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与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不在此。在我看来,高潮部分是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的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会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 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 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 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 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的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的改变。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的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和关心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的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的悲剧”。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其实力度是很有限的。为什么会这样?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类似这部影片所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昭和64年,公历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驾崩,改元平成。
14年来,当时发生的一桩绑架勒索案撕票案是一直是群马县前桥中央警察署绕不过的阴影。
幸田记录:
没有录到凶手声音
59:00 幸田因为 良心不安,写了报告到刑警部长家,历代刑事部长都命令要监视
幸田一树:半年后辞职
日吉浩一郎:绑匪找来电话的时候,因意外(设备故障?)未能录下绑匪声音,而被搜研科班长责备,此后14年在家闭门不出,为当时的意外状况自责无法摆脱,直至真凶被抓。
柿沼
高田警察署长 决定隐瞒
(59:46--1:00:00)万一那女孩出了什么事,都是你的错,都怪那家伙录音失误,当时绑匪的声音,只有雨宫听到,如果听到绑匪的声音,说不定能抓到绑匪
望月
赤间
二渡
雨宫
看完只能感叹,在时代的洪流下,普通人的一生就如沧海一粟。那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只能坚持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秉持住良知。翔子他爹花了一辈子,终于从山海般巨量的电话号码中上找到了那个声音,但他最终也没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放犯人的小女儿下了车,犯人伏法只是命运对他的一点点奖赏和怜悯。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昭和64年只有短短的七天,本该是战犯在牢里被关到死的裕仁天皇挂掉,这报道铺天盖地,将一个普通家庭的破裂的伤痛深深掩埋。翔子的家人,当初犯下关键性失误的警察,持有良知举报的警察幸田,他们的时间囿于这七天组成的“昭和64”,真相一天不大白就永远留在原地,不得解脱。
警方历时三届头目,花了14年时间持续掩藏当初失职的真相,甚至有一个警察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监视曾经举报失职真相的前同事,我认为这个警察真是全剧最惨的人,所以我给他找了一张图片放在下面,他叫柿沼。很难想象如果现实中真的有一个人花了14年时间去做这样的事,他的身上又发生过什么呢?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无奈?没有人会记得,被迫捆绑在“昭和64”的还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因为是正义的一方得到心理慰藉,又没有得到任何利益,甚至当初的犯错也和他毫无干系。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即使这样最后居然还没有完成任务,让举报警察给跑了。日语中有一个词叫“皮肉”,是“讽刺”的意思。蓝忘机 “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已经够惨了;这个警察还多一年,也只做了一件事,他的头发里也夹杂了不少银丝,不谈这14年时间的意义,只谈结果居然还失败了,真讽刺。
这是个沉重的电影,在这里抖机灵不合适。 男主三上演的很社会人,其实还是不错的,除了他每次哭戏我都要出戏。 有些评论说看的时候哭了好几次,那大概是我心硬如铁哭不出来吧。。。不仅哭不出来,看到二科长的戏份时我甚至笑的好大声,他好像是哪个中二漫画穿越过来的,弦太紧了的时候总要有个人松一松。记者虐他千万遍,他仍中二说随便。当他被蹂躏到抬下去的时候,仍然强撑着说我还能战斗,让我继续。如此柔弱又坚强,连一贯隐忍的三上都忍不住A了一把吼记者”你们别动他!”。一个有斗魂的合格背锅侠,我真的要一秒入粉了好吗! 这个演员叫柄本佑,查了一下居然是安藤樱的老公。2019年《你的鸟能唱歌》第92届电影旬报奖最佳男主角奖 。果然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一个悬案未必都有昭雪的一天,有的人放下了,有的人困住了。但如果破了能安多少人的心啊。这个世界上有恶魔,有吃人血馒头的人,也有真正的战士,一想到这里,就欣慰到要哭了。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让人振奋了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后半段哭成狗。相比前篇,后篇一层层揭开谜底的时候,真的太揪心了。这个世界的恶,总是善良的人被惩罚。
人物情绪,用太多低级的闪回镜头来表达;大咖云集,但表演太扁平,张力完全不够;案件高潮过早曝露,续写的缓解警民关系的结局是狗尾续貂。说实话,电影上下篇也就比五集剧版压缩了不到一个小时,真没有拍摄的必要,日剧光是片头就能秒杀之。
后半部分发力,精彩看点:1、年轻发言官对记者,即佐藤的救场;2、昭和64年失踪女孩父亲按照电话簿一遍遍试出真凶;3、善良警察导演的一场假绑架案;4、警室部长为了自保不顾真相,不顾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发言官好可爱。
从重现64案结束以后就变得很无聊了,后面30分钟左右有种硬凑加上去的感觉~
8.7/10
复仇戏码很刺激,谜底类似圣女的救济有种典型的日式执念。如果杀人的是我这种姓ZHU的十五年都找不到吧……#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接不到的电话,终于放下的树枝。延续了一下官僚压迫和城乡矛盾,但马上转到伦常破案复仇了。两次引蛇出洞政治不太正确啊,好惨好无奈,最后却也算解脱
最悲怆的推理,对于64绑架案的父亲来说。
瞎鸡巴改。
修改不反对,但现在这个结局确实有点别扭。原作通过三上的视角展示了<64>事件深不见底的“黑暗”,不仅是事件本身,从个人到团体,再到整个社会都被这股"黑暗"笼罩着。所以最后<64>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许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现在这个结局所展示出的三上个人英雄主义,正义感变得只剩违和感了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
后篇扳回一局。以父爱复仇父爱,毅力感人。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没看过横山秀夫的任何小说,但是从电影里却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两部电影四个小时下来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下的体制悲剧,正义人士的难以作为,警方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对的却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编电影让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siff连映,除了犯罪,更多涉及到警局的腐败,中年危机职场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关系。一切前面的铺垫在最后昭然若揭,全篇不是激昂的结束,而是life gose on....3.5
加戏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