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13岁女中学生,被黑社会绑架,沦为性奴……” 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可能很多人,会有“心痛”的感觉。 在《怨屋本铺2》,第2集的最后部分,三名13岁女中学生,被黑社会带走,并声称她们的未来就是性奴时,观众觉得很“痛快”!这个时候,什么花季少女、未成年、可怜、同情、法律、冤冤相报何时了……都消失了——只有让对方尝到同样的痛苦,才是秩序和正义! 一部电视剧给予的代入感,即可以使观众,有切肤之痛;如果被三名女中学生欺凌而自杀的女生,是自己关心的人…… 以此为契机,我们能够联想到两个问题。 ▣我们很容易被外界信息,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干扰,并可能产生误导 当我们看到:“三名13岁女中学生,被黑社会绑架,沦为性奴……”这条信息时,首先会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勾勒出13岁女中学生、黑社会,以及沦为性奴等,事件因素的大致形象。我们通常会有,从外部形象上,美化“女中学生”概念,以及丑化“黑社会”概念的倾向——虽然女中学生,不是个个美女;黑社会中,也有帅哥。 接着,我们会将美好或者丑陋的外部形象,延伸到对象的精神世界。并基于此,对信息进行解读。 我们对信息的解读流程,通常是: 外部信息→生活经验→外部形象→精神世界→善恶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没有核实的外部信息,以及概念化的生活经验,作为事实,得出了结论。这个解读和判断的过程,通常会瞬间完成,我们难以察觉其中的逻辑断层。 很多时候,我们不会理性地发掘一下,外部信息具体,且真实的情况。例如,女中学生是不是美女?她们的外部形象,能否同精神世界挂钩?为什么她们会被绑架……诸如此类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心痛一下就算了,缺乏深入了解的动机,毕竟事不关己——这条信息不过印证了,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一些看法而已。 实际上,如果我们得到完整的背景信息,可能会做出另外一种反应。例如,《怨屋本铺2》提供给我们的背景,观众会感觉到“痛快”! 当我们得到一条关于股票的消息时,也会基于自己的期望,为这条外部消息,提供一个自己主观认可的背景;而不是去确认信息的客观背景,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期望。 例如,当“砖家”说看好“发财股份”时,短线交易者会认为,砖家所说的是,近3、5天的市场;长线交易者会认为,砖家所说的是未来2两年的市场;每一个不同背景和期望的交易者,都会基于自己的主观期望,为这条不完整的信息,添加一个想当然的客观背景。 通常,对于自己无关紧要的信息,我们较难意识到,自己对信息产生的反馈,缺乏完整的背景。例如,以公德名世的政客们,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瓦茨拉夫·哈维尔、圣雄甘地、昂山素季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感受和评价,都是基于被取舍、加工了无数遍,自己却没有核实的信息。马丁·路德·金,无论是一个巡回演讲人权斗士,还是一个巡回嫖娼的滥交者,我们只会主观地取舍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真实、完整与否,通常会被无意,或者有意地忽略。 对自己重要的信息,我们的表现,不会比无关紧要的信息更好。例如,自己作为生活偶像的娱乐艺人,作为事业楷模的商业人物,作为道德标杆的宗教人物,涉及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事业理想,以及精神归宿,很多人关于他们的信息,仍然来自大众媒体。 很多时候,我们会基于自相矛盾的主观认知,去支持自己的判断。例如—— ●中国大陆地区的媒体,值得信赖吗?可能很多人会说:“媒体靠得住,那啥会上树!”想一想,自己有哪些认知、判断和决策,是基于自己没有核实的,媒体提供的信息。 ●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经纪公司的职业道德,值得信赖吗?可能很多人会说:“那帮人要靠得住,那啥也能爬上树!”那么,自己是基于什么理由,以“那帮人”提供的公开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呢? ●自己怎样评价,当代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忠贞现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自己的恋人或者配偶,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足以作为自己恋爱或者婚姻的信任基石? ▣在体验之下,任何理论层面的东西,都会被忽略 《怨屋本铺》中,每一个故事的结尾,观众都会有复仇的快感。