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始于猜忌,毁于猜忌。如果不是当年箫睿鉴怀疑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也不会失去他最爱的孩子。他爱的人,因为无法接受他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而怨恨他,怪罪他,为了所谓的江山,竟不惜手刃手足。他的不纯洁,不干净,让最爱他的女人失去活着的信仰。她的爱人,应当是坚毅的,勇敢的,正直的,干净的,纯良的,像萧定权一样,即使身负荆棘,依然一往无前,依然不忘初心。
萧定权,陆文昔。感谢罗晋李一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两位演员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用心细致,所有的小动作小表情,每一个抬眼,每一滴泪,都满含他们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以及完整表达。当萧定权再次肯定,她,就是陆文昔的时候,他满心满眼的欢喜,又满心满眼的心疼。他仔细地,一点一点的,看着她,想看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仿佛一眼没看住,她就又会从他眼前离开。她说她怨恨的一直都是自己,因为自己对殿下的贪恋,害死了父兄,更害死了恩师,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躲过这一劫,也还会有下一次的诬陷,再一次的迫害。其实文昔更加怨恨自己的,是以为自己的贪恋的那个善良纯洁坚毅勇敢的人,退缩了,懦弱了,不能在她需要时给予庇护。他让她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猜忌,试探,他的谋划里,竟是用她冒险,拿她博弈。她害怕自己爱的人会迷失本心,于是在浴池告诫他,用自己的生命将他从深渊的悬崖边拉回来。她爱透了这个男人,她还是贪恋这个男人,她希望他的心里,依然是净土。这才是这部剧想表达的大爱啊,这是一部用心至极的作品啊。已经很久没有作品让我这样感同身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有所指,都得到了呼应。比如屏风,比如浴池边文昔再次挽起自己的袖子,比如大家公认的相认现场,大相国寺;比如她是我的人这句始终贯穿在他们之间的台词;比如定权首次向父亲隔门剖白以及最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表白。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前后呼应,都在讲述一个因果。最后别云间用许昌平来做旁白,也是很好的设计,许昌平作为曾经最心黑的人,抱着毁掉一切的信念活下来的人,也为太子的正义而感,放下心里的怨恨,可见萧定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角色。他聪明果敢,是为江山,为社稷,为黎明百姓,为天下苍生。我必须在这里再夸一下罗晋,他确实哭的很多,但萧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柔软的人。他所受恩师的教导,是兄友弟恭,是母慈子孝,是太平盛世,是安居乐业。他不爱争斗,即使他幼年丧母,饱受父亲冷落,他还是乐观以对,他还是抱着希望,他和父亲,可以不止是君臣,而是真正的父子。所以他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为了陷害自己而做出那些不堪的事情,他才更加心痛。卢世瑜教成了这个孩子,他将国之储君,教导成了一个堪负天下之重任的君王。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睿智沉着却心怀善意的君。但这条道路太坎坷了,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其实,太子最终选择的死亡,是对这天下太平的成全。他明白,一切始于他父亲的猜疑,只有他消失,才是真正的结束。他疲了,累了,他不再抱有期望了,他以为,他永远换不来父亲的真心,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其实已经放下了一切。
是箫睿鉴晚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孩子还会像从前的每一次一样,饱含期望与纯真地看向他,叫他爹爹。此时的帝王,却在他最爱的儿子的血泊中,体会到什么叫孤独。而那颗即使头破血流也将心怀天下的星星,终是陨落了。他得到了他要的昌平盛世,却再也换不来天伦之乐。一切都是箫睿鉴的心魔,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法接受自己为权,对手足兄弟兵刃相向,更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也为此要离自己而去。所以他宠爱另一个女人,宠爱他与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想用她,换她吃醋嫉妒,换她回到自己身边,换他们二人回到从前。