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这些历史片段,总会想到其实美好的生活开始的也不过短短几十年,人们在和平年代,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忘记生活曾经的样子!
即使,过去的艰难困苦我们无法体会,却也不能忘记他们是构成现如今美好生活的基梁的事实!人们前仆后继,继往开来,都是为了美好生活,人们的信仰和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要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坚定和顽强!
以前觉得爱国主义教育是给你洗脑,长大以后,才能明白,民族的意义,国家的意义,而现如今这和平年代,只是希望我们能铭记历史,才能去展望未来,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样,长大了很久以后,才能体会这些话的含义!我能做的不多,可是我爱我的祖国,我的兄弟姐妹!
偶然在CCTV6的节目单中发现这部老电影,让我有了下笔写些东西的想法。
《横空出世》开头就讲明了历史背景——这也是很多主旋律作品都应该学习的地方,把我们为了谁去战斗、为了谁去牺牲和怎么样去战斗、怎么样去牺牲的原因讲出来,核心就是我们为了谁去革命和怎么样去革命的原因。这部电影的背景是美国和台湾签署了防卫协定,在我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后,白宫叫嚣要对中国重要城市进行定点核打击(五十年后这份文件解密公开后显示:870枚核弹覆盖我国117座城市)。 电影的开头就引用了毛主席的名言:“美国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即使美国的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于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
这就是教员的境界和高度——战略上藐视敌人,那后面自然是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冯石将军,与留美高材生陆光达,分别奉命负责开展原子弹的相关工作。这是电影中的两条故事线:科研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
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经典镜头。
由李雪健饰演的冯石将军进行了一场简单的演说:
同志们:国内的仗打完了!国外的仗也打完了!一没让披红挂彩,开庆功会!二没让回家看望爹娘!一声令下,你们跟着党跑到了这大戈壁滩上,至今家里的亲人不知道我们在哪!不知道我们是死是活!有的战士的未婚妻在家等不住了,就跟别人跑了!有的战士去的时候才十五六岁,还是个孩子,现在平安回国了,该不该回家给老娘说一声呀?该说!可是不能说!这是国家的机密问题!还有的战士,这个岁数呀,该回家当爷爷抱孙子啦,可是我把他留下了!和我们一起在这个大沙滩上,斗风沙,抗严寒,啃咸菜,喝盐水。
为什么?为什么呐!就因为,在朝鲜,美国人用一个小玩意,在咱们头上悬了好几年,悬着!动不动就嚷嚷着要给我们做外科手术!苏联专家也撤走了,瞧不起我们呀!没有这个东西呀,我们中国人的腰杆子就挺不直!就没地位,没和平,就不能踏踏实实地过咱们的日子!所以,现在,中央军委指示,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了!我们,就是要在这个大戈壁滩上,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搞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随后则是战士们山呼海啸的声音: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为毛主席争光,为人民立功!
同样,李幼斌饰演的陆光达从苏联专家的伞下直接站在瓢泼大雨中:
“从这儿到这儿,美国人用了六年,苏联人用了八年,法国人用了四年。我们没有四年,两年都没有。”
科研工作者们在埋头打着算盘,负责保卫的战士们有些不解,与连长发生了如下对话:
“连长,他们在干什么?” “干什么?干革命!”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冯石给陆光达送来自己妻子一针一线亲手做的布鞋,陆光达也赠给爱诗的冯石一本毛主席的诗词,二人还共同吟诵了《念奴娇·昆仑》(这首词的第一句话正是这部电影的名字——横空出世)。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还有一个非常经典也引人深思的镜头,它就是冯石的独白: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抓了一个美军俘虏,一个小小的下士,竟敢在我的面前大声喊叫着扔个原子弹让我们尝尝!给我们做个外科手术!气得我,逼着他,用咱们的中国话,唱“打败美帝野心狼”!……武器落后,受欺负呀,我忘不了……我们的士兵,被凝固汽油弹……炸成了火人!他们挣扎着,喊叫着,喊着爹,喊着娘…… 伤员更是可怜呐!没处躲没处藏,就在我的身边,我……救不了……救……救不了他们……尽管这样,咱屈服了吗?没有。咱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人,就从没怕过他美国。应该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可是他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要欺负你,让你就想对他大喊一声:“No,去你妈的!”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再说说电影里的一个亮点:很有工业美感。它把两弹一星工程的厚重、宏大与辉煌,用画面展示了出来,据说当时拍摄的时候还有人以为是在做核试验。
最后,自然是我们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顺便说一下电影里的部分主要人物原型:
陆光达的原型融合了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人民科学家;
冯石的原型主要是张蕴钰将军;
陈志忠的原型融合了张爱萍、王秉璋将军;
朱茹慧的原型融合了何泽慧先生和李佩先生;
夏世中的原型主要是杨振宁。
这部电影拍摄于1999年,讲述了我国研发第一枚原子弹的前前后后。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也吹响了90年代末大型军工项目重新上马的号角。1999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发生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件侵犯我国主权的事情。那个时候的我们,在综合实力上与美国差距还非常大,尤其是军工产业,经历了八十年代如光刻机等大型研发项目被迫下马和军队经商之后,科研工作者的境遇被形容成“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我们的子弟兵更是差点就go bad。而1999年的《横空出世》,很像一部时光机,重新回顾了伟大的两弹一星功勋们的事迹,让我们重温了那个心为人民、为党为国抛洒热血的火热年代,也重新认识毛主席一心为人民服务、心怀党和国家、革命到底以及其“比我们早看了50年”的战略眼光!
