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快乐王子》,主要讲的是奥斯卡·王尔德出狱后的生活。《快乐王子》本来是 一片著名的童话,我记得小学语文课上学过,童话故事的大概情节就是,快乐王子是一座城市的雕像,他有一双镶着蓝色宝石的眼睛,手持一个镶着红宝石的权杖,整座雕像用黄金叶片包裹着,很是迷人,他简直就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他每天望着这个城市发生的一切。有一天,一只本该随着伙伴们一起去埃及的小燕子,来到了这座城市,他想要在王子脚下的空挡取暖,可是却又水滴滴在了他的头顶,那是王子的眼泪。王子看到了这座城市太多的伤心事,生病了却没钱治病的男孩,火柴卖不出去会挨打的女孩,在冷风中写剧本赚钱的年轻人……
王子祈求小燕子将他权杖上的红宝石、碧蓝的双眼都衔去给了那些受苦的孩子,小燕子错过了去埃及的最佳时期,寒冬就来临了,他陪在已经失明了的王子身旁,给王子讲述着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王子拜托小燕子把自己身上的金片也都一一送给了那些需要的人们。终于小燕子忍受不了寒冬,在王子脚下沉沉的睡了过去,而此时的王子也一无所有了。在冬日的一个早晨,市长和议员们散步到了雕像下,发现这座雕像如今已经丑陋无比,便吩咐工人将他拆卸下来,丢到了熔炉里。奇怪的是,王子那颗铅做的,已经裂开的心脏,无论如何也融化不了。工人不得不将其丢尽了垃圾箱,还有小燕子的尸体。于是,上帝派天使去将这座城市最珍贵的东西带回来,天使带回了这颗心脏和小燕子冻僵的尸体。上帝十分满意,这样一来,小燕子就可以永远在天堂的花园里歌唱,而善良的王子也可以快乐的留下来。
这篇童话的作者恰恰就是奥斯卡·王尔德,他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母亲是诗人与作家,所以他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就读于牛津大学,加之天赋异禀,他的诗作和剧本很快在伦敦产生了一些影响。王尔德是一个追求极致完美的人,他对时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当时非常保守的英国,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他的打扮毫不夸张。据说他刚到伦敦时,受不了乞丐的衣衫褴褛,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一套“乞讨制服”。他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有一次他去美国巡讲,出海关时,工作人员问他是否有需要申报的物品,他对着工作人员说“我没什么可以申报的,除了我的才华”。用现在的话讲,他简直就是一个“毒鸡汤段子手”,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尔德是谁,但是多多少少估计都喝过他的“鸡汤”:“要原谅你的敌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让他们抓狂的了”;“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年轻时我觉得钱是最重要的,到老发现,的确如此”;“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结婚”;“已婚者的快乐来自那些他没有娶的人”;最经典的一句莫过于“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等等。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才华与骄傲,可就是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在遇见道格拉斯·波西之后,改写了他本该持续辉煌的人生。波西在看过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之后,疯狂迷恋上王尔德,机缘巧合之下,二人相遇,年轻的波西是一个俊美的少年,王尔德本身也是爱美之人,所以他俩很快坠入爱河。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因为当时的王尔德已有家室,并且有两个儿子,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波西。他俩的恋情维持了四年之久,被波西的父亲发现了,他一气之下将王尔德送上法庭,19世纪的英国还不是“腐国”,所以最终英国法院以“与其他男性发生不道德的行为”判处王尔德两年有期徒刑,这场官司在英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本该是两人共同承担的罪行,波西却被家人送出国躲过了这一劫,只剩下王尔德一个人承受。两年监狱的生活,简直是生不如死,他在监狱里完成了两部著作,可尽管如此,他出狱之后还是赔上了自己的所有,他的金钱、地位、名声,他一无所有。