可惜他一步错,步步错,他甚至找借口去怀疑,自己的女人和被他害死的哥哥有着见不得人的关系,于是他越走越远,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没有做错,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是他们对不起他,他是君,他不能承认自己错了。他在看到渐渐长大萧定权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更加慌乱,他害怕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孩子,会做出和他当年一样的举动,他怕历史的重复,他怕权力的更迭,他更怕,输。所以他一次一次试探这个孩子,终于在不断的怀疑中,确定了这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个不会像他一样大逆不道的孩子,这是他和他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着一切的美好,他终于决定做一个父亲了,而定权却没能等到。定权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在发现原来母亲是为了保护那个遗腹子的时候,放下了心防。就算知道定权的谋划,他的手段,也决定相信他,因为他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 ,他想要相信,这个孩子,也是那样善良的。但顾思林的死,让他的君王忧火再次燃烧了起来。他必须留一个后手,因为这个孩子,失去了太多,他以为他会因此恨他,因此反他。箫睿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直到定权的死亡,他才明白,家国天下,是这个孩子心中的大爱,萧定权,是为天下而作为,而非权。所以啊,萧定权只能死,他认为这个满心忧虑满心猜疑的君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大概萧定权也不明白,父亲心里,也有那一块柔软的地方。他们父子太像,却又太不了解对方,总是以己度人。其实这个结局,不仅是萧定权的悲歌,也是箫睿鉴的悲剧,他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黄志忠老师太优秀了,实名夸赞,好演员对于好的作品真的是太重要了。
这部剧,太好了,好的让我不知道再怎么夸了。导演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精妙。文昔和定权的最后一面,最后定权背过身去,却没有松开文昔的手,他多舍不得她呀。他可以赴死,却唯一不愿与她分离。文昔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手从他手中抽离,也是满满的不舍,她将再也不能触碰到这个男人了,这个她为之付出了一切的男人。但她懂他,她也尊重他的选择,终有一天,她也将随他而去。届时他们也会像初识时的双鹤一样,遨游山水之间,俯瞰这盛世。这大概是爱情最勇敢的样子了。
非常喜欢主创所想要表达的大爱,用两代君王悲歌,换一首清平乐。世间险恶,为追逐理想,切勿忘初心。
不看别云间,不能深刻体会鹤唳华亭的立意。
看了别云间,意难平更甚,余味不绝……
“鹤唳华亭很聪明”,内核外,用剧情包裹着一层一层的亲情和爱情;而且这种情,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变的极致、浓烈。极致到让人费解,浓烈到万箭穿心。
黄志忠在采访时也说“我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萧定权最后的自杀,除了以死亡卫道,不受辱,全自己的精神洁癖之外,就没有一点是报复父亲,让他终生遗憾的意思?
就像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极致情节;或者,“牛虻”中亚瑟对生父“红衣大主教”蒙泰尼里恨之深里藏着,爱至深,甚至超过对女主角“琼玛”的爱情。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容易对父母伦理,情感冲突,共情。而且这种情感还高于生活,各种羁绊,复杂而难以纯粹。所以,念念不忘。
常常的带入是,如果我是萧定权,如果我是皇帝,我该如何处理?作者巧妙!也请放过自己,因为大抵上,生活中的亲情,没有那么多的掣肘,那么多关乎利益,影响生死的抉择,没有那么多桎梏让你藏起你的真心。感恩。
如果说,去掉层层精彩的表皮,还试图探究内核的话。那么箫定权的终极纠结,就是“术”与“道“的问题。如果,最终达到的正义,需要通过践踏正义来实现,那么你会用“术”去实现“道”么?你实现的“道”,还是你最初的“道”么?
有一种解法是,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霹雳的手段。但是事到临头中,是远没有那么简单的。
比如最后顾逢恩要杀李明安,箫定权以剑自刎相阻,这是让顾逢恩悬崖勒马的最后一个筹码。此时,旁边的军士以手,血肉相拦。此时的萧定权是应该挥剑去掉这个阻拦,还是就范?
