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金基德的狂粉,但还是对他这种特立独行的导演心存尊敬,于是赶在新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跑来看。然而大学路首日的排片却只有可怜的三场,三场,想想小姐和哭声上映的时候是什么排片量,而且我看的这场连三分之一的上座率都没有,问过身边爱看电影的韩国朋友,他也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虽然我最爱的是朴导,但也并不觉得金基德和朴赞郁之间差了这么远。
一个在国外获奖无数的导演在韩国电影界像个圈外人,观众也都觉得他是个怪老头,指责他太犀利露骨却又读不懂看不透。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电影里台词少,大段的镜头写意,露骨的情色场面,发指的暴力美学,难以接受的乱伦关系吗?也是,也不是,总觉得这是表象,内核还是因为他电影里传达的思想内容,不是主流的东方文化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只顾自己的文艺,不考虑大众的商业性,各种恣意的天马行空,管你们别人看不看得懂。实话说我就是欣赏不来他电影的那类人,但我还是充满了尊敬,一个怪老头想用自己的方式打造自己的风格。
于是我依然抱着这样的期待来看그물,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把我带了进去,然后边看边开始胡思乱想,有不少触动我的点,却没有一拳揍醒我的痛感,金基德放弃了他的极致暴力惨烈,放弃了天马行空,在认真安静的讲一个故事,一个像他又不像他的故事。于是有几个地方觉得生硬了,刻意了,可能是因为他还不适应这种叙事吧,快结尾的时候一系列对比让我嗅到了味道,然后又在结尾真正到来的时候稍显突兀又不出意料地戛然而止,于是结尾字幕打出来的时候有种虚无感,不过瘾,看了一眼身旁刚才呼呼大睡的大叔揉着惺忪睡眼,我拿起衣服第一个离开了座位。
不是说电影不好,很值得一看,但总觉得不像我印象中的金基德,总觉得他多多少少做了点儿妥协,或者厌倦了从前的自己。不过都是我的猜测,都是我主观的感受,希望都是错的。电影里有不少人性的东西,最触动我的两句话“슬프면 꼭 눈물이 나야 합니까?(伤心就一定要流眼泪吗?)” “자유는 행복을 보장할 수 없습니다.(自由不能保障幸福)”
希望多点儿排片,有更多人去看!
如同和Ta的往事,结局已然成为悲伤,那你一定不想去触动回忆。
谁又喜欢悲伤的事情呢?这是我迟迟没有打开《网》的原因。
其实,仅仅是知道它的剧情架设于半岛南北关系上,本就积郁的一个题材,被金基德铺开,不用别人剧透,不用看详细剧情,结局一定是悲伤的。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的,冲着柳承范看吧,实在无法抵御这个大叔的演技诱惑。
从北边,到南边,再回到北边,这一路就是整个电影。没有什么意想不到,所有事情都合情合理地发生着。
电影的揪心,在于它的代入感。当柳承范困顿在韩国,想必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代入去想:妻子孩子在北边一定在受苦,赶紧回去,赶紧回去……
这个过程,哪怕不设计任何激烈的剧情冲突,停顿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个很大的冲突。
我也成了柳承范,焦虑地想回去。
李源根这个傻白甜,纯净得像玻利维亚的天空之境。有他在,这份焦虑稍稍缓解了一些。
电影和生活,都害怕彻底的绝望。
有希望就好,哪怕希望磕磕绊绊。
金基德给我们造了一个假象,一个希望的假象,这个假象一直到柳承范回去,哪怕接下来的事情不出所料,然而他还是回到了落叶铺满的家。
妻子还在,女儿还在,玩具熊也带回来了。
弥漫了整部电影的阴郁,可以散了吧,哪怕生活还会一日既往地艰难,但归来团聚,不就是挣扎了整部电影的目的吗?
