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靈感來源於在冰島發現的一木箱,裡面裝著由丹麥牧師拍攝的七張濕版攝影照片,導演根據這七張照片用十六毫米膠片拍出一部144分鐘的電影。
攝影絕美,其中用上下平移機位拍攝牧師和翻譯在瀑布下的橋段,教堂婚禮的固定機位三百六十度旋轉拍攝婚禮現場橋段讓人印象深刻。
十九世紀末,冰島還是丹麥的附屬國,丹麥教會派一名牧師到冰島偏遠地區新建教堂傳教,牧師愛好攝影,選擇騎馬、步行穿越冰島,試圖探索沿途人文風景,當時的條件已經允許船直接抵達目的地。
越深入冰島,越遠離文明,牧師在這趟行程經歷了三次考驗,最終倒在不善協商交涉族群的利刃下。
在穿越冰島過程中,牧師身心疲憊,一度想要放棄;
抵達目的地在建設教堂過程中,與當地女子互生情愫;
在教堂建成後,失手殺害木匠(嚮導)。
信仰不堅定的人是愛傳教士,當地民眾敬畏的是教士袍,還是穿教士袍的人?
希尼尔·保尔马松(Hlynur Pálmason)的电影讲述了一位19世纪的丹麦牧师带着十字架和相机来到岛上的故事
目前,电影业的大量资金都花在了沉浸式技术上:寻找能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的技术。也许行业领袖们应该看看《创造之地》,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冰岛艺术电影,没有使用任何电脑特效。然而,荒凉的国家景观和恶劣的气候表现得如此生动,你可以发誓你就在岛上的东南海岸,浑身湿透,瑟瑟发抖。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世纪一位稚嫩的丹麦牧师卢卡斯(艾略特·克罗塞特·霍夫饰)被派去在古老的挪威殖民前哨建造一座教堂的故事。他至少事先得到了警告。小心那些不可思议的河流、臭气熏天的火山和午夜的太阳。(如果这篇文章有点克劳斯·金斯基(Klaus Kinski)的风格,他在菲茨卡拉多(Fitzcarraldo)拖着一艘蒸汽船穿过亚马逊河,至少他能分辨出白天和黑夜。)
但卢卡斯不仅带着十字架,还带着相机下来,用湿底片拍下了这个无情国家的照片。片名卡上声称影片是根据一位来访的牧师拍摄的真实先驱快照拍摄的,对此要谨慎对待。一个令人不安的民间故事场景就证明了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冰岛故事都是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的。如果卢卡斯发现他们是引人入胜的主题,他也会开始厌恶沉默寡言的当地人。不信任是双向的。他们同样怀疑他们中间的“丹麦魔鬼”,自以为是,对马太苛刻。语言是一个障碍。死亡率茎。在时间里,爱情也开花了,但天气仍然无法形容。
导演Hlynur Pálmason对他的角色和国家都没有评价。“太美了!”卢卡斯说。“可怕又美丽!”一个当地人回答。如果一部充满了不可磨灭影像的电影需要一个使命宣言,那就是:事物永恒的双面性。在霍夫身上,它有一个伟大的主角,一个永远带着震惊表情的演员,以及一个出色的不太可能的闹剧的天赋。只是时不时地,他和Pálmason会与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的鬼魂联系起来。基顿是一个喜剧演员,他的标志性笑话是冷漠的世界把人们逗笑。
《创造之地》给这个世界起了个名字:冰岛。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毫无遮挡,没有建筑,就意味着没有常驻的人,也没有活动的生物,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高楼簇拥的观众,冰岛的风景是美的。但是,对于想在上面建立一座教堂的一个外国教士,冷冽的寒风,冒水的草地,湍急的河流,炙热的火山,白色的浪花,冰岛注定是凄冷的地方。困住教士的究竟是这方土地还是上面的人。
随同教士一起从丹麦迁徙到冰岛的本地人始终面无表情,常年的低温铸造了冷酷的居民性格。
接丹麦教士的冰岛本地人Ragnar让教士试骑一匹马,教士上马还没走几步,Ragnar看不过,嫌他技术不好,一把上前就把教士从马上拉下来,他自己骑上去,说看我这样应该这样骑马才对。
过河的时候,翻译不慎掉入水中,也就是刚没过马膝盖的河水,冰岛随行人的冷漠,竟然让这位翻译就这样淹死在河流中。