0.陆光达刚到罗布泊的时候,所有的军人都敬酒,冯石说的是:“陆博士,你随意”
1.搞内爆,风险大。“要留有余地,如果达不到,那是欺骗中央”。但是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邓小平同志指示,搞成了,功劳是你们(科学家)的,搞不成,责任是中央书记处的。
2.王茹慧给一屋子的将军上课,讲原子弹原理,所有将军起立,喊老师好
3.陆光达说不能用盐碱水混凝土,冯石面露难色,但之后只有一句话“返工”
4.王茹慧来看陆光达,冯石指示哨兵:离帐篷远一点
5.断粮的时候,陆光达代表科学家群体拒绝特殊化,一起挨饿看电影。“我们应该一同接受考验”,另外,陆光达对其他科学家的称呼是“我的同行们”
6.领饭的时候,最后吐血的那个科学家反复说“我饭量小,半个,半个”
7.王茹慧大雨中看到陆光达,激动的笑了,然后突然一脸委屈“咖啡掉水里了”
在一期央视访谈节目上:
陈国星导演: 我们正在热火朝天的拍摄的时候,他们总参的领导来探班。他说呢,本来我们这个位置是个敏感地区,天空有这个常规的、巡航的卫星进行监测。但是最近这个监测卫星从两颗到达了七八颗。
主持人: 这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卫星监测?
陈国星导演: 国外的!
陈国星导演: 他说陈导演就是因为你们拍摄的这个动静太大了,地面完全像搞核试验。人家以为你们又要重新重启核试验。他说你们能不能发一个正式的消息在国家的报纸上。证明你们在这个地区在拍这样一部故事电影!而不是在做核试验。
影片《横空出世》讲述的是新中国原子弹核武器诞生的故事,重点刻画了由李雪健扮演的铮铮铁骨、忠于职守的冯石将军,和由李幼斌扮演的留学归来不畏艰险的核专家陆光达的人物形象。如果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两个人物的原型一个是张蕴珏将军,一个是两弹一星专家邓稼先。
影片是从抗美援朝后期开始讲起,一直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演在叙事时刻意的削弱了时代的社会特征,重点强调了这一段历史中的时间节点。历史题材的影片塑造丰富的人物是很难的,跨度大受影片叙事的限制,在本片中导演也是如此。以真实的影音资料“毛主席的讲话”和当时真实的国际环境为历史背景,为影片铺垫了既宏伟又紧迫的基调,以冯石和陆光达为两条线索相互交叉,一方面解剖了当时研究核武器所面临的各方面的条件问题和技术限制,一方面还原了归国专家他们的高度爱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毅力,同时还通过对陆光达妻子和不同年龄士兵和知识分子的刻画,丰富了影片的社会基础,客观的表达了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发,是全民的奉献,更是全民的成功。导演在影片中也有很多细节刻画,尤其是带有西北地域特色的民歌的演绎,和冯石擅离职守到北京求情,国家首长对于陆光达的绝对信任,这几点把从上到下不畏艰险乐于奉献一心一意只为原子弹的意志,表达的淋漓精致。(为你分享专业影评,请关注沐影者)
很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剧本比较扎实,戏剧冲突强,两大主演演技出色,人物刻画十分饱满。既有孤军深入的坚韧也有一声惊雷的欢呼。拍出了老一辈中国人的顽强与对祖国的自豪。看来1999年还是个认真拍电影的年代。
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抓了一个美军俘虏,一个小小的下士,竟敢在我的面前大声喊叫着扔个原子弹让我们尝尝!给我们做个外科手术!气得我,逼着他,用咱们的中国话,唱“打败美的野心狼”!……武器落后,受欺负呀,我忘不了……我们的士兵,被凝固汽油弹……炸成了火人!他们挣扎着,喊叫着,喊着爹,喊着娘……伤员更是可怜呐!没处躲没处藏,就在我的身边,我……救不了……救……救不了他们……尽管这样,咱屈服了吗?没有。咱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人,就从没怕过他美国。应该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可是他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要欺负你,让你就想对他大喊一声:“No,去你妈的!”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是在兔吧看到推荐后去看的。一部分人物使用了化名,但是都能看到原型。不得不说,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无私,为了我们的党和国家,付出了那么多。这部电影没有花哨的特效,也没有后来抗日剧中编纂的奇葩剧情,只是朴实的还原了那一段历史。由衷的对那些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致敬。幸福并感激着。
