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 Pacino
破笼而出
“人们总拿我和别人做比较,我倾听但从未认真对待。只有帕西诺,我个人认为他绝对是我们这代人中最优雅的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他在三十几岁时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教父”,在五十几岁时用优雅的探戈舞出脍炙人口的经典,又在七十几岁时当回帮派大佬告诉众人他永远充满激情,也许这就是他的天赋。
不论什么时候,阿尔·帕西诺的气场总会咄咄逼人,哪怕如今他早已懂得如何把这种凶猛转化成一个滑稽可爱的热情。
就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他和科波拉、德尼罗一同出席,配合着《教父》50周年的纪念环节,原本不甚挺拔的腰板变得愈发佝偻,摄像机中脸上横亘的一道道皱纹,似乎在和每一位观众说:就这样老去吧!
4月25日,是他的82岁生日。
文/摸鱼暴龙兽
公众号:抛开书本
亲爱的麦克·柯里昂
美籍意大利裔的阿尔·帕西诺,生于纽约的曼哈顿,祖籍位于美丽的“西西里岛”。没错,就是“教父系列”中柯里昂家族的故乡。
电影里柯里昂家族的成员整体上秉承了西西里人的宗族团结的传统,母亲慈爱贤惠,父亲有责任有担当。
对于阿尔来说,现实中的生活远不及电影中来的顺遂。
幼年阿尔·帕西诺
阿尔的母亲生他时才不过19岁,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母亲这个角色的转变。两岁的时候,父母离婚,远赴加州工作的父亲将他交给外祖父母抚养。
外祖父母都是思想极度保守的人,七岁以前他不被允许出屋玩耍。贫困、孤独、长期压抑的卑微造就的那份“叛逆”在幼小的阿尔身上烙下了印记。
每每提及童年,他的记忆总是停留在电影院里,那时与母亲一起看一次电影是最大的喜事,因为此后数日,模仿电影中的对白和人物将成为他仅有的乐趣。
14岁时,无心学业的阿尔有了平生第一次登台演出,那是在南布朗克斯区阿尔斯米尔剧院上演的切科洛夫的《海鸥》。
后来,当29岁的阿尔站在百老汇的舞台上领取戏剧托尼奖时,母亲却因病去世无缘与他分享喜悦,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1969年才初登大银幕的新人,三年后就搭上了《教父》这辆快车,拉开了演艺生涯的辉煌序幕。
有人说,阿尔·帕西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运气,毕竟不是每个人能遇到像科波拉和希德尼·吕美特这些大导演的提携。
但想想年轻青涩的他能与马龙·白兰度、约翰·凯泽尔等老戏骨飙出火花,便不得不佩服他这种遇强则强的潜质。
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麦克・柯里昂等于阿尔・帕西诺。
在拍摄之初,制片方很嫌弃矮个子的阿尔,最后还是导演科波拉的坚持下才留住了经典的二代教父
阿尔说他要塑造一个谜一样的麦克。
人类天生的一个本能就是好奇,人们都渴望看看这个谜里面究竟有什么,是满园春色还是毒蛇猛兽?这也是麦克・柯里昂吸引人心的地方。
有别于马龙·白兰度的豪气与霸道,阿尔用忧郁的眼神与阴沉的神色诠释了新一代教父的内心世界。
他恶罪恶,却将一生与罪恶为伴;他深爱家庭,却终将妻离子散;他权势滔天,却一生痛苦不安。
《教父2》剧照
如果说《教父》是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科波拉等一个群体谱写的黑帮史诗,那么让《教父》三部曲延续伟大的,阿尔可居头功。
随着经验的积累与导演的调教,在后两部《教父》里,阿尔把壮年麦克的威严、缜密、杀伐果断,老年麦克的内心软弱和宿命的悲剧感演绎得深入灵魂。
“教父系列”成就了阿尔,却也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他。
