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福勒的影片始终保持着他一贯的粗粝,直接,批判,愤怒。本片中作为记者的强尼以找出疯人院里发生的凶杀案凶手为由潜入了疯人院。他的女友凯西在影片开始时花了很多时间对强尼进行劝说,但强尼对普利策奖的追求,对名利的渴望让他毫无动摇的可能性,他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并不太高,女友凯西甚至为了增加收入干起了脱衣舞娘的工作,这也让强尼的自尊心备受打击,对名利更加渴望。最终凯西假扮成强尼的妹妹,以强尼试图性侵自己为由将他送进了疯人院。影片中有大量强尼的内心独白,当他面对心理医生的询问和诊断时,他在迎合医生的诊断前都会有内心对当前局势,甚至是对医生此时心理状态的分析,对自己的计划和与女友的配合极其得意,他以被性欲驱使的乱伦邪念为由被判定为非理性的疯子,而他的内心则始终展现着强大的理性,这样的自信和沾沾自喜也为他后来的疯癫增加了批判和讽刺力度。
虽然影片是以调查案件为切入点推动剧情发展,但当强尼成功进入疯人院后,所谓的悬疑元素却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强尼找到的三个凶案目击者,也是三个精神病人各自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讲述,对战争,意识形态,种族矛盾,科技悖论等等进行了揭示与批判。第一个总是弹着吉他,把自己幻想成内战时期将领的退伍军人。他在二战和朝鲜战争时期的被俘,但却得到了人道甚至被尊重的待遇,被尊称为先生,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和二次转变等等一系列遭遇以及回国后承受的压力让他最终崩溃。在他讲述的过程中插入的富士山,艺妓等等彩色的画面是唯一的暖色调,并且都来自于异国他乡。第二个黑人小伙在美国宣布废除教育隔离政策后求学于大学,在与白人共同学习生活的日子里,深受歧视和种族主义文化侵染,最终由于自卑和身份认同焦虑导致了他错乱的自我定位,把自己幻想成了种族主义组织3K党的成员,并歧视和排斥疯人院里另一个黑人(这让我想到了家里挂满与白人合照的辛普森......)。最后一个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子弹专家,喜欢画画,实际心理年龄只有6岁。他对这个被科技统治并带来杀戮的世界失望,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所以将自己关在了6岁的心智中与这个肮脏的世界划分界限。这三个极具代表性的疯子肩负着对时代的讽刺和批判使命,以自身的疯狂反衬出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让人想到了福柯对理性与疯癫的解读。而强尼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逐渐走向疯癫,整日听着这些让人怀疑世界的故事,还要遭受疯人院里惨无人道的电击治疗,以及冷漠功利的医生,利用权力性侵女病患的员工。即使他最后找出疯人院里的工作人员就是凶手,他得到了普利策奖,但黑暗的世界将他留在了疯人院里,大雨滂沱的病院走廊,疯狂咆哮的强尼,这个内心疯狂的幻像让人屏气凝神。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他会选择让那个人疯掉。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影片中的记者如何在精神病医院从一个正常人逐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趣的观影视角。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精神病的因子,后天的精神病患者往往是受到周边环境的刺激而使其因子不断发生核变而占据其整个神经。