同时,向大家推荐堺雅人的《不被原凉的搜查官》——讲述的是一位警察,法外制裁罪犯的故事。每一集的最后部分,堺雅人都会对罪犯说:“你没有明天了”,这个时候,观众同样会有压抑良久,一吐为快的感觉。 电视剧,通过虚构的手段,便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接近于真实的体验。如果,我们真实地经历过—— 为老不尊; 残疾人的诈骗; 小商贩占道经营,新买的车,被刮花; 农民工缺乏责任感的工作表现,及其带来的后果; 小学老师,因爹施教;大学教授,为女朋友彻夜补课; 自己关心的人,在苟延残喘;旁边的护理站中,谈笑风生…… 有过以上的经历,可能很难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或者“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同情,或者尊敬。理性的人,即使不会视砍刀为正义;自此,也不会将某一个社会群体,进行标签化的统一处理。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苑·政理》西汉·刘向 在我们的交易员课程中,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及交易系统的核心工具,较少同大家深入理论层面的内容,也不会展示他人成功的交易案例—— 我们鼓励大家,积累自己的交易体验。 如果我们缺乏自己的交易体验,单纯的理论,以及他人的交易表现,在交易实践中,就像交易者心理暗处的吸血鬼,一旦见光,顷刻灰飞烟灭。 自己通过交易实践,积累的体验,可能会同纯粹的理论难以完全契合。例如,股票市场中,口碑颇佳的200日均线,在交易实践中,可能会惨不忍睹;基于严谨的复利公式,计算出来的收益率“常识”,对专业交易者的业绩来说,完全不具备参考性。 缺乏交易实践的学者,通常将理论孤立地置于实践的对面;交易体验,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剥离二元对立,整合为一个系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交易系统。 ▣最后 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观众来说,《怨屋本铺》带来的体验,似乎不太符合我们的道德观念。私刑,对于个体层面来说,可能是正义的结果;不过,破坏了社会层面的规则。 个人的决策,通常会基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应当怎样处理,类似《怨屋本铺》带来的体验,同自己固有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呢? 结论可能见仁见智。堺雅人在《不被原凉的搜查官》中,选择了个体层面的正义;在《胜者即是正义》中,选择了社会层面的正义。 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应尽可能将自己的体验,建立在价值观的正期望之上——避免自己的人生充满矛盾,保持人生各个层面之间的一致性。 附:体验(图文版) http://www.douban.com/note/355429767/
好討厭啊一個故事分成兩集
任何人内衣都有黑暗,病态在黑暗的底部,紧闭的们被打开的瞬间,怨恨之火亦被燃起,人人心中皆有怨恨。
赞!
还不错。。。
————额看到现在还不错。。。。这对姐弟好cp~
后劲不足了……
虽然有的剧情有明显的硬伤,但是不失为一部好剧。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商业,片头、演员的服饰,怨屋本身的假发也更逼真,但是没有了第一部那种阴郁的感觉。还有第二部换了情报屋太可惜了!TAT对于怨屋本身的故事这条主线也基本没怎么提,大概准备拍第三部吧。
虽然没有漫画好看,但是比起这季的其他剧集,好看了不少
大爱~无敌经典~
怨恨无时不在。
这种死亡滴气息~~~~
精华的最后一集啊..........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我要看第三季
除了第一部经典,后来的都是鸡肋
第二部总算是分清了实质性抹杀和社会性抹杀的定义。
节奏不如第一部
绝对重口味了,但是。。看完好爽有没有。。
比起第一部来,二有些拖沓,但质量绝对强过太多的日剧。只能说这种暗黑剧看起来确实很有感觉。
怨屋大人,你好帅!
再拍3都要看
还是第一部好。。为了女神给4颗星= =!还我的修,女神镜头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