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这部电影,深受感动。音乐真的是很美妙,可以让人如此如醉、影片中有大量音乐的插曲,十分的精致。而童年、少年的冼星海一直表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他对声音是如此的敏感。。
小演员表演的非常到位。不仅有孩子天真童趣,又有对待音乐认真执着。影片中徐若瑄扮演的妈妈,吃苦耐劳,勤劳肯干,是星海最伟大的亲人。影片结束时的,最后一段就是以星海在船上当时写下的词曲,并弹奏想给妈妈的。。
母亲永远是个伟大的角色,徐若瑄扮演的妈妈希望儿子出息,出人头地,视儿子为唯一的希望,影片最后中的少年星海弹奏的过程穿插了许多回忆。音乐的感染力是无声的,当时在场的听众都给了星海最热烈的掌声,而妈妈更是明白音乐带给儿子最好的心灵启蒙。。
影片还有提到其他对星海影响深远的人,星海的祖父给了制作了管竹,萧萧迷音;
星海送外面的顶岗剧场的安东尼,讲会了星海弹奏小提琴;
可爱的童年伙伴蒂娜带来对学堂至纯之音的启蒙;
由苏有朋扮演的肖梅友老师带他进入钢琴的美妙世界,可以是真正音乐教育的启蒙老师,或更进一步是人生导师。
另外一个始终无法代替的启蒙老师自然是他的母亲,会给他唱沉沉的蛋家人的渔歌儿,一直贴身的抚育。(徐若瑄在里面的演出大大改变我对她原有地一些“花瓶”印象,真的很不错)
现在已经凌晨了,稍查了一下资料,还没有特别细量得查证事实与影片情节的插入。该影片据称是为迎接澳门回归1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情节肯定是有所美化,艺术化的处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冼星海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国歌的曲作者他具有深深的人格魅力。或许这种可敬的人格魅力从他的童年,从他的母亲身上保留升华而展现的吧!
写于 2012年9月16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无比想念小学时的音乐课,在老师的琴声下,我们“咪咪吗吗”地练习发声,想念老师对我的宠爱和器重,或许这一生的勇气早已在那些年耗尽了吧,所以现在的我总是迟迟疑疑地不敢跨出步伐。
冼星海,人民音乐家,也就是在那些音乐启蒙的岁月里认识他的,而也就是那个时候深深地记住了《黄河大合唱》这首气势磅礴、朗朗上口的歌。我以为影片会缩略地演完他的一生,没想到仅仅是到了青春期就结束了,后面真正成为音乐大家和创作的历程都没有,名字应该改为《少年星海》嘛。
影片描写了清末民初,少年洗星海在澳门和新加坡的成长经历,他诞生在澳门疍家小渔船,地位低下、生活艰辛,还没出生父亲就被海水吞噬,在妈妈(徐若瑄饰)的爱心抚育下艰辛成长的感人故事,穷困和失学、聪慧而勤奋让少年星海在社会底层中感悟人生道理,小星海在母亲、外公与葡国琴师那里开启了音乐的天赋,后来因生活所迫流转到新加坡,又经恩师区健夫的教导,开启了他毕生的音乐之路。
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因为他母亲看到大海和海面上朗朗的星空,所以就给他取名“星海”。一直到6岁,他基本上都是在澳门长大的。幼年的冼星海也随着母亲在海上漂荡,在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在渔民喜忧参半的民谣中,冼星海一天天长大,他激情四射、胸怀博大、气势磅礴,对祖国充满了爱。
后续: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40年后,位于他的祖籍地广州番禺的广州音乐学院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影片除了讲述少年星海的故事,更多地是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他的母亲,才让他能从小受音乐启蒙,并得到鼓励在音乐之路上发展,更是母亲的含辛茹苦,才让小小的星海懂得人间大爱,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其说是音乐成就了冼星海,倒不如说是母爱造就了中国一代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04年生于澳门,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从百度百科上我们了解到冼星海辉煌的一生,从小喜欢音乐的我对他还是比较关注的。
当这部影片《星海》上映时,只在影院匆匆上映了几日便下映了,我都没来得及看到啊!可能是因为观众们误以为是主旋律的关系不受待见,可这部电影是讲述冼星海12岁之前小时候成长的故事,应该具有趣味性的。在遇到一位不知看哪部电影的老年观众的询问下,我打量着他是一位70来岁的老年男性: 讲话斯文、戴着一副眼镜、很有学问的样子,我反问一句:“请问您最不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他微笑着回答:“我喜欢看生活类型的,不喜欢那种打打杀杀的。” 我很快扫了一下电影片单,在当时的十几部影片中目光停在了这部《星海》上,看了看老人家微笑的对他说:“我帮您挑了一部讲作曲家冼星海小时候的故事,时间还有十分钟开始,可以先去下洗手间,您看如何?”虽然和这位老伯第一次见面,可他像一见如故般的信任马上购票。
很巧,当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正好在这厅散场,只见这位老人非常激动地走过来对我说:“非常感谢你啊!这部电影蛮好看的,演员都演得不错特别是演冼星海的那个小朋友。没想到他跟我自己的经历一模一样:从小也在渔村长大家境贫苦,长大后也到国外求学深造。”看着这位老伯说的很感慨,眼睛里泪光闪闪。当时我心里就想:好电影真是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般的共鸣,勾起脑海回忆的幸福动容,有机会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cr. 时光网:芥末味爆米花
