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看《迪林格已死》才知道Piccoli真是意大利人,现在又发现Schygulla竟然会说流利的法语,很有意思。戈达尔大概是在被迫拍摄《我略知她二三事》的时候意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风格,我觉得这一风格几乎可以说比之前好很多;讽刺的是,当初为了解决债务的权宜之计在八十年代却成为了他反抗当代电影、观众和制片人之坚定态度的化身。一个微妙的问题:“Isabelle找到自己的声音”这个可爱的叙事线是在电影构思时、还是剪辑时浮现出来的?注意,电影开头部分出现的其他工人也没有与影像相符合的声音。Le prolétariat est sans parole. 无论如何,如果把这部电影的主要母题看做八部半风格的颓废导演为反-故事而作的斗争,未免也太太太无聊了。当然,可以看看Huppert。
B+
但是给晚期戈达尔评分没有用:这些作品否定对自身的评价,并且就像洪常秀,它们只有作为整体在一种极为个性化的发展史中来看时才能显示出其伟大。
很多人知道这部片子可能源于它里面一系列的古典绘画场景,从伦勃朗到安格尔,从戈雅到德拉克洛瓦,许多场景的弦外之音妙不可言。别看戈达尔的电影经常性的声画分离,实验无比,但其实他的电影都是很浪漫的。他的电影同时也是非常“假”的,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他的指挥下过家家,然而这种假,不经意间阐述了电影之于生活的一种彻底的真相。
8分/10
#CineLumiere #Jean-LucGodardPerspectives #21032023 #IntrobyTonyRayn #二刷,虽然与一刷间隔较短,但感受确实是更加深刻,最大的感受依然是那模糊不清的戏里戏外,过于精彩,不过这次还是对这个含糊不清的故事有了一个自己的想法。
Tony作为嘉宾在开场简单讲了讲戈达尔的三个阶段,并且给观众提供这部电影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以两个场景分割,一为片场,另一个为工厂和酒店。在一刷时我对故事情节感受也差不多如此,但二刷后我感觉影片实际可以以剧情抓马和非剧情叙事分割,也更接近于我一刷时的理解。Passion的不同意思也可分别作为两部分的主题,激情与受难,也可以说是波兰与美国,工人与老板,无产与资产,生存与死亡。剧情抓马部分可以说故意拍的非常讽刺,结合戏外的设定看起来非常诡异。逃跑的工人,投资人的安排,“敦促背台词”,被制片人“强势插入”,各种的“技能展示”,被意外“捅死”都是带有好莱坞印记的。发现工人阶级不光结巴,感觉大量的音画分离也聚焦于他们,体现一种不能被听见的状态。
其实感觉也是因为非英语电影+故事性弱也是导致关注重点放在构图与细节忽略了配乐部分,这次由嘉宾特意强调,所以这次也格外关注,古典乐的效果搭配时而戏谑时而诗意的场景还是非常不错!不过有机会还是希望三刷来感受这两次都忽略了的摄影机的声音,来的悄无声息,只有在去时才能感受到那咔的一声。
#CineLumiere #Jean-LucGodardPerspectives #19032023 #一刷 整个故事还是可以看作是一场导演死亡前的受难过程。戏中戏设定,不同于《蔑视》中以奥德赛故事讽刺美国电影产业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感觉《受难记》则是利用受难的最终结果-死亡把内核放到了一个电影未来的悲观看法上。美国还是波兰?更像是是否选择死亡。
片中的角色指代性很强,结巴的工人阶级,叫嚣的资产阶级等。最后的车也非常逗趣,仿佛也是在吐槽车是否是车。
影片的几条故事线切的实在太随意了,就如他在影片中所说,故事性?互相融合的同时还会把现实拍成戏中,而戏中又拍成现实。最厉害的依然是音画分离的处理,完全的跨故事表达声音让本来就不明确的故事线模糊的更加厉害。
视觉上开场的色彩偏红,也可能就是影院方提前发送邮件所说的褪色问题,整体构图剪辑和运镜很像之前看他的几部作品。不得不提的是那绝美的画作还原,伦勃朗的《夜巡》,德拉克罗瓦的《雅各与天使摔跤》《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不太确定是的是热罗姆的《后宫露台》,罗塞蒂的《丽丽斯女士》,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和鲁本斯的《耶稣下十字架》。