然而。
可以列出很多个清晰的理由,来解释柳承范最后的决绝是因为什么,但从通篇塑造的角色性格来看,这些理由不至于让他选择再次开船。
开船等于死亡。
他知道背后有枪,他知道拿枪的人会做出什么,他知道枪响后如同搓碎蝼蚁。
妻子呢?孩子呢?还要比她们还在身边更重要的吗?——如果不是因为她们,柳承范已经归顺留在韩国了。
最后的选择,让我从角色中的代入脱离了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无法理解这个选择。
金基德也没有深度接触过朝鲜人,作为编剧导演,他一路为心目中的这个朝鲜人画了一个性格肖像,最后再按照自己揣测的思路,让他死去。
死亡是最凄美的艺术主题之一,也是金基德最喜欢的烟花方式。
这一次,我没觉得烟花的升空,绚烂了天际。
✎文:@韩影书
韩国电影《网》,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很讽刺的一部电影。
讲述的是朝鲜渔民南哲宇,原本来南北交界打渔为生,但是一次意外,因渔网卷进发动机引发渔船故障,漂流到韩国国界,被韩国带回后一番审问,屈打成招,糖衣炮弹,车轮审问等等方式,主人公南哲宇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只有留在朝鲜的家人,其实开始看到一半,觉得讽刺的是韩国草木皆兵的国度紧张,当然对于间谍问题确实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行为思想太左了,也未必是好事,在韩国幸好遇到好心的保安真宇,才有了后来能回到朝鲜的机会
对于韩国而言,富足的生活,经济的领先确实将归顺作为一种优待待施加给别人,但是南北问题一直以来的根源,是敌对的政治立场,经济是一方面,所以在于归顺问题上来说,韩国所持姿态就自高了起来
真正击溃南哲宇的,是回到朝鲜后的态度,当历经劫难回到祖国后,得到的是比韩国更屈辱和不公的对待,所以,当心理的希望破灭之后,带来的就只有绝望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几个亮点,1,当南哲宇被带到首尔后,一直闭着眼睛,他的信念是看的越少麻烦越少,当然这只是他的想法,事实是回到朝鲜,是否睁开眼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被认为比自己认为更现实,2、韩国将南哲宇放到首尔街头,妄图让他归顺,其实这种行为和可笑,没错,很多人流连花花世界,那是对于向往的人而言,不是所有的花花世界都令人向往,就如同南哲宇说书,人们浪费粮食,酒没喝完就扔到,女同志出来卖身,富裕的国家怎么这样?没错,金钱和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便利的生活和富足的享受,同时我们也面对的是道德的缺失,所以,事物正反面的关系吧,3、回朝鲜的时候,南哲宇脱掉所有衣物,代表着决心吧,也更多是是为了避免麻烦,不确定里面的爱国心有多少,但是确实是很明智的行为。4、回到家中后,南哲宇绝望了,因为他不在确定自己坚定的信念是否值得坚守,不知道是否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坚持捕鱼,被枪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吧,毕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
挺现实的一部电影,南北朝鲜问题是主题,现实远比我们电视看到的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许只有朝鲜和韩国人民才有判断和发言权吧,作为旁观者,中立的去看,认真的感受吧
这是一部韩国电影,所以对于片中政治话题百分之百的客观实在谈不起。
南北韩保卫科办公室,人民穿着,建筑民生无一不成对比。但金基德也通过韩国妓女的故事揭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韩国官员"解救可怜北朝鲜人"的想法未免可笑。
一开始觉得对南哲宇实行调查的韩方官员面目十分可憎,到后来才发现回国以后,对他严刑拷打逼供,并私吞美元的清廉的"northkorea社会主义官员"更令人厌恶。
影片中唯一一个令人感到光明的"旁观者"竟是南哲宇在韩国的警卫。
而影片中对朝鲜讽刺最大的是南哲宇这个历尽磨难的平凡渔夫------在回到朝鲜以前还对着岸上所有韩国人高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万岁"的渔夫南哲宇,艰难险阻回到家中后由于身心创伤面对老婆"不举"的南哲宇,最后没有死在韩国,竟被射杀在他的万岁祖国。
最后要补充,金基德利用李斗春的伪造间谍档案又黑了一次中国造假。
来自小玩剧翻译君的碎碎念:
如果说在当今韩国导演里,有哪几位是每出片必看的,“金基德”这个名字,肯定位列K心目中这张“必看”名单的前五名内。所以当这部10月初上映的新片一解禁,K就迫不及待下了资源,打算做好字幕安利给大家。
然而不做不知道,拉完全片,突然很想哭。
向来走画面走意境走意识流的金导,早期每部电影没几句话甚至完全没话、从影近二十年至今没摘掉“台词少”标签的金导,一向被认为是“字幕组福音”的金导,啥时候变成了一个那么接地气的话痨?
