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先是七中食堂的问题被爆出,紧随而来一场3.15晚会,看似“法网恢恢”的打假盛宴之后,食品安全问题,又一次被鲜血淋淋的摆在聚光灯之下。
起先,人们愤怒控诉,想要一个答复。
后来,人们平息了怒火,只要有个答复,就能令他们心满意足。
如今,答复有了,校长江宏被辞退,校董事会改组,网络曝光的变质食材查明系有人蓄意栽赃伪造,十七个样品全部合格,只有粉条是发霉的。
小编做饭十几年,水没有泡发的干粉条可能会出现霉斑?退一万步,就算是泡发的粉条坏了,那这食堂的卫生环境难道还不值得让人警醒吗?
就算七中食堂真的没问题,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处理交代,可事情只办到这竟然就有文章专门把领导拉出来赞扬,难道至少不应该以此为契机来一场大规模的彻查才算还老百姓一个安心吗?
这件事不多说,目前我们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多夸张?
放在1976年的人们眼中,简直堪称是科幻电影的优质题材。
《美食家( L'aile ou la cuisse)》是一部拍摄于1976年,生动的讽刺了食品安全事件的法国喜剧电影。
本片豆瓣评分高达8.3,抛开食品安全的批判主题也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
影片的主演路易·德·菲奈斯,著名的西班牙裔法国喜剧大师,其代表作《虎口脱险》、《穿越巴黎》都是传世的喜剧佳作。
1914年出生的菲奈斯,从小饱受战乱的疾苦,远没有如今演艺人安逸幸福的成长环境,而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菲奈斯的喜剧作品,在搞笑之余多了不少发人深省之处。
上世纪70年代的欧洲,除了迎来了经济的复兴外,也迎来了一场食品工业的革命。
随着对居家烹饪依赖程度的降低,去餐厅吃饭成了新兴时尚,这也养成了人们不愿在饮食方面花费过多时间的习惯。
速食食品成为风尚,工厂流水线食品成为消费者的宠儿。
而面对新兴的消费习惯,欧盟方面快速做出应对,首先严格规定了农药残留的问题,又统一了食品添加剂的规范,对于食品污染更是出台了严格的标准。
而《美食家》正是在这个变革时期下,一部针对当时的热点而拍摄的影片。
影片虽然叫做《美食家》,实际上却是一出对产业行业乱象进行批判的黑色喜剧,其中有很多状况更是极为符合我们身边的一些现状。
影片中,菲奈斯饰演的杜斯曼是一本餐饮年刊的主编,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杜斯曼的年鉴就是全球最权威的法国餐饮指南。
每年杜斯曼都会和他的手下一同对店铺进行暗访,并根据获得的服务以及享受到的美食进行收录,换言之他就是一位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的美食探店播主。
虽然始终采用暗访的方式探店,可检查员的身份难免被发现。
这不,影片刚开始就有一名粗心的检查员被店主认出,于是店主开启了一波疯狂的“海底捞式服务”,不仅菜品全部由厨师长特供,还附赠了诸多礼品。
如此献媚,确实讨好了检查员,可店主想不到的是,杜斯曼主编其实也乔(女)装来到了店内。
为了讨好小检查员,店主的一顿操作愣是把杜斯曼的菜品酒水一股脑上到了另外一桌。
回到编辑社,杜斯曼问起这名检查员对饭店的评价,检查员表示十分满意,只是觉得服务好像有些过于热情。
(检查员如此敏锐的洞察力,怪不得会被杜斯曼拿来到烟雾弹了。)
暗访不是暗访,调查成了有所准备的展现,特事特办的应对检查,不愿费些心力去看看事实的样子,就只有被精心打造的虚伪所蒙蔽。
就连今年的春晚,也有小品专门讽刺过这类事件的存在。
杜斯曼的第二次出行,乔装为异国游客来到了一家郊外的餐厅。
这家餐厅的服务风格也许是以豪迈为特色,服务员把菜单当做飞镖一般扔在客人手中,点菜则需要顾客从大堂的一头隔空大喊。
不过,相比于服务员的冷漠,墙上的壁灯则要热情许多,随着每一次餐厅内会产生震动的响动,它都会热情的挣脱墙壁的束缚来到杜斯曼身边。
为了进一步深入调查,杜斯曼借口询问厕所的位置,结果被告之跟着苍蝇走就能找到,而一墙之隔的旁边,正巧也是杜斯曼要调查的厨房工作间。
和面厨师的烟头被擀在面饼里,炸海鲜和炸薯条使用同一锅油,这样的菜品哪里还吃得?杜斯曼赶紧取了些证物,打道回府才是正事。
傲慢无礼的服务,脏乱差的食品制作环境,以及远高于服务价值的收费,如果杜斯曼亮明调查员的身份自然不会受到如此待遇,可正因为杜斯曼乔装成了平民,才能看到平民消费者会遇到的问题。
