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的第一部作品,演的太棒啦!那个时候的霍思燕真美,她死的时候邓超的演技真的爆发了,没想到他的歌也很不错👌,郝蕾的演技扮相也不错,最后一集绝对演技大爆发了,看到这里哭成狗了,下辈子我一定要做像贵妃那样的女人,可惜明白得太晚了,要是一开始就不要那么娇横霸道挥霍无度任性自我多好呀,可世界上就是没有后悔药吃……哎都是20出头的小演员咋就演得这么好呢!
这部剧真的是超神了。首先是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蹂躏和压迫描绘得太生动了。在中国古代,即使是女性地位最高的唐朝,都有“夫家暴妻罪减三等,妻家暴夫罪加三等”的法律条文,更别其他朝代了。到了被程朱理学束缚得连气都喘不上的明清两代,妇女真是坠入十八层地狱了。再看看现在一堆人,无论男女都想着穿越回古代,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吃人的旧社会”并不只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简单几个字,其中蕴含了多少被封建礼教迫害的血泪啊,唉。剧中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当时的上等人,然而没有一个人活得痛快,皇后的悲剧在于在一个妇女不是人的社会里追求做个人,而不是满蒙联姻的吉祥物。 其次,就是这部剧里对清代满汉矛盾的表达比现在很多剧好太多了。从清廷中汉臣的矛盾心理进行描写,给人的感触比现在那些动不动就白莲教侠女爱上皇帝、红花会义士爱上清朝公主、明朝公主爱上清朝皇帝这类狗血剧情深多了。
封建制度吃人,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被压抑的当不成自己,能活下去的只有傻子和装傻的人。如果放在现代,也许悲剧不会酿成,可惜他们生在那个时代,他们无力反抗那个时代。我由衷的觉得,作为一个女人,能生在现代,真好!
《少年天子》剧照,图片来自://movie.douban.com
编者按
十六年过去了,我怀念《少年天子》,中国电视剧,已经很久没有过那么优秀的剧本,也很难再有勇气,发出像这部剧一样沉重的提问了。
邓超回忆《少年天子》
在中国,历史剧是宏大叙事的重灾区,很多导演一架起机器,脑海中便是千军万马、腥风血雨。在这里,个人的生命和细微情绪被忽略,小情小爱不被提倡,戏剧故事成为宣扬一种又大又满的价值取向的手段——强者为了大局可以牺牲弱者,而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掩盖了他们残酷的一面。
宏大叙事当道,《少年天子》仿佛一股清流,但由于它的主线是顺治皇帝与妃子们的爱情故事,而无意呈现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与宏大叙事背道而驰,所以多年以来,《少年天子》受到的评价局限而狭隘,没有细细琢磨的人,倒真把它当做了清宫言情戏。其实,只要我们注意到该剧的导演兼编剧,我们就有理由对《少年天子》重视起来。刘恒,这位与刘和平、兰晓龙齐名的人物,他的立意绝不仅仅是清宫言情。
四十集的故事,《少年天子》以顺治皇帝的一生做轴,但它既没有歌颂顺治的文治武功,也没有给孝庄唱高调,而是写了这位少年天子和他的娘家人“作了又作”的事迹。这位顺治爷,没有统御天下的能耐,又希望别人都对自己服服帖帖,娶了贵族的姑娘嫌人家傲慢,冲动涌上心头,找来身份低微的少女,后来又嫌别人没文化,活生生演绎出中国式的傲慢与偏见。而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渴望将顺治改造为自己满意的君主——一位真正有能力掌控大清江山的皇帝,可也正是她高压式的管教和凌厉的手段令顺治敏感多疑、自卑要强。
和原著相比,刘恒改编的《少年天子》具有独属于刘恒的色彩,那老练而幽默、辛辣却不刻薄的笔调,将《少年天子》的生活井井有条地铺陈开来。刘恒并没有为了照顾民族和谐,就刻意粉饰新生的清朝政权,清初王室既得利益者们对百姓的剥削,《少年天子》没有直接呈现,却通过顺治和他人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些对话没有刀光血影,可细细思量,折射出了沉重的历史。
比如第十集,顺治下令停止圈地运动,询问安巴度反响如何,安巴度说:“他们说,停得正是时候,好地都圈完了,剩下的烂地白给都没人要了。”这段对话,反映的是清初八旗子弟为了自身利益,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以至于流民大增、路有冻骨的凄惨历史。
而当顺治皇帝继续问:“我减免了民间的赋税,他们都说什么?”安巴度的回答,更是映射出上层统治阶层贪得无厌、狼狈为奸的丑陋嘴脸。这位喝得烂醉如泥的大人说:“他们说上边儿的人都捞足了,紫禁城的银库,都给压得陷到地底下去了!”