因为当他每出演一部新片,片方都会不约而同地打出“二代教父”的旗号进行宣传,哪怕他尽力在每部片子里将自己全身心地放进去,人们依旧不买他的帐,因为这不是大家想看到的“麦克・柯里昂”。
在演艺圈,几乎所有的明星都会经历这种矛盾。要么一辈子呆在舒适区,要么选择在最光辉的时刻华丽转身。
其实演完《教父3》的阿尔完全有理由转身离开,但是内心的火仍在熊熊燃烧。
“舞台是我的生命,我嫁给了这个职业。最重要的始终都是渴望和冲动,直到现在,这种表演的欲望在我心里仍然像一团燃烧的火。”
以生命作赌注
“我已经以生命作赌,我情愿身处死亡边缘,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资深记者劳伦斯·格罗贝尔在《一代教父——与阿尔・帕西诺面对面》的卷首引用了莎士比亚在《理查德三世》中的话。此语亦可为阿尔・帕西诺一生的写照。
9岁吸烟,10岁嚼烟草,11岁抽烟斗,12岁街头厮混,13岁接触大麻,21岁因非法携带武器被捕。哦对了,9岁那年,阿尔还有了人生中第一次性经验。
1961年非法持枪被捕的阿尔
此等肆无忌惮地的生活方式当然不值得宣扬,但也无可否认,这种像路边疯长的野草的姿态暗含着某种勇气——让他用生命恣意表演的勇气,让他成就了自己的勇气。
尽管品行不端,但中学戏剧课老师布兰奇·罗斯坦发现了他的表演天赋,并鼓励他将精力放在戏剧表演上。
1954年,他通过试镜被纽约的曼哈坦高中录取,可那个年代的人们迷恋的是克拉克·盖博那样高大帅气的演员,身材矮小的阿尔很显然不具备成为明星的潜质。
由于母亲患病无法工作,高二的他不得不选择了辍学。为了补贴家用,阿尔做过超市收银员、杂志社收发员、音乐厅领座员。
直到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查尔斯·劳顿。
这个曾获得1934年奥斯卡影帝的英国演员在见到阿尔的第一眼就察觉到蕴藏在并不高大身躯之下的能量,尤其是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像一只孤傲的鹰隼,仿佛能洞察世间险恶。
“你以后会成为明星的”,前辈的一句话成为了年轻人前进的明灯。
在多年的演员工作室学习与舞台磨练后,28岁的阿尔凭借舞台剧《印第安纳人需要布朗克斯》中饰演疯癫男孩“墨菲”一角获得了欧比奖“最佳男演员奖”。
这座奖为他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而《教父》则让阿尔从一个新人演员迅速蹿红。
著名导演迈克尔·曼说,“帕西诺是不露痕迹的表演天才。”
他的前女友贝弗莉·狄安姬洛则爆料:“他每天照镜子的时间不会比我少,每次都是在琢磨怎么用四十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一个情境。”
就这样,天赋与努力的同行让这位“二代教父”如同变色龙一般,逐渐拓宽了戏路。
成名后的阿尔选择角色有一个标准——他自己称之为“对这些角色或者这些角色的困境深有感触”。
尽管不会说意大利语,但阿尔诺依旧认同自己意大利人的身份
作为实力派演员的代表,很多人会说他“演什么都像自己”,这并不是对他的演技的不认可,更多的是说他能“用自己的方式贴近角色”。
比如《热天午后》中的桑尼・沃特兹克、《疤面煞星》里的汤尼・蒙塔纳、《闻香识女人》中的退伍军人、《魔鬼代言人》里的弥尔顿等等。
阿尔擅将角色的张狂、外放、情感起伏的激烈赋予更多的故事性与独一无二的魅力。
“角色在替我说出那个内心自由自我的自己。”阿尔说道。
1992年冬,不知道《闻香识女人》的一段探戈跳进了多少人的心里,这个好莱坞的无冕之王终于在第八度提名之际登顶,揽得人生至今唯一的小金人。
距离第一次提名过去了整整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的岁月,让年轻的教父变成了优雅的老男孩,名利场的沉浮并没有让这个怀揣演员梦的大男孩忘却初心,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演国王演教父,还可以演贩夫走卒或是慈祥的长者。
