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的是美国钻石商卢卡斯去西伯利亚做生意时,与咖啡馆店主卡佳坠入情网,然而事态却步入危险的故事美国钻石商人卢卡斯·希尔向俄罗斯买家出售可疑的蓝色钻石,交易开始迅速崩盘,在钻石贸易的危险世界发生冲突的同时,他与西伯利亚一家咖啡馆的老板卡佳陷入了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克格勃、黑帮、生意伙伴、坠入情网的卡佳,危险与柔情互相缠绕,各方势力正在编织一张细密的大网。是沦为猎物、束手就擒,还是绝地反击、挽回一切——卢卡斯面临着考验,而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费拉拉的两部近作都由威廉·达福主演,文本层面亦存在强烈的指涉共通。《托马索》中,观众跟随达福的漂泊身影,平行穿梭于罗马城的街巷交通,在贴附的媒介影像与具体情境之间游走;《西伯利亚》的视觉系统同样由流动的场景形成,但有赖于探索视点对纵深空间的刻绘,打破了既定环境的框定,呈现出更迷乱、自由的意识影像,实现了《托马索》文本的外延与迁移。在一次次对地窖、洞穴的探访中,人物不停地自诘,地理环境的外壳层层褪去,精神世界显现出其裸露、原初的形态。
拨开环境表象的迷雾,观众见到的是费拉拉如何通过人物自我的灵魂探访,唤醒意识。在文本与影像的二重纵深刻画中,建立意识世界与生活的联系。
梦境意识流电影。真心没看懂,感觉又一次重温《多哥》,漫天白雪,没有人烟,偶尔遇到个把人,也是语言不通,相互示意着交流,一片孤独之感。于是就有了幻境,开始胡思乱想。遭遇很多认识的人,开始反思以往交往中没有质问过的问题。带着自己圈养的雪橇犬远足,穿越无边的雪境,甚至来到了沙漠隔壁,与那里的人一起治愈和救赎。与形形色色的美女欢爱在一起,但是突然眉目变成了母亲,这是乱伦嘛。还有宇宙的映像,是不是在说人与宇宙的关联。那个洞穴中的怪异裸女是什么意思?找到那个魔法师是为了考证什么?遇到父亲为什么满脸都是剃须膏?映像转变的几乎让人受不了,也难以勾起关联,看得云里雾里。不过风景很不错,有如讲故事一样的旁白也很吸引人。
影片开始到结束。与憨豆的黄金周里緑恶魔自己当导演的那片子一样精彩,一切都是nothing nothing nothing 的风格,自己与自己说话 。
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
我像所有观众一样,茫然,当然这种茫然在于,我与导演个人化表达的一种距离,它更像是一次往内的探索,所以它有很多不那么具象化的表达,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导演对挖掘个体的内在世界,并不像欧洲导演那般擅长,所以很多连贯的整体看起来却有些零碎,我觉得还是影像表达一种内在过程中没有找到一种更合适的影像语言,我觉得美国导演还是需要太多叙事或者说一种文本来推进影像类别的电影,这其实不是纯粹影像探索比较可取的方式。尽管如此,影像的表达,还是有非常多杰出的部分,还是一部比较满意的作品,只是作品本身,我认为欠缺一种与文本区分的语言,实际上影像的艺术不需要如此兜兜转转,可能只是导演在拍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构思! 总体,我认可导演的尝试,这是一部在很多片段的创作都很出色的作品,探索和尝试,哪怕有些不足,但也总比拍一些平庸而低级的大众作品更有意思。
在很多艺术电影里,越来越多的看到威廉达福,而表演层面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表达,我觉得这是好演员该走的路,后人对其表演艺术自有公正评判。
西伯利亚的故事很迷幻,或许在这个苦寒之地,所有的一切本来就不怎么真实。
故事的开始就说了,这是一场充满男子情谊的旅行。
关于“男子情谊”,这个内涵就丰富很多了。
在“男子”的精神世界里头,大概包含了太多让人困惑的话题。
威廉达福也是困在其中,有太多的疑惑需要去探索,也同样有太多的曾经需要去回味。
一个成年男子的茫然,一方面源于现实世界的冷漠,另一方面源于精神世界的枯竭。
他在尝试通往神圣,却需要自然和科学的力量。
这或许本身就是想象和现实之间无望的拉扯。
故事本身也很拉扯,逻辑也混乱不堪。
或者,导演的本意也没想通过逻辑讲一个故事。
成人世界里头的繁杂,或许就是这样毫无逻辑。如果你愿意可以抽丝剥茧的寻找,但最终可能是自寻烦恼。或者,你也可以安之若素,但最终或许能“看破人间繁华”。
我们渐渐就学会了不再对生活诸多评论,因为“别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是谁就对别人指指点点”。
A film adrift in the cosmos, a film found in a dump. 差一点坚实的物理性。
费拉拉的索拉里斯
拍的是个啥啊,导演嗑药了吧……#偶然间二刷,看出来了一部分,但是导演也是声像/故事上大乱炖啊……
.....这个台词真的
感受型电影,剧作上有些讨巧了,逻辑性不足。