又如第二十四集,陈名夏说:“前明早就是一条漏了底的破船,不击自沉。为了区区一根辫子,留了多少血,又激起了多少仇恨和反抗?还逼着多少人跳到水里面去拼命,也要把这条破船顶到水面儿上。”
这一段就折射出清政权入关初期,汉族人的抵抗情绪。人们拼命抗争,为的不是已经倾覆的前明,而是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不被随意践踏。小小一个辫子,恰恰体现出统治者的强力意志,而这种意志,是以凌辱他族的文化观念为代价的。
如果按照传统的历史剧笔法,顺治在的时代,清朝刚刚一统,该是一个革故鼎新、朝气蓬勃、百姓生活蒸蒸日上的时代,可刘恒没有这么写,刘恒并不避讳连年战火和层层盘剥导致的民不聊生,剧中刻画的,是一段底层人民只能吃死猪肉、地方饥荒、人人争食的惨淡历史。刘恒借人物之口道:
“在咱这儿,那还能吃上死猪肉,再往南走,那还有吃人肉的呢。广平府,闹了三年饥荒,今年入秋,又没打着粮食,哎呀,成安县街边啊,支了好几口大铁锅,戴着那饿死的,头朝下剁吧剁吧,就丢到锅里煮啊。再往南,到了彰德,嘿,那人还在那倒气呢,那就头朝下给杵锅里去了,那周围围着的人哪,咕嚓一下就扑上去了,伸手就捞肉吃啊。有些人,那站不住脚的,一个踉跄扎到锅里,嘴上还叼着别人的肉呢,自己就给煮了。”
因为对封建王朝的深刻认识,所以刘恒才说:“(我)建议大家可以从这部戏来看看封建主义到底是不是给民族留下了这么深的伤痕。”
中国的历史剧很少有说皇家坏话的,创作者把自己摆成帝王师,用一种规劝或仁慈的口吻来刻画皇家的过错,所以观众一路看下来,也是皇帝被奸人所误,他只需要说一句“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忏悔一下,就好像洗清一切残忍无情和剥削了。从这一点来说,刘恒改编的《少年天子》非常出众,因为他彻底化笔为刀,一边冷笑,一边恣意地描写皇家的残忍与荒唐,而戏剧家只是隐于幕后,目送自作自受的轮回。
不粉饰,不谄媚,这是《少年天子》的高明之处,而它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追问,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同情。
当老太监吴良辅说:“老百姓是什么东西?是畜生!”时,他自己在皇帝的眼里,何尝不是“畜生”?而作为天子的皇帝,看似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该是逍遥自在、肆意妄为,实现自己最大的存在价值了吧?《少年天子》告诉你:不是的,不是这样。皇帝是封建历史的囚徒,皇帝一样做不了自己的主。剧中的顺治,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他要求释放死囚,可大臣们却将死囚杀死;他想放过无辜的人,却阻止不了一次次屠杀与株连九族;他想要励精图治,却无法尽数罢免贪腐官员,因为一旦罢免,他将无人可用;到最后,他想要出家,想要走出囚禁自己的皇城,却也无路可走。
第三十九集,顺治,也就是后来的福临,剃度后对太后说:“孩儿决心已定,不可改变,请您放我出宫。”可最终,刘恒给顺治安排的结局却是“出家而不得”,《少年天子》的无可奈何,也在此呈现地淋漓尽致。
于是,连顺治也体悟道:“任何一个帝王都想永垂不朽、长命百岁,可最后都埋在了地下,掘地三尺,都只是白花花的骨头。”死亡,在被异化的世界里反而成为解脱的方式。
周作人曾说:“(在中国)大家都做着人,却几乎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或者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人,却忘记了自己仍是一个生物。”封建王朝、森严禁宫里,人们追求来追求去,为了原来只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幸福,多少人,到头里却苦寻不得,成为一个个疯子、傻子。