《快乐王子》讲的就是他出狱之后的生活。他只剩下两个愿意帮他的朋友,Reggie和罗比,他本想与妻子符合,可是波西写信来约他见面,提出想要跟他私奔的想法,他再次沦陷了,不顾Reggie和罗比的阻挠,去见了波西。他们一起去了意大利,可是当时的王尔德毕竟什么也没有,根本支付不了他们的生活,最终波西选择离他而去,回家继承父亲的爵位。可以说波西再一次背叛了王尔德,在一个雨夜,王尔德一个人坐在巴黎的一家酒吧门口,他已经身无分文了,还好他遇见了自己的好友罗比,罗比再次帮他安排好了生活,可是没过多久,王尔德还是因为脑膜炎,在一家旅馆病逝了,享年46岁。罗比在他去世之后,一直致力于恢复他的名声,最后与他合葬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从道德层面来讲,王尔德抛妻弃子,即使他后来过得不幸福,也是罪有应得。不过但就他和波西的感情故事来说,他输的一塌糊涂,明明已经被害入狱,丢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和一切,说他是被全世界抛弃一点也不夸张。明明已经下定决心从新来过,可当爱人来找他时,他又奋不顾身的跟了去,谁知道他又再次被背叛。他说”尽管我心已碎,但人心注定要破碎,这就是上帝把悲伤带到世界的原因。”他对波西的感情是纯粹的,也是带有自毁性的,电影中,第二次波西背叛他时,他选择头也不回的离开,可是他在小酒馆里唱的歌,依然表达的是对波西的感情。
有人说,一个人越完整,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越纯粹。王尔德是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他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是那样的有才华,又非常的骄傲,他对爱的追求也是极致纯粹的,不知道是不是艺术家都带有自毁的倾向,他明知道自己的付出一无所获,却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以一种甚是华丽的姿势,跳入火海。一个心碎的人却写出了那么多美丽的童话,王尔德说:教会孩子们善良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所以电影的最后,在他什么生命的最后,他没有表现出对自己的怜悯或是对命运安排的咒骂,他还是那个就算疾病缠身,就算身无分文,也依然行为得体的王尔德,他甚至会用仅有的钱财去买点胭脂,以让自己看起来气色不错。他还是那个不屈于世界的王尔德。
想起来前两天,有个朋友刚刚失恋,来找我聊天,其实她也清楚的知道对方是一个不值得付出的人,但看得出,她还是有些不甘心。身边的朋友们都劝她放弃复合的想法,大家都看得出对方是一个不值得付出的人,可是如果感情中,能用理性解决所有问题的话,应该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了吧。毕竟感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归路”。我们听到或看到过太多在感情中遍体鳞伤却不忍放手的人,他们的理智一定是知道他们的处境的,可是感性却让他们无法逃离。我想这是因为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吧,“若无相欠,怎会相见”,该离开的时候就会离开的,其实强求不来吧。不过我始终认为,所有在感情中的付出都是平衡的,你会遇见一个让自己付出很多却不一定得到回报的人,你也会遇见想为你付出所有而你不喜欢的人,然后最终和你在一起的,应该是一个能够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相互付出。不管怎么说,每一段感情都是慢慢在教会你如何去爱一个人,可能你会受到伤害,也会无意间伤害别人,希望这些都不会成为你对感情失望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好好爱自己,因为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看到豆瓣评分高达八点五分,吓得我颤巍巍赶紧去刷片。但看完之后,更吓到魂不守舍。开玩笑啦,没有那么差~稳定到七分出头可以,八分绝对高估了。
