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马上下单了《caste》这本书,一定会很好看,攻克英文把它啃下来。
电影大家说它是论文电影,拍的很美,也应该是一篇美丽的论文。
纯理论电影原来也能打动人。
理论+个例+作者自己的生活,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
我没有办法去归纳去结构她提出的理论,但我听懂了,并且表示赞叹。
作者如何写一本书,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成功的角度,比诠释这本书更打动人。
你会被作者生活中的生离死别感动。
也会被一个个个例的镜头感动。
也能沉浸在作者书中的语句里陷入沉思。
纳粹屠杀犹太人
印度种姓制度
美国黑人的现状
当他们串联在一起
出现在同一个镜头下
是那么的相似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但现状是我们在维持
也只有我们能打破
它不是那种让人一笑而过的娱乐片,而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纪录片。导演艾娃·德约列,用她的镜头,带我们走进了美国社会的深层,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我们平时可能忽视的东西。
电影的开头,有点沉闷。它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剧情。但是,随着电影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吸引了。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黑人高中老师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我们平时很少关注的领域——美国的种姓制度。
这部电影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美国社会等级的深刻剖析。它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问题的根源。
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等级划分,不仅仅是种族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这种等级划分,已经深深地根植在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电影中,导演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用影像的方式,把这些历史材料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看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
它让我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等级划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当然,这部电影也不是没有缺点。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电影的旁白有点说教,有点科教频道的感觉。
但我个人觉得,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她没有用那种煽情的方式,而是用一种理性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电影的结尾,有点让人唏嘘。它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空间。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我在看完电影后,还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回味。
总的来说,如果你对美国社会感兴趣,如果你对社会等级的问题感兴趣,那么《起源》绝对值得一看。它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重新思考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
文章来源:电影咖啡 觉得值得一看,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众号:电影咖啡 免费无套路,不用谢
电影《起源》比较了印度的种姓制度、美国的种族隔离以及想当年德国的屠犹政策,认为种姓制度是三者的共同背后逻辑,为了奴役甚至屠杀他者,就得妖魔化或者禽兽化或者野蛮化他者,这样就为各种血腥和残暴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其实,当下以色列人也是如此对待巴勒斯坦人的。可以说,这样的逻辑很有道理,但是,应该把范围继续扩大,人世间的所有高低贵贱都是这样人为制定出来的,本来众生平等,由于我们制定出各种高低贵贱的准则,才有了高低贵贱,有些人便骄傲着优越,有些人自卑着低劣。问题是,有多少人可以跳出高低贵贱?有多少人可以抵达老庄或者释迦牟尼佛的境界?
作者以作为非裔美国人在当下的经历为起点,深入不同的历史与社会文化,破茧抽丝地把种族歧视、反犹主义、和种姓制度联系在一起,最终从caste的角度,在“系统性种族歧视”的切点,创造了新的对话与阐述。以一个个跨越时空的鲜活经历为切片,试图追根溯源,寻找不公建制的“起源”。
