻辑,讲述了一个温吞平淡的故事。《亲爱的外人》讲述的是两个非原生家庭面临的亲情伦理考验,这点也与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异曲同工。本片意在表达的是,“父母”角色(本片以父亲角色命题)除了生物学上的血缘定义,更应该注重其丰富的社会学内涵。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格列高利式造物”,“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生存本能,更有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与情感。在影片为传达这一主旨所动用的所有影像技巧里,最吸引我的是深情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大量固定机位和中远镜头拍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中性的观察视角,让观众在精当的打光和远近景快速切换中体会影片深沉而丰沛的情绪流转,这在开场的父女游乐园和中篇利用关门对合家照产生的自然打光变换两场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最后来说一说影片的男主角浅野忠信,算上本片,今年已经看了三部浅野忠信的电影,另外两部分别是网飞的新作《局外人》,一部是马丁斯科塞斯旧作《沉默》。浅野忠信的戏路真的很宽,他对各类角色的演绎总能抓住人物最核心的特征,尤其是他丰富而准确的表情赋予了角色鲜活的个性。在本片中,浅野忠信的表演完全应和了影片的基调,一个以家庭至上却又深沉内敛的男人,面对孩子对非原生家庭的情感困惑,他自己也渐渐陷入家庭伦理的道德僵局,虽然想过放弃,有过抗争,但最终他还是选择默默承受,以一个男人的隐忍和担当,渐渐化解了一场死局,也极好地诠释了“父亲”角色的社会内涵。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1月1日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年间推算”数据显示,日本每1000人当中的结婚数为5.2,每1000人当中的离婚数为1.77。
换言之,离婚率为1.77÷5.2≈34%,相当于每3对结婚当中就有1对离婚。
并且,这个数据还在呈上升趋势。
由于离婚率如此之高,重组家庭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矛盾和问题就随之产生:
我不愿称呼继父为“爸爸”怎么办?
继父有了新的孩子,会不会不爱我了?
将来继父会不会像亲生父亲那样伤害我?
《生在幼子》就探讨了重组家庭面临的困难。
电影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说,由三岛有纪子执导,浅野忠信等人主演。
浅野忠信扮演的是离婚男人信,
他和前妻友佳离婚后,和现任妻子奈苗结婚。
信和友佳有一个女儿沙织,由友佳、友佳的现任丈夫抚养。
而奈苗也和前夫有两个女儿,熏和惠理子,由奈苗和信共同抚养。
除此之外,奈苗还怀上了信的孩子,即将出世。
因此,信面临了这样的窘境:很难才能和亲生女儿沙织见上一面。
通常情况下,他和沙织要好几个月才能才一次面。
他白天和沙织在游乐园玩耍,晚上还要匆匆忙忙地买个蛋糕带回家,陪伴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他面临的第二个窘境,就是血亲和继子(继女)之间的冲突。
两个家庭都是如此。
首先是信的亲生女儿沙织这边,如果她的妈妈和继父再生一个孩子,
对妈妈而言,沙织和宝宝都是她的孩子;
但对继父而言,宝宝是亲生的,沙织不是亲生的,甚至可能是多余的。
其次是信这边,他和奈苗即将有新的孩子,惠理子尚且年幼,不懂其中的道理;但熏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年龄,她担心宝宝降生后,信就不爱她了。
原本熏和信还能友好相处,自从奈苗怀孕以后,熏就变得对信不冷不热了。
信买了蛋糕回家,熏也不吃。
信说一起去上班(上学),熏也不肯。
她还对信说:“你不是我爸爸。随你怎么想,反正我是不会承认的。”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家。”
“我不想和不相干的人住一起。”
面对女儿的叛逆、不成熟、无理取闹,信没有生气,而是始终保持温柔的心态,试图和女儿沟通,尽可能满足女儿的要求,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对她的爱。
熏没有就此罢休,甚至,她还说想见她的亲生父亲。
原来,她的亲生父亲曾经对奈苗、熏家暴,不仅打奈苗,还把熏的牙齿打掉了。
事实上,熏自然是不愿意见亲生父亲的,她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只是她觉得信有了新的孩子,就会不爱她了;只想用这种理由让妈妈、继父把孩子打掉。
根据我们的常识,孩子如果叛逆,家长或许会去打他;或者强迫他做什么、不做什么;或者不管他,任由他去犯错,让他吃亏、受挫,从而明白家长才是对的。
比如熏和信闹矛盾,还总是嚷嚷着想见有暴力倾向的亲生父亲。
按照很多家长的性格,估计会直接把熏送到她亲生父亲家里住几天,等她受不了了,就知道继父有多好了。
