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温蒂

HD中字

主演:德万·法兰斯,亚书亚·麦克,盖奇·纳昆,加文·纳昆,艾哈迈德·凯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剧照

温蒂 剧照 NO.1温蒂 剧照 NO.2温蒂 剧照 NO.3温蒂 剧照 NO.4温蒂 剧照 NO.5温蒂 剧照 NO.6温蒂 剧照 NO.13温蒂 剧照 NO.14温蒂 剧照 NO.15温蒂 剧照 NO.16温蒂 剧照 NO.17温蒂 剧照 NO.18温蒂 剧照 NO.19温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溫蒂妮(Undine,2020)

1、電影中後段取代溫蒂妮的城市導覽員,充分對比出與溫蒂妮的差異,那名導覽員的解說呈現了高度集中之工商社會的市儈性,言談不外乎房價、產權糾紛,而溫蒂妮解說柏林這座城市時,從歷史娓娓道來,讓你看到從沼澤地、宮殿、現代化都市的整體變遷與重心移動,讓你看到這座城市幾經荒廢而後重建,最重要的,這座城市並不只是歷史、文化、經濟中的宏偉建設,在這座城市中,在他所在的位置,還因為一種情味而有了意義,有了靈魂——當溫蒂妮提出「我在哪裡」這個問題時,電影從柏林城的模型具焦中,蒙太奇的嵌入了情人所在的咖啡廳,那一瞬間世界因而不同。這讓我想起戰地琴人(The Pianist,2002)那名不斷藏匿的猶太鋼琴家,在轟炸後的廢虛中彈奏鋼琴的瞬間,一座荒頹的城市變得晶瑩剔透起來了。

2、約翰納斯和克里斯多夫這兩名男性對待溫蒂妮的態度截然不同,從電影中後段約翰納斯回頭找溫蒂妮所說的話中,他說「我從沒有看過你穿工作服」、「我預定了你最喜歡的那個房間」,這兩句話的對象可以是任何女性,代表他無知於這名女性的生活(前句),並且表現了自己才是自己所關心的對象(後句)。由此可知,他對於溫蒂妮的認識和渴望僅是膚淺的。反觀克利斯多夫是從溫蒂妮的真實狀態中認識、欣賞、愛上了溫蒂妮,即使是鄉間破舊的旅館,也無礙於他們的情感發展。克里斯多夫可說是論語裡說的「汎愛眾而親仁」,能親仁,是具有了一種高度的感知力與辨識力。

3、在一段情感中,餘情未了是很危險的事情。電影開頭分手一幕,溫蒂妮威脅要殺了約翰納斯,電影後段從克里斯多夫的一通來電開始,走入奇幻、詭譎,甚至於可以說是抽象而不現實的情節後,溫蒂妮是否真將約翰納斯給淹死,這不用深究,但是將一段過去的感情從心理層面斬斷,是無庸置疑的。這一點,在克里斯多夫上亦如是,在湖泊中向死去的溫蒂妮告別後,走回岸上,繼續自己的人生。

4、溫蒂妮(Undine,2020)游走於虛實之間,從神話、歷史、象徵,進入個人內心與精神中,用城市的流變、重心的遷移、崩潰後的重建,隱喻人的情感面,把愛情拍得很高端,也把有情的世界拍得很高端。

 2 ) 暗流涌动,惟爱不死

很久没有写长评了,一来是对电影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触,二是没有太多智慧可以抖机灵。但观影过半已经泪流满面,禁不住留下些只言片语。这篇没有对电影文本和美学的深刻分析,没有对导演过往作品的寻根究底,只是单纯地想记录下电影中甜甜的恋爱是什么模样,希望观众也可以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潜水员和温蒂妮。

男女主的爱情线简直太甜了,宿命般的相遇,电光火石的交接,上一秒是四目对视的尴尬,湿身躺在水箱的玻璃碎片里,有着致命的浪漫和吸引力。抛开这种显然超现实的情节,爱情存在于两个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眼神里只有彼此。

男主不会说甜言蜜语,不会说爱你永远,他在镜头前的言语动作一直是那么笨拙却又真诚。不顾疲倦地陪女主去赶火车,两个人依偎在一起睡着了,分别时追着女主的车厢跑,留心收起潜水员的塑像送给女主,没有因为被女主小声背稿被吵醒而心烦意乱,反而拉着她认真准备,懂得从最无聊的讲解欣赏她的专业,至于发现发现女生心跳漏跳一拍而吃醋嫉妒,甚至怀疑这就是他大意出事故的原因。

有谁不能感知到这份爱呢?所以当女主从水里被救上来先是紧紧抱着他,而后问能不能再给我人工呼吸一次。在睡前将他所说的歌曲所有版本都听了一次。

每个瞬间都是那样弥足珍贵,多么像沉浸在爱情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因此也可以完完全全理解女主的心情,相比于劈腿的渣男前男友,遇到这样的人可以去爱是多么珍贵。温蒂妮本身也是直来直去的冲动性格,爱就爱得轰轰烈烈,失去了这样的爱人,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挽救他。然而温蒂妮的宿命如名字一样是要回到水中去的,也只能在男主在水下工作的时候继续守护着他。

整个片子除了对白安静得只有水流声和呼吸声,连唯一得背景音乐都是循环往复的钢琴独奏。这种留白让观众都沉浸在哀而不伤的气氛中久久不能回过神来,男女主都在这样安静的暗流中死了一回,但在水草间萦绕的爱,会一直存在的吧。

