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rdan Peele最近这两年有多火,只要说到电影节电影,说到最近这两年的奥斯卡,说到喜剧,说到政治正确,说到种族歧视,Jordan Peele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些标签也狠狠的卡在他的身上,从《逃离夺命镇》提名奥斯卡与金球,参与油管制作独立剧情《怪异城市》,最近正在上映的《我们》,还有预计过几天就会被各大公众账号吹爆的《新阴阳魔界》,Jordan Peele稳稳的站在了平权与环保的自由主义与绿左的阵营。
他的电影元素多为少数群体发声,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抗长期以来整个好莱坞电影电视行业少数群体集体失声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亚裔元素和LGBTQ+元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这些群体卖好,但是在绝大部分电视导演的心目中,这个好根本就没有必要卖,这样的元素不但不会增加收视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这种主流对少数群体,无论是性少数还是少数族裔又或者是边缘群体的无视,从Jordan Peele开始有所改变。
因为Jordan Peele现在就是主流。
虽然他的《逃离夺命镇》,《怪异城市》和《我们》我都不喜欢,我还是满怀期待地试图欣赏《新阴阳魔界》。
目前为止一共看了四集,也不算特别喜欢。就是那种我喜欢您剧里的每一个元素和每一场statement,但是作为一个剧我欣赏不来的感觉。
先说最大的弱点:predictable,实在太predictable到无聊了。第一集的巴基斯坦小哥在成功elimiate 两个人之后,我就猜到了结尾他要让自己消失;第三集飞行噩梦,从作者开始神逼叨叨CIA附体与飞机上的乘客进行interact开始我也猜到了他一定是让飞机坠毁的根源;黑人男孩上大学是前四集里我最喜欢的,但是毫无意外与惊喜。
第一集The Comedian
可能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集,我都觉得看完第一集以后我还能继续往下追我对Jordan Peele是真的期望非常高。
Jordan Peele是standup火起来。他和科甘-迈克尔·凯 (Keegan-Michael Key)的美国双口相声Key & Peele从2012年到2015年之间一共拍了五季,每一季的反响都不俗。Key & Peele我被身边的很多人安利过很多次,但是我一直没看过,主要原因就是我欣赏不来Standup。
后来Jordan Peele从standup转作电影,并在2017年凭借导演处女作品《逃离夺命镇》被奥斯卡和工会奖同时提名,成为了电影电视评论炙手可热的figure。
今年的《新阴阳魔界》第一集就是讲standup的,看起来是在致敬自己的老本行吗?并不是的,Jordan是在吐槽这个行业。
巴基斯坦小哥有着成为脱口秀喜剧演员的梦想,用小哥自己的话说:想给世界带来不同,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通常会说自己“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or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人职业上有两种选择 -- 要么去当了政客,要么去做了喜剧演员。当了政客的人往往发现他们不但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好,反而在帮忙毁了这个世界;而当了喜剧演员的人则发现他们根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没人想听他们talk big,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脱口秀只是stupid funny jokes。
我想这也是Jordan本人为什么放弃了脱口秀的舞台的原因之一。
巴基斯坦小哥起初上台必谈枪支管理,台下听众昏昏入睡;但只要谈起其实也同等无聊并且愚蠢的personal life,台下的观众就开始无差别大笑,并且获得了推特粉丝最高的喜剧演员之称。
根本不好笑的段子搭配台下的全民爆笑,只能被解读成对听众的嘲讽。而且这些并不好笑的段子是刻意为之的,Jordan作为顶级的脱口秀演员与制作,写几个真的搞笑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段子放在剧里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吗?没有这么做,就是要讽刺挖苦这些听脱口秀只是听蠢笑话的美国大众。
我在私下里曾经跟很多人争论过“喜剧”的问题。我不喜欢看脱口秀也不爱看喜剧,因为主流喜剧对我来说都不好笑。我的法国朋友和美国朋友都分别argue过我喜剧或者脱口秀的目的就是让人笑,是jokes,不应该考虑政治正确的问题,如果作弄一个女性或者一个黑人好笑那就是好的喜剧,因为喜剧的目的就是让人发笑,尽管这个玩笑本身可能是非常愚蠢愚昧的,但是玩笑就是玩笑不应该get offended。
而我正因为从来不喜欢愚蠢的玩笑,并且经常性的被愚蠢玩笑冒犯,所以选择不去看。
对于台上的巴基斯坦小哥来说,他也不喜欢去开这些蠢到家了的玩笑。他真正感兴趣的是让观众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的话题。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他的talk,因为不够愚蠢,所以不够好笑。
这难道不是Jordan本人曾在台上面对的困境,和他停止继续表演的原因?