影片对记者所寻找证据的三个精神病人的描述,可以充分论证这一观点,他们都是因为残酷战争、种族歧视等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患精神疾病,而记者本身的崩溃更是有力的论证了这一观点。其实从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显示了记者疯狂的气质,为了普利策奖而到精神病医院做卧底,真是疯狂而荒诞。
没错,荒诞,就是这部B级片的另外一个鲜明特色。其实只要你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记者的计划存在很大的漏洞,精神病人根本无法在法庭作证,其所有证词都是没有法律效果的。至此,我们或许能比较接近导演拍摄本片的原意,他只是在制作一个荒诞而疯狂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更像个寓言。你可以被其有趣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你也可以被其粗糙而尖锐的风格气质所折服,当然你也可以去深挖故事背后的寓意,发现导演对当时美国社会、政府的一些尖锐的看法。
幽静鬼魅的走廊上出现一句触目惊心的话语: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他会选择让那个人疯掉。由此拉开了这部黑色电影的帷幕,刚开始本以为就是部很通俗骇人的恐怖片,但看完后却和我起初的想法完全大相径庭,并没有趋于表面简单的停留在视听画面上给予观众最直观的畏惧,而是深入到最晦暗幽深的思想内部下手,一幅更惨烈悲怆凄凉的恐怖景象,令人不寒而栗。剖析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精神世界的全面崩溃和垮塌所呈现的荒诞行为和情境,富勒通过极端决绝的手法将这份致命的毁灭展现出来,不仅仅是为了电影的精彩程度而构思,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社会的不堪诟病时背后所隐喻的强大意义反思。
时至今日,对电影而言,色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能成为烘托氛围渲染情境的重要辅助工具,还有一定关键的象征和表达作用,在故事的推动和感染力上有着功不可没的能力,甚至能显露出影片某种具象的基调,但有时黑白画面的效果营造要远胜于色彩的冲击力和震慑力,能排除一切视觉直观体会上的干扰和影响,在这部电影中画面就提供了很大的协助,纯粹的画质,黑白中透出的压抑和可怖的气息扑面而来,可以更为投入的感受到片中人物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直击情感深处能仔细的感受其强烈的波动和洞察导演的意图,在没有任何明显的恐怖特征下,导演完全依靠场景氛围的设置,将那种来源于现实根植于社会的恐怖情绪愈演愈烈,使人产生一种本能而绝望的畏惧感。而片中几处彩色片段的插入也更为突显,增添了一丝柔和的理解、抽象的隐喻和偏期许化的暗示。
影片讲述了一名想要装疯卖傻潜入精神病院调查一起案件,因此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扬眉吐气的记者,如何从一个头脑清醒拥有强烈使命感和辨识认知度的人,在那个扭曲愤恨绝望悲鸣的疯狂环境下,一步步在精神压迫的折磨中彻底沦陷,成为其中讽刺一员的过程。富勒一贯就像个拿着尖锐手术刀深刻而冷酷的观察者,踏着坚挺决绝的脚步来到社会的顽疾深处,通过自己独到的象征手法和冷峻的风格,将其一层层清晰明朗的划开,赤裸细致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片中的故事围绕着记者而展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环境如何残忍的影响改变着一个正常人的心智,而环境富勒则利用一个极端偏激的空间来作为对社会的隐喻,将现实的恐怖无情具体化到个人的身上,这就有了涉及案件而牵扯出的三个极为典型的角色象征。