德国人这种认真的浪漫真是太了不起了。

 3 ) 年度十佳预定!她的表演,宛如精灵附体

疫情之下,值得热议的电影并不多。近日,除了此前让整个电影界惊掉下巴的“DAU“系列高调上线之外,另一部德国热门电影《温蒂妮》也出人意料地“偷跑”了资源。

有人说,这可能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上最美的一部电影,结果没能以大银幕的形式跟影迷见面,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时年25岁的葆拉·贝尔凭借《温蒂妮》荣获柏林影后

作为德国“柏林学派”的领军人物,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拍于2018年的《过境》至今仍被不少影迷侃侃而谈,的确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口碑佳作。

2018《过境》

想必,这也是佩措尔德新作《温蒂妮》从一开始就被热切期待的重要原因。在《温蒂妮》中,佩措尔德继续热选择将“老”题材代入到“新”语境当中。

从德国电影学院开始,佩措尔德就开始师从已故实验电影人哈伦·法洛基,两人曾经长期紧密合作。作为德国当代电影的重要思潮,柏林学派成形于上世纪90年代,是德国电影业在80年代“后娱乐化时代”的政治色彩反弹。

电影《温蒂妮》拍摄现场

纵观佩措尔德的导演作品,比如被他称为“高压体制时期的爱情三部曲”(《芭芭拉》《不死鸟》《过境》),这些作品都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有着兼收并蓄的、隽永的品味,偶尔还会在不经意间向经典致敬。

2012《芭芭拉》

但佩措尔德的创作从来绝不仅限于简单的经典模仿,其作品中往往会将各流派的特点打碎、剥离、重构,从而呈现出独属于其个人风格的节奏和氛围,令他的作品非常与众不同。

2014《不死鸟》

新作《温蒂妮》是“高压体制时期的爱情三部曲”结束后全新开启的一个篇章,按佩措尔德目前的计划,他将接二连三地拍三部欧洲民间神话,统称为“元素精灵三部曲”。而《温蒂妮》便是关于欧洲水之精灵的故事;后面两部将分别涉及气精灵西尔芙和地精灵诺姆。

处理人物关系上,佩措尔德在新片《温蒂妮》中的手笔与前作相似。影片中的两人关系犹如探戈舞曲,演员之间彼此围绕着对方,但又随时保持着距离感。

佩措尔德身为作者型导演,其作品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肯定不是对话和情节发展,而向来是人物关系编排上若即若离的亲密与疏离。他作品中的角色总是满怀孤独,通过某种强烈的戏剧张力,将欧洲神话的历史感代入到现代生活焦虑的语境中。

影片以一场分手戏开场。而女主角温蒂妮兼备灵动与复仇的原生属性,通过名字就已经解开谜底。温蒂妮与前男友的分手过程,以快速剪辑的特写镜头来回切换温蒂妮的眼神和表情。

分手时刻割心的疼痛,完全由眼神表达取代言语上的歇斯底里。从寥寥几句话中,我们听出前男友另结新欢的结局。佩措尔德借温蒂妮之口,将欧洲传说与现代柏林糅合在一起,“所有离开我的男人,都得死!”

随后,画面毫不拖泥带水地切换到温蒂妮的日常工作中。作为城市历史研究者兼导览员,温蒂妮在带领游客参观柏林历史建筑时,带着现代女性特有的理性、专业和距离感。两组场景中明显不同的景深、角度与人物位置,将温蒂妮身上的双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佩措尔德向来善于以文学手法架构大环境与角色之间的衬托关系。他让柏林这座极具当代特质和历史感的城市呈现出某种游离的状态,尽管周边的建筑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却始终保持着它们固有的本质。

这是一个非常佩措尔德的经典手笔,同样也用在他的那些角色身上,模糊了时代特质上的差异,让观者身陷于一种时空的错位,反倒形成奇妙的时间流动性。

温蒂妮性格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冲突交融,正如影片中多种意象被打破重组,雕像、水箱、涡轮机,甚至柏林本身。带着传统惯性下的宿命,同时也有现代打破旧有枷锁的觉醒。拆解和建构,赋予佩措尔德可以反复讨论的永恒话题。

借温蒂妮之口,佩措尔德镜头下的柏林,其丰富的历史部分正渐渐被抹去,城市在经历着拆解和重建。被摧毁的过去正逐渐变成神话,而今天也终将变成过去。

与温蒂妮自身联系起来,两性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聚合拆散的过程,一个男人的背叛与另一个男人的到来,以同样的方式不断地周而复始。

回看佩措尔德的的其他作品,其镜头下的女主角们都有着如温蒂妮这个角色一样的拆解与建构,几乎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

这种以旧派人物特征叙述现代世界的表现手法,不难让人想起罗伯特·奥特曼的《漫长的告别》和香特尔·阿克曼的《1960年代末一个布鲁塞尔少女的肖像》。

罗伯特·奥特曼《漫长的告别》

香特尔·阿克曼《1960年代末一个布鲁塞尔少女的肖像》

带着旧派人物的特性与当代世界的叙述,从而形成扭曲的垂直时空通道。套用雕塑艺术家路易斯·波尔乔亚的话说:扭曲往往带着张力,就像雕塑那样。

事实上,在导演的创作意图中,现代人看似进步自由,但本质还是一样。《过境》中40年代高压诡异的社会氛围,并没有被时间弥合,反而在七十年后的当代欧洲社会再现。而在《温蒂妮》中,两百年前的欧洲民间传说同样适用于今天。

在笔者看来,其实没有必要过多从象征性、符号性、政治性去解读佩措尔德的作品。影片中的感情并不是压迫的对立面,导演只是惯用情感来作为反射世间百态的镜子。

而温蒂妮身上呈现的双重性和分裂性,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现代魔幻题材作品,神话人物的特性仅仅是一种修饰的存在。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凭借《温蒂妮》获得柏林影后的葆拉·贝尔。1995年,她生于德国美因茨,成长于柏林。从孩提时代开始,她就频频登台。

