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个问题讨论是“你是如何对抗人生的荒谬的”,这个问题其实我思考了很久,都没有答案。
克里希那穆提说:“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时代如此,在我们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着。除非你亲自弄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做一些对你没有太大意义的事,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十分悲惨,正因为你过得很悲惨,你就必须从戏院、酗酒、阅读数不尽的书籍、做社会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来让自己分心。你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你只好去做人人羡慕的律师、政客或这个那个,于是你就不会有快乐,因为那份职业会变成毁灭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
看《G弦上的你和我》会觉得有点意思。根据《G弦上的咏叹调》改编的电视剧不少,但这部又有不同。其实看这部戏有种创作的冲动,因为它是一部看似非常简单的戏。故事是普通人的烦恼,只不过有三个年龄阶段,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也有不同的悲喜。大学时是求学和初恋的烦恼;社会人时是工作瓶颈和结婚的烦恼;家庭主妇时是配偶出轨和家人生病的烦恼。这些烦恼的描写都“浅尝辄止”,不深入,不因烦恼的过度宣泄来冲淡主题。在G弦上浅唱低吟,生活还是一律向前。从这点来说,这部剧有点像是一篇小散文。上帝嘲笑人的阿Q精神,但人如果过多地考虑在生活中的烦恼和郁闷,有可能就无法前进。如顾随在《顾随讲曹操·曹植·陶渊明》所说,我们是第二种普通人,需要通过外物来减少和免除烦恼。这三个人各需疗伤,又能借由音乐达到消愁的目的。不能不说是种领悟了。
奇妙的是这首曲子,先开始听觉得是哀伤的,不能阻挡地一并袭来,仿佛生活的重压你无处可逃。在经历了攻克挫折之后再听就越觉得这曲子又有种达观的感觉。一曲百折千回,多少感悟藏在心中不得张扬。学过一阵美术和音乐,总觉得艺术的老师不但要有专业的领路,还要有点哲学的体悟在其中。不仅要教人如何模仿和创作,还要教人如何去观察这个红尘俗世。所以从这点看,艺术高于生活并非虚谈。
只是我并不喜欢社会人和男学生谈恋爱的戏码。这种事情有极低概率发生,特别是发生在男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时,心性未定,谈何关系的确立。我原来寄希望于这三人能好好地维持这段友谊。毕竟成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大家不太会有友谊,有的只是各种利益的交换罢了。在中国这个原本就注重血缘关系忽视陌生人情义的社会里,旧的社会准则被打破,新的社会准则尚未完整建立时,能够有部电视剧反映陌生人信任关系的确立,令人神往。
在30+的年龄迷茫,正不正常?我曾经以为只有自己迷茫,后来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幸好。看《G弦上的你和我》,看到大家也在迷茫。我大胆地猜测,这三个人就是编剧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而已。如此感同身受的片子,怎么能不多温习几遍?
我们在这样的日常的戏码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也从一种旁观者角度来评判一下自己。我们从各种戏剧的冲突中感动自己,理解这可恶又可笑的人生。这也是对抗人生的荒谬的一种有效方法,观察。
喜欢这部剧的緩い的氛围,就和这三个世代,性别,社会背景都不一样的人所构建出的緩い的关系一样。没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英雄般的人物,但是这三个人所创造出来的温馨的小小世界,却让人如此向往。人间关系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深刻的羁绊,可以是患难与共的真情,可以是放不下的牵挂,也可以是温柔的人間愛。
#g弦上的你和我#
是这样的,女主被准备结婚的未婚夫抛弃,并且离职了,第一集最后点题说“我已经一无所有了”。
但是波瑠啊!(只记得演员名字)你的卡里还有213万(日元)存款啊!!离开了没那么爱的男人和没那么喜欢的工作,人生仿佛重新开始了!这简直太棒了好么!