许多美妙的声音在触动着我们的心,如山谷的风、夜里的雨,如开落的花、起落的潮,如星星的星,大海的海。星星是闪耀着奇异光芒的音符,博大、深沉的海和我们心有一样的律动。星海,是一部美丽的乐曲;星海,是一个音乐滋养的幸福孩子。
电影《星海》撷取了音乐家冼星海少年时代的一些成长片段,编织了一段动人的命运乐章。命运,在生命的元初或已注定,星海注定是一个对音乐敏感的孩子,因为音乐的缘分,他一步一步谱写着命运的乐章。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走出音乐厅,星海问他的老师肖友梅为什么是“命运”,其实他们心里清楚,被上帝选中成为音乐家,其命运就是去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命运交响曲”——那是能够打动人心、触摸灵魂的乐曲。
一只招潮蟹在沙滩上爬行,潮水冲刷着零落的海螺,海水泛着金色的光,一串串用贝壳、海螺、玻璃瓶、瓦罐做成的风铃叮当作响……电影拉开了序幕。招潮蟹召唤着潮水、召唤着风铃的叮当声,星海和招潮蟹一起召唤着美妙的音乐……
海风轻轻吹着疍家人简陋的屋棚,屋棚外,星海面朝大海吹着悠扬的曲子,星海的身后是一张渔网,母亲一边听着竹笛声、一边织着网,恬静的金色阳光一会儿温暖着母亲飘动的发丝、汗涔涔的脸、灵巧的手,一会儿温暖着那支吹走出悠扬乐曲的竹管……
白色客轮在蓝天大海里静静地驶向家乡,母子俩凭栏眺望,星海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他拿出笔在洁白的围巾上面奋笔疾书,写着献给母亲的乐曲,海风吹动白色的围巾、海风吹动白色的客轮,海风吹奏出了动人的声音……
星海走进客轮音乐厅,坐在钢琴前,他要献给母亲一支曲子。先是单手轻柔地敲击琴键,所有的目光注视着他,然后十指在琴键上纵情舞蹈,灿烂的灯光映照着星海幸福的面庞、映照着音乐厅里每一个人的泪花,醉人的音乐里,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出一组怀旧的泛黄的画面,让我们重温着母子的苦辣酸甜……电影画面在蓝天、白云、大海和“听,流星划过夜”的歌声中结束。
与音乐有关的电影应该拍得唯美,因为音乐首先是唯美的,用唯美的画面来诠释音乐,会带给人更多的感动。回味这些年看过的《春天的狂想》、《和你在一起》、《海上钢琴师》、《立春》以及《老男孩》等电影,大都有让人温暖的光影运用。在《星海》里,唯美的光影运用让我感受着天的纯净、海的深情、浪花的微笑、阳光的温暖……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唯美的画面,你一定看见过阳光下奔跑的孩童、风雨里互相搀扶的老年夫妇、站台上一些期盼的目光……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温暖和感动,我们在艰辛的生活中才没有失去梦想。电影里,肖友梅对星海说“更重要的是精神富有”,这句话是说给有梦想的人的,我们相信美好的存在,所以我们相信音乐的力量、相信诗意的栖居,相信贝多芬、相信普希金。
我们还应相信生命中相遇的每一个人,相信我们的亲人、相信我们的友人、相信我们的敌人、相信我们的仇人……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在丰富着我们的生命,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写就生命之歌。没有童年的辛酸屈辱,就没有星海那颗敏感的心,没有敏感的心,就没有那些打动人心的音乐。
生活在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我们的人生就注定了要经受不可想象的苦难,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民族的苦难、坚忍和不屈,也展现着对自我命运的抗争与歌唱,这样的旋律注定会震撼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成为音乐家冼星海自己的那支“命运交响曲”。
《星海》这部电影展现的是童年故事,所以在配乐方面以悠扬、轻快、深情的曲风为主,让人觉得那些过去的往事虽然艰难、虽然辛酸,但在多年以后都会成为温暖的怀念,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遥远的琴声,我听见遥远的星星是变奏曲、遥远的大海是狂想曲、遥远的思念是小夜曲。
从伊斯坦布尔飞内罗毕的“竟然有中国片”的纪念品。因为片子的思维还算清楚,本来想打鼓励三星,一想到散乱、半途失踪的线索,莫名其妙的逻辑,还有苏有朋烂到要死的演技,算了。
虽然是个和谐片,但是最后那一场钢琴戏真的看哭了有木有!!!!!!
单纯美好的个人传记,不是主旋律,是《我们天上见》风格的“音乐人生”——徐若萱果真是温良母亲的个中翘楚~
个人觉得非常不错,就是可惜了那个演曾家大少爷的演员现在退出了
整部戏都在为最后做铺垫。
冼星海前传 轻描淡笔
我一直在等义勇军进行曲。还好片尾曲不是。
我觉得短了点,不过画面真不错。
传记片不好拍。
音乐是无国界的 但是音乐家是有祖国的。冼星海牛逼!那鼓劲是最令我欣赏的。有条件学琴却不好好练琴的 都去屎啊 混蛋!
最近觉得传记类电影很实用,虽然不知道与现实的贴合程度如何
疍家儿女多才智。影片画面美到极致,唯一的遗憾是拖沓的情节和不连贯的剪辑。PS:徐若瑄真是赵雅芝之后的又一大女神!
不知道有粤语版的吗,其实我发现许多港片说普通话说得我特难受,我觉得还是大家平时说什么话就拍什么吧,让子弹飞的川语版也很蛋疼。
我朝多缺伟大的作曲家呀,冼星海客死苏联后,谁出其右?所以本该是极好的题材,却怎么看都像是澳门旅游风景片。本该是重中之重的音乐部分,细节弱且多处穿帮。PS 苏有朋的客串做作、徐若瑄倒是不错。PPS 片尾也不打个字幕介绍他的丰功伟绩和作品表。
马马虎虎吧
还挺催人泪下的~~~
至少听了个故事长了见识
asdfasdfasdfadsf
.在贫苦中,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还有2事挺重要....1天分...2 名师指点...)咳....师出名门. 就成功一半.. 赤果果的现实..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