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可能没有两全法,没有利益端水大师。
就像萧定权,也有使用诛心无间道,搬倒五皇子,虽然开始是别人替他的选择,但后续他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像罗晋的另一部《归去来》,书澈从开始让箫清代驾背锅,到后来涉及到父亲的贪腐。我们看到的是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纠结会权衡,小怯而大勇的人。
这部剧至少还有一个现实意义。无论何年何月,战争都是对人民的巨大伤害。最近的《蓝色防线》活生生的让人看到炮弹无眼,受伤后疼了一天的维和战士,无力回天,真切,摧心肝。
但是,某一天为了根本的利益,以战止战又是另一种“术”,或者“道”?!这是对深层价值观的叩问。
小顾自刎的城墙戏我爆哭
我觉得其实太子是对的,逢恩错了。如果太子是那个明君,我也会支持逢恩造反,但很明显太子不适合当皇上的,他当上皇上绝对不会比萧睿鉴做得好。而且逢恩的性格也不适合做个辅佐之臣,他天生对君主没有敬畏之心,他对萧睿鉴没有,对萧定权也没有。就算这次萧定权和他一起谋反,当上了皇帝,最终他们两个注定还是会反目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忍受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臣子,何况这个臣子还手握重兵。 说起来,这两个人要是互换身份倒是适合得很,顾逢恩杀伐果断、处事圆滑又不失良善仁心,很有适合当一个明君的潜质,萧定权心系百姓、忠直谏言,心中又有很强的尊君思想,完全可以当一名辅佐忠臣 另外分析一下顾逢恩为什么要这个时候起事: 1.皇上要顾逢恩送顾思林的灵柩回京,这个已经是明示了,就是要释顾家兵权,回京就再也不用回边关了,甚至回京之后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2.只要顾家顾逢恩还在,皇上就不会打消废太子的念头,但一旦兵权被释,太子被废,就基本没有再起复的可能了。所以说这个时候是太子党唯一的、最后的、而且胜算很大的机会。 3.顾思林的死表面上是赵王的人扮流寇杀的,但是逢恩说顾思林身边的天长卫(皇上亲卫)皆毫发无损,也就是那些流寇实际上根本不致死,是天长卫刻意不救顾思林(或者甚至顺势杀了顾思林)。是皇上和赵王一起害死顾思林的,所以顾逢恩才会说皇上不配顾家为他效忠,顾家和皇上有着血海深仇,萧定权虽然留着顾家一半的血,被顾家人宠爱着长大,被皇上pua,但他到底是萧家人,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 4.顾逢恩知不知道太子不会和他共事?他是知道的,正常情况下太子不会和他共事,不然的话他早就和太子沟通密谋了。但是现在有一个唯一的、最后的、胜算很大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选择孤注一掷豪赌一把,他先斩后奏斩断后路,他赌的是太子在乎顾家满门的名声和性命,他赌的是太子有信心当一个比他爹更好的明君,可惜他赌输了,就是这样。 事实上顾逢恩和太子的选择对错只取决于萧睿鉴和萧定权谁才是更好更适合的皇上,原著里那个“无将无相,无妻无子,千秋万代,独上天宫”的皇上显然更像是个昏君,所以原著我支持顾逢恩,剧里我觉得萧睿鉴比萧定权强,所以剧里我支持太子。
我是这样理解剧中人物的,所以我说全员以身殉道,毕竟主要角色都死的差不多了。
萧定权心中的道是海晏河清,是君子有所不为,所以对齐王,他只是应对,不主动出手。所以顾逢恩胁迫他清君侧的时候,他宁死也不掀起兵乱。君子坦荡荡,萧定权做太子真的高风亮节。
顾逢恩心中的道是辅佐明君,他想过做文臣辅佐太子,因朝中混乱被切断仕途,后来凭军功封侯想为太子肃清边境,却看见自己父亲战胜后死在树下,最终走上谋反的道路,结果太子自己废了自己,最后只能在城墙上自刎。
萧睿鉴心中的道是为后代君王集权于一身,为了制衡住顾家,先后扶植齐王赵王制衡东宫势力,跟太子父子之间却常只论君臣,最后成功定权做好了陛下,搞死了定权失去了儿子……