第二集Nightmare at 30,000 Feet
主角Justin Sanderson是个白人,是前四集里主角唯一是白人的一集。
这集其实故事讲的很好,连贯,丰满,紧凑,耐人寻味都有了。缺点就是没有任何反转。
主角是一个typical不能typical的美国白人荧幕形象:拥有大学文凭以上,接受过正规教育,体面的工作,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他充满求知与探索,以拯救世界为己任。最后一飞机的人,唯独他没有获救。
第三集Replay
我最喜欢的一集。
这一集的主题绝对不是美国的枪支管制,也不是警民冲突,更不是命运不可以被改变。
对Jordan最近这几年的动作稍微有点关注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一集联想到他的好基友著名的美国黑人脱口秀演员D. L. Hughley在2018年出版的畅销书How Not to Get Shot and 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 (《如何不被枪杀,还有其他来自白人的建议》)这本书援引了大量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发生的警察针对黑人的射杀事件,以及摘录了大量媒体报道。在这些媒体报道中,完全没有任何罪行也未持有枪支的黑人被警察射杀的原因包括了:当要求拿驾照的时候,“拿驾照行动太快速“,”拿驾照行动太迟缓“,”拿了一个手机让警察以为是枪“,”去拿驾照让警察以为是拿枪”,“太高让人觉得很危险”,等等等等非常相互矛盾甚至不想干的理由。
而每篇报道之后,白人记者(是的,你可以把这个白人记者想象成第二集里那个)都会给出其他黑人相应的建议(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被警察pullover的时候:不要移动太快,不要移动太慢,不要去拿手机,不要长得太高或者太魁梧让人觉得有危险和攻击性。
D.L. Hughley在书中说:我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建议同时全部付诸实践。
嗯,你说那警察让我去拿驾照我不拿可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听从警察的指挥拒绝去拿驾照当然也是蓄意隐瞒,或者心里有鬼,看你长得这么高大魁梧一看就不是好人,还是先把你打死吧。
今年2月20日,加州的一名年仅20岁的黑人说唱歌手在自己的车上被六名警察近距离连续枪击25次。法医在报告中说子弹卡在这名说唱歌手的面部,喉咙,肩膀,胸腔和手臂,他耳朵的一部分被打打掉了。
美国警方给出的说法是:这名歌手当时正趴在方向盘上睡觉,出警警察请求了额外支援。支援警力到达现场之后他们试图叫醒这位歌手,歌手突然醒来,并且突然移动。
D.L. Hughley在总结了大量的报道和来自白人的建议以后,用半哭诉半幽默的口吻写到:在美国生存,黑人不被射杀的101指南就是别当一个黑人。
之前写的How Not to Get Shot and other advice from white people (《如何不被枪杀,还有其他来自白人的建议》)的书评传送门://book.douban.com/review/10091254/
第四集几乎是对这本书的完美影视化,还有什么样的拍摄手法能把D.L. Hughley诙谐又搞笑的语言以及黑人遇上白人警察无法避免的悲剧完美的表达出来呢?