但是信没有这么做,而是尽可能去理解熏,和熏沟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爱她。
就像女儿和渣男谈恋爱了,正确的做法不是纵容她,等她被渣男骗,从而吸取教训;而是好好跟她讲道理。宁愿她暂时不理解你,也不要让她受到伤害,至少她将来会懂的。
信面临的这两个窘境,其实我也深有感触。
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从此我和母亲一起生活。
父母之所以离异,是因为父亲并非好父亲,也并非好丈夫,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没有家暴,没有伤害过我和母亲。
从理性上讲我应该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但我仍然想要和他见面,毕竟是亲生父亲。
和沙织类似,我很久才能和父亲见一面;
也和熏类似,我仍然想念亲生父亲。
多年以前,在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后,我自我安慰:父母离婚也没什么,我又不会少一块肉。
但事实上单亲家庭毕竟是缺失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以前天天有同学陪伴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当我年龄大一点,踏入社会了,才发现我总是非常寂寞、空虚、孤独。
成长过程中只有单亲陪伴,所造成的内心寂寞、空虚、孤独是再怎么谈恋爱、交朋友也很难填补的。
这就是缺爱的体现。
熏想见亲生父亲的想法难以费解,我或多或少也能有所体会,毕竟我和她一样缺爱。
因此,信尽管不太理解熏,仍然以德报怨、用温柔和爱来感化女儿的做法,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信还面临着第三个窘境:工作的变动。
在与科长聊天的过程中,科长说,公司想砍掉些管理岗位上的人,比如身为股长的信,以及科长自己。
科长表示,他不觉得和孩子吃饭、周末陪孩子玩耍之类的是父亲必须要做的事情。
信的态度与之相反:孩子一旦长大了,就不能一起去游乐园,也不能一起洗澡,也不能抱她,现在不多陪陪孩子们,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科长并没有太重视家庭,所以他愿意为了工作牺牲家庭;
信把家庭看得比工作更加重要,所以他愿意接受公司的调职,只要工资不变,让他去仓库工作也心甘情愿。
连信自己也这么说:就白了就是干着机器人一样的工作,挺没前途的。
但是,为了能够多陪伴家人,他愿意在工作上作出牺牲。
一直以来,工作和家庭的冲突,都是很多人难以权衡的问题。
花太多时间工作,家人会嫌你不陪伴家人;
花太多时间顾家,家人又会嫌你不努力工作。
这是永恒的难题。
可能有些人像科长一样,觉得应该理性一点,觉得工作更加重要,毕竟物质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但是信就是愿意感性一点,把时间、精力、生活更多的奉献给家人。
尽管科长对此并不理解:真服了你。
信也义无反顾,绝不后悔。
他不在乎同事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女儿的任性,只要他心里觉得以家庭为重是对的,就毫不犹豫的坚持下去。
信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他为家人付出了多少,家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因此,熏终于与信达成和解。
她涌入信的怀抱放声痛哭的片段直戳泪点,虽然她一句话都没说,但她哭声中夹杂着对自己的不懂事的愧疚,对信理解自己的欣慰,对家庭幸福的喜悦,对父爱的感动,这些情绪都非常治愈。
除此之外,电影的闪回片段中,信和奈苗的爱情也很感人。
信没有嫌弃奈苗已经有两个孩子,仍然接受她,仍然支持她,仍然对她求婚。
希望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Ta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信可以说是好男人的典范,为了家人心甘情愿在工作上做出牺牲;女儿不理解她,也温柔对待对方,不让她受到伤害;即便熏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也对她视如己出。
信与科长的对话中,科长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孩子都是看着双亲的背影长大,总觉得该让孩子看到我为了什么而一心努力的身影。
科长选择了为工作而努力,信选择了为家庭和睦而努力,于是他的家庭获得了幸福。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普遍的难题,是自古以来难以两全其美的困难。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而信的选择,是家庭。
毕竟,他觉得哪怕事业再成功,如果家庭不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他觉得家人就是一切。
《亲爱的外人》:如何打开人生死结?