于是,佟腊月身为满洲贵族小姐,雍容华贵、聪慧美丽,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芳华早逝;
乌云珠生母早亡、继母不仁,与顺治一见钟情,却碍于有夫之身,屡屡违心躲避,当顺治终于强夺了她,万千宠爱又致使她深陷泥淖、饱受攻讦;
而郝蕾饰演的废皇后静妃,她从一开始就做不了自己爱情的主。他与顺治的结合不过是政治联姻,不可调和的矛盾与一样桀骜的性格,终于将她推到人生谷底。
她科尔沁草原蒙古血液的高贵出身,炼就了自己不肯将就的性格,也成为捆绑自己一生的枷锁。
这是可见的悲剧,另一边,是千千万万不可见或被淡漠的悲剧,那些变成一个个巨大数字中的小小组成的无名之人,那些达官贵人漫不经心提起的死亡。就如攻破安陆府城时,两千四百余死去的人,那两千四百个脑袋,“挂在树上、挂在城墙上,挂烂了、挂臭了,剩下一堆白骨。”又如刑部的题本上一个个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折子,短短一行字背后,是多少被无辜牵连的老人孩子?
关于《少年天子》的立意,刘恒说:“我只想传达我的世界观,比如对死亡、暴力的看法。我对清宫戏的新路子之类不感兴趣。我的目的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并为此喜悦或哀伤。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搞什么都行,逼急了写诗都行,可惜我没那个本事,暂时也没那个愿望。”
所以,在《少年天子》的世界里,紫禁城并不金碧辉煌,而笼罩着一层灰茫茫的色彩。紫禁城森森严严,尊贵的人随处可见,可宫门之内满是死亡与暴力,数不尽的是不平等的关系与被抹杀的个体。
人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异化自己。下人称呼自己为奴才、畜生已被视为天经地义,女子们则一边粉饰自我、等待宠幸,一边结成对食、四处求人。
她们此生没有幸福,只能寄托来世,《少年天子》的片尾曲唱得好:
“西风烈,残阳斜,生与死,永相别。来去之间,重重叠叠,云中梦中,不见天阶。苍茫人生,古来阴晴圆缺,爱过恨过临行依然不觉。笑声伴泪水,奔流年年月月,此生悲喜难决。但愿风雨路上独行夜,你如花我如叶,如泣如诉。我是飘零叶,此去永相别,来世相逢处,你我,泪难歇。”
梦想永远不死。在恋爱中的少年天子与经历大变后的他都有凝结的梦想。他追求的不过是自由与认可,可他听进了太多假话,背负了太多要求,太少的人愿意对他付出真心,太多的人对他小心翼翼,他自己敏感多疑、自卑自负的性格,也让他成为一道虚弱的深渊。少年天子的梦想留在明天,他自己到不了明天。
当顺治决定出家,不再留恋紫禁城的帝王生活,我们是否该武断地说他错了?生在帝王家,人生就只有一条出路,就一定要成为统御万方直到死亡的君主吗?
在传统史观里,顺治软弱、平庸,和他的儿子康熙大帝比起来逊色不少,但在刘恒的笔下,顺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帝王符号,他害怕死亡,对被清军屠杀的无辜者心存愧疚;他心思细腻,飘零草木都能让他驻足停留;他心似少年,只恨自己生于帝王家。
如上文所言,和宫女、宦官、妃子相比,帝王何尝不是皇城内的囚徒,是被迫异化的人。顺治矛盾之处就在于:他留有太多为人应有的情感,以至于和杀伐决断的天子身份格格不入。害怕死亡的顺治,最后却只能走向自尽,身为囚徒,他无力改变命运,只好以死亡做最后的抗议。他的一声叹息,是绝望的余音,一如百年前鲁迅感慨的:
“是的,沙漠在这里。
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艺术,而且没有趣味,而且至于没有好奇心。
沉重的沙......