另,小奶狗(估计这么称呼,大概是这么设定,但是并不是能接受的长相)表示哥哥的未婚妻在哥哥让别的女人怀孕后,还求哥哥让对方打掉孩子跟自己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喜欢。不愧是19岁的小朋友,渣男就应该一脚踹开嘛。
居然写了这么多字,我去豆瓣发个文把(´͈ꄃ `͈(转自我的围脖)
只是零碎的感想,实际还有一大堆可以说
1、看似是音乐恋爱剧,却很贴近生活,也并非单纯的恋爱剧,但恋爱的部分却比大部分纯爱故事都要真实、牵动人心,看似不甜实则更甜。如果说安达奈绪子13年写的的Richmanpoorwoman里的日向彻和真琴是让人羡慕的轰轰烈烈的情侣的话,那么她笔下的也映子和理人就是活生生的存在于现实中的情侣,没有总裁和灰姑娘的设定,没有戏剧性的展开,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年龄相差八岁的梗一直被也映子自我警醒着,还要顾及到三人组里幸惠姐的感受,一切都并非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也没用编剧的强行助攻,处处充满了真实感。目前最具有幻想性质心动场景竟然仅仅是壁咚!(理人演员中川大志采访中还刻意谈到这个场景是控制了度的不让壁咚显得太夸张脱离现实)甚至连kiss都是到了结束前一话也映子才淡淡地吻了一次理人的脸颊,但一集集看下来,却能让人切身体会到那种经历时间的沉淀,由陌生人变为挚友再变为知己,细腻的情感逐渐萌芽的过程,用那边的话说就是“等身大”(不加矫饰,率真自然)的恋情,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就是圣诞夜无意的牵手又松开那种若即若离的游离感,以及那首Someone to watch over me,那盒松香,还有那首sabotage acoustic ver。剧里2年,现实里3个多月,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像是跟着角色谈了一场真实的恋爱那样,屏幕前的自己也许代入的是也映子,也许代入的是理人,也许代入的是幸惠姐,亦或是3人的心情都能理解。在结束的时候大概会感受到失恋般的痛苦吧。在看惯了快餐式的恋爱剧,恋爱里的那些桥段和套路都耳熟能详的这个时代,遇到这种自然真实的恋爱故事完全没有抵抗力,并非"虽然很美好但那种场景只会发生在荧幕上吧"的自我警醒,而是"啊这种感觉我也能懂"的共鸣感。
2.传达的主旨是“人間愛”,乍看之下好像很鸡汤很说教,甚至爱情的部分都为之让步,也是大部分年轻人都梦寐以求但又嗤之以鼻的东西,因为现实更加残酷,不是那么容易遇到理解自己的人,久而久之那些美好的情感就像那些鸡汤阐述的人生道理一样,可望不可即。现实的摧残下,很多人难免会对说教式的友情和人生道理产生抗拒。但看着小提琴三剑客从陌生人到相互关怀的挚友,在对方陷入低谷时,相互支持、理解、关怀,共同经历点点滴滴,都自然而然地印在在了心中。前期理人和也映子毒舌般的吐槽也把鸡汤感浇得一干二净,但两人自己心里却又践行着那些善良、美好的情感,互相关心对方,互相成为彼此的someone,拯救那些曾经守护拯救自己的灵魂(老师、幸惠)并不是直接告诉你友情多么重要,恋情该怎么对待,人生该怎么走,而是让人跟着角色一起成长,经历,亲身去体会、共鸣 "如果有那样的朋友该多好啊。虽然不一定会遇到,但为了将来的朋友/伴侣,自己也想努力成为那样的人"的憧憬。
当然这个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沉下心来慢慢体验人性之间的情感,大部分还是希望体验刺激、带感、心动、悲痛、惊恐这些马上就可以触动人心的故事,所以如果有幸遇到了与自己同样喜欢G弦的人,即使他/她不一定会成为你的也映子/理人,也请好好珍惜他/她。
看完一段时间了稍微总结一下(带剧透) 前六话喜欢的顺序是 6 3 4 5 (1、2话也好看不过还是归到剧情背景比较好,六话的Someone真给看哭了) 后4话喜欢的顺序是10 8 9 7(大体上是7为8铺垫、9为10铺垫,连在一起就是7和8、9和10这样的感觉) 共鸣的顶点是5话和6话,真正超越性别和时代的烦恼。心动的顶点是3话4话10话。感动的顶点是8话三人与真於老师通过小提琴互相拯救各自的人间爱,也是自己无法做到,也不屑于去看的虚构故事里描绘的东西,但看着三人一路走来的历程,奇迹般地真切感受到了这种人间爱,尤其看着真於老师听着理人偷偷录下来的那段也映子的独白感动流泪的表情,再想想故事开场三个陌路人奇迹般地通过真於老师和小提琴走到一起,人与人之间相互拯救的情感,情绪太难以控制了。