如果把第四集里的黑人家庭换成亚裔,换成拉丁裔,换成犹太裔,换成印第安人,换成印度人,都无法表达出同样的立意。因为这集讲的不是不可扭转的宿命,也不是借由少数族裔做一个立意,讲的就是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无法逃脱的来自白人警察的杀意。
第四集:A Traveler
这一集的反讽与政治意味更足了。很多symbolic的东西甚至不需要去解读了,因为实在太显而易见。无论是白人权力还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亚裔,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现实。我以前就听过说美国49个州的段子,讽刺加州闹独立(旅行者在说自己在加州改名字的时候提到make this the great 49th state of Alaska)
整个第四集段子和梗额外多,而从一张面瘫脸的Steven Yeun嘴里说出来,这些梗……格外的不好笑。
旅行者说要给Yuka一份礼物。Yuka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为什么,这与原住民的萨满文化信仰有关,我们是无法控制我们无意识的欲望的,而梦想成真也未必是什么好的东西。所以明知可能打开盒子就可以实现梦想,但是Yuka还是心怀警惕——这是一个双重潘多拉魔盒的隐喻,相对的是第一集里的印度小哥,为了实现梦想不惜一切。
Yuka来到cell问她的哥哥杰克:“你觉得如果圣诞节我可以得到我最想的礼物,可能会是什么?“
杰克说:我们不相信圣诞,🎄是狗屎。
Yuka说what if 呢?只是如果呢?对话进行到这里,隐约透露的就是人对自己欲望的不确定性,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个醉酒肥胖社会底层的生活旁观者反倒可能更冷静。
“那可能就是融入他们叭“(be one of them)
美国白人征服印第安征服因纽特,美国白人为了美国梦洋洋自得,美国人说我们是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移民大熔炉,但是当我们说起美国,我们指的是白色的美国,我们用的中文动词是“融入”。
每次有人问我,“新移民应该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我都在心里翻一个深深的白眼,恨不得回复一句:“我融你🐎勒个🐔“
这所谓的融入,不是融入那个我们以为的美丽的有努力就会成功的美国梦,而是融入白色中产生活方式中去。因为我们从最一开始就默认了that's better。
Yuka说:我知道我是谁(指血统,民族,文化),我为我是谁而骄傲。
杰克argues back - but in their way。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但是在美国,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移民无论亚非拉欧都拼了命地向美国主流融合与学习,而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除了鲜有不丧失原生文化认同的。
我给分真的很松...我觉得有新颖的让我能记住的地方就够了。刚看完第一集,“说出名字就消失”的梗,但加入的新颖元素是消失的这些事物对生活有不同层级的影响,寸步不离一起生活的宠物和家人,失去就是失去了,不存在在记忆中,悲伤过一阵子也就没有其它;生活的闯入者mentor,是怀疑女友出轨的威胁性因素,也是主角所讨厌的外来者,但是让他消失之后,主角的生活翻天覆地变化,这个点让我想到,应该要尊重生活中萍水相逢的那些人...那些上司、客户、看似无用的交际,其实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能不那么美好,但是甚或是生活这个主要框架的一部分。另一个新颖的点是,这个梗有一个回头自省的动作,男主发现自己这个能力之后,试图规避它,每一次上台他仍旧试图先说那个没人听的笑话,而不是一下子就沉醉在这个超能力之下。再进一步,他在聚光灯和对超能力的害怕之间来回拉扯的时候,他试图寻找新的代替方法:说以前说过的成功笑话、谈起以前已经消失过的人,但是,没有人笑!我觉得最恐怖的点在于这里......别人笑的根本不是男主的笑话技巧,而是被这个能力操控的。现在的舆论又有多少是不经意被操控的。男主的这个举动很细腻,我觉得编剧是用了心的,加了这么一个情节之后,这个超能力一下子就变得切肤可感了很多,而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引导读者去想,如果我得到这个超能力,我会怎么做,怎么避免不好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第一集,脑洞之上更优越的地方。
只是鉴于前三集给出的一个评价。即使能够看出编剧是用心的,但是给出了这样一个成果,依然不能给出一个同情分。
剧本可能想要引申或者表达出一些和人性,和社会,和宿命论有关系的观点。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我仍然想说,任何一部有深意的影视剧都不应该忘掉自己的身份――影视剧首先要承担起愉悦观众的作用,其次才是表达观点。不管一个故事的立意有多么深远,有多么“普渡众生”,如果这是一个不够好看的故事,它仍然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当然了,这是非常私人的一个想法。)