说说缺点吧。。毁人物。Rupert年轻时的容颜我可以舔屏无数遍,他的桀骜不驯也让人惊叹。本以为由他诠释王尔德真是不二人选,但不知道他对王尔德有什么怨念,生生把我的那衣着浮夸的美貌段子手呢塑造成了油腻大爷,小娇妻constance搞成中年大妈。Constance死时39岁,如果稍微看过画像,都应该被她的颜值震撼,熟女人妻的风韵和柔情。王尔德死时46岁,精干智慧妙语横生的盛年大叔,从来没有舔着肚子,更没有嫩牛五方脸。这令人扼腕的美人儿们竟被演绎成了老年大爷大妈,油腻肥胖……
传世的bosie和wilde的照片中,玩世不恭但沉稳的大叔和清秀俊朗的活力小生,绝配一脸。但是这电影版的,怎么看都像被包养的牛郎和暴发户金主。Wilde冲bosie说一句,你不给他钱,你以为每个人都跟我一样,x你只为取乐么?我的冰淇淋差点喷屏幕一脸,拜托大叔,就你这油腻样,我觉得应该只有你给钱,别人不给钱才公平啊。
这是一场rupert的独角戏,如果你想看萌神的颜,还稍微有一点,但是想看脸叔或者watson的话,恐怕要失望死了。。。他们的角色只有脸谱,没有演出。
画面,音乐,摄影是英式的一贯精致与柔情,慢调的节奏,所以注定分不会太低,因此给打三星半。油画般的质感美丽细腻,尤其是意大利的廊柱和男人们的派对,那胴体,似乎张张都是卡拉瓦乔笔下的美男子(尤其是考虑到卡拉瓦乔晚年流放Naples,我怀疑导演是故意的)。摄影方面社缺点嘛,特写太多。虽然老戏骨们不怕特写,但是特写就好比大写的惊叹号,全片一直惊叹,这个强度,有点吃不消...全景基本都是低机位风景,所以还是一棵一棵虚化的草在眼前跳,跳的人眼睛痒痒。
但是被rupert的剪辑和凌乱的故事节奏毁了一部分。这部剧已经无关王尔德的同性之爱,而是rupert对那个年代身为同性恋的控诉。所以小混混跟踪,被吐口水,这些占了很多篇幅的支线剧情占了很大比例,但拿掉也无妨。尤其是相对一带而过的牢狱之灾,流放之苦,疾病之痛,身无分文的艰难,显然喧宾夺主。Bosie对耗子的小题大做,gay派对,虽然同样服务大主题的小细节,但是总是目的太单一,手法薄弱。细节是电影的灵魂,但是花太多时间渲染这些不能推动剧情的故事就是琐碎了。相反,每次到了转折点,都一带而过,几乎个个都是暗度陈仓的隐喻式烧脑转场。这样的转场不是不可以,一个两个,算是炫技,整片都是,就是轻重不分了。像一些传统技法的悲喜对比,比如圣诞节的意大利gay派对,和constance家中Good King Wenceslas的清冷,速度和节奏都不对,完全建立不起来对比。
咕……考虑到是rupert导演处女作,这样就还算不错啦,希望以后有更好的作品。不过考虑到他的个性,而这部作品也几乎是他的王尔德,他的快乐王子,应该是酝酿了许久的,那会不会有以后就不得而知了。
王尔德经历牢狱之灾,已经认识到同性之爱是行不通的(仅就当时社会环境而言),也打算和妻子和好,重新拾起写作了,可还是抵不过内心的渴望——撕碎的信又着急捡起来拼凑;一句“我们私奔吧”就奋不顾身去了那不勒斯;即使分手了也想着手术前要告诉爱人“万一有什么呢”。人们可不就是如此——总在不断挣扎,挣扎在“我应该”和“我想要”里;挣扎在“正确”还是“快乐”里;挣扎在“不能就这样虚度一生”和“全都去他妈的吧”之中。也许,不论哪种选择都会有遗憾,但至少,在那不勒斯面朝夕阳大海的时候,王尔德大抵是快乐的。
波西是个浪荡美艳的小混蛋吗?大概吧。毕竟是他在王尔德要回归平常之际又勾引了他。美丽得仿佛堕落人间的天使,直白得仿佛直插人的心脏,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他是无情的——没钱了就分手吧;我不可能养着在大街上乞讨的爱人;葬礼上也要抢白罗比“你是嫉妒他爱我”。他也是多情的——重逢的那个拥抱;分别时的凝望;葬礼上的痛哭流涕。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勾引王尔德之后又抛弃了他,所以分手之后发现自己还爱他。也可能是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想要爱情就去追求,想要美好的肉体就去睡他,迫于生存用爱情做交换也可以。害怕了就尖叫、伤心了就痛苦、思念一个人就去见他,简单纯粹得像个孩子,需要供养的孩子——金钱、爱情、肉体、灵魂……通通需要供养。人们可不就是这样——做出决定又反复,总想做最不费力的选择,走最轻松的路。可是,真的有捷径吗?