刘强爱电影
什么叫人生死结?就是让你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手足无措的生活境地。比如《亲爱的外人》男主人公田中遇到的情况:和前妻生的女儿纱织,父女互相都惦记,必须时常见面,现在妻子和前夫生的大女儿小薰,则以去见人渣生父来威胁他必须把心彻彻底底放到现在这个家里,不准再跟纱织见面——生女和继女,都是小女孩,哪个心伤得起呢?
人生死结最令人痛苦的倒还不是局面的复杂,而是各方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并非正邪好坏对错之争,真若那样,反倒简单。纱织随生母与继父生活,虽然继父对她很好,但非血缘关系就算同住一个屋檐下,还是会有隔阂,与生父田中的感情维系就成了纱织的精神支柱,这根线如果断了,纱织的心灵会遭受重创;小薰的情况更复杂些,她跟抛弃妻女的生父倒是没什么感情,对继父田中的感情却很深,毕竟养了她四年,对她视如己出,可现在母亲要给继父生“他们”的孩子,继父的爱还要跟他的生女分享,眼看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完整父爱母爱的希望就要彻底泡汤,她当然会抓住一切机会搞事情,把这个原本就“畸形”的家庭整的鸡飞狗跳,以此刷她的存在感。
两个女儿没有错,田中呢?他简直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前妻重事业轻家庭,好,放你走;现在的妻子一人带两个女儿,好,我们结婚吧;对纱织和小薰,那也是一碗水端平,绝对没有厚此薄彼。最可贵的是,面对职场压力、生活困局,田中发过牢骚,甚至游走在崩溃的边缘,但他从不打骂家人,也不搞隔夜的使脸色,第二天起来,还是像个男人那样努力奋斗。所以,人生死结这东西是不挑人的,只有幼稚鬼才真的相信好人有好报,它就是这么发生了,被过往一件一件正常的事情引发,每件事你都处理得正确妥当,丝毫不影响它出现的时机和强度,要命的是,你就是想怪罪谁,都找不到对象。
田中设想过以某种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来打开这个人生死结——把孩子打掉,跟妻子离婚,一了百了。可是,他很清楚,一旦这么做,他和妻子的人渣前夫就成了一路货色,妻子和她的孩子就会受到二次伤害。枪毙了这个方案,他束手无策,于是选择了最笨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好好爱小薰。她想要见生父,田中不管她说的是不是气话,创造条件完成她的心愿,发自内心地尊重她,让她深切体会到自己对她的爱不会因为他还有生女,或者马上要有新的孩子而打折扣。
《亲爱的外人》归根到底是一部歌颂爱的电影,拍得非常内敛沉静,这个主题藏得也比较深,这也是我用我最反感的描述剧情方式来写这篇观后感的原因——你能直接捕捉到最好,万一看完了觉得影片表达的东西有些晦涩,希望这篇文字能够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爱,真的能融化一切,小薰和田中尽释前嫌,田中的人生死结终于打开。但最能体现爱之伟力的其实是影片的副线。继父病重后,纱织为自己并不十分难过而感到不安,担心继父去世时哭不出来。可在继父咽气的那一刻,她才明白他对她的爱——面对这个与自己有隔阂的继女,和田中一样,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到死都认认真真地爱着这个女儿。纱织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只能以此表达对继父的愧疚,感恩这个在她成长过程中参加这场爱的接力赛的男人,没有掉棒,砥砺前行。
尽管去爱。
场景一:美军基地
场景二:赛艇赌 博场地
场景三:百货公司游乐场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诸多日本家庭片里最闪光的东西。它的表达细腻精致,感情克制委婉;让人感受到只有在家庭这个集体里才能散发的温暖;哪怕是家中经历波澜,也被电影呈现得十分温柔。
3.5 “出生於大阪,因為父親喜歡三島由紀夫,所以幫她取了這個名字。”三島由紀夫可拍不出这般细腻温情来。
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后悔,这就是事过境迁之后我们仍苦苦追问那些无解问题的原因,力图泯灭原生/再婚家庭之间的羁绊,其付出的努力与职场竞争同步展开,既压抑又不无温柔;戏剧性肇始的各事件,却以平淡收尾,生活本质不外如此,心结解开时分窗外的万家灯火里,盛载的满是人间的悲欢。