而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噱头远远超过其他东西。而只能靠噱头吸引观众的剧,同样是很失败的。
第一个故事,算是一个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新意的故事吧。但是在完善这个脑洞的过程中,真的是诚意不足。这个讲喜剧人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他讲出来的段子不管戏里的观众有没有笑,我都是同样的一种心情――尴尬。后来我的理解是,这个喜剧人并不是通过“编排”周围的人来获得某种感同身受的喜剧技能,而仅仅是通过牺牲周围的人和所谓的“魔鬼”达成了某种交易――只要他讲的是周围人的故事,即使再没有意思,魔鬼也强行让人觉得有意思(最后气哄哄的女朋友也被逗笑了~~~emmm,这里我确实有点想笑)~~~~~这样的设计造成的结果就只有一个,作为真正观众的我们没有共鸣啊。我在看一个尴尬的人逗一群人尴尬的笑,这到底有什么意思???一个不受同情的主角最后消失了,这好像也不是值得回味的事吧。so,第一个故事就带着点蜜汁氛围得讲完了~~~
第二个故事,很俗套,要说脑洞完全谈不上,多少电影都是这么个路数,预言灾难的梗国产恐怖片都快用烂了吧。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男主的行为逻辑给零分。说实话,他如果完全没想过要给别人听那个匣子我都能接受。结果是给别人听了,一个怀疑他有病,一个觉得是巧合,然后他就放弃了,就自己鬼鬼祟祟,神神叨叨了?!这样的安排,我觉得编剧的思维才古怪~~~
而至于第三个故事,这个有关于深思种族歧视的故事,应该是挺能引起人思考的一集。所以说,就算脑洞撞之前的韩剧《耀眼》都罢了,毕竟是一个走心的故事,就不要求天马行空什么的了。但至少要把这个故事的基调引导到歧视上吧?可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开头有这个苗头,结尾靠到了这个主题,然而中间大部分时间都严重跑偏!这个白人警察在中间有几次的行为当中,都是给出了非常合理的理由的(当然不是开枪合理,而是调查合理)。当然,这里可能想要表达的是对黑人公民过分执行。但是!这对黑人母子在处事过程中真是轮着不正常啊,不是儿子表现的很偏执,就是妈妈表现的很偏执。尤其是最后一次儿子中枪那次,母亲的行为有严重的故意使场面白热化的意图啊!这个故事可能不是很新颖的故事,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很触动的故事。可是由于编剧笔下的母子行为怪诞,我真的是憋了好大一口气才在最后几分钟情绪代入了(说实话,我真的是很容易被代入的观众了,我这么觉得)
被好几篇文章强退了之后来看的,目前真心感觉失望。不过听说老版确实别开生面,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资源~~~
最后两集真的挽救了这部剧的水平,编剧用这两个故事证明了自己是能写好本格阴阳魔界风故事的。第九集是公认的优秀,这里就来谈谈第十集。
很多人说第十集不好懂,原因很简单:全集一直在强调隐喻,但事实上这个故事本身很难看出隐喻和内涵的指向。这正是本集的有趣之处。
这一集里的女主作为全剧的编剧,一直在强调故事的教化作用和内涵(她在前面几集中也确实是如此实践,把每个故事都塞满了政治和文化隐喻),大呼“《阴阳魔界》不是鬼故事集”“机翼上的鬼魂已经过时了”。但相信老版观众都非常清楚,阴阳魔界最有魅力的一些故事恰恰都是没有太多复杂隐喻的,而机翼上的鬼魂也正是旧版的经典镜头之一。换言之,本集里编剧的发言毫无疑问是盲目的。那么她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答案很简单:她被阴阳魔界拉入了一个纯粹的恐怖境遇中。她遭遇的大部分异象都是没有逻辑和内涵的直接的恐怖,而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她根本无法对抗的超自然力量。在这种恐怖面前,和她笔下那些努力斗争的新阴阳魔界主角不同,编剧被还原为了一个备受惊吓的个体,仓皇失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更有趣的场景是,女主自认为领悟了“直面恐惧”的道理就能回归正常生活(这套路就和她笔下的故事一样),结果立刻被超然力量打回原形。真正的恐惧可不是什么教人成长的小课堂。恐怖没有意义,正因如此才格外恐怖。画面在此时变为黑白,几乎可以看作旧版给新版上了一课。因此老版主讲人的出现并不只是单纯的致敬,更是一种宣告:不要以为你可以完弄恐惧,不要以为你可以把恐惧改变成某种力量,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它终将会吞噬你。
这集让我对这部剧整体的印象好了很多,连前面塞满隐喻而牺牲剧情的集数而起死回生:你看,写出那类剧本的新时代编剧最终都会被真正的力量教做人的。
飞机是个微缩的社会(用船来比喻社会在文艺作品中很常见,登机登船同一个词),男主代表记者怀疑他人对社会有伤害。
机长=政府首脑,空姐=行政服务,空警=国家暴力,在野飞行员=在野党,
其他好理解,空姐可能不好理解。空姐服务所有人,给有钱人的服务更好(头等舱),哪怕你是好人坐经济舱召唤服务也要不停等待。