葆拉·贝尔

14岁在克里斯·克劳斯《波尔日记》中出演第一个银幕角色。

2010《波尔日记》

21岁出演弗朗索瓦·欧容《弗兰兹》,其成熟的表演惊艳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奖(新锐演员奖)。

2016《弗兰兹》

而在2018年的《无主之作》中,葆拉饰演的Ellie Seeband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2018《无主之作》

葆拉·贝尔的表演赋予影片《温蒂妮》一种空灵的质地。在最微小的细节处,她都能用细致的面部抽搐和眼神变化维持影片的调性。尤其是在兼顾角色自然表现和戏剧张力间,葆拉几乎是完美地呈现出平衡感。

从影片单纯的剧情来看,如果稍微掌握过火,就很容易变成精致的狗血爱情剧。得益于葆拉在表演上的收放得宜,让影片也显得恰到好处。虽则年轻,但这个柏林影后的确实至名归。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访《温蒂妮》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翻译 | 猪事丁

Q:从片名来看,《温蒂妮》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德国文学家穆特·富凯的《水妖》,这部文学作品对你意味着什么?

A:我大学修的是文学,得读很多的文学作品。因为孩子们的缘故,重新拾起童话故事绘本,给他们讲美人鱼的故事。

有次读到苏黎世大学德国文学教授冯麦特的文论研究著作,在书中有一章是关于温蒂妮(水妖)的描述,他援引了非常妙的那句,“我要用眼泪将他淹没。”水妖温蒂妮看着那个背叛她的情人,逐渐被水淹没,最后沉到水底而死。

温蒂妮会让我联想到导演和女主演之间的关系,又或者说是艺术家和缪斯的关系。世上每一个温蒂妮都经历过爱的辜负。

温蒂妮在故事中的结局不是终点,她必须回到水里,等待下个男人到来。只有通过男人才能摆脱困境,是加诸于温蒂妮身上的最可怕的诅咒。

而我们的故事是希望探索一个与命运斗争的温蒂妮。在她生命中突然出现这样的男性,直率没有心机,不为性,不带控制欲,这样的关系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新的可能。

Q:为什么女主角的职业设计为城里的历史导览?

A:在开拍之前,我是先写了一篇以温蒂妮作为主角的短篇小说,小说里的温蒂妮,是在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里工作。在影片《过境》拍摄结束时,我和演员们、工作人员们还是挺依依不舍的。恰逢《温蒂妮》的概念在我脑海里已经基本成形,我就想要不就再拍一个电影,延续《过境》中无奈的情感。

在《过境》结尾,女主角为了另一个男人最终是进入水里,即登上了轮船。那这一次,我想让女主角从水里出来寻爱,然后让男主角在水里等着她。在给演员们讲新片构思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的,是之前在柏林的博物馆见到的一座城市微观模型。马上觉得非常合适,因为柏林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

Q:你最喜欢葆拉·贝尔和弗兰茨·罗戈夫斯基的哪些方面?

A:拍《过境》之前根本不认识他们,他俩也不认识对方。我们三人第一次在马赛见面时,他俩的互动就像两个跳着探戈的舞者一样。相互靠近相互试探,又时刻保持距离。

Q:《温蒂妮》是一部爱情电影,但却没有任何露骨情欲戏。

A:我不喜欢情欲场面,除了尼古拉斯·罗伊格的《威尼斯疑魂》,没有什么情欲戏是我真正觉得好的。正常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黑暗中做爱。但因为在电影里,为了让观众看得见才会打着灯。我认为在情欲场景中,观众看到的是导演意识的投射。

所以我希望爱欲是属于角色的,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的。在影片《温蒂妮》里,两人在毯子下接吻,温蒂妮将毯子拉过头顶,看起来就像是潜入水中,高潮下犹如灵魂跌入洪水。

Q:作为一个资深影迷,你的作品常致敬经典。想问问你的影迷之路,第一部爱上的电影是?

A:那是《森林王子》(沃夫冈·雷瑟曼,1967),应该是七岁时看的。我没开玩笑,当时住在小镇上,我爸妈去逛街吃饭的时候,就把我一个人留在电影院。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色调和编剧。我在《过境》中也致敬了这一部,男主角的背景,让我想起儿时这部电影。

1967《森林王子》

Q:成长过程中常去看电影吗?

A:看完那部电影两周后,电影院就关门了。那个时候德国电影业非常萧条,小镇基本没什么影院。不过后来我家搬到别的城市,然后,我16岁时班上有个从大城市里来的新同学,有很多从未读过的电影书籍,像希区柯克、特吕弗这些。从读到的那一刻起,我觉得我就是一个电影人了。

译者| 猪事丁;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温蒂妮》:在沉默与诉说中接近城市的历史与真实

《温蒂妮》(Undine, 2020)是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Christian Petzold)的最新作品。影片在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4天展映后引发热烈反响,最终以场刊3.1的高分位列主竞赛单元第3位,并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温蒂妮》化用了常规爱情电影中多见的诸如一见钟情、生死相恋、心灵感应等元素,以神话般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当代都市爱情故事。影片中纯净的爱情表达,在当下愈发政治与概念化的电影节影像创作中显得有些少见,这也是其能收获好评、引发热议的重要原因。但我们却很难仅仅在纯爱片的框架中对《温蒂妮》做简单的谈论。至少,佩措尔德让他的女主角以一位历史顾问、一位城市发展讲解员的身份出现时,便注定了历史的声音在影片中的重要在场。