关于这个“起源”,在中国,我学习阶级;在美国,我了解种族;与朋友的交谈里,我们平心静气,讨论种姓、反犹、锡安、仇恨、地缘政治、宗教信仰…我们思考是什么让这个世界如此破碎,以至于数千年来,一个个孤独的个体,通过无声或有声的呐喊,仍旧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群体与彼此的认同。这是一个个如此复杂的社会性议题,又以不同的变体散布在不同的文化里。因而回到现实,往往只能从一个方面,去试图弥补往日的过错一一而在美国,那仍就是“种族议题”。
可探讨它时,在中文互联网上我却时常听到一种声音,将种族归咎于所谓最本质的阶级。我并不怪罪这样的声音,因为它可能只是源自对一类文化历史的认知不足。但我想,再铁石心肠的人,看到这部电影里黑人小男孩在泳池的切身经历,也一定会有所动容一一那是赤裸裸的基于肤色的隔离。而今天,如果只把问题归咎于阶级却忽视种族,又何尝不是对历史的否认和对歧视的延续呢?也因此,在不同文化里,尽管不能触及到“起源”,又或者对“起源"的认知还不够充分,但哪怕只要有一个方面,朝着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建制探索,便也是进步。这也是电影在探索“起源”之外,对行动的肯定。
我理解一些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它过于“论文”、过于说教、过于煽情、缺少有效的叙事…但它的的确确,带着观众,和作家一起走过这场旅途,那是客观历史的探索,也是私人情感的累积。从这个角度,我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每分每秒。一旁的两位女士越哭越止不住,我也强忍不住,打湿了眼眶。尽管你可以从论证或者叙事的角度对它批判,这无疑仍是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并且它根植于当下,对尖锐的问题毫不避讳。到头来,它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我也因此由衷感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对当下和对“起源”的不一样的思考。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黑白的解忧杂货铺
清明三天,雷雨大风,冰雹,结束拜祭后,晚上点开了这部电影《起源》,2个多小时,前面很沉闷,后面很有意思。从一个黑人高中生的死亡开始,讨论了美国种族歧视、德国纳粹主义、印度种姓制度。
我也很庆幸,我最终看完了这部电影,而这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它发生了,因此它可能再次发生:这是我们要说的核心。
美国的种族歧视,关于白人和黑人,实际上关于白人、亚洲人、黑人。
德国的纳粹主义,关于日耳曼人和犹太人
印度的种姓制度,似乎超出了种族,与世袭有关。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浪潮》,想起了哈尔滨的731遗址,想起了《南京、南京》,想起了牟敦芾的《黑太阳731》《黑太阳南京大屠杀》,想起了高中看的书《一百个人的十年》,想起了高中历史学的黑奴贸易,想起了我在上述场景和电影书记中的感悟:若不把人当成人,也许很多人也会做出那样的事情。
其实,我还想起了最近的一个词:学阀。
想起了上述这些,可能也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更好地维护统治权威和既得利益。
看完这部电影,我会想一个问题:在中国,是否也存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内核是一样的,或者说目的是一样的。
电影中提到了种姓制度的根基:
1.对婚姻和交配的控制,禁止不同、内婚制,禁止不同种姓人群通婚,并施以惩罚。
2.职业等级,通过非人格化,划分等级
3.纯洁性和污染性,把肤色、人种、等级等划分为干净和肮脏,甚至接触就污染。
那么,其实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如我们说到的阶级固化、政治联姻、我们对待比自己穷的人,我们对待服务员、环卫工等人的态度,我们看待比自己穷的地区,我们对待比自己富有的人,我们对待富豪、权力中心等人的态度,我们看待比自己富有的地区。或许就如一位群友所说,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如上文所说:“它发生了,因此它可能再次发生:这是我们要说的核心。”,我们需要时常警惕,警惕自身是否有意或无意中,做出了类似事情,
也许,通过思想和文化的教育,能改善。也许在中华文化中成长的我们,大家依然认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晚安
阿娃·迪韦奈 (Ava DuVernay) 的新片《根源》 (Origin) 在首映后收获6分钟长的观众起立掌声。已年逾50的迪韦奈肯定早就对上午媒体场的上佳反应有所耳闻,在红毯上显得意气风发。当我还只局限在当个小地陪带着摄制组侍奉“感觉很近,其实挺远”的北京奥运时,迪韦奈却像很多做对了的导演一样,她就趴在自己生长的地方拍出了与自己血脉相连的首部长片——一部关于另类说唱的纪录片。Compton和Inglewood一带我也恰巧住过,虽然也曾被衣着整洁的以非洲裔为主的各族裔群众聚在星巴克下国际象棋的场面感动,但当下一处房东听说我是从那边搬来直言我假如再如此坦诚则会租不到房子时,还是多少有些后怕。昨天刚在一个论坛上听人分享,说要先明白“为什么拍”,再去想“怎么拍”,今天就看到一个榜样。或你有切肤之痛,或利益相关,是做纪录片,还是VR,还是写书,还是拍剧情片,还是把它们杂糅在一起,全要看你为什么一定,在现在,还得是你自己,把这故事讲给别人听的这个根本的原因。不管是叫“种族主义”,还是“种姓制度”,还是“阶层不平等”,要的正是动摇它的根基。提前预祝《根源》能拿到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开始尘土飞扬的刨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