他的境界,就是永远尝试突破自己的境界,让角色化作一杯最醇厚的烈酒,令无数观众为之“上瘾”。
在2005年经由1500位艺术家、评论家评选出的美国电影学院(AFI)“百年百大电影台词”中,出自阿尔之口的就有三句,分别来自《教父2》的“亲近朋友,但要更亲近敌人”;
《疤面煞星》的“Say'hello' to my little friend!”;
《炎热的下午》的“Attica! Attica!”。
破 笼 而 出
“九十岁的时候我要演毕加索,如果那个时候谁有剧本记得来找我”
这是阿尔在七十多岁时说的。好像对待表演这件事,他永远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
对于好莱坞来说,阿尔这一代方法派演员是来自上世纪七〇年代的活化石。
他们在1970年代的成功,正对应着那个年代的美国电影所呈现的时代精神:对权力运作中腐败一面的揭露,以及小人物对国家机器的反抗。
此后无论是《疤面煞星》里的“气场全开”还是《闻香识女人》的“迷人探戈”,他浑身似乎总有一种魔力,一种令观众不曾意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已经迎来了自己82岁的生日。
庆幸的是我们不需要担心他会像马龙·白兰度那样,孤零零地等待生命的落幕,就像他所演的麦克·柯莱昂。
81岁阿尔帕西诺还与28岁制片人阿尔法拉交往了一段时间
因为从他拒绝高昂的报酬只为在一百人的小剧院中演一个自己钟爱的角色开始,阿尔·帕西诺心中的野兽早已破笼而出。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相同于别的黑帮片,这里同样把道上朋友义气放在了首位;不同于别的黑帮片,这里糅合了黑色、悬疑、浪漫、诗意,所以这是部男女都能为之伤感的悲剧。
诚然,这是个很俗套的故事,黑帮提前出狱后改过自新,想金盆洗手,带着爱人和一点小财富,去巴哈马岛过普通人的生活,无奈一入江湖深似海,抽身并不是儿戏。我们人人都知道这样的剧情,可导演帕尔玛和主演帕西诺还是给了我们最棒的144分钟。
影片的开头,我们已知道结尾。在知道整部剧基调的情况下,导演开始把前面的故事拍得尽量深刻尽量美。相同于别的黑帮片,这里同样把道上朋友义气放在了首位;不同于别的黑帮片,这里糅合了黑色、悬疑、浪漫、诗意,所以这是部男女都能为之伤感的悲剧。作为女性,我一向喜欢电影中大佬夫人的角色,充满危险性,危险又浪漫,她看得到他最男子气概的一面,亦能拥有他侠骨柔情的一面。凡是和凯尔在一起的镜头,帕西诺会立刻放下手中一直握着的枪,满眼都是对爱人的那种小心翼翼以及对两人未来的希冀。
影片中的独白,是其中我最喜欢的手法之一,因为知晓了结局,我们就像是在听一个将死之人讲自己内心的故事:“我真的不想继续啊,我真的不想继续,可是我没办法,我知道这会断送了我的命运,可我没办法……” 帕西诺的声音是深沉的、沙哑的、充满磁性的,他说起这些独白来,自带一股悲怆、无奈,让听故事的人心头总是一紧一皱。你明知道他的命运,可你就是想忍不住陪他走完这最后的路,这是我所认为的可怜的观众状态。
世上从不少好故事,少的是讲故事的人。
导演帕尔玛做到了。
回归开头我所提到的,这是部黑帮片,导演用超强的故事结构手法及完美的镜头运用把这个视觉故事讲得近乎完美,我们跟着镜头一起窥探帕西诺的内心世界,一起窥探这物是人非的世界,一起窥探这道上的种种身不由己。最后车站的追逐戏,我们都知道结局,可就是忍不住跟其一起紧张,这就是导演的功底,无可挑剔。
这之外,演员帕西诺也做到了。
帕西诺是我最喜欢的演员,是我心中演什么是什么的代表,该看到的东西,我从他的眼里都看到了。
这里是最让我替帕西诺感到悲伤的一个片段,也点明了这注定是部宿命悲剧。帕西诺的声音充满了无奈,这就是他对朋友的义气,对恩人的报答,明知道自己的下场是什么,也偏要去完成男人的使命,这个他改不了。
遇到一部好电影不容易,感谢。
感谢导演编剧和演员及一切幕后人员共同完成这部最佳。
最后附上动人的片尾曲,You are so beautiful.
