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学时代,谁喜欢谁的事情,是几个要好的女生团体在背后瞎讨论的热门话题。尽管没什么根据,但是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就成为众矢之的。妙子在27的时候,回忆起那个“如果把雨天,阴天和晴天相比较的话,你最喜欢什么的天气?”的问题的时候,笑得像个孩子一样。也许她并不喜欢雨天,但是这样回答,就预示着,我愿意和你打一把伞。在伞下,有你的名字。他回答:我也是。于是,那天,妙子是飘回家的。
本片是1991年日本票房最高的本土电影,日语直译《回忆的点点滴滴》,英文官方译名是Only Yesterday(只在昨日)。
故事背景设置在1982年,从小生活在东京的单身女性妙子向公司请了十天假,前往之前从未去过的山形县姐夫家放松心情。27岁的她,在路途中和田野里渐渐回想起1966年小学五年级的记忆;而初次见面的姐夫一家与妙子共同耕作和生活,更让她的回忆更加深刻和动人。
六十年代的日本并不如现今这般繁华,人们刚刚从战后的困境中走出,一切虽然在朝好的方向前进,大部分百姓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即使是妙子家这样的“中产阶级”,也是在父亲从银座买回一个精心包装的菠萝后,才第一次见到这种热带水果。相信大部分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便是一家人围着暖炉正襟危坐,如举行某种仪式般,小心翼翼地切开菠萝分食;但他们不懂菠萝要蘸盐水去除涩味,两个姐姐直呼难吃,并把自己的菠萝推给了妙子。
另一个深刻地烙下日本时代印迹的情节是,在班级话剧演出中,妙子的角色是“村童甲”,只有两句台词。排练时,妙子添了一句台词,让表演更加生动,以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却得到了“请同学们照着剧本演出”的隐性批评。妙子不服输,在正式表演时加入了剧本之外的神情和动作,获得好评之余,得到了剧团的邀约。饭桌上,姐姐提到妙子可能被选入宝塚剧团后,父亲冷淡地回应“我不想女儿成为戏子”,使她的又一个美梦破碎了。
本片中的童年回忆改编自同名连环画,但妙子长大成人乡村休假的的部分,则是影片原创的。导演高畑勋让剧情不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闪现,在我看来,如果影片仅仅讲述童年的故事,固然充满童趣,但安排面对着多重都市压力的妙子回到乡村——不,是第一次到达乡村,则更加凸显了日本电影爱讲述的“成长”主题。
妙子的童年回忆并不是那么美好,父亲严苛的家长专制、姐姐们有意无意的挤兑、老师对自身想法的扼杀,而这一切在27岁的乡村之旅中却又显得不那么苦涩。因为那一切,都是回忆带来的礼物,是在夕阳的街角对喜欢的男孩说喜欢阴天,悄悄地在棒球场上为处于班级敌方的他加油;是在吃苹果时思考分数除法,并开玩笑说,是否分数除法算得好的人人生就会顺利;而这一切又投射到现在,投射到从未经历过的乡村生活。
回忆不仅仅是回忆,它让主人公、让观众一起,思考年龄增长和时代变迁对生活的重新塑造。而自己曾经珍视的东西,现在是否已经被岁月带走了?山形之旅事实上也是一次重新发现之旅,只有在远离东京生活的乡村,妙子放下了一切包袱,童年场景才自然而然地复现:“一只毛毛虫要变成蝴蝶,就必须先变成丑陋的蛹。莫非现在的回忆在提醒我,我又到了要变成蛹的时刻?”