现实中空姐遇到刚开始男主表现的(有钱)人绝对会服务的很好,不用等待,甚至期待认识一下,只要别太丑。
故事的过程,男主怀疑飞机(社会)出问题,我们撞鸟了(可忽略障碍认为灾难问题),怀疑异教徒,怀疑俄国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伤害,自诩正义,乘客(公众)拍照围观。
气氛嗨起来了(公众盲从加激动),记者掌握了推翻现政府领导密码(水门,拉链门,私照等),在野党上台,把大家带沟里了,最后,清醒过来的公众把记者扁死。
撞鸟,伪装GAME的黑手党,不听话的异教徒,确实有问题,但对社会(飞机)来说并不是攸关生死的不可解决问题,记者把小问题放大制造恐慌,公众昏迷,飞机失事才是大问题。
是的,虽然大家(公众)都没死,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这一段飞行(社会发展)不仅拖慢进度还要再来一遍。
合理性不足的是结尾,而为了表达概念而妥协。
首先,全员活下来太玄幻,历史上不是不存在,可摔成那样还全员存活太玄幻了。而隐喻公众则正好,因为公众的整体总是能在国家(经济)灾难中活下来的。
其次,没几个人知道男主有开门密码,且知道密码也不合理,和飞行员的关系也没亲密到众人皆知,其实有点映射野心家和记者的关系。秘密的,有意无意的替他们办事。
这种情况下,一个上机后就神神叨叨不停找毛病认为飞机会出事的乘客,结果飞机真的出事了,肯定有人认为主角有先见之明,甚至能预知。
落岛上自救后全员存活甚至少数人会崇拜男主,这是多么大的奇迹,焉能得知不是男主的存在救了大家,发生众人一起攻击男主的可能太小,只要有人不同意,就不可能实行。只有现实世界中,造成灾难的记者才会社会性死亡。
智慧不用来思考,真是各种意义的浪费。动物的本能随时影响个体意志与选择,而只有思考才能真切感受自我的存在。
一部连续故事内容的职业剧,情景喜剧,做出类似解读确实有过度的可能,然而此类作品不同,创作的标准本来就是概念先行,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商业化,而是做出有一定思辩余地的作品本是此类作品(包括黑镜等)商业化的一部分,迎合受众的方式,细分市场的自然结果。
“艺术家的任务不是明确告诉读者我想表达的意思,而是赋予作品意义无限多样伸展的可能性,使作品不再只是作者的创造,更是读者的创造。”(《诗意的诠释学:文学、电影与文化史研究》)
观众愿意深度解读,不同侧重的解读,绝对是创作者乐于见到的情况,是投资方更乐于见到的情况。
如此,为了做出充分解读的余韵,给观众思考回味的余地,部分情节故事内容让位于概念绝不罕见,单纯看剧情本身,合理性流畅性往往有问题,但结合隐喻与映射,就会自然流畅起来。这也是很多观众不喜欢此类剧集的原因。
当然,比起书籍这类作品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足,但视频媒介有天然广泛的受众基础,相对来说还是有意义的。观众对此做出解读,让更多人看到并思考,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智慧的魅力影响人生的角度,同样有意义。
而一句话结论式否定,却没有具体说明分析,例如“典型过度解读”,除了显示自我优越感,对他人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进行更学术化的讨论,文艺作品的所谓“过分解读”其实是没有明确概念的,因为“度”难以划分标准,无法确定界限。
当一部作品由创作者创作出来并发表后,作品相关权益各归所有,但作品的意义,作品的解读是不受原创作者限制的,作品的意义更是属于大众的。
在满足两个前提下,任何人做出的任何解读,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只有更符合多数人的理念与更符合少数人的理念。
而这两个前提是,第一,所做解读不能在法律意义上对原作者产生影响,典型如因言获罪(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第二,所做解读不能对原作者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质疑作者的人品与道德,并影响到作者身边的人,进而影响生活。
当然,这两点其实相当有争议,不同国家地区所面临状况是不同的,时代不同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洛丽塔》的作者如果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今天这个时代写出《洛丽塔》并且是他的第一步作品,很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质疑。
而公众的这种质疑,也不能简单判断是错的,因为第二点更具复杂性,且存在公众人物权利隐私部分的冲突,界定更加复杂。有时候潜在间接影响到作为公众人物的原作者,都不能算不道德。
在此前提下,已经发表的作品,不同的解读的方向、程度、深度,都是符合理性的。理论上是不存在过度的,更别提过分了。
另外,解读还涉及是否有权力,你行你上等等问题,那就是维护原作者的角度了,这方面可以参考另一个帖子的回复部分。//movie.douban.com/subject/30167509/discussion/615995473/
当然,这只是理论,平常(正常)情况下大家都是靠直觉生活,在直觉的前提下,觉得你过度了就是过度了。但如上所述,一句话结论只对自己有意义。