野马杀死了卡利多,卖古柯碱的杀死了卖海洛因的,虽然他洗手了。金钱至上的新兴势力取代了重义轻利的传统势力,过程的阵痛必然伴随着暴力和鲜血,究其根本还是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
毒贩不卖海洛因改卖古柯碱;年轻人为了金钱不再尊重生命,甚至黑吃黑。
这提醒卡利多,虽然只在监狱里呆了五年,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他所熟悉的了。他是真正的聪明人,知道金盆洗手做点正当生意,知道情义要人命比子弹快。
他终究摆脱不去旧日的荣光,恪守有恩必报的江湖情义,上了大卫的贼船。就算和大卫划清界限也要让他说一句:我们互不相欠了。情义是他的催命符却不是夺命索。旧日的伦理道德或许让你束手束脚、处处被动,却不危险,没人喜欢腐朽的老房子。
危险之处在于老房子所处的位置,新贵想在这里建帝国大厦,所以要驱逐老房子的钉子户,先礼后兵。钉子户并非守不住自己的堡垒,只是他想搬到海边与世无争的新房子里,不拒绝拆迁了。
如果说新旧势力的冲突是卡利多死亡的客观原因,失去狼性则是他自己服下的一剂毒药。
曾志伟在无间道里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卡利多以为自己还完了,他忘了自己还在江湖里。
导演在一开始就宣告了卡利多的死亡,整个影片便成了卡利多遵循宿命的谢幕演出,在1993年,似乎也是传统黑帮电影在好莱坞的光荣谢幕。
帕尔马拍出了一种港片特有的浪漫主义古典英雄气质,让人迷醉。
我喜欢情枭的黎明这个片名,情、枭说卡利多;黎明,向前是光明,向后是黑暗,咫尺天涯,就是天堂地狱。
帕叔的黑道片永远是心头大爱啊!除了帕叔,还有谁能在雨天顶着垃圾桶盖子,淋成落汤鸡还颠倒众生?除了帕叔,也再无人有资格说这句台词:情义杀人比子弹更快。
此类故事,如何平衡“被兄弟出卖”与“朋友本应物以类聚”之间的关系?如果主人公很蠢,被利用出卖倒也罢了。如精明老练,却全然不识兄弟何种货色,那就活该倒霉。可活该倒霉,恰又不符影片试图传递的情绪,于是自相矛盾。这点上,兄弟情不如蛇蝎女好把握。后者可使明知故犯更为合理。当然,同性情愫可像迷恋蛇蝎女一样提供精明男主产生思辨盲区的借口。而情枭的问题是:另开的那条线索属于纯粹的传统异性恋,所以就只剩下街头哲学这一种托词。可街头哲学里,除了哥们义气之外,更有观察判断和危险预警的经验累积啊!这时,帕西诺就像换了一个人。
追杀戏真是紧张感十足 另外为主演的演技点赞
还行吧,我不是太喜欢
中文片名点赞,车站追逐戏时间长却不拖沓、层次丰富却不炫技。香港纽约是中美两大黑帮片盛地,江湖道义作为人物通行证,成为这类型片永恒的精神内核。事先张扬的悲情结局,卡利多在秩序交替间走完他的英雄之旅,看完想趁618去买件皮!风!衣!
看得我胃疼!!!al pacino无死角的帅!!!