温蒂妮(Undine, 2020) 剧照

影片中,爱情甚至只是陪衬,或是历史的替身。这使得温蒂妮对柏林的讲述变得复杂化,因为我们无法分清,她到底是在讲述城市,还是她自己的爱情。温蒂妮细腻的声线既是对过去的深情回望,也代表了将历史拉回当下的无望的努力。一如影片开场,她在咖啡馆的露天摊位上,面对前男友时迫切想要完成的。此时的她是如此歇斯底里,正如德勒兹在《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一书中提到的,歇斯底里一词是与潜在时间的对应,它独立于现实,暗含一种滞后性。这种滞后也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因为它们既是当下爱情的承载者,也是过去历史的纪念碑。

于是,当温蒂妮第一次在城市发展局的展览馆讲到东西德那些地标性历史建筑的时候,历史与现实立刻发生了勾连——在一大批群众的见证下,一个特写的微缩模型在瞬间指认了她与前男友的关系。随着镜头中温蒂妮的瞳孔慢慢放大,我们得以窥见,记忆是如何以宿命般的形式地浮现到现实中的。看看那位在露天摊位上喝着咖啡等待结束一段感情的男子,于他,公共空间与私人生活是如此紧密地交织着。

温蒂妮(Undine, 2020) 剧照

过去始终没有被忘记,在温蒂妮的讲述中,官方叙述的声音总是倏然而至,像一记重拳打进当下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里,为我们留下隐隐作痛的凹坑,或是历久弥新的疤痕。于是,《温蒂妮》再一次被佩措尔德纳入到了自己关于德国记忆的整体创作谱系里。借助这个当代爱情神话,他让那些萦绕在德国人心头的历史在沉默中醒来,成为影像中无法被忘却的纪念品。城市、历史与声音一直以来是都是理解佩措尔德作品的三个重要的坐标系,将《温蒂妮》置于这一新的认知框架中进行理解,我们将会发现,这部影片有着比我们想象得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影像魅力。

一、沉默的城市与不断诉说的柏林人

柏林的城市空间被佩措尔德分层了,这暗示了柏林城的历史现实。影片中,温蒂妮用四个微缩模型串联起了曾经的东德与西德、柏林的过去与现在——从20世纪初期一直到21世纪将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这座曾被高高筑起的柏林墙分割开的城市又被重新粘合起来。如今,城区里新兴的高大建筑让历史的面孔变得模糊。如果没有专人讲解,似乎根本不会有人记得,或在意这座城市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记忆和诉说的重要性被重新凸显,它们让柏林人得以不那么善忘。佩措尔德之所以让讲述成为温蒂妮的职业动作,也是为了强化这一点。

我们注意到,正是依靠记忆与诉说这一套内刻与外化的动作,她才从过去的创伤经验中抽离了出来。比如,在得知要介绍自己并不熟悉的洪堡论坛时,温蒂妮被迫去完成的一个动作,就是不断复述那些笔记本上的介绍文字。因为只有这样,她才可以把那些历史的信息牢牢刻进脑子里,并将它们完全内化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语言输出。于是,出现在展馆中的她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代言人,她作为官方话语的转述者,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群众发声,其中也包括电影观众。

我们正是在她的讲述中才慢慢了解了柏林复杂的历史变化——原来柏林的核心区域形似狗头,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它被城市中四面交织的列车线包围着,大概占据了柏林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而现代柏林城市边界的最初敲定,则可以追溯到1920年的大柏林法案,该法案将柏林附近的村镇和野郊并入城区,使得城市人口翻倍,开始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温蒂妮(Undine, 2020) 剧照

如果说温蒂妮的讲述提供了回顾过去历史的契机,那么遗留下来的建筑实体和城市空间,显然才是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政治变革和社会演变的直接物质证据。佩措尔德正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直接展示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新复写。凝视着展厅里的第二个微缩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东柏林的建筑有着与资本主义的西柏林截然不同的风格与形态,那些彩色塑料的外观使其显得亲近而可爱,表现了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理想并没有被人们忘记。

其实,在1991年德国统一之后,柏林的城市发展重点就放在了之前的东德内城。当新的社会力量进入到了曾经对立的意识形态空间,过去并没有完全被当下掩盖,就像那些新生的建筑物被标记为棕色的模型,与曾经的白色建筑区分开来,这使得彼时宽松的城市规划变得拥挤和膨胀,也显示了当下柏林真实的城市状态。新的发展速度挤压着人们过去的生活空间,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并没有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承诺,因而人们更愿意瞩目过去,变得恋旧和沉默起来。

温蒂妮(Undine, 2020) 剧照

就像温蒂妮,她在工作环境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选择闭口不语。坐在露天咖啡馆中的她,甚至讲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在点头或摇头中向男朋友表情达意。在这一被长时间的凝视和停顿填充的场景里,温蒂妮始终在重复着那句“我需要见你”,她对前男友措辞的纠正近乎无理取闹,这也显示了她在当下的语言系统中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与人交际。

乔治·斯坦纳在《沉默与诗人》一文中指出,人们选择沉默,无外乎语言无法表达自我。语言抵达了自己的边界,因为有一些超验之物是无法表述的,那是属于神性的领域,只有靠光、音乐或是沉默才能触及。

当然,沉默也可能标志着与语言的彻底决裂。当语言遭受污染,失去其人性化的力量,人们便只能选择“自杀性的修辞——沉默”。温蒂妮的情况正接近后者。她不满于分手的现实,将自己封闭起来,在过去寻找着寄托。这类似于《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 2003)中的情节,想要逃避现实的人只能选择继续做梦,或是沉默不语,她所能表述的只有过去。