人生本来如此,有太多的可能性来迷惑我们。谁能说自己从没做出过令自己后悔的选择?只不过有人一直回头看,过不了那个坎;有人一路披荆斩棘,从不回头。无谓对错。人生既然艰辛,快乐已然难得。
ps.科总成长很多,演活了一个又纯又欲又贪财好色的富家浪子。(鉴于评论里好多人说裘花版更美,特意找了看了下,不论比美,感觉科总把颓靡又诱惑的气质拿捏得更好。疯狂嫉妒他的锁骨和嘴唇)
Why does one run towards ruin? Why does it hold such a fascination?/ 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 that’s why God sends sorrow to the world./Yet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some do it with a bitter look, some with a flattering word. The coward does it with a kiss, the brave man with a sword. Some kill their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some when they are old, some strangle with the hands of Lust, some with the hands of Gold. The kindest use a knife, because the dead so soon grow cold. Some love too little, some too long. Some sell and others buy. Some do the deed with many tears and some without a sigh. For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yet each man does not die.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只知道享乐的王子,从来不关心不打听外面的世界,人们都叫他“快乐王子”。在他死后,人们把他的雕像立在城市中,却让他看见了城里的一切丑恶与苦难。有一天,一只准备去埃及过冬的小燕子爱上了他,快乐王子希望它能把自己剑柄上的红宝石送给生病的小男孩,减轻他的痛苦。
而在第二天,燕子准备再次启程,在王子的哀求下,它不得不哭着将王子的眼睛送给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把王子仅有的另一只眼睛送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燕子做完这些,决定永远陪着自己深爱的快乐王子。而王子又再度请求它把自己身上的纯金箔送给穷苦的人,王子的雕像顿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这个时候燕子终于也被严寒逼迫到了生命的尽头,它在亲吻了快乐王子的嘴唇之后,死在了他的脚边。
当快乐王子看到小燕子死在自己的脚下,他的铅心瞬间裂成了两半。失去了任何装饰的快乐王子终于被市民们抛弃了,工人们把他放在炉子里熔化,将无法熔化的铅心扔在了垃圾堆里。
这篇著名的童话名叫《快乐王子》,出自于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影,同样也叫《快乐王子》,是一部以王尔德为原型,由鲁伯特·艾弗雷特自导自演的传记片。
王尔德曾是一个闻名遐迩,出入于上流社会的剧作家和诗人。却在1895年被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其与自己的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昵称“波西”)长达四年的“不正当交往”而控告王尔德,最终被英国法院以“与其他男性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而被判处两年徒刑。
而出狱后,王尔德早已风光不再,饱尝人间冷暖。他曾想与自己的妻子康斯坦丝复合,但波西却主动来和他见面,表示想与王尔德一起私奔去那不勒斯,王尔德选择了波西。好景不长,不久两人就因为时光不再,各奔东西。
最终在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终于因为脑膜炎在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去世,终年46岁,死时只有他的第一个情人罗比与另一个朋友陪在他身边。可以说结局是非常令人唏嘘了。
电影的名字叫做《快乐王子》,电影中的王尔德从开始到结束才说完这个故事,可是他真的快乐吗?