有些问题始终是存在的,只不过在例行检查时,也许会被完美的掩盖。
第三次探店,杜斯曼主编遇到了大麻烦,这里的店主夫妇竟然是曾经被他给过差评的店主。
因为杜斯曼的影响力实在太强,当年的一个差评直接使得夫妇二人的小店倒闭。
于是,怀恨在心的他们胁迫杜斯曼来到厨房,并用一把长管猎枪顶着主编的脑袋,让他吃下了整整一厨房的残羹剩菜。
这些糟糕的食物不仅味道难吃,还使杜斯曼引起了海鲜过敏。
而当杜斯曼终于顶着快要撑破的肚子来到医院后,他又因为护士的乱用药而导致失去了味觉。
这一小段的内容也同样栩栩如生的反映着一些社会现象。
为食品安全而战斗的斗士,随时有可能遭到不法分子的打击报复,轻则受到人身伤害,总则丢掉性命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事实上,如果我们去查询一下曾经揭发过食品安全事件的勇士们时,他们要不在调查中收到过伤害,有的甚至在揭发后还被人秋后算账,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有关部门,绝对有责任和义务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杜斯曼来到了一家大型食品加工厂,正是在这间工厂里,影片使用一些看似科幻的技术,创造了许多在当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食品生产流水线。
例如可以通过人造骨头和不明胶状物高温高压重塑的烤鸡,当然想让一只烤鸡变的可口诱人,少不了喷上一些色素,让食客更有食欲。
人造鱼也是相同,骨头加上不明胶状物,与其说是食品加工,在影片中这些机器,简直像是掌握了某种未来的分子重塑技术。
除了人造肉,还有人造的胶合生菜,看似鲜嫩可口的菜品,可能在口感上会有一些过于弹牙,与普通蔬菜过水焯熟即可加油翻炒不同,这种橡胶菜可能需要高压锅闷煮40分钟起步方能食用了。
在这些再造技术外,工厂还掌握了不少深奥的DNA生物技术,比如像猪那么大的兔兔,无毛的鸡和它们的立方体鸡蛋,还有起初喝起来像石油的黑色液体,凝固后可以做出高品质的牛肉。
这样的品种,估计是没法做麻辣兔头了……
这些食品造假事件,也许在电影中看起来像是笑话,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
三聚氰胺奶粉、塑料大米、化工豆腐、甲醛鸭血、假酸奶、假鸡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也许就连科幻电影里都编不出制假工艺,已经实实在在发生,并且以这样手法炮制的食品也早已流入了我们的餐桌。
某种程度上,食品加工真的成为了一种工业。
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后,杜斯曼成功在电视上揭发了工厂的恶行,可耐人寻味的结局,则令影片变得更加值得玩味。
获选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的杜斯曼,接受学院的宴请,上菜后,杜斯曼竟然在自己的蛋糕里吃到了原本在暗访食品工厂时遗失的怀表。
这样的展开就十分有趣了,虽然侍应之前提到过这道菜由杜斯曼提供配料,那么往好了想是别人找到了他的怀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回,往坏了想则有可能是黑心工厂的食品依然流向了民间。
虽然杜斯曼已经努力制止,可依旧抵挡不住食品工业化的大潮。
这段设计虽然有趣,可也是唯一和我们的生活无法呼应的段落,因为以杜斯曼等人的地位而言,在我们他们可以享受到一种叫做特供的食材,这些食材绝对是天然无公害的。
《美食家》这部电影,与其他传统讲述美食的同类型影片不同,视角重点放在了观众餐饮行业的服务和食品的安全方面。
而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另外一条故事线,讲述了杜斯曼的独子,因为喜爱马戏表演而决定不为老爸接班的寻梦故事。
这个故事也正好也对应了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好汉还是孬种》,小杜斯曼看似是个无能的马戏团小丑,可实际上在影片中他也给予了父亲许多帮助,其办事能力要远高于其他调查员。
而在最后的美食鉴赏对决中,他也展示出了自己过人的品味能力。
只不过,因为不喜欢饮酒,小杜斯曼一直有在酒中加入泡腾片饮用的习惯,可在比赛的最后偏偏是对品鉴红酒的考验。
小杜斯曼该怎么渡过难关,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这部片子来看看,自己寻找答案吧!