戈达尔中后期的标志性作品,获戛纳技术大奖。1.高达时隔十余年后再与拉乌尔·库塔尔合作,光影卓绝,运动长镜头行云流水,徐徐穿行于片场的名画搬演场景之中。2.对画作的真人重现以伦勃朗[夜巡]开篇,以埃尔·格列柯[圣母升天]收尾,其余皆为法国和西班牙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如安格尔、戈雅、德·拉·图尔与德拉克洛瓦。3.画作模拟几近凝固又立体可感的特质使其生成了绘画—影像、雕塑—影像和摄影—影像,而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影像的古典配乐(莫扎特、德沃夏克、贝多芬)及录像带处理(暂停、倒带、逐帧播放)则进一步将跨媒介实验推展至庞杂之境。4.演员由静止摆拍渐次演进为运动奔跑,甚至脱离摄影机掌控,恰与两条交叉剪辑的主线(片场导演vs.制片人,工厂女工vs.老板)中的反抗逃离之姿相契合。5.不少声画分离与画外空间实验。(8.5/10)
重看。郭达是在主题的基础上构建整部作品。所谓的故事是脊柱,延展整部片的发展。反的不是故事而是为大众所极易吸收的叙事脉络以及情感情绪。表达的主题也不是一些陈词滥调的东西,这是对电影媒介的沉思录。美感没有既定的齁,不然也就不会有好评差评的不同了。
#CineLumiere #Jean-LucGodardPerspectives #21032023 #IntrobyTonyRayn #二刷 长评 - 生存还是死亡。影片实际可以以剧情抓马和非剧情叙事分割,也更接近于一刷时的理解。Passion的不同意思也可分别作为两部分的主题,激情与受难,也可以说是波兰与美国,工人与老板,无产与资产,生存与死亡。#CineLumiere #Jean-LucGodardPerspectives #19032023 #一刷 整个故事还是可以看作是一场导演死亡前的受难过程。戏中戏设定,感觉是利用受难的最终结果-死亡把内核放到了一个电影未来的悲观看法上。影片的几条故事线切的实在太随意了。最厉害的是音画分离,完全跨故事表达声音让本来就不明确的故事线模糊的更加厉害。
情节、影像、声音相互分离且独立以最大程度地达到间离效果,剧情内外均保留艺术生产过程痕迹——劳拉穆尔维的去恋物化,及其所强调的电影、女性身体和商品的结合,剧组人员身份等同劳动等级和生产关系并相互对应,而结局以从电影和工厂的空间中抽离出来,女性身体进入一种虚构的幻想式逃脱。
看戈达尔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至于一旦有一部我没看懂的时候,我都会首先反省是不是自己当时没有集中注意力?对于这一部而言也是如此。
电影可以不拍 妞一定要泡
耶稣受难背负着对世人的爱,而艺术的受难却被金钱与资本挟持,在无产阶级女工与资产阶级妇人之间,在旅馆女工与艺术人物之间,从伦勃朗、安格尔到戈雅和格拉特诺瓦,戈达尔反思了电影本身“光”的价值,政治立场、资本控制和艺术创作,声画错位和碎片叙事的间离效果无不暗指某种困境,自由真会到来么
8.5/10。①四组人物交织的故事:拍摄电影“受难记”的剧组和没写明确故事线的导演;剧组居住的旅馆的老板娘(和导演暧昧);工厂打工且因刚被解雇而欲组织人罢工的女工人(也和导演暧昧);老板娘生病的丈夫(女工所在的工厂)。②通过台词、画面/故事、剪辑(比如一条故事线进行着却突然切到另一条,这模糊了故事脉络且削弱了戏剧性)、声音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非常旋律化的诗意。这种诗意搭配上大量丝滑优美的高水平长镜头运镜/调度、各片场段落如古典油画般华美的摄影美术、大量古典配乐营造了肃穆严峻却又优美浪漫诗意的氛围(较契合两女主与生活斗争的故事,但多少还是有错位)。③主情绪电影不该玩多线并行叙事(问题同质于《不散》)。
JLG+许古拉+于佩尔+无数古典名画,太高端了哥有点呼吸困难。。。
当Jerzy讲到爱的手势便终于记起他在“Bez końca-1985”中的“爱的手势”。阿姨的结巴和老板外甥女的聋哑特征上相映成趣,身份上对应的则是Hanna Schygulla。爱和工作。你必须找到一个故事。吗?阿姨,Edward Hopper。