这一回,居然还是个操着朝鲜口音的话痨…
南有“思密达”,北有“西拉友”,被柳承范那口苦练多时以假乱真的超重低音朝鲜话折磨得耳皮子薄了三寸的翻译君K,表示以后再看见涉及南北韩问题的片子,极有可能会绕着走XDD
是的,这部金基德有史以来话最多的电影
就是它⇓
<图片1>
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状况大起大落后重新回到电影界的金基德,2011年之后作品的整体水平,显然已经不能和拍出《春夏秋冬又一春》《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等等的、几乎每部皆为神作的全盛时期相提并论。
前后的差异,除了意识流的弱化、天马行空被收敛、神来一笔大大减少、所谓“残忍阴郁”开始浮于表面,还有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从初期的专注边缘人命运、深挖潜藏在犄角旮旯的血色人性、专注任性到极致的小众电影事业,到渐渐多了几分对市场、对大众、对民族、甚至对政治的参与和关心。
这部《网》,是继2012年为新人导演李柱炯写了《红色家族》剧本之后,金基德第二次用电影触及南北韩问题。也被称为是迄今为止,金基德最为“正常”的作品。
没错,除了海报上这个博人眼球的全裸柳承范,和开头一场简单粗暴的被下床戏之外,这部电影其实非常不“金基德”。
<图片3>
首先,《网》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因为船故障漂流到韩国的朝鲜渔夫,先是被韩国政府怀疑为间谍接受调查,再是被抓不住把柄的韩国人各种威逼利诱劝“归顺”,然而为了家人执意回家的渔夫,最后终于在讲道理的小警卫和祖国外压的帮助下,回到了故乡。
(当然为了不剧透,最后的反转这里先不讲。)
故事简单,金基德这次的讲法,也非常简单。
全片采用了正常的顺序叙事,没有在时间上故弄玄虚,叙事节奏也是中规中矩。通篇没有太意识流的镜头,没有太晦涩的隐喻,没有太过分的情节。几乎不玩长镜头,剪辑上也放弃了蒙太奇,人物讲话、做事,逻辑清楚动机分明,甚至露出的每一个表情,都在可理解范围内。
以往充斥在金基德电影里那些需要拐几个弯才能理解、需要做好心理铺垫、甚至有时候看了会一下子缓不过来的画面,在这部片子里,几乎一个都不存在。
简而言之,就是“正常”。相当正常。
虽然,太“正常”的金基德,反而会让以往吃惯了他的“猛药”的观众觉得有些不正常,但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看片人,而不是某个导演某种风格的脑残粉,这部带着对南北对立氛围嘲讽与反思的电影,放在同类题材中比较,还是技高一筹,很值得一看的。
从金基德最擅长的贯穿全片的隐喻——“网”,和散落在片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段子,到柳承范放弃潮男形象、完全与角色融为一体的史诗级“朝鲜人”演技,都是本片的亮点。
而片子中透露出来的这种“似曾相识却截然不同、然而依旧优秀”的奇妙感觉,也让观众对逐渐摆脱偏激个人主义,开始高尚地接着地气的“后金基德电影”,多了一些信心。
最后,来听听金基德导演自己,对于这部电影主旨的一些阐释吧:
“‘网’可以认为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国家,而‘鱼’则是人的个体。”
“我觉得不要去想哪一方是好的,哪一方是坏的。当一个带有国籍的人处在两国对立的关系之间,那个人是如何牺牲的,如何变得悲惨的,希望将这个过程呈现出来。而国家的那些要员们,希望能展现出来他们在身为加害者的同时,本身也是被害者。虽然看起来都像是加害者,但不也都是意识形态的被害者吗?”