昨天被CCTV6的《美食家》这部76年老影片所吸引,起初的原因很简单,因有“美食”二字。果不其然,影片的内容如其名一般的具有吸引力,黑色笑点满满,是值得一看的经典影片。
此外,也让我第一次知晓了上世纪欧洲著名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斯,从这部影片中就足以体现其有趣、狡黠聪明、滑稽,讨人喜欢的一面,其代表作还有《虎口脱险》、《吝啬鬼》、《小泳者》等,有待我一步步去观看!
《美食家》影片介绍:每年都会有一本红蓝封面的《杜斯曼餐饮年鉴》同时出现在世界各地各大书店的橱窗里卖给那些旅游者,这本书就像是餐饮界的圣经,没有这本书,旅游者就不知道如何在法国利用他们手中的美元、英镑、马克、日元等外国货币。这本书客观生动的评价了法兰西各大餐馆的美味佳肴,这本年鉴如同判决,会影响一些饭店的声誉和财富,哪家饭店多了一颗星或少了一颗星都会引起反响,因此各大餐馆都对这本年鉴的检察员战战兢兢。影片主角杜斯曼(路易·德·菲耐斯演)即为该年鉴的主编并参与了餐馆品鉴检查工作,也因此在这个检查中发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他扮演各类形象的顾客前往餐饮店(避免别人认出)。
因杜斯曼年事已高,一心想让对美食鉴赏能力有着良好传承的儿子继承父业,于是经常带儿子出入各种餐饮店,以此来培养其能力,但是其儿子只对马戏感兴趣,常常利用品鉴食物时假装接听电话的时间去马戏表演,在一次次的得逞后,最终还是被父亲揭穿。
影片的最后,杜斯曼进入了一家大型方便快速食品加工厂,里面尽是制造一些人工鱼、人工肉、人工烤鸡、无毛鸡、含色素和化学物质的红酒等等,并在一档电视节目将其进行揭发,简直大快人心!
这部影片说是喜剧,倒不如说是以黑色幽默为题材的电影,影片深刻的揭示了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杜斯曼在餐馆暗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服务员傲慢无礼、烹饪环境不卫生、用料不干净以及最后工厂生产的一些令人作呕的人工食品等等。
看完后再去回味,这部影片的确值得令人深思。
特地搜索美食家来看,是因为一朋友推荐说很不错。据他描述我觉得好像在电影频道瞟过几眼这电影似的。今天一看还真是的,回想一下好像CCTV6就是喜欢播这类的电影。 说这是喜剧,真没觉得哪里有能笑的笑点。只不过全片的基调轻松诙谐倒是真的,主演路易德菲奈斯的表演很到位。感觉上有点像卓别林。估计他是冲着演员推荐这电影的吧,因为当时还提到了虎口脱险也不错。 之前跟另一朋友提起一部电影,末了他说“这就是典型的英式幽默”。- -汗,要是跟他讨论这部美食家,该不会又来总结一句这就是法式幽默吧。 法国人还真是有先见之明,1976年就拍了这部抵制垃圾快餐、捍卫法国美食为主题的电影。所以将想要用快餐一统法国美食界的反派人物塑造的稍显夸张。快餐工厂那段拿到现在来看也堪称优秀。就这部分来说算是经典吧。年数长的就是经典的~~~~ 不过夸张的手法我有一点非常想吐槽,,,,有这样打针的吗啊喂!!! 直接隔着衣服丢飞镖似的就甩过去了啊。。甩过去了。。儿子给爹打针也就这么隔着衣服一针戳了啊。。戳了啊。。。。你当是给猪打疫苗啊!!! 这么一说又激起吐槽的小宇宙了,再吐两个点就闭嘴。 一大群记者举着相机要进病房找病人,前台居然就这么告诉他了!就这么告诉他了!! 推病人进手术室居然看都不看有没有送错人就推进去了!! 一群记者来搞的乱七八糟,还做个毛线的手术啊细菌满天飞!!!(诶,不是说吐两点就闭嘴么~~~~~) 好吧,如果说因为这是喜剧,这一点就不这么较真了。只能说编剧编出医院这一段真心是勉强。 另外还有一条比较文艺的主线:杜斯曼的儿子并不那么喜欢做个美食评论家,而是醉心于表演,跟朋友一起组建了马戏团,但又不想伤父亲的心…… 这不就是年轻人最常见的现状么
我想知道这个老头到底拍了多少部在1976年!?Sorry这个语法有点English了……但确实精彩,从我妈那里得知的唯一不那么沉重的电影,他儿子很可爱……而且算是那些译制片里面听得比较顺耳的……
这老爷爷太有爱了~~~啊哈哈哈哈~~那个默剧式地表演啊 那个女人装的 衣服里的瓶瓶罐罐 太有趣了
比起全片的喧闹,美食家最后的目鉴红酒,简直让人感动,让我想起尾崎老爷子
很多好片子老片子都被上海电影译制厂给毁了,衷心建议:此片适合阖家团圆之时共同观看
在这部影片拍摄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或许这部影片是可以归类到科幻片里的。在工业化水平爆炸式发展的时候,当年的人想必对未来很多东西要被人工制品所取代而存有深深的忧虑,美食看似是这其中又有些夸张但又最能唤起人危机感的东西了。没想到到了现在,预制菜、料理包的兴起让我们似乎很快就要进入影片中往鸡骨头上面挂人造肉的世界了。老美食家和罐头大王各自的口号都很有煽动力,一个说美食这个东西是咱法兰西国粹不容玷污,另一个说美食已经成了你们特权阶级的独享,我的罐头是要造福全社会的。但是老百姓们的疑惑也非常简单:为什么现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了,想吃点好的却越来越难了呢?