我是怎么一个怯弱的人啊。这时我想:假使我是一个歌人,我的声音怕要销沉了罢。
我是怎么一个偏狭的人啊。这时我想:倘使我是一个歌人,我怕要收藏了我的竖琴,沉默了我的歌声罢。”
1.老一辈里何赛飞和李建义胜潘虹一筹。前者与郝蕾这两个戏精一碰上我就震悚,后者台词真好呀,不阴不阳的口齿淋淋漓漓地吐俚俗之语,吴良辅是被好多人戳脊梁骨骂没跟的狗奴才,可十足是个“人”。
2.我永远为郝蕾扛旗。当年这一帮新人无一不出色,唯有她诠释了神演技和好演技的区别。她那一双眼睛那一张嘴有贵气,凝神是俨然的傲气与傲骨,露齿一笑又分明是娇憨明丽的小儿女,她哀哀地蓄泪,那泪都是硬的,凄切得尖锐得像个凿子。她的眼不知道怎么能恰如其分地盛满错综莫辨的情绪,只要懒洋洋地、半疯半痴半醒地一望,霍思燕之纯、杨蓉之俏都黯然。而且越到后面力蓄得越足,她浸在浴桶里与太后对峙、她死捏那六个荷包、她跟太妃痴人相对、她最后一次捉着皇帝的手嘶声的时候,那冷凝的、黑黢黢的怨毒、乖张、偏执、激烈…像不像余红?像不像她自己?
3.邓超那时真好。眉眼没有戾气,张弛极有分寸,台词把控纯熟到我都不相信没有用配音。真是,真是像我见过的一句评论里说的那样,真神奇—在剧里俩人是一对怨偶,戏外居然还能谈恋爱。但里外他都是无法掌控她的。这剧中的顺治其人纵然是悲辛无尽,这悲辛使人无奈更使人生厌。他诚如上上下下所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懦夫。
4.我没有喜欢过霍思燕。尤其是刷剧之前便清楚她演的董鄂氏占尽郝蕾不可即的宠爱,便更不喜。可她当年是真纯呵,配上这样接近于圣母的角色才让人信服。灵气倒是从没有过,可彻头彻尾的纯也不大需要灵来掺合了。我看着她一颦一笑,我跟个直男似的。
5.连杨蓉都要排在她俩之后。也是角色的不讨巧,不显现出十足矫饰的娇俏就没法演。杨蓉也演得好,初时尚有一股子先天的灵巧,很是讨喜的。慢慢的虽还是年轻,出于胆怯、短视与深沉心思的不露声色就显出来了。这种转变,杨蓉把握得很好。
6.这剧中有我十分喜欢的男女cp吗?似乎没有。顺治与董鄂最好的一场戏是顺治第一次召她进宫舞文弄墨前,堂堂天子手足无措乃至幼稚的样子。及至二人见面,三言两语都写得很有味道。之后就俗套了,蘸的一点墨水也颇浅薄。她从前爱他像爱一个理想,而后却像在爱一个孩子—从前的骨架撑得起,后来愈发哀愁而孱弱的心如何撑得起呢。她走之前不诉来世如何,并无安乐面容,只在他一叠声的发问下说“冷”。是真的很冷吧,冷得心中爱情的神像也开始迸出裂纹了吧。
7.我最喜欢的是静妃与花束子这对女女cp呀(喂)!其实细想来,郝蕾演的静妃进宫后碰见的就尽是厌弃与算计,唯有花束子捧上温温热热的善意,何况宫中度日寂寥穷极。生情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8.这剧的尺度真蛮大的。磨镜的磨镜,吃对食的吃对食,动手动脚的动手动脚,还可以扒出只刺猬解决生理问题(不是)…没下架真是千恩万谢了。
9.最触人情肠的戏是久病的鄂硕唤人把家中藏书烧尽之时。他愚钝,不知烧成灰的还有藏在书里的他的半生的深情、连带着他女儿的五分魂魄。此时他的女儿,父亲时日无多、儿子命悬一线、丈夫疯疯癫癫,自己的根也这样被人生生碾了,当真是五脏俱焚而里外不是人。
10.其实我想来,她的夫君还是换做安亲王来得好。安亲王对其有情,二人心志相趋,一见钟情纵无,日久生情可期。安亲王其人,也断不会让她陷入这般摧肝断肠的境地的。