----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小玩剧韩剧专门
原文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MxMzE4MA==&mid=2247485518&idx=1&sn=cd9e9ef1258981b7058cfc9a833eba51&chksm=e9e4e37dde936a6bf5ea23ef6f14869ca911b38e73e8f63830eb1108a6529b3e1b9826f131bc#rd
早已看穿一切的漁夫能安安靜靜地打漁嗎?
已经算是金基德这几年的片子里还能看到,感觉老金差不多废了。
网住人的不是渔网,是那种戒备心
脱不了网的人
金基德借着南北关系为题,给安德玛做的广告。
俩个地区,同一种语言,相似的处事方式,这是一个问题,而不是问号。由渔网引发到北韩,人际网,国家网,或者是因特网也好,思维上的网才是禁锢。
孙海英主演、谢天笑替身
说着没接收国安部调查的妻子,脱了衣服满身的伤痕。南韩的小部员塑造的太影视化了,说白了就是太正义了,正义到不真实(先是在南韩那么自由的国度见识了那么多肮脏的事,回来时喊出的金万岁事发自内心的,到朝鲜后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和南韩一样的重复写交代,被暴力拷打,又目睹守卫昧下美金放走他,回来时邻居的闪躲,种种所致男主心里那紧绷的弦断了)
原来在金基德眼中,南北都不是个东西!金基德南北统一之心已死!
如此直白刻意,灵性全无,只能说金郎才尽。瓶颈之中需平静,倔强强拍如自毁。
兄弟之间,家长说了算?
雖然現在已變成了直白的金基德 但個人還是很喜歡 劇本竟然還蠻工整的 暗喻依然存在 而且批判還是依然的犀利 柳承范實在太讚了~ 金英民也一直在金基德的電影里無限發揮 相比之下李源根還是嫩了點啊~
当金基德愿意走下神坛,来和我们好好聊聊天的时候,出众的导演才华依然让其傲视群雄。没办法,只好一直是金基德脑残粉。不过这显然是他三观最正的一部作品。他带着笑容,留给我们伤痛。
整體未達到期待值。手持鏡頭將人物內心表現得很好。看的全程一直在思考韓國間諜造假事件,今年有部同題材紀錄片《自白》值得關注。儘管我對本片的故事心存疑慮,但仍舊敬重金基德對社會和人性的著眼點。有些短評麻煩別劇透了好麽,多少人不小心受害你們負責麼?at CGV 센텀시티 부산
舍弃不必要的形式与技巧,单纯地讲一个故事。更加的通俗。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社会边缘化的弱势个体,关注社会体制对个人的压制。
这是金基德对南北关系的理解。相对于以往的片子更简单粗暴。对北边的意淫,对南边的批判,对自由和幸福的思考,都赤裸裸的剥开。我旁边的大叔太入戏了,柳承范一被拷问,大叔就开始骂洗吧…
我的天 太久没看金基德还是怎么回事…这么多台次 这么直白的故事 简单来说 就是 这么 正常 的一部电影…发生什么了?!
韩国电影总爱塑造十分不必要的反面角色,这回金基德也入了套了。
虽然金基德仍是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之一,但还是觉得近几年他的匠气超过了灵气,题材也愈发显露出电影节投机猎奇嫌疑。依然有水岸和妓女元素,直触敏感的南北隔阂问题,一个因不小心漂过国境线而被两边盘问拷打逼至绝境的渔夫,对仗形成讽刺,配角略脸谱化。还是《国际市场》里那种亲情更能打动我吧。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很不金基德的作品,剧本、摄影、表演完全没有金基德的风格和符号。片子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对于朝韩双方的描写都有些符号化,说教也略直白。妓女一段尤其刻意。不过已经比不忍直视的《停止》好一万倍,完成度高。硬不起来已说明问题。韩国街头商店招揽中国游客的招牌亮了。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