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 2003) 剧照

其实,东德的历史是佩措尔德、以及当下很多德国电影在创作中经常会触碰到的一个问题,在德语中甚至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它,也就是所谓的东德情结(Ostalgie)。这一情结被指认为一种怀旧的情绪,它源自于对当下的不满,以及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怀念,即试图重获东德社会主义体制下的高福利体系和邻里和睦的社区生活。

因为,集权统治下的民主德国虽然意味着保守与禁锢,但同时也意味着保障与安全感,寄寓着市民们曾经的理想。这种对于过去岁月的迷恋,也可以被表述为乡愁或者怀乡,它们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出现,并往往具象为一个可见的物质实体,如塔可夫斯基在《乡愁》(Nostalgia, 1983)中表露的对俄国故土的思恋。

而对于温蒂妮来说,这个实体就是那个过去的恋爱对象。当然,怀旧只是一种隐约流露出来的心理,一个人无法永远活在过去,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总是前进式的,新的建筑不断出现,爱情也是如此。所以,在咖啡馆内鱼缸炸裂的那一刻,温蒂尼遭遇的并不是一场意外,而是一次短暂而永恒的现代性体验,她由此发现了自己的未来——由爱情萌生的未来。

二、现代化的阵痛与深水层的真实

佩措尔德在影片中有意将柏林表述为一个被水孕育的城市(柏林这个词本身就有沼泽或沼泽中的干地的意思)。其实,水流一直都是佩措尔德电影中相当重要的元素,如《耶拉》(Yella, 2007)中的两场落水戏,我们无法分清耶拉在电影中究竟是死了一次还是两次,水面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温蒂妮》中的水流继承这一隐喻指向,并减少了其中死亡的比重,放大了其暗含的新生色彩。水流带来的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阵痛体验,而在阵痛之后出现的则是新的发展。这正是影片里温蒂妮在与水流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东西。

鱼缸炸裂的玻璃碎片在她的身上扎出了鲜血,但也让她结识了克里斯托弗。身体上的疼痛预示着她在爱情上的成长,她终于勇敢地告别过去,跨入了下一段爱情。温蒂妮这个名字在德国神话中寓意着水精灵,这意味着她只有在水中才能发现真实的自己,并在环境中获得认同。

所以,我们可以将她与克里斯托弗的相恋视为一个寻回自我的过程,因为克里斯托弗潜水员的职业设定注定要让温蒂妮不断回到水中。影片用水泊中的相视一笑为二人定情,随后就转向了克里斯托弗工作的西柏林水库的深水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事的是一份水下修复的工作,而他提供的修复也是对于温蒂妮而言的。如果说此前的温蒂妮因为无法忘怀旧情必须活在过去的话,那么和克里斯托弗一起回到水中显然让她回到了现时。

但回到当下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对过去的遗忘,历史在这里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被铭刻了,即不是用官方话语生硬地反复言说,而是使其进入到个人记忆的深水层。对于过去,我们不必强迫让他人去相信什么,只需要让自己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以及以后该怎么生活,这也是私人记忆区别于宏大历史的价值所在。

正是在私人记忆中,我们才可以触及到历史的真实。就像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阿所说的,“记忆与历史远非同义,其实是背道而驰。记忆是生命,由活着的社会产生,而社会也因记忆之名而建立。”关于记忆的这一观点,在影片结尾得到了确证。在温蒂妮离开之后,克里斯托弗在水下再一次发现了温蒂妮的身影。这一次的相遇让他辗转难眠。

终于,他从现在的爱人身边起身离开,独自下沉到深水层中希望与温蒂妮再续前缘。我们看到两个人的手紧紧地牵在一起,从中传达的亲密感让人误以为他们是把水下当作了自己的墓碑,要在这里长眠、厮守。但是,克里斯托弗做出了打破我们预期的举动,他最终决定从水下回到地面世界,陪在那些还活着的人身边,而温蒂尼则只能在他的记忆深处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就像他手中握着的那个雕塑——她成为了一个纪念品。

此时,我们已然可以窥见佩措尔德对于历史的态度,即让过去的过去,让当下的继续发生,这才是每一个生存在世的人要学会的处世哲学,永远活在过去的人是终究没有出路的。

在温蒂妮的讲述中,我们得知谬伦达姆桥横跨施普雷河的地方是现代柏林的发源地,但其作为母腹,如今已经不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区域,这同样预示了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周折与残酷性。

面对历史进程,个人可以通过反复诉说,将其铭刻为流行的神话,但也可以在铭记之后继续保持沉默,使其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个人记忆。这是佩措尔德为当下柏林的发展写下的深刻寓言,也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个人与历史问题时应该践行的重要一点。

 5 ) 记忆与空间,城市与神话

在《拱廊街计划》中,本雅明所要发现的,通常不是个体的梦想,而是沉浸在梦中的集体的梦幻。不同的建筑结构拓印着神学的传说,而集体的梦幻通常是由建筑结构映射的。这些建筑结构就是“集体的梦中屋宇”:拱廊、冬园、景观、作坊、蜡像、车站”,诸如此类。这些遗留物,这些丰碑,都坐落在现代性最集中的迷宫:城市。城市是反映现代性最重要的展品,对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像思陀斯(Stussi)所言,本雅明走向记忆之路导致了 “后退”,走向过去,走向大地的深层。对于本雅明而言,过去从来不只在我们的“后面“——它从未被抛弃过——却在深层的“下面”。它在潜意识中是即刻的……城市依旧坐落在隐藏了自己历史(过去)的土地上。今日之城市,从记忆的角度将自身转变成一座承载以往时代例证的被发掘的城市。考古学就在这个现代性的展台上发生了。 作为迷宫的城市,是与人们对过去的记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期桑迪(Szondi)所说,“这一迷宫在空间中存在,所以记忆随时间发展,寻找着已经走过的未来的轨迹。”像较早的克拉考尔一样,本雅明为了发掘城市的过去,而倾注心血研读有关城市图景的空间和社会结构的早期文献,具体说来,本雅明试图建构的巴黎地形学,不仅是有关巴黎的丰碑和废墟,而且是关于巴黎的神话。 ——来自《现代性的碎片》。

