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 Katz 是一名作家,日渐江郎才尽,因为他的不善表达,妻子离开了他投奔了姐妹。他也很少接电话。狗舍送给了他一条牧羊犬,因为狗狗长期被谩骂训练不足。尽管自己经历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但是Jon还是决定收养狗狗,并且还租了一个破旧农舍,供狗狗有足够的空间活动。当地的杂工给Jon介绍了一个可以帮他训练狗狗的女人。虽很不情愿,但是Jon还是想试一试。究竟是狗狗的问题,还是主人的问题呢
恩,想到第一次见到盼盼,流浪的他被妈妈抱回来,刚洗完澡,裹在围巾里面害怕得发抖。我蹲在他旁边,一直看着他,我说别害怕,别害怕,我们都爱你。一直看着他一直看着他,直到他也看着我,不再发抖,凑到我脸边上舔我。傻乎乎的。
恩,有次跟盼盼吵架。他夜不归宿。我很生气。真的吵架,只是他没有说话。我说我能给你的就这些,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要回来。然后我开始哭,蹲在地上哭。他趴在地上舔我的脚。以后不管多晚,都会回来了。
Jon一次一次的与Devon做着“呼唤”的练习时,Jon不仅是帮助Devon与自己确定了那份不仅是“条件反射”的联系,Devon开始找到了边境牧羊犬的本能,老Jon一声声的平静了自己的心,找到了自己。
似乎养狗就是这个目的,常常人们会发现从狗的行为性格就能了解狗主人的状态,Jon在自己焦头烂额毫无思路的情况下,还是接受了那种曾经受虐过的Devon,内心也是希望借由训练它来重新唤醒自己吧。
Jon原本应该也是内心强大的人,不然也不会一直领养受伤的狗狗回来驯养,两只拉布拉多仿佛是他无声的知己老友,想必这之间的相处Jon费了相当的心思,拉布拉多跟好动不输边境牧羊犬哦。虽然有新的Devon进家门,两只拉布拉多也没有争宠,静静呆在Jon身边看着两个之间的互动。
Jon决定去乡下租间农场,为了Devon有更合适的空间,也是为了能让自我能有个缓冲的地方,Jon以为找个够大够封闭的地方,就能让失去的自我重新回来。然而就像那位老妇人说的那样,问题不是狗,而是出在你身上,你们都是失去自我。唯有放开了,让自我放松出来,才能找到原本的自己。
那些Jon家周围那些“热心”的邻居,是另一种驯养狗的类型,他们只是让狗狗成为狗主人想要的那种狗狗,而不关心狗狗的本性或者说自我。在自我迷失或者正在寻找自我的时候,这样的“热情”人士也特别多,他们用你难以抵抗的温情将自己的价值观默默洗脑植入进你的自我,代替你的自我,然后让你变成跟他们一样的人。应当是Jon很唾弃的类型,虽然她们都很热情。
Jon演得不错,不是很刻意,那种迷失又封闭又在不断寻求突破的状态把握的到位,自然流露。
边境和拉布拉多的眼睛,都好像会说话,真是很想养一只。
向往那种乡下农场的生活,那种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关怀,全身心的放松,不管对狗狗,对人都很好吧。
国外的作家仿佛很好混,养只狗,然后写写狗与自己的经历,就能成就畅销书了,上大屏幕得也不少,这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可惜国内出现得不多。
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极其深刻,虽然这只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电视电影,总长度也就75分钟左右,但我最近反复给我6岁的女儿讲解其中的桥段,即便今年距离我看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了9年的时间。
我为什么会如此注意这部电影?我老公给出了经典答案:因为这是我在我姥姥家安装了机顶盒后,在姥姥家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初夏,主卧北边的西墙电视柜,第一次家里买了液晶电视,我坐在对面的老式沙发上,趁着晚饭后83岁的姥爷和79岁的姥姥去公园散步,我百无聊赖,想练练英语听力,打开了机顶盒里英语电影频道。
