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环球银幕》
《好戏登场》是美国女导演凯利·莱卡德和米歇尔·威廉姆斯的第四次合作。作为一个十分学院派的导演,莱卡德平日在纽约的巴德学院教书,“业余时间”才时不时执导电影。或许是因此,她的电影大多都十分小成本,片长较短,题材为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美国中低层人物的角色研究(character study)。她的代表作之一,由米歇尔·威廉姆斯主演的《温蒂和露西》,便时长仅80分钟,全片围绕着威廉姆斯饰演的流浪女子和她的狗露西展开,平淡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美国底层女子的悲欢。
莱卡德的前作,对于她而言“大制作”的年代西部片《第一头牛》在201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广受好评;新作《好戏登场》更是召回大明星威廉姆斯,第一次闯进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许多影迷都猜测这部作品将是莱卡德向美国主流影坛的进一步迈进,并且预测莱卡德或者威廉姆斯有希望在发行方A24的支持下进军奥斯卡。然而在戛纳首映后,观众才意识到《好戏登场》不仅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莱卡德作品,而且还是回归早期莱卡德的极简现实主义作品。
《好戏登场》描绘了一个雕塑系研究生利兹(威廉姆斯饰)的日常生活。利兹因为忙着一个即将来临的作品展而焦头烂额。于此同时,她家的热水管坏了好几周而她的房东兼同学兼表面好友乔(周洪饰)却忙着自己的作品展而不上心给她修水管。更要命的是,她还要邀请自己合不来的离婚爸妈和她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游手好闲弟弟。
如果这都不够让人手忙脚乱的话,利兹还有一个新添的麻烦——依乔之托照顾一只受伤的鸽子。讽刺的是,这只鸽子其实就是被利兹的宠物猫所抓伤,而利兹其实并不在乎它的死活只是处于面子想在乔面前显得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没有工作而还在上学,心醉于不赚钱的艺术行业却不断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才华,除了和爸爸与弟弟几乎不和男性接触(并且对于他俩的态度也不算友好),身边只有一只猫,一只被塞进手里的受伤鸽子,和一个不位算不算朋友的同学兼房东。咋一看,这似乎是一个性转版的伍迪艾伦或者洪尚秀主角,充满了艺术家对于自己不尽人意生活的自我投射与自嘲。但莱卡德比这两位导演都要贴近生活,所以《好戏登场》虽然有很多令人会心一笑的小幽默——利兹不断向乔提起修热水但不断被各种理由搪塞直至耐心耗尽的过程让所有租过房的人都能感同身受,而两人还是同专业同学的身份则让她们间的对话更加微妙和尴尬——莱卡德绝不会故意去嘲讽她镜头下的角色,或是为了喜剧效果夸张他们的行为。莱卡德所捕捉的是一种流动而粘稠的生活状态: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处理不完的烦心事,烦厌却要需要一个人的复杂感受...
当然,莱卡德的电影也不全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在结尾,她还是提供了一个情感的释放:利兹的鸽子在她的展览上被小孩子放了出来,眼看着就要搅乱整个展览,却被她不靠谱的弟弟抓住,放飞到了空中自由翱翔,一去不回。
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场景,但在莱卡德的镜头下却显得诗意盎然:或许很多时候,你所以为受伤而需要照顾的鸟儿,其实早就可以展翅高飞。而我们说不定也可以偶尔从紧绷而繁杂的生活状态中松弛下来,享受下人生中的小确幸。
在结尾,莱卡德的镜头终于离开利兹的脸和她狭小紧促的生活空间,而是拍摄起了美丽而惬意的夕阳。利兹和乔走在林子里,日常闲聊着。利兹的生活也许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改变,但她至少在享受着生活的这一瞬间。
B+. 像极了前几天在戛纳赶论文的我。生活哪有什么“好戏”,只有频频抓狂,淡淡无奈,哭笑不得后仍要硬着头皮的“到场”。2022.5.27 Lumière
看了十分钟才发现是米歇尔威廉姆斯。Q&A导演来了。犹记得上一次她来是《第一头牛》Q&A,米歇尔威廉姆斯作为moderator一直打趣导演没给她角色,这不这次就是主演了。电影很闷,没啥意思。