三个角色分别代表着战争、种族和科技,亘古至今一直都是带有敏感性的社会问题,携有强大隐患的潜在威胁,可以看到富勒利用他们过往对这三点无力承受的剧烈冲击和迫害下,疯狂的意识认定起伏和扭曲转变来作为抨击批判现实最直接尖锐的手段,一个沦为政治诉求理念迥异矛盾下的深受其害的战争牺牲品,一个在强烈种族蔑视下,终不忍这种精神上的巨大折磨成就了其癫狂(走廊带头套置换角色的一段非常流弊,极其严厉的讽刺),一个无法直视自己的科学成果沦为残暴的罪魁祸首,而躲在最初美好的潜意识中洗刷罪恶感的科学家。很多人觉得这样带有明确目的性的突显有些太过愤青主观,但我觉得这样一针见血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具感染力,不是以偏概全,而是抓要点,“夸张”的将其放大,才能以快狠准的节奏找到病症治愈,才会有意识的出于“健康”的避免和防范。
记者以假装猥亵妹妹(实际是女友)的行为被送进精神病院,最后竟真受控于这种下意识的认可中挣扎,女友时不时以诱惑看似背叛的姿态盘旋在他脑海中的画面,形象微妙的触发了记者的精神变化,而女友的工作和记者的理想之间爆发的争执分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们对于高贵身份象征的强烈渴望和对于阶段主观意识上的鄙夷认知。从信心满满的踏入,到见识到其中形形色色被折磨成的行尸走肉,了解相处交流后,熏陶出幻觉臆想恐慌到最后身心俱疲的集体垮塌,电疗、水疗无所不用其极,荒谬的行为特征充斥在精神病院的点点滴滴不断滋生,如此看来人类个体的渺小始终难以持有改变环境的能力,最终只会被环境所改造。最后画面定格在那条深邃幽静的走廊里,只剩一个个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失去了生机和灵魂,被现实无情俘虏陷入迷狂的“活死人”。
镜头突然一转,大雨滂沱的走廊下,记者陷入疯狂的境地,不失为一种内心的写照,那种无处宣泄的压抑和痛楚彻底击溃了他,疯狂的执意寻找自以为是的真凶,和“凶手”奋力拼搏的一段,相当震撼,一个胡编乱造只为到精神病院找案件凶手的记者真疯了,多么意味深长的讽刺,发人深省。一直到最后这部电影都没有涌现出半点希望,只有荒谬的惊悚、冷漠和可怖,而富勒这种不寄予任何期望的态度,则具有一颗原子弹般的强大威力,在观者的内心爆发不留任何余地,给予最严酷的冲击,干净利落大胆的卸下社会伪善面孔毫不顾忌的展露出腐烂面容的强中手。影片最后又出现了那行熟悉的字幕,忽然有了另一感慨,没有神马比精神世界的全面瓦解更具摧毁性,现实却一次次的将魔爪深入到人们这一软肋中剥夺希望,走过它们间的上帝只叹了一声“哎”。
【3.5星】
1、一个记者想要获得普利策奖,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假装精神病进入了一个精神病院,他从接触与某杀人案件相关的精神病人中套话问得了杀害斯隆的真正凶手——负责药浴的男护士,但是最后,记者男主也真疯了。
2、整体来说还比较有趣,剧情逐渐深入,最后还真疯了
3、最后男主的女朋友抱着男主哭的时候真的是能体会到女主的感受——女主真的心碎💔,她确实很爱男主,虽然她一直反对男主的做法,但是也拗不过,最后还是陪着男主演了这出戏,送男主进了精神病院
4、精神病院里社会活动还挺多,病人可以画画,可以弹吉他,还可以偷枕套,还有地图,真是啥都有呢,没啥限制吗?大半夜大清早唱歌打扰邻床也没人管,最后居然还查出其中一个护士杀了斯隆,虽然也没看懂斯隆是谁,怎么这个精神病院里的这么多人都亲眼看见凶手
5、哦对了,在男主还没变成精神病之前,无意之中进了一个全是患有“恋男癖”的女人的房间,然后被群j了
1,光源的恣意性(和第一个证人交谈场面)2,用小人置于长廊远处,增强透视效果(长廊的尽头是画)(茂瑙《日出》的引用?)3,声音的多重性(胖子的歌声和梦中女友的声音)。4,镜框被打破,外部物质的介入(下雨)5,彩色(回忆)和黑白(现实)的分离。6,。。。
正常人一步步变成疯子的过程,为名利不惜所有榨干自己,光影交加的走廊形形色色的人映照着当时的美国,高度秩序化的枯燥象征,三个证人更是社会形象的绝对代表,战后的创伤以及种族歧视的严重问题都有表现,非常富有现实意义的惊悚作品!