妙子回到都市之后的故事,影片并没有交待,因为她选择的路和我们一样,有无数不确定性;但无疑的是,她将坚持认真、敏感又带着些许任性的自我,拾起回忆中闪烁的财富。成长就像一碗点缀着苦涩的甜汤,过去的故事总是带着香醇的回甘。
故事简单但很感人,导演用几个平凡的小故事表达出一种安详的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觉得岁月很平淡无奇,但当你在社会中经历许多事情后,当你对这个社会和你自己感到不满时,当离青春越来越远时,再来看这部电影,就会觉得很感人,某些场景总会引起你的共鸣。例如广田喜欢妙子,于是广田的朋友跑去妙子的班级说,广田喜欢你,小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做这样很二的事情?所以,感动于岁月的童话,不是被电影感动,其实是被自己感动。
导演不会真的是当温情片在拍的吧?里面展现的完全是童年至青春期里所有最可怕的东西啊!不能反抗父母所做的任何决定,情绪化时无人追问原因只有巴掌相向,永远只能穿姐姐们的旧衣服,发育时无法启齿的尴尬,学校里女生间的小团体,男生们恶劣的玩笑……真实到令人不适的程度
有的时候我们走了一段回程路,其实是往前跨进了一大步。
小姑娘渐渐变成了老姑娘,如果说这就是岁月的童话,那也太让人唏嘘了。小学年代的种种我全忘光了,可不知为什么看完这片后反而有点悲从中来的意思。高畑勋的故事总是在平淡中浸濡人心。
这可以说是我相当喜欢的一部片~因为它让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喜欢一个人的感觉真好~
1. 凤梨那么好吃,居然都说不好吃,啊嘴巴坏坏哦2. 全家人坐在一起,那个爸爸居然气定神闲的朝大家脸上吐烟圈,可恶,爸爸是残疾人哦,饭桌上抽烟看报一伸手就让妈妈给盛饭,呃3. 小孩子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有什么错哇,什么都乖乖吃掉的是猪4. 所以她就是脑袋有问题啊,然后聚在一起数落小孩子,这一家人是有什么问题吗?!5. 人家没有包包用哎6. 岁月童话 我在想这哪是什么童话啊浓郁的伤感基调,可长大后的妙子,自信、从容又爱笑,漫漫人生路 她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为可爱女子,还遇到能认真听她讲话的俊雄,是童话无疑了
雨天,阴天,晴天你最喜欢那个天气?在放学恬静的路上,11岁的我回到了眼前
回忆点点滴滴~太贴切了。不知道为什么对一家人一起正襟危坐吃菠萝那段记忆特深~
喜欢高畑勋多过宫崎骏。宫是气势十足的百炼钢,高是温情脉脉的绕指柔。
片尾实在太棒了啊。
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好像都是挨挨挤挤攒在一起的,剩下的时间不是重复就是虚度,这些记忆被静悄悄埋藏在角落,乡村、火车、静谧的夜晚都是它破壳生长的温床,及至枝繁叶茂,描绘出过往,也指引着将来。没有比吉卜力画风更适合来讲这样一个故事的了,妥帖温柔,身有同感。不过市侩如我总觉得俊雄的奶奶和父母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妙子的善良,有点膈应,还是喜欢那个一身棒球服都没来得及换就等在她回家的路口却支支吾吾只会谈天气的男孩子,再过个二十年想起来也还是会笑吧。
若干年后女孩在失眠的夜里想起,曾经有个木讷的男生站在她回家的路口,问她: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阴天还是晴天……
这是一部“和遗憾和解”的电影。你有没有一直耿耿于怀的事儿?小学五年级,捣蛋地男生大声嘲笑女生来月经;最脏的那个转校生被大家孤立;很想很想要一个亮皮包包,甚至为此在家里大闹还挨了巴掌;父亲的保守使你失去了做演员的机会;分数的除法,吃饭时都在想,可怎么都搞不懂,让人羞愧的分数被姐姐们小声议论…大人都说蚕蛹会变成蝴蝶,可是成长中的委屈、无奈、遗憾和羞愧,都是让人无法释怀的蛹啊。小时候的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几乎没有什么是能自己决定的,现在我们终于有了选择的权力,却失去了儿时那样表态和做选择的勇气…电影的最后,小朋友们守护她坐上返回乡下的车,再目送她和俊雄远去。是啊,今天不行的事,明天一定行,明天不行的事,后天一定行…无论是明天还是后天,你可一定要勇敢去做啊!
十分巧妙的收尾叙事.将整个片子提升了一个档次.故事本身很散淡,目前的乡间生活宛如梦幻,却和回忆里的童年稍事分裂:城市和乡间,处理尽管精致,极力调和,却仍难消除隔阂感.童年时光总是充满无限的不可能,如果去大学演出了会成为演员么,没有人知道,留下的是27岁笑得露出酒窝皱纹的伤感
你才是岁月神偷
我并非不喜欢这个片子,我是恨透了这个故事。傲慢的姐姐、威严的只会说声“添饭”的爸爸、认为“作文写得好有什么用”、“不挑食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妈妈、抱怨孩子总是不省心的奶奶、穿姐姐的旧衣服是理所应当、孩子的心情无人过问只是巴掌相向、不会分数除法就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随便一句话就能泯灭孩子的天赋与梦想……在童年没有被完整、公正对待过的孩子,为什么在长大后却要要求她和别人一样呢?
雨天,阴天,晴天你最喜欢哪个天气? ——小时候我也喜欢阴天,大概因为还不知道人生之中风雨的日子多,而晴天太少。到了中年,恨不能日日都是晴天。恨不能。
此中有真意,慾辯已忘言。
重新再看,就是和自己的回忆一起回忆
那是一个吃菠萝都可以拿来作为一个场景的年代。现在与过去的记忆这样的虚实表达手法如果从如今来看的话也许我们会说有着今敏样的标签,但自然今敏是个不切实际的艺术家,而高畑勋是个通俗故事者,这也是他与宫崎骏的不同之处,高畑勋总是带着这样的现实主义。
女孩儿的秘密被多嘴泄露,男孩儿的心意被粉笔写下;算不出的分数除法不如就放弃,当不了的童星留给别人也好;儿时的时光列车开向了未来,乡下的记忆却逃不出过去。高畑勋在背景创作时细密而用心,却在不经意间淡化诗意的背景,突出简单的人物与美好的故事。“下雨天、阴天、晴天,你喜欢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