绝对经典中的经典!大爱路易德菲耐斯,怎么会有那么可爱的小老头?!
就记得那个流水线上造塑料一样造出来的菜叶子了,七十年代可真够科幻的!
尽管德菲奈斯还是一贯的插科打诨,但是剧中①现代工业的流水线快餐文化替代斤斤计较的个性手工②无产阶级人民用劣质食物教训美食评论家的桥段都很有寓言化的作用,最后自动化工厂是全剧的精华,而热爱马戏表演的父子之争倒有点不温不火。
“漂亮的挂杯,红中带紫,有光泽,这是波尔多葡萄酒;杂质沉淀得相当慢,酒龄是23年,葡萄丰收年53年的酒;酒离不开土地,这土稍稍带有点儿沙粒,是美多可土;酒同样离不开阳光,酿造这种酒的葡萄,曾经沐浴在西南山坡充足的阳光里,那是圣·朱丽恩,这是莱奥威尔·拉斯家斯酒庄1953年的酒!
很喜欢这个法国小老头的喜剧,反对食物的流水线式生产,很有当年卓别林摩登时代的意味
那时候的老电影是每分钱都花值了
美食家退休记,传统料理与快餐打架。表演和拍法也分明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菲耐斯精湛的表演有默片风采,去掉声音和对白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新女秘书调情、快餐老板密谋的部分需要注意对白)。工厂那一段很神奇,各种罐头、速成食品很有想象力。看得开心就好。
猜想:《美食总动员 / 料理鼠王》里的美食评论家柯博/Anton Ego的角色设定可能多少有受这部电影里的美食杂志主编Charles Duchemin的影响吧?
次奥看饿了!!奶奶的!!算是不错的老电影了吧~~但是呢~我不太喜欢偏向舞台喜剧戏的夸张丰富表演的电影哦~~不过电影里的反面工厂倒是预言了今天的中国哦~(第一千部电影!哈利路亚!!)
童年记忆真是不堪一击。小时候在cctv6看的时候,主角被强塞垃圾食物的场景很可怕,而且记得他是被丢到垃圾箱里的,重看才发现他根本没离开过饭店嘛。整体表演也是蛮夸张,另有志向的儿子寻求自我及父子和解也被粗鄙的「食色性也」所嘲讽,影片没什么亮眼的地方。《explained》s02e08提到人工制造的肉类替代品用了其中工厂一段的镜头,这次发现其实已经是故事后五分之一的部分了,而且远没有记忆里那么搞笑和精彩。最后一镜很出彩,主角千辛万苦挣得的荣誉,最后吃到的还是他嗤之以鼻的工厂产品,让这故事增加了戏谑和解构权威的意味。回到当下看来,人工合成和机械化批量生产食物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从果腹上升到品味是人类智慧之美,但在世界仍有数以亿计的饥饿人口面前,嘲讽果腹的确显得何不食肉糜。
略微夸张的表演,不令人厌烦
Louis de Funès老爷子真是分分钟都要戳中我的笑点。最后那块怀表哈哈哈哈,向我们逝去的美食安全say goodbye
1940-1980。那个电影时代真的太怀念了。不装比不做作没有文艺的长镜头。其实没想到会提及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可见七十年代法国人在对待美食文化上的执念。黑色幽默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Louis de Funès 太可爱。唯一的缺憾在于这部片子看的居然是国语配音真心好尼玛尴尬。
小时最爱的电影老头~让我知道什么是法式幽默
难得你在我旁边看的津津有味,我也就跟着你的笑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