2021年05月22日,比较难看的电影,不推荐观看。虽然也许经典,但十分无趣且无聊。(20221227,2821人在豆瓣标记看过,2217人评分)。
B级片C级立意D级编排手法
三个病人,分别隐喻着朝鲜战争、种族歧视和冷战威胁,象征主义的手法与彩色画面的插入均增强了其批判性,可过于明显的指向性使三个段落之间的联系与流畅感打了折扣。富勒的叙事与古典叙事有着显著的区别,不讲求封闭性与严谨性,而是为了制造抓人眼球的高光卖点而忽略上述规律,典型的记者背景所造就的
Samuel_Fuller拍精神分裂段落的视听太赞了。黑白/彩色——现实/梦境
太刻意意图太明显 b级片就是b级片 记者发疯的理由并不充分 批判性一般 结尾也不咋地 最关键的是整体流畅性不高没有带入感
你生活在愚蛮大众的周围会被洗脑成小市民,生活在一群大师周围你也就变成了大师,一出生,你的环境就注定与其他人不同。这个片讲的是一个常人变疯子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是疯狂的一种状态。
黑色電影 B級片鼻祖 息影多年也不願妥協片商的硬漢。如果你不喜歡Samuel Fuller的電影,那就等於你不喜歡電影。
富勒这个导演,有一绝对不会说二,不论是电影的内容还是手法都非常直接犀利不留一点余地。记者出身的他为了揭露二战的黑幕毅然奔赴战场,这不就和本片主角一模一样吗😳电影在尊福拍剩的片场只用了十天就全部拍完,拍到最后还大搞破坏,杀青后两位大导赶紧拍拍屁股开车逃走了😂…
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卡里加里博士》和的影响。心理状态方面处理的一般(弗洛伊德倒是cue到很多次。。。),最好的体现主观精神状态的是室内暴雨那一场戏,主要是没拍好逐渐丧失心智、从假精神病到真的沉溺的这样一个渐变过程;最用心的安排应该是社会政治的相关话语了:三个证人背后分别是50s美国社会的几个重要症结:麦卡锡主义/朝鲜战争/恐共、种族问题、冷战/核恐惧。到底谁是凶手没有这个探案过程重要。富勒拍这片的时候也不是年轻导演了,但对于色彩突如其来、毫无预兆地打破时空连续性的反差处理是现在看来也很大胆的想法。
片头用光影的布置和走廊的景深营造出幽闭的不平衡感,疯人院就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美国,三个证人恰是三个社会顽疾的代表,暴雨的幻想则是崩溃似的爆发;富勒把精神分裂拍的直刺人心,黑白与彩色的比对很绝妙。
说点别的,大牛Samuel Fuller(JB主演过一部他设在菲律宾的戏), 女主Constance Towers客串过2000 Malibu Road,脱衣舞那段已经成为经典,隔三岔五地被引用
诡异的讽刺作品
4.3 聲音特效的處理還挺有意思的,像在聽廣播,莫名其妙就被帶入了。但總覺得有些短小的鏡頭畫面有刻意的斷點....暗喻指向通過聲音、畫面、顏色都做的很強且硬朗。
塞缪尔·富勒代表作,黑色电影经典。1.政治寓言,代表冷战,种族,技术3方面问题的目击者+为名利而失去自我的记者=美国疯人院。2.套层结构,扮演中的扮演营造出虚实难辨之感。3.3处彩色臆想段落,走廊雷雨的摇镜呈现。4.不断失语直至僵直呆立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是对社会规训结果的绝佳象喻。(8.8/10)
以精神病院展开的论文式社会调查,富勒的影像和叙事无不老辣精准,三则故事的指向性讽刺是一层层叠加的疯狂,也是一层层叠加的现实中的美国,一浪接着一浪地扑打着我们的神经。
一名记者为了拿下普利策奖,不惜涉险到精神病院调查,却因无法面对真相而发疯。塞缪尔·富勒本无意述说一个逻辑缜密的侦探故事,而是将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愤怒以及当时紧张的种族关系等热点问题都融入到故事中,更借三次出现在黑白片中的彩色画面暗示其对解决问题的想法。
“这走廊是一条通往普利策奖的魔力高速路。”……影片十天就拍完。好友约翰福特探班时好奇,“萨米,为什么在这么寒酸的地方拍?”“我的故事不适合大的地方。”富勒回道,“它是不正常的。”……此片在圣巴蒂安电影节上赢得了特别人道主义奖。富勒拒绝领奖,“这不是该死的人道主义电影,这是火爆动作剧情剧,把你们的奖颁给英格玛伯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