10话是看多少次都不会腻的集大成话(很奇怪一般电视剧看第二次就不想看了)共鸣和感动溢出屏幕,各种伏笔的回收,1话是也映子拦住电梯门想要拯救跌入谷底的理人,10话是理人拦住电梯门打破年龄差去拯救悲伤不安的也映子,而且两人都喜欢用“我是来这学小提琴的不是吗”这种自我欺骗式的借口逞强 (笑) 之前想的“两人是不是一直保持这种距离不要交往比较好”那种感觉,在也映子为了人间爱牺牲自己感受的时候深刻地感觉到是时候直面内心的实感不要再享受那种距离感了。大概也是为什么三人的发表会要安排在第8话而不是第10话,就是为了让人先为"太看重人间爱"而惋惜,当人间爱到达了之后回过头再看自己的恋情,更加符合观众"想要他们快点在一起"的情绪而不再是之前那种“就保持这样的三人平衡挺好的不要打破”的希望,从幸惠姐的角度也不会因为两人在一起了被“落下”而失落,而是成了观众的代言者,顺理成章地希望他们在一起,没有了平衡被打破的顾虑。如果第七话两情相悦的两人互相表白,这部电视剧也许就只有前6话是值得看的了。这样处理之后层次境界高不少,也没用违背强调的初衷,即最大的看点并非是纯爱那么简单的东西,但爱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是说比起自私地撒狗粮的普通情侣,理人和也映子这对“BEST COUPLE”,也包括幸惠姐、老师等等登场人物,真正让人欣赏的地方还是他们身上那份温柔,在这份温柔的基础上再延伸出来其他美好的情感,这是与普通描绘友情爱情亲情之类的电视剧最大的区别。没有尔虞我诈和老奸巨猾的剧情和人物,登场人物里即使中间可能有点不讨喜的角色(比如理人的学妹与幸惠姐的丈夫),最后本质上也带着安达奈绪子赋予他们的温柔,这也是看这部剧一直感受到的东西,没有跌宕起伏的不安与焦虑,没有为了凸显戏剧张力而登场的反派和坏人,而是充满了温柔和安心感、贴近现实的感觉,让人感觉跟着角色去体会那些真实的幸福与烦恼就已足够了。
最后的收束,说实话这种话题太大的人生题材本身就已经挺难拍了,即使中间拍得很不错,烂尾的作品也很多。但最后看着两人克服对未来的恐惧,突破年龄的障碍,鼓起勇气跨出“人间爱”的舒服区,带着被人间爱拯救的幸惠姐的祝福,到达憧憬之地的幸福感,也留了一部分让人期待的留白,10话看完对整体观感的理解又拉高了不少,很佩服编剧的功力,近年来看过最完美的收束。
女主这么任性,男主到最后真能爱上吗?
前面五集,其实还挺好看的。
可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过了好几个月,女主还没有找到工作吧。
职业介绍所不是说很容易吗?怎么拖这么久?
一个还在打工的男大学生,会爱上一个没有工作的28岁姐姐吗?
而且,音乐的拯救力对女主也显示不出来。
可能因为她的运弓实在太差了吧。相比之下,男主的确专业好多。
不相配啊。
台词快听厌了,波瑠估计也很无奈吧,这种人设。
西西弗斯所有静默的快乐都包含其中。他的命运属于他自己,他的石头受他左右。——加缪《西西弗斯神话》
对音乐占有一定戏份的故事,暂且不谈其他,这里只以此为引子谈一下音乐及音乐带来的影响。
这部剧目前我看了7话,对我一个听音乐和演奏音乐的爱好者来说,觉得这部剧给出音乐的意义最终大概会落在:音乐可能让人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可以不顾外界纷扰的暂时全情投入,从而建立对人生的意义感与掌控感。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音乐达到专业演奏水平,做到对音乐演绎表达的独特乃至创新,但是在学习音乐、挑战音乐技巧、全情演绎音乐过程中的快乐远大于苦涩。一方面音乐可以是逃避现实生活的挡箭牌(虽然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生活),另一方面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情本身或者说借由音乐进入的心流/专注/投入状态本身就是会建立起生命坚强的意义感以及对一件事情的控制感,从而延展出疗愈心灵的作用,从而更有力量面对生活。从前7话来看,这部剧应该不会深入探讨音乐技巧学习练习过程中的折磨与收获,而只是放大音乐投入带来的力量,音乐在这部剧中更像是推动剧情和人物情感的媒介。
这段对白其实并没那么重要,但是对于音乐本身,我想大概作者已经在这里给出了答案。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演奏音乐,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事情在做的事情可以沉浸其中,而不去在乎其他一切发生的事情,对于爱好者来说,学习演奏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这样的瞬间。原本我以为全情投入是每个人的常态,后来才发现,就像这段对白:对于大部分人,让人全情投入的东西是找不到的。也因此,音乐或其他作为爱好才有了独特的价值。