电影不光讲了重组家庭内由于血缘问题所生的心理芥蒂,而是借着这个矛盾的产生,激化以及暂时的和解指射了社会人的成长,拿父亲这个核心人物来讲,他在最后选择继续扮演继父角色,以及并未辞掉机械的工作,这些妥协都可以看做是都市人在适应生活上的升级,唯有生活的继续才能消解许多情感上的不适。
<生在幼子>这个狗屁不通的名字。
关于菲林拍摄,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更需要对其美学特性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上讲,本片完成得非常棒,忧郁蓝色中的抉择与接受。溢满整个银幕的生命力,平稳中泛着波澜,细腻中隐着碰撞,纵使结尾收得颇为干涩,也不得不承认,论及生活流,日本的高手确实多。
我要是浅野忠信就把那个大女儿从阳台扔出去。只有可恨没有可怜。最好找你那个亲爹去过日子吧!看浅野大叔演这么个规规矩矩的人好不舒服。大叔天生就该不安分啊!#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讲的是如何由血缘法则进化到社会法则的残酷性与正当性,真正意义上关于成长的电影
我继父的女儿也如电影中的那个姑娘一样敌视这个重组家庭,而我,虽然并不如此敌视,但也基本未叫过他爸爸。也许他们也会在卧室里烦恼,像电影中那个仕途与生活都不如意的男人与那个用心打理家庭的女人一样吧,尽管生活已经够丧了,还是愿意把笑容留给最亲密的人,把所有情绪宣泄在一个人的KTV中。
C+/ 重组的家庭,被装载的货物与被支配的人,以及整个矛盾而压抑的社会。一方面是以男性为线索达成对日本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另一方面似乎又可以以女性群像为子体的隐喻窥探日本当代对“父”这一概念的撕裂性认知(更何况还插入了日本政治的细节)。因此设置一个在大部分时间无比生硬的青春期女儿角色似乎也可以理解了。这种用自我欺骗与极端的拒斥心态来完成逃离者恐怕正是导演对社会心理的一次凝缩处理。论格局论手法论姿态都远远超过如父如子了。
喜歡台譯片名"親愛的外人"。感嘆再組合家庭真是不易,就是這種"外人感",微妙的阻礙在這些本應親密的家人間。後面打開結的修復寫的很好,即使無法做到完滿。但更加真實。淺野忠信演得精彩,寺島忍雖然只有幾場戲但頗搶眼。
愿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以每个人都是过客的心情忍耐一切。
本以为前年比海更深那场雨是近十年最佳,没想到还有这片…有多少人被宫九那身违和的西服和口袋里那堆硬币感动到的?举手来看看
继女觉得在父母的再婚家庭里是个外人,亲生女儿以为跟生父最亲,结果也觉得自己成了外人,而生父在两个女儿面前,也是一个亲爱的外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在养育之恩和血缘之情之间究竟哪个更难,这很复杂,导演处理非常细腻温柔,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
好的地方非常好,但人为的地方也确实蛮多痕迹。浅野忠信的角色好温柔
真感谢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有那么一批导演能拍出让我们感觉陌生但又特别熟悉感觉的家庭伦理作品:《如父如子》,《滚烫的爱》以及本片
社区房屋地形仿佛暗示了这是芸芸众生共同之苦,以后这样的家庭形态只会越来越多的吧,也曾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也曾想一醉方休,但是终究每一个人都要和生活和人生和那个总在称量在对方心中分量的自己和解,宫九大大莫名其妙的名句:没事结什么婚啊!再假装什么都不在乎,也仍记得无关紧要的小事啊
浅野忠信各种细微表情演绎得很好,只是这个故事向任何一个走向里似乎都缺乏一点深度,婚姻,血缘,亲情,这一切到底依赖于什么又因为什么溃散,一切都没能探讨,有点可惜。另外,女人第一任丈夫和浅野忠信扮演的第二任丈夫无论阶层,文化,生活态度等等天壤之别,这样的设置实在缺乏可信度。
从未被看好的三岛有纪子竟拍出了堪比是枝附体的替位之作,一部年度数三数四的日影。不知是原著还是导演问题,在生活流间隙里,转折点和矛盾触发点处理却是戏剧化的,融洽地较为生硬。当然,无论整体表演素质、主旨深度还是情感厚度都强过《如父如子》,很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