回复中有人提到“ 魔幻现实主义,非要从故事中寻求现实逻辑这不可笑吗? ”
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基本概念混淆。
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用来抨击现实、社会现象、揭露社会弊端是其典型的表现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将幻想用故事、画面表现出来的同时不失去其真实性, 而不管怎么幻想,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揭露或抨击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
如上所述,喜剧类剧情类职场类的剧集,往往不需要映射或隐喻现实,因为表现的就是其想表达的部分。
反而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无论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影视作品,其目的都是为了映射现实,只是表现手法为魔幻。
所以正文联系现实世界,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其实是典型的对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解读。
这是解读方式,这种解读的倾向,正式此类作品所需求的。
有趣的是,《阴阳魔界》是否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其实是有争议的,所以不能直接结论性的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然后说上文所述解读就是最正确的方向。
当然,部分集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没问题,但其中一些下现实主义倾向不强,另一些魔幻色彩不够。
现在才两集,以后说不定还会有浪漫主义作品(《爱、死亡、机器人》部分集)。
现实主义倾向不必说都知道,魔幻色彩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主要是指用高度夸张,暗示,象征,梦幻,寓言等表现方法得到魔幻的艺术效果。
所以对故事,故事内核极其延伸扩展进行解读是不足够的,至少不是唯一的方式。
仅仅对故事解读是没问题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文艺批评(评论)方式,但是进行象征意义的解读,肯定算不上过度解读。这也是常见的方式的一种。
尤其是带有幻想色彩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当然不全是魔幻现实主义,但这一类作品经常表达象征与隐喻(包括科幻现实主义,不过科幻现实主义重点是科幻)。
只看故事内容往往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因为想表达的一开始就不单单是故事本身的概念。或者故事本身过于简单。
还有,上述解读不能简单理解成“深度”解读,而是侧重方向不同的解读,从象征隐喻方面对故事内容进行解读。
所谓“深度”太敏感,必须澄清,真的一点也不深度,侧重点不同罢了。就像经常说的,“利他主义者只是爽点不同。”
当然,上述解读不喜欢也可以当作胡乱联系,强行解释,但和过度不是一个概念。这里面的区分就不说了。
另外,还有回复提出“脑补太多分析能力不足”的概念,单纯提脑补太多是不太好确定意思的,但结合分析能力不足,既没有缘由的脑补,这,其实是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并不是一件坏事:)
关于超现实主义,《阴阳魔界》这部剧集与其联系可能比其他种种更紧密。
初次接触超现实主义的人只看定义容易搞不明白,太理论给理解制造障碍,比起魔幻现实主义更难理解,因为魔幻现实主义是有目的的,而超现实主义没有。
那么到底该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
某人胡乱涂鸦就能绘画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当某一天别人问他你到底怎么下笔的时候,他再也不会画了。
可以说,最早的超现实主义创作来源于招魂。(精神自动,词义引申)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待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感觉就出来了吧。
从这个角度看待《阴阳魔界》,同样更有感觉。
同样的,那些电影中各种作死的招魂方式,也可以看作超现实主义创作太过投入将自己吓死的例子:)
当然,什么也不懂(未经训练)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可能是相当小的,几乎没有。
因为没有训练,无法将潜意识正确(不是准确)表达。
飞行员的最后告别,”Good night,New York“,这句话与当年马航MH370的最后一句“Good night,MSA 370”是不是有点像?是映射吗?