我是非常业余的音乐欣赏爱好者,是一年听10场以上现场音乐会的业余爱好者。虽然多少能分辨水准高低却无法从专业客观角度分析(和弦对位等分析无力),所以我也会认同音乐很多时候靠的是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和逻辑。但是我知道音乐有相当一部分结构的严谨性,我也坚持认为抛开基础技巧谈音乐的情感表达不是逃避技巧不过关的掩耳盗铃就是一种对乐理了解不多妄下结论的自以为是。毕竟——
我也是非常业余的音乐演奏爱好者,从初中开始自学洞箫,一直在面对自己音乐细胞的各种制约,听音准耳力不行,打拍子节奏感不在线,演奏动作上肢体不协调,好在气息控制马马虎虎。但即使这样,我从初中坚持到三十多岁的今天,音乐已经成为我生活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在演奏上也能够不至于难听甚至偶尔给人些感动。自学乐器演奏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过管乐最初缺氧的痛苦,吉他手指出血的折磨,打拍子读谱迟钝的绝望,动作僵硬双手协作的崩溃。在努力向一个目标行进时,对于我这种没那么有天赋的人来说进步并不快,尤其因为我儿时是自学且处在互联网远不及今天便利而几乎无人可问无处查资料的时代。但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音乐对我的意义,最开始自学的时候便只是“随便玩玩”,正如剧中的几位如出一辙。
女主角把音乐当成了救命稻草紧紧抓住,对于我来说,成长过程中音乐一样是。最初只要演奏出一点点旋律就非常开心,然后开始希望分享,因此我也经历了非常轻度的校园暴力:每当渴望分享我喜欢的音乐的时候,总有同学们恶语相向并挥舞拳头,毕竟在我所处的环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器乐作品远不像谈情说爱的通俗作品那么直观且具有吸引力。但是音乐本身仍然带给我很多控制感,自己也渐渐有了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在这样的自我钻研练习进步的过程中也给了我面对残酷校园生活与学业竞争的力量。
我相信剧中的主角们开始并不知道音乐会带来什么,但是最初《G弦的咏叹调》会让他们感动就已经建立了投入和热爱的前提,这就像一颗种子会一直影响他们。
“开心就好”,这也是我最初自学音乐的最单纯的动机。但是当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会好奇为什么没有别人演奏好听,每次研究都是一种进步,次数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虽然是不一定正确的理解,这也是自学和有老师带的区别。自我思考会带来更深的理解,这个理解会给自己很强的信心坚持下去甚至面对生活中的其他挫折,但同时自我理解也可能并不正确从而在乐器演奏练习上走了弯路。当我的演奏稍微能听的时候,慢慢我的目标不再是“开心就好”,而是希望自己能够演奏的更好,这种坚持背后便是最初一如剧中人物来自《G弦咏叹调》的那种感动。这里说起来云淡风轻,但是看过《爆裂鼓手》或者《四月是你的谎言》等作品的朋友们一定多少能够体会在音乐技巧的研究、练习和精进上需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
最近,我通过线下小班课程学习新的乐器,也有了上面和自学差异的感受。我也真切的遇见了很多“去不去都无所谓”的同学,但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会问自己的初心。如果最初对音乐的感动一直在,即使经历了创伤,那么随着岁月流逝无论如何是放不下音乐的,这是音乐的魅力,也是对自己最初感动的重拾和交待,或者也有把音乐作为救命稻草的部分原因。所以虽然我没看过漫画,但是相信真於老师是不会就这样彻底放弃小提琴的,就像《四月是你的谎言》公生即使经历了那么大的创伤最终仍会回到钢琴一样。
对于线下小班跟着老师学习乐器,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之间的对比,每个人的音乐天赋各不相同,大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理解音乐和肌肉学习的速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人不需要接触谱子就能记下旋律和节奏,有的人拿着谱子都打不好拍子(嗯,这个就是我),所以这里也存在较大的心理冲突。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之前说的,即使受到挫折,对音乐的热爱和自己的感动仍然会给自己希望让自己再次出发,即使学得慢但是在基础技巧部分,一定量的练习是一定能追上其他人的,这也给普通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一个很强大的奖励。同时,学习音乐也是个小世界,你会感受到不同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一件事情投入程度的差异。从而当你走出音乐的世界面向现实的时候,也能够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对一些人也能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也就是构建起生命的价值感,这个意义远远超过获得音乐演奏技巧或者分享几首音乐作品。