文本本身处理成家庭创伤后应激失调,或者纯意识流都没什么不好,人与自然呀,冲突与和平呀,也都不错。然而,这个结尾呢,合理怀疑是环保公司突然做了个广告。都挺好的,都挺不好的。
坦白说,当然是看不懂。但对于费拉拉而言,电影未必需要什么“言语”,亦无需承担叙事职能。所见即所得,而一切所见又可组成新物质,不会是符码,仅仅是血缘、欲望,是梦、或回忆,是群星同我为伍,是太阳风暴和宇宙浩瀚,在雪原疾驰。一切影像自由放逐,汇聚成这后现代图景名为Siberia。启动黑胶唱机,颤动时刻来了!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费拉拉的新作看得我几度怀疑走错片场——影片讲述了……威廉·达福的一个关于自己、父亲、母亲、女人、童年等等……的梦境,中间还有诸如群星、宇宙、太阳风暴之类的镜头,这完全是马利克拍的嘛!既然很快看出是梦境,就不用纠结叙事逻辑,反而看得挺享受。冰天雪地的极寒之地的小酒馆,沙漠绿洲中的手术室,溶洞,森林里的小屋……风景还处理得挺好的,不过问题有二,其一是作为梦境而言拍得太实了,其二是台词有点……媒体场惨遭此起彼伏的哄堂大笑也说明了问题。跟比较仙的马利克一比就高下立现了(但马利克经常拍得不知所云也是……)。
做梦型自传,视觉元素仿佛噩梦,整个过程太难受了
豆瓣上那個故事簡介太有戲劇性,那多麼人物性格背景讓你閱讀,嘗試重新描述一下看到什麼,有一個很孤獨的男人在西伯里亞住在山洞內養了一批狗狗,閒時會在零下40幾度天氣與他們散步,走入另一個山洞會見到一群自稱魔女的肥大女人在自轉360度,主角吃了很多,重重複複吃了很多。他又會看到和一個女人做愛(根據豆瓣簡介的推測這可能是前妻),看到和自己很相似,自稱是他父親的幻像在自言自語,然後看到一尾魚在說話?等等,好像連狗都會開始說人話了,所有事都不正常地發生,分不清那個是真是假,就像豆瓣的演員表上竟然有Isabelle Huppert?算了,我開始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而且,相比在柏林地鐵內看到的瘋子們不算什麼,本想,打一星,還是,算了⋯
戛纳威尼斯绝不敢选的片
不懂
过往费拉拉虚构电影中从未有过的如此酷烈又贫瘠的精神荒原具象,告别城市人烟,一个脱离社会性的人作为野鬼而不解为何心存留恋的回溯之旅。每一个炼狱图景中因触碰记忆的分身而获得超脱前往下一个时空,却在一步步对社会性的拾捡中再次一件件被剥夺与丢弃,陷入更深的迷失。于是理性终于被击溃,追随遥感的星,放弃秩序生存的理性符号,途经万物悲凉,无限宇宙中的苦行僧,倒向一边,断然拥抱了虚无,好似费拉拉过去电影中受难的当代圣徒,不断抢夺和失去活着的温度。从降临到毁灭,终究是背离梳理与和解的孤独,如同这个废墟世界的尽头,如同不再为别人的观看而拍摄的费拉拉。片尾被食掉的鱼复活讲话,达福成为片头的分身,驿站残骸被无尽的虚空笼罩,或许即将开启又一轮漫长的生命循环,“西伯利亚”,这场苦涩的现代主义梦呓,渡劫了作者的流放之伤。
5/10。黑人问号。梦的探索包括了童年、父母、女人、性、自我,用宇宙、冰山、沙漠、草原串在一起。喜欢跳切的部分,做得十分自然。想起了《原钻》里的宇宙和《此房是我造》里的地狱,那两个太实,这个又太虚。
刚开始以为是费拉拉的《灯塔》,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他的《生命之树》
心情复杂,看表不下15次,第一次以为捱过一个小时没想到才过了20分钟,那一刻真的想夺门而去。即有《闪灵》又有《灯塔》。但这片还是太私密太个人了,犹梦境般的酷刑,不仅折磨威廉达福也折磨了观众。前一个小时本来毫无逻辑最后半小时竟突然规规矩矩清清楚楚,那一下我甚至因为这个感到失望。。。 西伯利亚这破地方真他妈能把人逼疯。(说联想到灯塔是因为都有威廉达福才是只看到表面的吧???
有些电影看完之后想骂街,但费拉拉的新片并不是,至少看到结尾说话的死鱼,还是想微笑着给个一星
一种疑似和《多哥》套拍的既视感,仿佛是同场景被拿来用了两次,却成就了全然不同的方向。整体仍然停于晦涩难解,但对于梦境的细心拆解—关于淫欲的臆想或者是随之抽离的沮丧以及伴生的阴影却还算明白。但这种“灵魂之旅”的表达实在太过分裂和琐碎了。
“西伯利亚”不仅是费拉拉自我精神的一次“流放”,也是影像一次流放。只有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才会去区分文本中剧情、梦魇、幻境、自传、冥想…影像本就不待区分,纯粹滚动、分身,不需要像语言指向确切逻辑和意义,因为观看本身就是意义,视线就是思维延伸,是生命的拓展,是怀疑,是躲避,是欲望也是虚无。
费拉拉似乎在强调一种对话,在苦寒,在沙漠,也在幽暗的密闭空间;和动物,和异族,也和或活着或死去的每个人;用爱抚,用血液,也用无法交流的语言。没有办法理解电影的文本,不代表不能和影像建立联系,费拉拉的电影和我形成了一种私人的互动关系,影像的刺激下,观影中的动态冥想体验被推到了极致,借助万物,达到了一种审视自己,和自己对话的状态,也许无序的文本更加放大了这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