大师的东西看不懂也故意说好看2017/12/31『电影跨年』①【百度网盘 DVD版在线】可以不用考虑收藏DTBD了😂
期待的是拍片场风云,探讨电影艺术,不料依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难看,还算有叙事,且渐入佳境(其实是前面看的音化不同步不解其意,原来是手语音轨)。影片很复杂吗,其实戈达尔的思想让人觉得,在重重叠叠多领域全方位的文艺积淀下极单纯,夸大化处理阶级冲突,符号化的压迫斗争,走程序般发泄一通对文艺和工人受难的不平,源源不断的狂想也是单向的——雪中对殴的布尔乔亚,落难艺术家和女革命家的结合...(正题:要是写不出什么用思想深度的剧本不妨学习一下,名画cos、断断续续的古典乐,双主题并行,不能自圆其说没关系其实越脱线越好,还有要强行互文,因为我也看不出西班牙反抗军和里面的“激情”的剧本有什么联系,只是单纯和女工的反抗相照应罢了)——当然,没有这样的美术基础和天赋另说还有,米里昂鲁塞尔,拥有世间最完美的身体
去美国还是去波兰呢?extreme作者电影大抵如此 看的时候一直在对照Deleuze的Cinéma 有时候在想其实电影已经揭示很多了 区别在于你是否能够发现
La passion de Godard c’est de faire coexister ce qui est essentiel dans chaque art dans un même plan
至此计划中的15部疙瘩全部看完。很喜欢的有五部,全是60年代的电影。另有5部能从色彩、结构等方面体会到一点东西。剩下的5部瞬间爆炸,半点看不懂
戈达尔彻底放弃叙事之后我确实看晕了,摘抄一段劳拉·穆尔维的分析:“工厂—身体/性—电影这三大主题分别占据了三个清晰的空间,伊莎贝尔饰演的女工人和皮考利饰演的老板代表工厂的空间,汉娜代表女性身体/性,导演杰西代表电影/影像的空间。电影的工作人员、临时演员对应着工厂中的等级制度、劳动分工,电影的世界和工厂的世界相重合。这部电影标志着戈达尔开始远离唯物主义的现代主义(布莱希特式解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对于艺术和创造性问题本身的探询。戈达尔开始将女性的身体重构为电影道具……电影的结局是从电影的空间和工厂的空间的逃脱,但由女性所代表的身体空间已经被纳入神话故事的幻想式逃脱之中。”
影片似乎是个拼图游戏,所有这些人物是毫不相干地并肩前进。他们相互观察、相互畏惧,互相交错,互相冲突,有时则是一些人屈于另一些人。在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戈达尔把他对古典音乐、浪漫派绘画和电影的热爱结合在一起,使影片高度风格化,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用了三幅以上戈雅的畫 寓意之鮮明無需贅談——總之搞解敘事電影根本就是一場受難記。無時無刻批判資本主義的社魂又不時閃耀著神馬的...第三世界女工和告別資本主義的女老闆神馬的...好吧 其實戈達爾也有左派的硬傷...即混淆後現代和共產主義的關係。但瑕不掩瑜。
就像戈达尔80年代的其他几部作品一样,完全放飞自我的音画蒙太奇,配乐、音效、人声急起急停、随意进出,对白和画面可以完全没有对应关系,人物的关系、行为以及场景的切换彻底背弃经典叙事的那一套规程,再加上糟糕无比的字幕,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这部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戈达尔本就是要杜绝某种“理解”的可能性,又或许,戈达尔是试图打破绘画、音乐和电影间的壁垒,用绘画和音乐的“古典”去重构他电影的“现代”。不过好在找到了修复版资源,影像本身的魅力得窥一二,尤其是姑娘们的裸体,真是美极了。戈雅、安格尔们用画布留住了那些美妙的人体,至少戈达尔确实用胶片也做到了。另外还有个细节是,角色们的名字就是演员们的名字。
1982年,我一岁,住在中国中部一个没有电的小山村,还要再过三年陈张二人才拍了《黄土地》。而法国人已经拍出了这样的片子!复杂的阶级情怀,没全部看懂,但并不妨碍我喜欢它。永远的戈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