有人问,有了音乐作为救命稻草生活就会好起来吗?对于我这样曾经试着把音乐作为救命稻草的人来说,不会,肯定不会,甚至我从未奢望音乐能够改变任何事情,也知道自己这一生都没什么可能做音乐相关的工作。但是——音乐作为爱好,攻克困难的技术很痛苦,但是跨越了每一个困难之后的喜悦会让你觉得之前的痛苦都是值得的;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痛苦的,尤其对于天赋没那么高的普通人,但是每一次进步都带来无限的欢愉;你学习的是音乐,但是这个过程也是你面对自己的过程,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怎么弥补自己的缺点达到设想的目标,怎么分享你对音乐的粗浅理解,又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有怎样的差异,进而明白每个人不会挂在脸上的情绪与内心。对于我来说,学习音乐是和自己沟通的过程,是全情投入绽放自己的过程,是聆听他人发现不同从而慢慢变得宽容的过程。音乐不会让生活变好,但是短暂的,一旦跨越音乐本身的难题,我可以在音乐的世界里暂时逃避现实,我可以在音乐的世界里安心的做自己,我可以在音乐的沉浸中获得力量,这一切都让我能够有勇气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每个人或许多少都有事情能让他放弃一切不在乎结果的去投入,有的人喜欢烹饪,有的人喜欢绘画,有的人喜欢唱跳,有的人喜欢篮球,对于我们这些不以此为生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些事情会让生活好起来吗?不,我们从未从希望生活因此好起来,我们喜欢这些事情只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些,没有任何物质回报也会继续去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带来的全情投入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对于音乐或艺术,基础的技巧是绕不过去的难题,这个过程痛并快乐,快乐就像《交响情人梦》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收获,痛苦就像《闪亮的风采/Shine》崩溃了的演奏家,现实中就像拉赫玛尼诺夫经历过的无力。
同时音乐也是表达,也是一种语言,《Once》《海上钢琴师》等故事构建了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们,这里也可以用那句话:“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
在演奏给他人时,对于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都会面对《四重奏》那深刻的拷问:“按照客户要求来的是一流的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是二流的工作;开心的做事是三流;有志向的三流就是四流了。”我们对音乐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态度。
演奏给他人的同时,音乐也是演奏给自己的,有时也是寂寞的,一如《她比烟花寂寞》。同时也就有了希望他人理解的奢望,高山流水的故事才会如此动人,像电影《Like Sunday, Like Rain》这样跨越年龄之间的心灵相惜才会充满魅力,或许在艺术或理念上找到相互理解的朋友会比实际中找到对生活态度如出一辙的朋友简单。
音乐还有探索还有创新还有先锋实验还有和其他艺术一样的无限可能性,从John Cage到坂本龙一,从节奏变迁到十二平均律之外的世界,从我们自己几千年的音乐到其他国度民族的无限音乐类型……无限的可能性就像哲学一样探索和讨论不同的未知。
单单作为爱好,音乐或许并没有意义,但更深层次,人生同样没有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构建的。如果我们也曾有类似剧中人物对《G线上的咏叹调》的感动,那么这种感动本身就已然弥足珍贵。