 6 ) 《温蒂妮》:对古老诅咒的一次失败反抗

据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所讲,他的灵感来自于奥地利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在读过她的作品《第三十年》后导演决定重写这一欧洲神话传说,电影《温蒂妮》正是克里斯蒂安对这一古老神话的重新讲述。

富有野心的创作者在重写神话的过程中往往要颠覆人们对已有故事的认知,比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对中国传统神话的世俗化改写,又比如导演饺子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对敖申这一形象的挖掘,似乎克里斯蒂安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对原有故事的照搬。

《温蒂妮》开场即是背叛,温蒂妮已跟男友摊牌,“如果你离开了我,我会杀了你”,似乎古老的预言就要应验,传说中水灵温蒂妮若被爱人背叛,必须杀死男人回归水中。但此时男主克里斯托夫出现了,原有文本发生了畸变。

温蒂妮在咖啡馆中寻找前男友约翰纳斯时与工业潜水员克里斯托夫相遇,正是后者的出现,打断了水族箱中奇怪的噪音,温蒂妮杀死背叛的恋人这一目标延宕了。

在两人相遇的下一个场景中,在水底维修的克里斯托夫遇见了那条巨大的鲶鱼,这是来自水底的某种灵力的警告,对克里斯托夫来说,他尚不知道自己要面对什么。

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夫的结合是不被允许的,等待温蒂妮的只剩惩罚。紧接着的场景中在克里斯托夫准备向温蒂妮表达爱意之时鲶鱼出现,它似乎要带走温蒂妮。差点窒息的温蒂妮被克里斯托夫救下,此时她说出了全片中最重要的那句台词:Can you revice me again? 这句双关之语除了表达“你能再给我做一次人工呼吸?”外,温蒂妮其实要说的是:你还能救我一次吗?这是遭遇诅咒的温蒂妮对爱人的发问,爱情是否能够消除她身上背负的古老神话的预言,克里斯托夫是否真的从命运手中救下了她。

随后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时一切都以注定,红酒被打翻后墙上出现鲜血状的污渍,不安已在两人潜意识中生成,克里斯托夫拒绝了温蒂妮的求欢,请求她为自己讲述自己再无缘听到关于洪堡论坛的解说,温蒂妮在分别时嘱咐克里斯托夫一定要给自己打电话。

爱情对诅咒没能反抗成功,克里斯托夫在水底工作时发生意外,温蒂妮尚抱有一丝希望,直到她在医院得知那通电话根本不存在时彻底陷入绝望,此时脑海中浮现咖啡馆中的召唤警示,温蒂妮知道自己失败,后面她臣服于寓言,毫不留情的杀死背叛自己的前男友,回到水中。

故事差不多要结束了,克里斯托夫随即苏醒。爱情对古老神话的反抗似乎失败了,温蒂妮无法逃掉命运的诅咒。故事换成克里斯托夫的视角继续前行,他能行动后第一件事便是去找恋人,重走了一遍爱情之路,从两人相识的咖啡馆到温蒂妮的家和她上班的地方,自然未果。

此时时间变为了两年后,这一提示十分重要,克里斯蒂安是处理时间的高手,此片中时间一再压缩,事件十分精简,所以导演得以在90分钟之内从容的讲完整个故事,想想两个小时的《水形物语》都干了什么。两年后克里斯托夫和照顾自己的同事结婚,妻子只有四周的身孕暗示双方结婚不久,他可能经过反复的思考才做了这一决定,其中不免有报恩的因素,所以克里斯托夫下水后见到温蒂妮时所有的间隙立即弥合,他了撒谎,欺骗了妻子,当晚等妻子睡下后马上一个人跳进湖中。

温蒂妮的失败获得了某种成功,这个男人是值得的,如果说爱情不在乎结局的话。所以“两年后”这一提示是温蒂妮这段爱情成功的标志,导演的这一提示阻止观众将克里斯托夫看作轻易变心的薄情男。

在开篇时我提到重述神话时要做到避免对传统文本的照搬,克里斯蒂安不似中国人的好心肠,同样失败的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次的鹊桥会,《温蒂妮》并没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温蒂妮的视角,她送别了爱人,归还了两人爱情的明证,了了男友的一个心结。

我们要问为什么在导演克里斯托夫的重新演绎中温蒂妮的神话仍旧是原封不动的结局,他的选择为什么是这样。在城市发展局顾问的温蒂妮对于柏林的讲解中导演留下了答案。电影开始不久,温蒂妮告诉游客柏林在斯拉夫语中的含义正是沼泽中的干地,这座城市的起源在施普雷河的下游。所以柏林起自水中,导演克里斯蒂安在采访中讲:“柏林作为一片已干枯的沼泽,是腓特烈大帝的作品,因此逃兵无法躲藏在那里。”对于水灵温蒂妮来说,陆与水早已划开,已经干枯的沼泽柏林无法躲藏,她必须回到水中。