9年后的现在,姥爷和姥姥在几年前分别在88岁和87岁的时候去世,他们住的老房子被卖掉,我也有了孩子,时间的车轮仍在不停转动。
我和男主很像,表面上一心为了事业和家庭,但内里有些烦躁不安的一面。正如与狗儿相处,不是给他花了大价钱买了多么好吃又健康的食物,不是刷牙亲力亲为,甚至也不是无时不刻的陪伴,而是你真的用心“倾听”他的苦楚,用眼神给他安全感。陪伴固然重要,耐着性子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时间不长,也好过满嘴抱怨与不耐烦的行为。
狗是有灵性的动物,他知道男主在爱护着他,否则也不会在野性未训时就露出肚皮主动让费尽心机的男主rua他。他心里都懂,只是害怕再次失去。
我有时很庆幸,自己在30大几的年龄才经历了至亲的离世,觉得自己没在不成熟时就经历这么可怕的事;有时又觉得遗憾,因为自己确实因此成熟得太晚了,我从小就对死亡有一种悲伤的恐惧心理,就像片中Stanley被安乐的时候,以前的我是无论如何不接受这种方式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心理作祟。而现在,我终于意识到,死亡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死亡时必经的那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
Stanley的离去,也提醒着我,有一天,Devon,甚至我自己,都会离去。其实,真正离去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绵延不绝的牵挂与留给亲人的悲伤。
姥姥姥爷经常会来我梦里,虽然,有的时候,他们对我也并不像外人看到的那么呵护。但这就是人与动物间最大的共同点,我们都愿意看到别人对我们好的那一面,只要好的那一面没有消失,坏的,就让它随风去吧。
狗的一生很短暂,人的一辈子也不长。
愿我们都能记住温情的一面。
数算下时光的流逝,差不多有十年了,我的小狗离我而去,让我孤独地承受了十年思念。你还在的话,这篇影评就是为你写,写给你看的。看到多动症的戴文,不知不觉,还是觉得你像斯坦利和朱丽斯这对狗夫妇一样安静可爱。我不知你在哪里,但我知道你永远不会被我忘掉。我也想像约翰一样,或者是马文(《尽善尽美》里的男主角),在我写作的时候,你在我身旁。怀念小时候昏暗的木棚灯光下,你就在我的桌子底下趴在我的脚边玩皮球。
我知道即使我流过多少眼泪,都不可能将你变回到我身边。但我要说,你从来没有因我的长相或者我的清贫而看低和论断我,也没有因为没有狗粮而就是单一的食物而讨厌我。我感谢你曾经与我走过一阵人生低潮,患难没有打击我们的友谊,我更多的是对你有亏欠。
圣诞节是温馨的节日,我们虽然分隔,不知彼此。但我依然在每一年,每一月,每时每刻都惦记你,这就是我所能尽到的最大的义务。
回到电影上来,情感很开放,没有约束,自由自在,小雅怡人。斗胆拿电影版的《马利与我》来比较,《狗年》更快地带动我进入戏内。《马利与我》还是小说版的要优秀。
顺便说说,“克莱尔”(《六尺之下》的费雪的女儿)长大了,虽然不是主角,可看上去,让人更亲近了。
一个工作和生活都陷于困境的作家通过与一只通过有障碍的狗狗相处,人与狗都寻找到自我的个人成长影片。杰夫·布里吉斯塑造此类边缘人物应该是得心应手,而且本片几乎是独角戏,过足戏瘾哦~~
HBO
边牧~
看上去哲理深深,其实也不过只是一场梦呓。
治愈系~
这只边牧好吃不
边牧
要不是边牧,我给零星。
地域恶犬的驯服之路
要不是戴文和赛勒长得像我就打2星了
谁跟我一样觉得只有拍了半本的感觉!!!!
3颗星都给里面的边牧小盆友!
You are an angry son of the bitch
A dog year是一部给走过或正在人生低潮的人看的电影. 有时候人生的低潮并不是彻底的失败, 而是找不到生活的目标, 或者没有动力去追求目标. 训狗阿姨告诉Jon: 卸下对生活的愤怒, 一步一步的重拾生活, 开始总是最困难
很诚恳的寻找心灵旅程
据说狗狗里智商最高的就是边牧
love me, love my dog.
非常一般啊!!白瞎了那狗狗
叙事流畅,但是怎么感觉只看了半部?突然就结束了……10/12/11 DVD-Rip
太不温不火了 不对我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