他快乐吗?我想不是。从天堂掉到地狱的感觉,一日浮华荣耀全都离他而去,他就像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被所有人唾弃。就连妻子孩子都已远去,曾经私奔的爱人也有了新欢,他身无分文,只能靠朋友救济生活。
他快乐吗?我想是的。面对自己悲惨的境遇,他就像一个全然无关的旁观者一般,只是看着,当别人问起,他却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谈论着自己的不幸。
这部电影并不能算是传记片中的上乘之作。全片采用一种插叙的叙事顺序,因为主要是以王尔德的晚年为重点,前期他所取得的荣耀只是在故事中偶有一闪而过,因此这种反差并不太能让人感同身受。而在人物刻画方面,因为没有铺垫,在观众看来,王尔德与罗比、波西的关系也不甚明了,因此关于个别人物形象刻画的并不深刻。但难能可贵的是,在气氛烘托方面,导演始终在灰暗和美好之中保持一种张力,让悲伤和快乐相伴而行,使得故事始终保持着戏剧性。而台词也大多以诗句以及表白的形式表现,真情流露,充分表现了王尔德的浪漫唯美。可以说,本部影片在塑造王尔德的形象方面已经很成功。
不管是在这部电影还是在《快乐王子》的故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缩影:收入低下的底层人民和上流社会人士的极端两极分化,一边是陷入绝境的挣扎,一边是纵情声色的娱乐。而王尔德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就始终如同一个旁观者一般,扮演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我想,除了他浪漫至死的追求,这也是造就他悲剧的一个原因吧。
如果你也曾听说过《快乐王子》的童话,也想了解这个传奇般的诗人,不如去看看这个“快乐王子”的故事吧。
my dearest Wilde. 他出狱后在Robbie面前方面撕碎了Bossie的来信, 却在大家离去后将其从火炉边捡回一片片拼凑出那恶毒的文字;
他亲吻妻子的肖像夜夜思念两个儿子,却为支付Bossie包养的男妓将像框连同肖像抵押;
他听说Bossie想和他私奔挑开了话题:“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却最终带着寥寥几英镑放下一切去和他的男孩远走高飞;
他因被Bossie劝说收取Bossie母亲给的分手费而与其吵架、挥挥手看Bossie乘火车离去,却仍然逢人打听Bossie的消息;
他去见继承遗产的Bossie被鄙视地甩下一张钞票,却病重后托人想转告Bossie;
他死前的闪回表现的是车站的痛苦、没有Bossie, 而他的葬礼上却是Bossie失声痛哭与Robbie打架。
他在自深深处就阐明他眼中的Bossie是多么肤浅,但是他即便清楚明白地知道,出狱后还是深爱Bossie。
这不是说Bossie有多么放浪多么不值得,恰恰相反,影片或者无论影片怎么表示,Bossie都是值得Wiled的爱的人。
我相信O&B&R的三人感情中每个人都尽着全力,历史上一定都几乎做到了自己的极限去爱,不然不会一个被爱毁了一生,不会一个在爱人死后精神失常,不会一个为爱无限包容甚至“耍斗心机”。
不论影片如何表现,请尊重三人。特别不要诋毁Alfred Douglass先生,因为至少他是Oscar Wilde致死都保护的男孩。
【人人都杀心爱之人,有人是用难看的脸色,有人是用密语和甜言,懦夫大多是用亲吻,勇敢的人才用刀剑,杀死爱人时有人尚年轻,而有人已经年老,有人用淫欲的手掐,有的人用金银钱钞,最最仁慈的就用一把刀,让死者很快就冷掉,有的人爱得太少或太多,有的人卖爱或买爱,有的人干这事眼泪汪汪,有的人却不留一声叹息,因为人人杀他心爱的人,但自己并不会为此丧生。】
无法不爱王尔德,在这凉薄的世上荒唐地活着,足够浪漫,也足够残酷。打乱的时间线,就像他讲给孩子们的睡前故事一样信马由缰,觥筹交错写进故事里,到底成了满纸悲凉。科总第一次出场就美到让人头皮发麻,从火车的蒸汽中穿行而过,像是雕塑有了灵魂和心跳。
燕子爱上了芦苇放弃了远行,雕像弄丢了宝石只剩下铅心。罗比变不成芦苇,成了去不了埃及的燕子。奥斯卡曾是被簇拥的王子,如今却做成石雕立在城市中心。王尔德在一个又一个站台与朋友相聚,与恋人重逢。也在一个又一个站台被千夫所指,被上帝抛弃。快乐王子终于掉落下眼泪,原来他既不是王子也不快乐。
《自深深处》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聪明如王尔德,会爱上这么一个人渣。这部电影回答:一个人能带着笑意,从氤氲的火车蒸汽之中走向他,就那样并排坐在车站的长椅上,也足够从白天畅谈到黑夜,忘掉苦楚,陪伴孤独。如果一生能毁在这样一个人手上,那悲剧都会带着美感。悲惨的故事很多,但哀美的故事很少
四平八稳的传记片,同样是王尔德,对比20年前那部似乎也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地方,可能大家的普遍共识都是王尔德的个人感情生活比他的文学艺术才华更“好看”也更值得被讲述吧。
王尔德对罗比说:波西在用一种你永远不懂的方式爱我;王尔德对波西说:罗比在用一种你永远不懂的方式爱我。瞧,骗炮是个技术活儿!