安达奈绪子这次的脚本真是稳步且轻盈。各有苦恼的三个普通人因为音乐相遇,但却也充斥着各种生活琐碎,时隔两年断断续续的见面,但彼此的羁绊绝不至于如此,人类爱这个说辞真是精妙,这怎么能是我不喜欢的脚本呢?波瑠可以荣升我喜欢的恋爱生活剧女优了,甚至连苦大仇深的中川大志都能get到苏点。
平凡人的心旷神怡,高雅艺术脱了马甲的温暖,向前一步的羁绊,2019秋季档并列最佳。
目前本季最佳
很真实、细腻,所以虽平淡却动人。松下由树真是个好演员
虚假的失业失恋:27岁,长得很漂亮,留下了足够存款可以学音乐,还能遇到帅气大学生和可爱的阿姨。真实的失业失恋:27岁,头发快掉光,啥事不干每天躲着看剧打游戏,没有一个人会来找你。不过我决定以后不这样想了,要不然看剧没意思。以后应该带入进去,做做梦也挺好的。看个肥皂剧就别想着批判了。
想看普通人在原地打转的生活就还得看日剧。
很治愈系的剧,要30代左右的女性才有感触的剧吧,美好爱情事业成功只是人生赢家们的生活,普通人能找到一个生活的间隙喘口气都真的很不易了……现实又治愈,台词都好有共鸣,第一次get到波瑠,还是这样的角色适合她
这个剧最让人感动的是没有美化小提琴初学者的水平,听起来普通,其实国产剧大多数都做不到。虽然情节看起来松散却很轻松,最重要的是亲切感,好似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身边,产生“生活中有如此美妙的涟漪,真是太好了”那样的感觉。另外,第一次发现中川大志也可以如此可爱。
10(完结)看得让人很放松,偶然相遇的缘分却产生了深深的羁绊,还萌生了爱情想想就觉得好神奇,中川大志和波瑠真的太可爱了,壁咚和电梯吻超级心动,幸惠姐也超级八卦超级可爱,好想培养点兴趣这样人生也不会无聊了罢
波瑠在这部剧里可能是最最最自然的一次了!戴眼镜好——可——爱!全程北河阿姨同款心情,尤其是看另外两个谈恋爱(姨母笑)。中间是有点拖,有些部分台词反反复复写得累赘,但其实也是另一种真实,不是每个人在生活里都能讲出那么多精悍的小道理的,反复又琐碎,不断咀嚼又纠结,有时话说不好,说不对,说不出口,这才是人类日复一日的一天。
本季必追之一!看见波瑠我的所有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波瑠对我有种超级治愈的魔力。而且她在这剧里的表现十分自然,和中川大志,松下由树组一起居然还有种不错的化学反应。剧情轻松愉快,不狗血,不勾心,节奏也不慢,下饭必备日剧。
个人很喜欢。作为一个拉过小提琴的人,开头的一分钟就被深深吸引了。别觉得她们练琴三心二意,小时候拉琴也是这样,喜欢归喜欢,半小时练琴中有20分钟在喝水上厕所。到现在都快三十路了还有“把小提琴再捡起来吧”这样的想法的我,也很能理解那种把音乐当做落水时的稻草的感觉。另外波瑠演绎的角色很不错,或者说是有进步,很像身边认识的某个真实可爱的女生。感觉会按时追完的一部剧。
琴作心聲, 以樂會友最浪漫不過, 就算拉出殺雞之聲都浪漫......大名鼎鼎的福爾摩斯也拉小提琴.....波小姐長髮加眼鏡, 文青味太正.....
所谓人生啊,无论在怎样的年龄都是满脑门子官司。但人也会通过彼此互换烦恼而得以解脱,共进共退。似乎萧伯纳那句名言需要再添一句:你有一种焦虑,我有一种焦虑,彼此交换,我们谁都没有焦虑了。挺好的,虽然这几年日剧追得渐渐少了,但波瑠主演的剧却总能不知不觉地品完。可能她太有百姓生活的样子了,所以总是给我很强的代入感。烟火气也有,仙气也没差,闷声成女神!
Ep01弃。
看到了真善美
这部剧真是波瑠哭戏最多的剧。虽然都是一些看起来没有多严重的事情,但是很真实。生活就是这样啊,往往压倒自己的不是什么大波大浪,而是那些看似微小的情绪堆积,能流泪说明还有治愈的可能,如果哪一天连哭泣的能力都没有了,那要玩完的风险就急剧加大了。稀碎的日常,生活的压抑点表现的赤裸裸,又好笑,又感动,又心痛,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被治愈了,但那首g弦在心头真是挥之不去,就像主角说的,这首曲子像在准备一场复仇,被生活折磨的暂时爬不起来的人们,将各种复杂情绪凝聚在一起,转化成无需名状的悲伤,暗淡的释放着释放着,最终慢慢挣扎着站起来的情形。正如生活中的我们,都在快乐又痛苦的在这不轻松也不天真的世界里勇敢的坚持着,坚强着。
福士苍汰和中川大志分别在周二和周五出现给观众考试。独生子女就没有这种爱上亲哥哥女友的危机了。。
“老姐不容易”系列
整体发挥还是意料之外的,有遗憾,但留念的成分还是更多,因此给个加成给5星(给4会比较中肯些)。要是它能再稍稍细腻些(指角色打磨)、再稍稍丰满些(指冲突),我甚至愿意给出比大饭店更高的评价。故事结构上乘、细腻流畅,从少有“人工感”的起承转合上看,应该发挥了安达大妈的平均水准,但由于故事底子很棒、主配角发挥令人开心,因此对我而言观感很好。波瑠的发挥令人想到gakki,如此的“波瑠味”,却又如同做自己一般自然妥帖,说实话正中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