夜航(红眼)航班与地面各部门的常用告别语就是“Good night”,”晚安“后报上航班代码(呼号)。航空公司代码+数字,既“Good night,MSA 370”
一次航班面对放行、地面、塔台、进近、区调(多个)告别往往要用很多次,也包括打招呼的”MSA 370,Good morning“,飞到目的地还要反过来再来一遍。
具体解释一下,关舱门联系放行,放行给指令,告别,联系地面,推出停机位,地面引导滑行道,告别,联系塔台,塔台指挥起飞,告别,联系进近,进近指挥上升高度、离场,告别,给区调,告别,下一个区调。
在这个过程中,飞行员每次面对的部门不同,人不同,每次都要打招呼告别。基本都要说一句,”Good night,MSA 370“,并没有特别意义。
而本片飞行员左后说的是“good night,New York"是代表自己,也可能代表机上乘客与纽约告别(临终告别),不是对放行、地面、塔台、进近、区调任何一方,意义是不一样的,是一次性的,有与世界诀别的味道。
按飞机当时情况看,正常与区调告别方式应该是”good night,NGS 1015“,其中NGS是不存在的北方金星航空。
而马航“Good night,MSA 370”完整的意思应该是“晚安,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370”,不是对马来西亚告别的“晚安,马来西亚”
如同国内航班常用的”晚安,东航XXXX“
本文大量剧透,不喜剧透的,建议看完食用
(以下纯属个人见解。本人科幻影迷,文科物理小白,观影/剧不多没有对比,仅从剧情本身剖析)
个人觉得这集最出色之处在于将晦涩难懂的物理理论,用影视剧情的方式解释给普罗大众(比如我)。
诠释过程中不乏前后呼应,回看发现很多细节,有趣且通俗易懂。
1. 细节一:标题
本剧每集都会有片名。这集叫做六自由度,也是解释的物(天)理(书)知识之一。
2. 细节二:“笔”的实验
片子刚开始,听到地球各国互射导弹,人类即将灭亡的消息,飞船仍旧决定按计划出航。
理科小哥把“笔”放在空中,发现“笔”失重了。紧皱眉头,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后半段小哥爆发,变身rapper刚台词的时候,提到了一开始的他这个实验(这部分嘴炮太快,我回看好几遍,发现了这个呼应),也由此引出片名六度自由这个理论。
讲到这里,有趣的是,不管观众是不是真的理解这个物理知识,反正知道它是超三维的,就不难理解片中五个人被安插在了“六度自由”的实验里。
3. 细节三:我看到“他们”了
同样是小哥嘴炮里提到的片段。
回放前面细节,小哥在检测人工智能“Tina”的时候,在检测器里看到了异形的像人形的东西。
4. 细节四:“大过滤器”
回到 最开始听完地球将毁灭的消息,小哥立马想到了“大过滤器”的理论。也是本集除六度自由外介绍的第二个物理名词。小哥这里讲的还是挺慢的哈,可以细细琢磨一下这个理论。
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之所以没找到外星人,是因为人类在找到之前,就自我灭亡了。之前或者之后的每个轮回都是如此,所以假定宇宙所有有智慧的生物都是没有互相遇到过的?(文科生个人字面理解)
讲完“大过滤器”理论,小哥这里提到了我们的任务是被设计好的,是人类史(高智慧生物)必经的一个过程。(个人认为也反映了小哥的怀疑,怀疑他们这次的任务是被设计的)
小哥“死后”,其他四个人成功“到达”了火星,队长说了句“我们通过了”
通过最后的剧情,可以看到真正通关的其实只有小哥一个。
5.细节五:重复的台词
继续看小哥嘴炮这段。有点癫狂的情绪+大量物理术语,让人一脸懵逼。
OK,我们来看普通人看得懂的部分。
整段里面小哥总共说了6次“They are watching us”(他们在监视我们)。
第一遍:讲完所有自己的假设和计算和前面笔的实验,愤怒
第二遍:大喊告知队友这个事实
第三遍:自己重新认识到这个事实,无奈
第四遍:无力地重复,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
第五遍:讲述自己的105天的实验(摸粑粑)+物理原理,重复六度自由的原理。自己再次意识到这个事实,悲愤到快哭了
第六遍:低声重复,无力地再次告知队友真相
不得不佩服演技,把重复的台词都演绎的很到位(真实还原了一个癫狂理科rapper。><。)
6.细节六:徽章标志
这是我不太懂的地方。
片中多次给宇航员的衣服徽标特写“whipple”我相信作为一个航空活动的代号(或者公司名字?)