“你无法理解我们之间”同样一句话王尔德分别送给了波西和罗比。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所以为什么会爱波西?因为他让他快乐。科总脱胎换骨。但印象最深依旧是罗比,比之前那部王尔德丰满太多,甚至觉得这根本就是写给罗比漫长付出的最缱绻的情书——用来反驳那句“世人终将记得王尔德和波西,而罗比只会是最轻描淡写的注脚”。
说句得罪全体直男的话,gay无论是审美还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感知度,普遍远超直男,幸亏他们生理上不能被女性使用,否则这个世界不需要直男了
The Boy I Love Is Up in the Gallery这首歌实在用得太绝。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
我们被感动不是因为这部电影,而是因为我们爱老王。主演可以说用灵魂在演了,但是,为什么会这么不自然呢?
三星半。演员转导演的Rupert Everett处女作,Everett本人公开出柜的职业自杀之举,和王尔德受到的道德审判形成某种令人感喟的互文。几个富有象征性的场景很不错:教堂、海滩、落难时街头两兄弟的帮助。找回《道林·格雷画像》中的科林·费斯出演,很恰当。
该片主要集中在王尔德出狱后的晚年生活。现实中出柜后经历一段时间众叛亲离,被迫呆在欧洲的Rupert Everett自编自导自演,以为是很私人化的小制作,没什么期待,但发现制作非常考究,在比法德意多国拍摄,具备年代感和美感,对于人物富有理解和同情之时,对于自我破坏性地追求美的病(瘾)客观展现。
Rupert真是太拼了,活活把自己整成了油炸叔的体格,同事看完死活不信台上那个日常大胡子叔叔就是主演。脸叔的戏份比我想象得多,嘴炮风格不改。Colin Morgan还好和脸叔没什么对手戏,不然Galahad和Merlin太出戏。Edwin Thomas基本算新人,表现中规中矩。
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幼年时期看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唯独少了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少年时期相应学校的号召,四大名著、经典诗书一本不落,哪怕在书店中看到《道林·格雷的画像》,也不会买来一看;再到后来,奥斯卡·王尔德突然在网络上“走红”,王尔德的语录成了弄潮儿的至理箴言。那时候我想:王尔德一定是一个帅气、家境优渥、魅力十足的男子。直到我看完电影,我依然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幻想的王尔德,他衰老的面容和悲惨的境遇令我失神良久——我在正值青春时望见了走到尽头的王尔德。
Robbie是真的惨
太絮絮叨叨了,更像是Rupert Everett(而不是王尔德)的自传,文学变成了顾影自怜的点缀。无论多么惊世的才华,在穷困潦倒的死亡面前依然无比卑微。因为爱上错误的人,自我毁灭亦如此迷人......
罗比你就是那只燕子呀!为了快乐王子的理想辛劳一生,最终死在他的身旁。当[快乐王子]终于要读完时还是觉得悲凉,这不仅是王尔德也是导演的人生悲剧。波西神还原,罗比真正帅翻,而Colin Firth戏份少了。Rupert造型太瞎,可能是为了还原王尔德吧,但这龅牙和下巴的妆让他都无法正常做表情了。他依然没有给我们一个经典的版本去窥探揣度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很美很无趣。我睡醒的时候后面大叔在打呼…
看之前,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引经据典用王尔德解构王尔德。看之后,顿时心灰意冷,只想到一句话: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羅比"比"波西"帥是怎麼回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