大家都好惨,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付出各种代价。
可待,删减的12集来了,许昌平回来了。这个《鹤唳华亭》模糊不清的堂兄,清晰的回到了《别云间》。前废太子的遗腹子先是报仇再是报恩,兄弟二人冰释前嫌,把酒言欢。信任的感觉,共同的志向,给悲剧色彩的浓重的太子,带来一丝温暖。廷试案,当太子在城楼上一袭红衣,抛出玉鱼(代表天子权威),极力保护赴考学子的时候,堂兄是感动的,心动的。太子身居庙堂,心怀天下,属意苍生。和出身江湖的自己是有着相同的道,忧黎民之忧,苦百姓之苦。贤臣择主,更何况母亲灵台清明时,告知太子虽然是仇人之子,更是恩人(先皇后)之子,要报恩。对于萧定权来说,这位许翰林,有才华,有谋略,是齐王?是父王?不知道是谁派来监督自己的,一直到童谣案。许昌平找到真相,剥开亲情的外衣,把真相血淋淋的展现出来。太子才知道舅舅对自己爱是真爱,利用也是真利用,谋反的心和准备也是一直有的。这个真相不会是皇帝让他找的,他是可以信任的。为了破解五王的阴谋,许昌平以身饲虎做诱饵,逼迫五王出手,阴谋败露。做这一切,都是瞒着太子,因为他知道太子不愿用术,想要堂堂正正打败小人。
太子的表哥,顾逢恩,在长洲的三年,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了。战争的磨练,父亲的惨死,当太子到达长洲,他终于起兵谋反了。目的自然是好的,为了太子能登基,开创一个理想国,天下太平,文化昌荣,老有养,幼有持,君王检,臣子恭。可是太子不要,不能为了皇位,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骨,是太子眼里的民,是人。太子和表哥选了不同的道,再也不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了。
两个哥哥,对太子都是有情有义的,堂哥以身饲虎,拿自己做诱饵,为太子扫清障碍,全太子的天真。表哥想用枯骨为太子铺路,让他踩着血迹走上皇位。有了皇权,开创太平盛世理想国。太子不要成王败寇,不要堂哥拿生命助他为王,不要表哥拿将士和百姓的生命助他为王。太子的自杀,是最好的解脱。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和山水间。
。
写此贴之前,也是看了某贴对于太子道的申斥,在回复他的帖子中,所悟得的一些感想。剧中形容太子,小怯而大勇,为道而死,为理想献身。
那何为道?私以为,太子的道,应是天下万民。道的终点是民,而术的终点是君。当太子与逢恩在城楼抉择,你要当君,只能造反,这是术。正如陛下与武德侯当年一样,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那让太子去二选一的人是谁,是顾逢恩,他想帮太子,他却不懂太子。倘若顾逢恩懂太子,没有造反,等太子上位,也许那美如画的江山,他们能够看到。倘若顾逢恩真的逼迫太子谋反,且最后登上大位,那真的能如各位看官口中所说,先造反,民不聊生后,再实现万世清平?也许有,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但漫漫历史长河,又有几个朱棣、李世民。况且太子与他们所面对的不同,太子面对的是外戚专权的风险,是军队干政,那到底是党指挥抢,还是抢指挥党?你顾逢恩今天用披上道外衣的术来助我得天位,明日呢?兄弟手足,但有些事是不能为,术不能以道之名践道,否则必将堕入术的深渊。
术为道所用,道是术的终点。在下有些愚见,在现代,所谓术就是军事力量,美帝正是靠术而非道,多少南美、中东人民深受其害。术能防人而不能驭人,我泱泱中华也有术,但我们有我们的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假设未来,有人提议我中华以“正义”之名入侵他国,先用术打开其国门,再用道辅以人心。但是术为道先,道为术用,又怎么抚人心,道在哪?早在1931年,就有了那所谓“大东亚共荣”的说辞和勾当,真是可笑至极。是道是术,诸公心中自有明镜吧!