在艺术世界边缘的、艺术教育里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至少是没成名、没发财的芸芸众当代艺术职人们,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拿着微薄收入在机构里做些行政工作或教课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下班才能做作品,但总受到生活琐碎的打扰,其中包括自家的猫和其他处境相似却总略有不同的艺术朋友;准备自己的小展览,还需要不断地去同僚们的小展览上「露个脸」,但通常也就是尬聊—— Showing Up 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戏登场」,只不过是「露个脸」这么频繁又无聊却总是被美化为对艺术家的事业至关重要的日常行为罢了。身边很多朋友都差不多是这样,也许缺少Lizzie的特权,但艺术作为一份工作带给大家的(无)意义感被本片很真实细腻地捕捉到了。能既不赋魅也不藐视当代艺术、只是呈现以当代艺术为生(亦为生活)的人的存在状态,这样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吧。
Not a lesbian movie but everyone is a lesbian
巴德学院老师实打实,美院老师才拍得出来,那些讽刺和幽默太精准了,以及艺术专业学生间的关系,连对自然与动物的态度的努力都那么有潜在的竞争性真是太准了。artist community的竞争啊,在白左环境下步步惊心 hh
习惯了改编剧本那种动不动抓狂焦虑崩溃的创作经历,这种淡淡的情绪,其实是创作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
排片太不友好了,最后一天真的精力不济。是值得大银幕重看细看的作品。莱卡特的慢并不是为了考验观众,而是生活本身无论甜蜜或苦涩都像这样不肯快速前进;静水之下才有微澜,而微澜便足以让一个和孤独抵抗的女人焦虑失常,因为她还不确定,艺术究竟是不是她的盟友,会不会给她的挣扎和努力以奖赏。
# 75 Cannes 主竞赛# 心中影后已出!威廉姆斯将如此难以驾驭的一个复杂角色演活了,孤独,严肃,偏执,温情,夹杂着神经质却有着独特的审美和创造力,数度令人想起当初的影后角色伍尔夫,但却没有一丝绝望和悲伤
导演风格一如既往,平淡中灵动,习惯导演风格的人自然吃得消。她电影里的女演员总给人一种风轻云淡但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这次的小米和周洪也是一样。
3.5 #TheScreeningRoom
I’ve seen lots of boring films. This is just dull and not important at alllllllllllllllllllll.
你可以说在grad school里为了项目头疼烦躁,和房东passive aggressive撕逼,或者被扯入家里的一地鸡毛就是平凡的人生,但人生不会有折翼的鸽子展翅高飞——看了一整个电影的枯燥琐事如果只是为了结尾那点所谓诗意的小确幸也太没意思了
【B】第一次在电影宫看的世界首映😭介绍词说,这是她第一次入围主竞赛。看到莱卡特眼眶湿了。(主竞赛里很喜欢的一部,但在莱卡特序列里不太喜欢的一部。
75e第五部, 赶上了首映。在所有主竞赛电影沉重的主题中间,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小艺术家的创作压力与生活琐事,担心自己不够creative的却还要show up的普通生活。尽管只是一只鸽子,也会stressed out,但是一切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坏。(个人还是挺喜欢,不觉得沉闷,反正观众笑的挺开心的
真的好多拿三日证的人,不懂电影,不知道导演是谁,连欧洲三大都要朋友科普的华人(大陆口音)是怎么有勇气和动力来的戛纳。有高级证的就买票给低级证没票的人。都三大电影节的水平了还屏摄的人(女生居多)比比皆是。
#NYFF60# 本来很期待雷查德,可是怎么就是一部没有感受也没有深情的白水片呢?还有这个custom designer真的敷衍,两个女生穿的衣服和做的作品都是割裂的,第一幕直接黑白两双洞洞鞋真难看…
确实是无害的电影,但也毫无建树,因为本质是个不会有结果的自恋怪圈。从一开始就陷入艺术家身份和生活焦虑的二元论中,因此电影就像被一再淘洗烘干的衣服一样一面缩水一面变薄,艺术工作成了固执又空洞的身份内容,而生活也成了干瘪又尴尬的恐惧来源。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没有睡着。-0.5
睡醒了还能接上
- 莱卡特试图交织庸常现实与艺术创作的冲突,但电影似乎未能在二者的纠缠中提炼出属于这种贫穷的形式,换言之,艺术品在这里或供人small talk,或反射家长里短,但总是不被真正看到,即便莱卡特对此有讽刺之意,人物和影像只能在松散中艰难度过日子。
#Cannes 75# 大概是本届最大踩雷,节奏一平到底,运镜缺乏变化,人物单薄呆板。忍受了两个小时美国人的simple English后实在忍不下去。跟其他主竞赛入围电影比,简直无病呻吟和无趣到可笑,凭什么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