这个单词肯定是有特殊含义的,但在网上搜索半天,也没找到到底为啥叫whipple。
罗德·瑟林看不下去了,亲自出马。
希望能单纯一点,就讲一些神神叨叨的小故事就很好,全程都“我怀疑你在隐喻xxx但我有没有证据”就很难受了
里面的段子和影片所述大道理一样无聊 ,但是台词、演技、结构、摄影有可圈可点之处……剧情真的一无是处了……
cbs什么神仙电视台 找这么强的班底🐂🍺
这故事真他妈瘆得慌,第一集最后男主自毁那段,悲壮又悲哀。
开头十分钟真的非常无聊段子手也不搞笑这设定是8号当铺么
五集总体三星半。第一集的背后意味其实很有新意,它探讨了脱口秀演员过度消费自我生活以换取观众认可的困境。奈何故事走向太平庸了,浪费了这个角度。第二个故事有意思多了,虽然有故布疑阵的嫌疑,但无论是脑洞还是故事气氛都很到位,把它放在第一集就不会那么劝退了。第三集特别棒呀各位,这集指向了美国社会的一个传统问题——driving while black,这集无论是故事还是隐喻都设置得非常合理,连地下铁路这个隐喻都用出来了,实在很妙。第四集这个剧情映射了白人对北美原住民的侵略、分化和驯化,但装神弄鬼的叙事实在没什么意思。第五集终于等来赵约翰了,没想到是黑川普的一集哈哈哈。其实这背后的民粹主义抬头更值得讨论,也对现实世界更有启示,但故事只表现了表层问题,好在总体还OK。
美国《世界奇妙物语》(拉长版/墨镜大叔换位成乔丹·皮尔)。好看难看的集数基本对半。
第一集,我对观众莫名其妙的笑声感到无语
乔丹皮尔,高配的美国版大鹏。起家于抨击政治不正确,但又过分沉迷于这一领域。他的所有影视剧问题是一样的,那就是过分的政治隐喻+不合逻辑如果说三五分钟的段子这样搞,那大家是无视背景逻辑,只看抨击内容的,所以他的黑人兄弟系列是成功的但是,他随后参与的影视剧再这么搞就有了大的问题。因为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是需要有自冾世界观的,这样观众才能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十个小时以上的电视剧里,找到代入感,能坚持看完他的新阴阳魔界、US之所以评价不好,都是犯了“逻辑不合理”+“隐喻过于夸张”的毛病,这导致观众严重出戏,甚至很多人都觉得受到了冒犯艺术来自于偏见,抨击社会中的不公平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万事皆有度,很不幸他过了这个度GET OUT评价较好,那是因为它的逻辑上问题不大/政治隐喻点到为止
真心希望這樣的劇能火啊,讓隔壁世界奇妙物語看看什麼才叫真正的腦洞大開!
世にも奇妙な物語。
评论区一片尬吹看得我脑壳疼,两集下来看一半知结局,后来者黑镜世奇已经把脑洞开到极致了,这编剧水平扛不起这次重启计划
感觉各大公众号马上就要开始吹爆这部剧了。最后一集的致敬太棒了吧!!!
有1959年原版的珠玉在前,又有黑镜、9号秘事这样的神作在后,不要说超越就是想要追赶上都是不可能的。烂谈不上,但是很平庸。看了几部重启剧,威尔与格蕾丝,x档案,再加上这部,不打算再相信什么重启了。
阴阳魔界系列玩的就是实验,比如某些集容易陷入逻辑的错乱,有些则会进入诡异神秘主义领域余音绕梁引人深思。但是这次重启看过两集却更像前者,概念设定上没啥问题,剧情基本预料之中,看完感觉怪怪的,与其说让人虎躯一震不如说看完呵呵一笑。期待太高难免让人失望,期待下后续的斯蒂芬元。
第一集的街道名是第三集的警察名,第二集的航班号是第三集警车的车牌号
第一集:当周立波拿到了死亡笔记;第二集:精神分裂症自导自演的一出劫机大戏;第三集:种族歧视的奇幻讲述方式。
砸生招牌,最后一集故弄玄虚和五毛致敬也没用,最毁的引入引出旁白膈应。
真的也就第二集好看,其他都好无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