说完道,那何为勇?太子的死,让我想到了六个人,其中有位姓谭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戊戌六君子的死,是勇,萧定权皇太子,亦是。
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剧。其他也没啥可说的,这就是当今国内古装片的最高水准。这短短12集堪比鹤唳华亭的后半段,高潮不断,节奏剧情紧凑,青年演员和老戏骨们都发挥的十分出色。李一桐的陆文昔已经是我心中的白月光了。
这。才是我想要的鹤!回首之顾,珠玉之宝。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点灯,所愿,完美还原小说遐想。哭了。
是我所期待的「别云间」,在这锦绣地狱中,萧定权最终守住了他的道,为了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甘愿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自废储。他,一个青春且干净的人,卒于二五。我坚信,双鹤已得解脱,遨游在山野之间。2020.09.26 「鹤唳华亭」完结。
鹤的导游和剧组是真性情真情怀了😭😭😭😭
我不管!鹤唳华亭的售后满分!可待。值得待。
只能算勉强及格,各方面都差鹤唳华亭正片还几个档次,当初没放出来是对的
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
番外比正文好看系列。上一代的自私与猜忌,却给光明磊落敢爱敢恨的下一代带来了悲剧,萧定权送走顾逢恩,陆文昔送走萧定权,许昌平送走所有人,带着大家年轻一代的期盼欣赏河清海晏。下一代的晚辈,用生命来弥补规劝上一辈偏离的航向,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道,但终究令人唏嘘又无奈,热血又荡气回肠。
我真的是没见过这么作的剧,怎么作怎么来,不矫情会死嘛?!本来之前那60集,只要给糖下一秒必然玻璃渣,所有人都不好好说话,每句话都无数次停顿,一度我觉得如果当个韩剧看,最后的最后勉强给了个开放的结局,还能接受。可是,请问这十二集算啥?别人家彩蛋番外都是给发糖,这是嫌虐的不够直接给刀子是嘛?!把所有人都作死了然后来个自杀?我报复你的方式就是弄死我自己让你后悔和心疼?编剧脑子进水了?不作死会死嘛?折腾了七十多集,请问图什么呢?真的是不能忍了。。。。。。。什么鬼!
唯有悲剧,才是永恒之美,圆满。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
这个番外我感觉更无张力 节奏太平 看完后我心中毫无波澜 正剧鹤唳华亭里听到顾思林死啦,看着男主的哭戏还有点感觉,而番外也做得真心太平淡,如果番外能做足悬疑感也行,可惜的是没有做好,悬疑感不足,剧情节奏感不够
太好看了,完全补全了正篇里原著的缺失部分,神还原原著
比正片好看多了
第一集的前情回顾做的太好了,番外的剧作感觉要比正剧更好一些,必须夸一夸,古装剧要都能做到这水准就好了,给五颗星鼓励一下
文昔最后见他那一眼,默许他留下金簪,知道与他最后一见。无悲无喜,因为她知是成全。于他,不死才是最大的折磨。她说她今后会告诉孩子,他的父亲是清洁的人。天下哀痛,唯独她坦然。约好来世相见,这便足够,不用更多。有时人眼观世太过浅薄,有人知你懂你,让你可以安心一死,多么难能可贵。
虽然剧情颇多遗憾,但我真的是爱惨了这剧的服化道和台词,满满的中国古典文艺范,以及镜头画面的唯美细腻
只落得 一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河清海宴 时和岁丰你愿的天下 终未能亲临那一片踉跄狼狈的雪勾起中学时读罢红楼的伤怀2018深秋 天盛长歌 权2019冬末 鹤唳华亭 君2020初秋 別云间 道🌫
“——可待吗?——努力中!”感谢杨文军!前情回顾的玉鱼、告庙、廷杖太太太良心了!!
感觉剪辑有问题啊,开头塞的满满的,想要表达的太多,于是乎牵扯太多,没有层层递进,所以看得很绕头又很无趣
1. 看了许多自称画面好看的电视剧,这部是最属实的之一。2. 以自刎来报复父亲可能是东方的“弑父”情节的形式,但这种表现形式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够“爽”,不过倒是完美呼应剧中的“道”。3. 结构也是精巧的,可以看到类似门外真心话门内无人听的呼应。 4. 不知道当时是不能过审/篇幅限制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结尾现在才放出,至少剧组的心血没有白费,还有很多像这样本可以很优秀但被剪成四不像的作品,希望也能以这种方式看到。5. 这个结局当时没有明确放出来也许是好事,现在的国产剧观众越来越不能接受不趋同的文艺作品,如果当时放出对于结局会有很多人质问为什么主角们会这样选择,从而冠上烂尾之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