最后说一些电影细节,算是花絮。

手机在片中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出现,电影开始是争执的语音留言的寄存工具,在电影后半段那通不存在的电话过后,我们发现了这一工具的不可靠性。而温蒂妮和克里斯托夫的相识是因为温蒂妮掉了手机,故事才得以展开,在克里斯托夫出事故前的最后见面的分别时,温蒂妮叮嘱对方一定要打电话给自己,而克里斯托夫的回答是会的,后面温蒂妮果真接到了已经脑死亡的克里斯托夫的电话。手机在片中作为现代化的代表,同时肩负开启和切割情节的作用。

作为一部以水为主题的电影,重要场景都依托水出现,温蒂妮与克里斯托夫因为被水族箱砸中相爱,温蒂妮将背叛自己的前男友约翰纳斯在游泳池中杀死,克里斯托夫对温蒂妮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将对方的名字刻在水下的建筑上,两人最后的重逢和告别也在水下,男主克里斯托夫职业是工业潜水员,它的意外也来自水中。

电影开始时温蒂妮与约翰纳斯的争执的是三个句子,“我们得见一面”(we have to meet),“我需要见你”(I have to see you),以及“我们要见到彼此”(we hace to see each other),温蒂妮认为对方说的是“我们”,两人还有情谊,对方告诉他自己说的是“我和你”。

电影中城市景观是稀缺的,当角色位于柏林城区时大多都出现在室内,偶有室外场景出现也不会见到整体建筑的样貌,只有角色出现在城郊时才有远景出现,环境的压抑感才稍有缓解。我想大概是因为神话的主题是人,现代社会的主题才是建筑。

温蒂妮两次在窗前站立时窗外都恰好有火车经过,不同的是,第一次是交汇的火车,第二次只剩下了单列,克里斯托夫此时发生意外。

 短评

短小、简洁、素朴,几乎没有赘笔,完美像一首马拉美短诗。佩措尔德奉献我们时代最纯粹情节剧,也或许是他最完美最巅峰作品。

8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一首写给柏林的爱情诗,太美了,寥寥数笔,便把水的意向推出银幕,浇灌在人身上,让人不由自主随着人物漂流激荡。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爱情电影,也可能是导演+演员+剧本巅峰状态的天作之合,仿佛去年的«冷战»。默默想起了一个人几件事,就在影院里流了泪。

1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升级版《过境》,变奏体《耶拉》,短短90分钟内完成一个高度凝练的绝妙故事,掌控力令人击节。有限体量内达成微妙与含混结合的时空转换(系列前作标识性元素之一),精准叙事节奏引领的规整结构对应(重复场景&不同视点运用得太妙,幽冥感丛生),流畅漂亮,既富隐喻,兼具可看性,佩措尔德正式成为心水阵营成员。一座城市的往事与未来,水底的古老神话是历史幽灵的显形,现代都市景观则是现时幻想的截肢,城市的沧桑宏大与情感的幽微糅合甚好;两段时空的“逆序”对应鱼缸破碎的灵光,堪称专属电影的奇妙魔法时刻——时间可以颠覆或重来,可以倒叙或暂停,可以海枯石烂,但唯独心动的瞬间,确确实实在那一分一秒发生,循着心跳的律动节拍就可以找到你。最后一个主观镜头过于凄美。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3.5. 一出都市暗黑童话,水上现代世界的爱情与背叛,水下依稀可见的历史遗存,柏林人走到今天,在历史的废墟上重建了新的城市,却根本无法与过去和解,历史是纠结的水草,越来越幽暗,越来越不清晰,缠绕在他们的身体和爱情上,就像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寓意,你可以好好讲出它每一座现存建筑的历史,却尚不能追溯它具体的开端。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无非是堆砌伊们的才华,堆砌得越多越厉害,但是对有才华的佩措尔德而言,是相反的,他需要放手,需要拿掉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不那么工整,他只有放纵自己的时候,才有了那么一点纯粹的真诚。

2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如水晶般闪烁而易碎的都市传说。沉醉于佩措尔德叙事中令人扼腕的错拍感,爱人消失又重现,相遇如前世爱过,温情离别后的质问,不欢争吵后的意外,死亡后苏醒,遗忘后回忆汹涌而来。上一时空的阴云始终以虚拟形态盘旋在当下,又以实体形态躲藏于未知的角落,如那些柏林地标从历史中穿行而来,裹满尘土又焕然一新。迷人的幻境感不依靠单个影像内的充盈,而是在剧本的场次与场次之间形成遥望的共振,镜头里的人物状态永远先于语言和行动,如同事件发生前早有预感。和现实一样,所有的不幸降临之前,我们一定早有预感。

2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不了解点欧洲传说的话,这片就是一部奇怪的灵异片。温蒂妮在中世纪的传说里是水精灵的名字,她会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然后回到水中。女主本来想抵制住这一诅咒,结果还是跌入轮回。咱们也可以拍一部女主叫嫦娥的电影,特别喜欢兔子,和男主爱得死去活来,但最后还是要回到月球上去。对老外来说也是一部奇怪的科幻爱情片,保证看得云里雾里。我只是好奇豆瓣给高分的被感动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个冷门的中世纪传说吗?

24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还是没忍住,看了现在的早泄版。剧作的结构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巧,导演在技巧上也有意配合影片整体的风格在克制,但男女主角前前后后各自的重头戏里,用了相似的镜头和机位,却带着完全不同的情绪,同时做出了故事巧妙的结构,足见导演的功力。片子太精巧了,没有一丝赘肉,就讲了这么一个深情的爱情故事,虽然不如《过境》那般惊艳,但可以看到这位技巧型导演在自己的作者风格上已经非常成熟且个性化了。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70th Berlinale#主竞赛影后+费比西。作为重述水之精灵温蒂妮神话的现代版本,影片还是相当有想法的,神话原型中的基本情节要素都具备了,把这个神话故事放置在当代柏林并编得还算圆,确乎是[过境]的思路一脉相承,但并没有[过境]那么震撼人心的历史错位的眩晕感。虽说情节剧拍成这样算是有作者风格,但是跟滨口龙介一样,真的吃不下……

3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过境原版人马,讲述一个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结局虽然很好,感觉有点草草收场...

