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还是在钢琴鉴赏选修课上,当时看到肖邦,脑海里第闪现的第一个词就是“碰撞”,肖邦内心对于音乐梦想追求的纯澈无私和受身边的人影响的碰撞,从老师带给他的祖国再到公爵夫人对他的爱情,肖邦内心中真正属于他的地方只有钢琴,他本就为了钢琴而生,却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究竟为了什么而活?是远离尘世,与一人相守,为自己的梦想专心自由创作?还是将本就羸弱之身献给自己的祖国呢?肖邦在爱情、梦想、国家三者间的碰撞中,影片到达了高潮,肖邦决心了以巡回演出募捐来援助浴血奋战的家国战士们,为此与乔治桑的感情破裂,放下了创作的梦想,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肖邦在生命弥留之际断断续续说:“我终于回家了”。看到这一刻,我想争论乔治桑的爱情成就了肖邦也好,肖邦为了祖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他也好,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肖邦的伟大源于乐曲而超越乐曲,任何伟大的艺术都或多或少与国家、民族的情感紧密结合的。与其说肖邦为了自己深爱的祖国与钢琴而逝去,不如说肖邦认为这就是回家,回到内心最初的“本真”家乡。
肖邦邂逅了女强人作家乔治·桑并被其深深吸引,然而乔治·桑对他的爱却更多的是一种占有,她让肖邦断绝与旧日联系,专心在屋里终日作曲,只准到贵族沙龙演奏,不准举办公开售票的演奏会。就在与世隔绝的爱情和音乐空间里,肖邦的肺炎日渐恶化,而与此同时,远在波兰的亲朋却在最近一次抵抗运动中全部被捕,急需赎金。而虚弱的肖邦,唯一的筹钱方式只有赌上性命举办演奏会,一面是情人的极力反对,一面是故乡人民的安危,面前是自己不治的身体与黑白的琴键,年轻的肖邦将如何抉择……
今天蒋博的古典音乐讲座是关于浪漫主义音乐非德奥系的,一开始讲的就是我最熟悉的肖邦。肖邦的音乐真的是相由心生,和他长得一样软软糯糯美美的,很容易让人喜欢上。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a song to remember ,是讲肖邦和我很喜欢的乔治桑的爱情故事,一曲难忘。他们彼此永远都是彼此心中的一首歌吧。肖邦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夜曲外,也有很多圆舞曲,蒋聊起电影《情人》里面就配了一段肖邦的圆舞曲,在男女主分离时。于是放给我们听。而书里是这么写的:“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确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其实大家能坚持活着,都是因为美和爱吧,万一死了,这么美的音乐就再也听不到了,所以还是好好活着吧。蒋还说起现代社会大家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很多,不知道为何焦虑感却也增长了很多。其实,人的异化不就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吗?蒋分享了今天他看的一句话:无论在任何环境,人都可以自己在脑海里演奏最美好的音乐,思念最爱的人,这是不会有人剥夺的权利。其实这很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意味。为了美和爱,live and let live!2019.5.31
1821年,沙皇的铁蹄蹂躏了波兰,肖邦深深为祖国忧虑,经常参加秘密集会。由于肖邦拒绝为沙皇总督演奏,总督下令逮捕他。肖邦逃到了巴黎。在巴黎,肖邦在钢琴家李斯特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的鼓励和帮助下,终于以精湛的演奏艺术获得了成功。肖邦和乔治.桑也由此相爱。肖邦决心以巡后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家国志士们,但也由此和乔治.桑的感情破裂……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又是一部特艺彩影片,让那些演奏会显得异常的辉煌。扮演肖邦的演员应该选个更苍白点的吧,不过有了保罗.穆尼扮演的教授必然戏份都会被他抢光换人也不会有大的改变,这个编剧就如此憎恨乔治.桑吗?李斯特与肖邦在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中的握手很震撼。PS其实也只有那首幻想波兰舞曲才是本片最令人难忘的