李雪健有句台词,“No,去你妈的!”没错,去你妈的美国佬!
那个年代牺牲个人的享乐,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力量让人感佩。有人说是主旋律,主旋律怎么了,没有那些人哪来的今天的和平的发展环境,看看中东和非洲的国家,看看那些被欺负的国家,为生在这个国家而自豪。
那个年代的人真是有信仰和精神的,不是我们现在能够评论的
大学礼堂,当初的那份感动,最好的主旋律电影,李雪健老师,演技之神。
当蘑菇云腾空的那一刻,欢呼声响成一片,我的眼角也已泪湿,横空出世的是我们的新中国呀!我们从鸦片战争以来被欺负怕了,我们进行核试验完全是自卫,1996年,我们宣布暂停核试验。今天,我们的和平生活不完全依靠核武器,可是核武器保障了我们的和平生活。向先辈致敬!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的第九天回国 1958年 邓稼先主持核武器项目 开始了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 不能出国 不能发论文 不能做学术报告 更痛苦的是 自己的行踪和工作内容都不能告诉父母和妻儿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邓稼先获得10元奖金 1967年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 西方国家一般七八年时间 中国用了两年多一点 邓稼先再获10元奖金 1979年 核试验 氢弹降落伞失效 氢弹摔碎 但没爆炸 去寻找的一百多人中 邓稼先找回了碎片 受到了辐射 身体开始出问题 1986年 住院的邓稼先大面积内出血 杨振宁去医院看望 合影中 能看到邓稼先嘴角擦不玩的血迹 1986年 邓稼先去世 其贡献方为人所知 十年后邓稼先去世。
因为,党派≠政府≠国家所以,我还是爱这个国家的还是由衷的敬佩那些真正为这个国家肝脑涂地的英雄的。
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想对美国人说,no,去你妈的!
主旋律佳作的定义应该是,抛开党它依然感动。
10月16日补看的这部电影。“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电影无处不在的热血,让我满含热泪。那一声爆炸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夜以继日的付出,是无数人不顾生死的操劳。随着这一声巨响,中国人民真正的在世界挺直腰杆,因为真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范围内。
并不是主旋律不好看,而是烂片不好看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攀登者不能让我产生共鸣了,因为导演没有表达出那个年代的人最朴素最真挚的爱国情怀,也许他不懂也许他不想表达,小情小爱固然有动人之处,但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许很多人觉得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但1840年以来,正是因为有无数人为这片土地奉献青春和热血,才有我们现今安稳的生活。
主旋律电影里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一部~
这段时间,叙利亚造受到了美英法的侵虐,帝国主义们以清除政府军化学武器的名义,入侵了叙利亚。感触颇多,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能有今天,全靠他们一滴血,一滴汗,拼出来的。
看了评论,我觉得比电影更感动的是,我们还毕竟没有完全被为反对而反对的人所包围。
主旋律影片里面的战斗机了吧。情节,剧情,节奏,表演都没得说。国产影片教科书一样的典范。
五星给李雪健李幼斌等老戏骨的精湛演技,五星也给为了祖国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一生所有的有名和无名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