32分钟前
  • 影君子
  • 推荐

古老的传说,几经变迁的城市,在佩措尔德的镜头下塑造出了这样一部充满着神秘与浪漫气质的影片。好几场堪称神来之笔的戏相信在电影节结束后仍然会让我回味。同样是关于水的爱情故事,比《水形物语》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3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破碎的鱼缸是开启神秘世界的通道,口述城市历史让奇情灵动的故事得以植根于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此消彼长的爱情也因为心跳漏拍渗入记忆,荡漾出超乎理性的层层余波

4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我是沾了水便能获得神力的妖精,你是断了腿仍能拯救爱情的人偶。让我们在鱼缸里畅游,在水库里栖居。你用爱情拯救再世为人的我,我用神力报答溺水僵死的你。若我的心跳漏掉一拍不是因为你,若我们的爱情是用18世纪的样式实现21世纪功能的欺骗,我愿意沉入湖泊,让你生生世世在水底凝望我传说里的名字。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流淌于现代都市中的古典呼吸,暗藏在每一颗灵魂深处的执念神性,潜移默化,我们是聆听者,也是经历者,并逐渐成为信念者。未能长成高于传统的进化样貌,却也包含着深厚丰满的美学底蕴,那是时间洪流中冲刷了千百年的动人肌理,浮现在你我的每一次心跳、回眸与拥抱里。殉情和爱恨间是触碰传说的永恒迷局,佩措尔德通过灵动微颤的影像之舞,带领观者见证奇迹的拯救,与忧伤的分别,那是银幕上对恋人的呼唤,并将这段咒语,传递给银幕下无数忘记珍重的精灵。

4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三层文本:民族神话、城市历史、个人爱情。温蒂尼穿插在三层文本中,在神话中是水神,在历史中是水下桥梁上的名字,在爱情中是突然出现、意外消失又始终萦绕的爱人。最为美妙的一点是,Undine传说中是透明的,幻肢般的,又危险而存在感惊人的。其实这种规整的分析会让这部电影变得有点无趣,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站在柏林的模型前去讲述这座城市被规划起来的过程,她问“柏林的起源,在河流的下游,谁能指出我们现在在哪里呢?”在那一刻,过去和现在重叠,爱和城市重叠,时空重叠。她说,建筑的样式将追随着功能,曾经的宫殿在21世纪变成了展览馆,神话在今天变成最后一个注视着爱人摇曳到水下的主观镜头。我的天啊,我竟然想起莉拉对《埃涅阿斯记》的评价:“假如没有爱情,不仅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枯燥,整个城市也会变得无聊。”我爱这片儿

51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建筑是一种功能性假设,是将人们的期许变成触手可及的存在。爱情是一种即时性谎言,是将对方的凝视变成虚无缥缈的残骸。期许一旦被打破,时间和空间自然会赋予建筑最新的意义。凝视一旦被干扰,呼吸和心跳自然会显露爱情最真的谜底。想不到一个本该充满神秘的爱情神话传说,竟然会是如此的空洞而乏力。如果爱情可以简化为两双漂浮的手和一些散乱的凝视,那么苍白就是它最好的注解。做为崇尚感知的作者型电影,佩措尔德成功的让观众的感知力变得麻木,除了影片中段的惊魂一瞥,只剩下轻灵的古典钢琴与沉重的呼吸声,再无其他。试想如果导演把取景地换成花果山,女导游爱上美猴王转世,丰富而细腻的人文地理风情讲解,再加上一个美猴王手办,这部《爱的猴王》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吗?并不是所有的诗意都值得赞美,尤其是当一首爱情诗,感受不到爱情的时候。

53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较差

一份说明书的结果是影像文本化。《过境》有多惊艳,《温蒂尼》就有多失望。

58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看佩措尔德的乐趣在于,看他如何将元素精灵这类巧思在爱情故事中落地下来,于是看到柏林建筑的模型与流转于真实柏林街巷桥梁间的回忆频频产生叠影,或者是,潜水员模型的摔裂略显笨拙地预告了潜水员的灾厄。其实,除了杀死前任是在回应温蒂妮的神话之外,整个故事都不妨被视作《海的女儿》的变形,小人鱼扔掉本该用来刺杀王子的匕首跳入大海化作泡沫,和温蒂妮没入深潭有着同样的力量:至高的爱是爱他人,我的心脏不应在你的手中有任何一次漏拍,因此爱必然呼唤牺牲、呼唤死。

60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秘密的电影。河流这一形象是变化和不变这两个对立特质的综合体,也是渗透柏林(片中有提到原意为湿地)这个城市的时间和空间的深层肌理,这些特质在Undine的两重身份上得到体现。她在神话与祛魅两种力量之间摇摆——在那个咖啡厅里,她听到潜水者雕像呼唤她回归她的神秘特质,而最神秘的事情也恰恰在此时发生了:爱情。Christoph作为一个潜水者,他展现的运动趋势与Undine正好相反:从陆地到水中、从表层到深层,这似乎使他和Undine的关系笼罩了一层隐喻意味。对秘密的探寻是危险的,最终我们看到,探索者终究还是回到了岸上,而城市也退回了她曾经栖居的阴影中。

1小时前
  • 折叠兔
  • 推荐

风属於天的 我借来吹吹 却吹起人间烟火 天属於谁的 我借来欣赏 却看到你的轮廓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Yes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