坑我无知青年的泪啊……影片把乔治桑描绘成脑残怨妇,而肖邦变成无脑青年,任人宰割,也就最后爆发一下,自我来一发……但就影片来说,骗骗不是很了解的人还是OK的,不过和史诗差那么多也就太坑了……话说某夜曲遗作硬生生地变成了肖邦初期寄给出版商的稿子,这他妈太坑我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这部片子,那时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高中生...那首圆舞曲竟然成为我的绝响,承载了那么多记忆...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弹响它...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提到,电影A Song to Remember中表现了一抔土在波兰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于是翻出电影来看。豆瓣评分太低估了。这是一部刻画肖邦短暂一生的传记电影,细致入微。肖邦出生时的1810年,波兰已经灭国,少年肖邦和他的钢琴教师(影片中最有意思的角色)一起离开华沙到巴黎寻求发展,得到钢琴家李斯特的帮助,还有女作家乔治桑的青睐,他逐渐获得贵族们的赞赏嘉奖,但由于罹患肺结核不能开展激烈的音乐会,受乔治桑的影响他沉浸在创作中,但与老师日渐疏远,后来波兰起义失败,朋友想要通过肖邦的影响来赞助起义,老师也提醒他伟大的艺术家应该和人民走得更近,一抔故土让肖邦下定决心举办巡回音乐会,拼命筹钱,结果英年早逝,卒于39岁。电影快接近尾声实现了升华,前面一大部分都让人感觉肖邦依附贵族、忘本。
不懂音乐是什么的年纪看的,现在想来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迸发悲愤的激情和泣血的旋律。乔治桑的美丽让人无法抗拒。
故事性完整,缺点是并不是特别符合事实。看完后老师才说。
10——9分。小时候看的时候总在想,给他换个女人试试,也许能活得长些。
五星是为了肖邦。琴声深入灵魂啊。开头的Mozart的小奏鸣曲温暖得不得了·~~
时代变迁,当回过头来看这部老片的时候,看到肖邦和李斯特弹琴的画面,不知不觉感觉到基情四射。
肖邦乔治桑,没有缪塞。这里面有个令人讨厌的,冷血,自我中心,控制欲极强的乔治桑(好莱坞就是这么报复反控一切反对的,更别说黄祸傅满洲了。)可爱的是,应该是这片被各音乐系布置作业了,字幕党都是音乐系学生,每换一曲都抢着报曲名报点八卦,玩的欢脱。最后说,波兰真是越饱经战乱越深沉伟大,巴尔蒂斯,蓝碧迦,居里夫人,康拉德,显克微支,托卡尔丘克,还有肖邦。
原来这片子那么早……
把他老师描写的也太夸张了....
上译配音版。从青春理想的角度探讨了肖邦短暂的一生,是为了解放事业牺牲小我,还是为了艺术自我保全?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艺术要服务大众。可以说是很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部美国经典文艺片。但对于乔治桑惜才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幸而主创没有把角色脸谱化,而最后音乐天才的殒落更有了震撼人心的真实力量了。
A Song to Remember
《夜曲》的意境深远,轻缓中透出一种悄然而至的沉思,夜阑营造出诗一般的梦境,听来别有一番思量。专门去听夜曲,基调异样的清幽柔美,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男权社会里自我救赎的英勇形象,到底不敌萧邦手握泥土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坚持的东西而已。她只是自私了。可每个人都很自私,都想紧紧握住自己热爱的,不想被别人夺走。“为什么要管那些庸俗世人的眼光!我成为我的代价就是不断忍受别人的眼光!
肖邦的传记 以后在听肖邦的时候 也有了更加明了贴切的感受和臆想
不要当成传记片看啊,这个是教师节特供魔改版。肖邦的角色实在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个惨遭老巫婆密室囚禁的、被高领毛衣勒到中暑的可怜人,戏全被保罗穆尼抢光光。穆尼上岁数后邪气全无,善良正直满腔热血,还有一点可爱的狡黠。。。感觉很适合演比尔博巴金斯哈哈。
本片曾获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乐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提名
乔治桑是个贱女人,虐心啊。。虐心。。不过也确实。。肖邦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写出了最多最好的作品。。=,=
乔治桑也未免太INTJ了,女暴君一样的。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