11.至于安亲王,我是很喜欢的,但旁人已写下的比我写得好,我不再写了。一言以蔽之,是有帝王之气然无帝王之运的人。
12.这剧旁的不讲,尤好在角色塑造、演员挑选、台词多藏机关。
13.年轻的一波演员里,演济度的李修蒙看上去着实一身浩然正气,眼神很抓人;演花束子的崔波是清秀,但不是惯见的那种清秀,跟郝蕾对戏也不怎么输阵。现在都悄无声息了,诶。
郝蕾演的真是很好
郝蕾,任凭戏里的乌云珠再倾国倾城,都抢不走你一丝一毫的光芒。你的癫狂,你的不羁,你那一点点神经质,你撇嘴时那不屑的模样…真是无法让人不为你着迷。邓超是个有眼光的人,生活中的他也曾为你疯狂着迷···但注定收服不了你·······
郝蕾是个天才演员
这个五星呢,是给美人郝蕾的。啊!美人……郝蕾真是美人。
舞台剧的倾向,文人剧的风格,清宫剧的佳作。福临具有哈姆莱特式的气质,无时不在环境与自我的网罗里奋力挣扎,他聪慧而又敏感,仁善而又刚强,慈软而又固执,既骄傲又谦逊,既跳脱又沉稳,既专一又滥情。从励精图治到万念俱灰,邓超的表演富有层次和爆发力,演活了一个任情任性、可悯可叹的少年天子。
乌云珠确实惊为天人,当初的初衷也是为了看她和顺治的爱情,但我却发现了如杨蓉崔波这一干不下于她的丽人,尤其是,郝蕾,当她开始表演,就能把所有的光芒吸引到她一个人身上
通过这部作品,我认识了邓超。当时作为新人就直接扛起了历史剧男一的大旗,没两下子可真不行,所以说科班出身确实帮了他大忙。不过郝蕾的表演也很有张力,她将一个不被爱的孤独皇后的落寞、嫉妒、委屈、愤恨都演绎的很传神,纵使悲剧收场,也让人记忆犹心。
唯一DJ邓超的一部戏 PS:郝蕾气场好强大!!!
郝蕾太惊艳了
郝蕾!从此喜欢郝蕾!
最喜欢里面的郝蕾。隐隐约约的蕾丝边情节拍的很美,虽然是给后宫的穷极寂寥给逼出来的。还有个年轻的亲王也很帅。吴云珠的师哥不就是《雍正王朝》里面的老十三么?我老觉得他在这戏里面对顺治有意思……我脑子里面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啊
超哥年轻时真的太帅了,完全奶油小生!霍思燕也美到爆,小时候私以为美人都应该长成她的模样。
在这部片中,最喜欢的其实是静妃,虽然乌云珠的确让我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但静妃更真实,她活过,爱过,哭过,恨过,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如一声爆竹,十分红处便化灰,却留下震耳之音。
演员具备古典美,像古画中走出的人儿。剧本写实缜密,画面古朴,好看的。
我以前没看过这剧,后来才知道这剧当年很火,青春年少都用来学习了。超哥那么年轻过,郝蕾演得真好啊,表演很有张力,可惜我刚认识她,她好像就不怎么拍戏了。
让你知道清宫戏即使没有宫斗、不是穿越,依旧可以很好看。以前的国产剧赢就赢在用心了,只想着如何能才能做好,哪像现在的剧,和人一样急功近利——演员都选得很好,尤其是郝蕾真惊艳!
霍思燕和杨蓉真漂亮 郝蕾气场好强大
郝蕾演的皇后简直是神笔
郝蕾的皇后简直神来。我无法想象这样乖张的爆发力,来自这样娇美丰饶的身体。郝蕾是一个很恍惚同时充满决断的人。靠近她,你要小心。
越到后面越觉得皇后和谨妃在搞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