大量出色的长镜头应用,几场追杀的戏码做得紧张感十足,德·帕尔玛用他高超的技巧把这个本就一波三折的故事讲得更加震撼,而在这之上更为精彩的无疑就是帕西诺精彩如教科书般的表演了,最后一条波多黎各好汉,真有你的!你可是个意大利后裔!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教父》三部曲,它在岁月的沉淀中不但没有失去光彩,反而越来越有味道。哪怕我忘记了电影的剧情,也不会忘记在那个暴雨的夜晚,卡利多在雨中追随着仙女一般的凯尔,小心翼翼又满怀激情,顶着垃圾桶盖窥探着女神。帕尔玛用这样一段戏来表现卡利多对旧日面孔的眷恋,这种眷恋像是一种宿命般的追逐,让卡利多无法逃避也无法违抗,即使世界早已不再是那个讲道义的世界。阿尔·帕西诺的表演相当精彩,让人很容易忽略掉帕尔玛精妙的场面调度、灵动的长镜头与花哨的视角转换,兼具复古的气质与创新的理念,实属难得。二者相辅相成,拯救了这个略显平庸的剧本。
让一个金发碧眼的高加索女人,苦等一个脑袋挂裤腰上的拉美裔监狱常客好几年,这剧情也是真敢胡编。。。。不过阿尔帕西诺有几个眼神可可怜怜的瞬间还是挺动人的
you are so beautiful
我大概是Al Pacino绝缘体,德·帕尔玛所有电影里最无感的一部,电梯跟火车两场几乎是Untouchables跟Dressed to Kill的原样复制。想要脱身却愈发身陷囹圄的无力感,远不及简单的“Escape to paradise”迷人。
教科书就是教科书啊!开场和最后的追逐戏,前排大荧幕看真是给力。虽然声道很糟糕,但想想这从未放过也不怎么会再放,就觉得真幸运。卡里托的方式,卡利托之路,还是情枭的黎明好,当然最好仍是Carlito's Way
长镜头很出彩,另外追杀戏特别刺激。
江湖悲剧造就个人悲剧。直到“我想做好人”“出来混的迟早要还”云云开始从脑海中串场划过,才发现是部兼具比利·怀尔德式悬疑和港片式情感的作品,在高级套路中以调度现灵光。帕尔玛是一个精通无数典型大师手笔的非典型大师,这种电影拍出来就是为了赐予众多影迷顶级通俗享受的,包括他自己。
开场的天旋地转很棒,一个事先知道的结局,后面的发展就有点……话说这样的意译片名,内地现在也不可能出现了吧
黑片脑残粉第一次大荧幕看黑色电影以泪洗面会跟人乱说吗?爽不爽想必今天在资料馆的吊丝自有公论,类比《杀死唐人经纪》《步步惊魂》《在沉默中爆发》等,也是主人公一直在‘行走’的电影。最紧张处,没像法国贩毒网跑的的狗蹦狼突,还是能把个追杀镜头拍的神乎其技。悬疑都解决了,内心独白写得很美。
http://www.funshion.com/staff/list/n-e5b883e88eb1e681a9c2b7e5beb7c2b7e5b895e5b094e78e9b.o-re.pt-vp.ta-1
于是,大卫找来了卡利多帮忙。虽然凯尔苦苦哀求,为了报恩,卡利多还是答应了去执行这一危险任务
布莱恩·德·帕尔玛又一黑帮力作。1.帕西诺再演黑道大佬,与[疤面煞星]冷血偏执的Tony相反,Carlito是侠骨柔情的追梦英雄;2.西恩潘的猥琐出演与阿拉贡龙套;3.地铁与车站的追逐长镜头,调度极佳,令人窒息;4.首尾呼应的长镜-纵向旋转180度再翻至俯拍位;5.Escape to Paradise的紫色迷梦,悲情无比。(9.0/10)
噢噢太好看了!非常大胆地一开始就把结局给放了,全片干脆就奠定了一种“既然如此悲怆那何不把人物往完美里刻画”的基调,所以就有了帕西诺这样一个江湖老道、朋友八方、讲求信义、专情浪漫并且还帅!到!掉!渣!的!完!美!男!人!最后在中央车站的追击戏太精彩了~ 还不快快买件皮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