到了冰岛当地人家,在宴席上男主人说明天你必须离开,家里有两个女孩要养。传教士无法接受到更多善意和理解,冰岛人是世界遗珠,小国寡民的心态筑起了与外界高高的冰墙。
来自丹麦的传教士也不是天选之子,或者说他的神性在巨大的阻力面前不堪一击,他选择走最困难的路线上岛,身体无法承受冷风饥寒,他在帐篷里祈祷,祈祷词还没有说完,蜡烛就被一阵大风吹灭。从马上栽下来,失魂落魄,被困在孤岛的传教士郁郁寡欢,也不善交际。
对于传教他并不上心,当地人的婚礼也不主持,也不愿学习当地语言,他拒绝Ragnar的入教和忏悔。但是他喜欢摄影,比起传教他更热衷于拍摄人物,他镜头里最美的人物是借住的当地男主人的大女儿,爱情是冰冷的氛围里唯一的火苗,可惜烧的太微弱,烧不过他的仇恨,他在扭打中解决了Ragnar,又葬身于当地家庭男主人之手,丹麦冰岛不过一丘之貉,四季轮回,唯留下小女儿的泪滴。
从影片的10分钟之后,事情的发展开始出乎我的预期。原以为会是一部治愈的影片,后来发现并不是。
激烈的文化冲突,语言冲突,人性之恶背后,是人在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自我所产生的思想冲撞。其中最直观的必定是Ragnar和Carl。丹麦神父来到冰岛的一处偏僻之地传教,那里的人相信上帝但不懂宗教。神父就像是一个异地而来的神秘闯入者,人们接待他却不想善待他,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也害怕他,不想敬畏他。而造成神父悲剧的最直接的两个男性,Ragnar厌恶丹麦语,因为每个星期天都说丹麦语的妈妈,Carl厌恶神父,因为他不喜欢神父这种学识渊博,但是有时不知所措,不懂男性运动的样子,他也害怕神父抢走他的女儿。
其中两次对话提到“animal”(野兽),一次是Carl看到小女儿Ida尖尖的牙齿说她像野兽,第二次是Ragnar对神父坦白时让他不要害怕,自己不会使用暴力,他不是野兽般的动物,并问他你是野兽吗?影片中对很多动物给予了灵性,比如Ragnar的狗,神父Lucas的马,Ragnar故事中的鳗鱼,Anne杀的鸡的爸爸。很难说这是导演有意的,和人的对比,还是只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启示。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神父对Ragnar的怨恨,以为是刚见面时的偏见和冷漠,后来才发现Ragnar曾经对神父的翻译其实是见死不救,对他的受伤无动于衷,当然最终让他崩溃的还是他的马,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让神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Ragnar说过他妈妈跟他说丹麦国王其实只是普通男人,而他也会长大成为男人,所以他总想象自己成为了丹麦国王。细细品味,更像是男人对于权力的追求,而神父拥有传教或者说神给予的权力,但他却没有。他说想成为教徒也许只是想问问神父到底懂不懂神,或者说他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期待和寄托,他真的需要一个新的信仰,毕竟他没有成为丹麦国王。
而最后Carl的动机我更难以详细理解。不过Carl单独和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可以猜测她的妻子离开了他,于是他带着孩子来到了冰岛生活。但他厌恶冰岛的环境,对Ragnar也说了一些对冰岛人不友善的话语,对神父也并没有多余的友善之心。这并不排除是因为失败的婚姻生活造就了他厌恶周围一切的性格。而最终教堂建成,神父在祷告时的逃亡加上神父对她女儿的亲近成为了两件让他失去尊严的事,所以他选择了极端的做法。
虽然神父是本部影片的主人公,但我并不想做一些猜测,已经展现的部分其实对他本身的刻画已经足够直接。他在遇到一切困难时都会选择向神祈祷,但最后他没有完成他的任务,犯下了罪孽,也获得了悲惨的结局。
即使每个人都无法逃过邪恶,但是神父的照片中依然有静谧,爱和快乐。拍照这个行为像是一种爱和善良的表达。
我能感觉到导演对丹麦和冰岛都充满了爱和深情,镜头下的冰岛真实,美丽,残忍又惊艳。火山喷发时和喷发后的几个镜头实在太过震撼,而其他的每一个景致也同样有着超凡的美丽。
一个背着相机和暗房的神父,要去冰岛造教堂,为了践行“了解当地文化和气候才能更好的布道”的宗旨,他选择了骑马进入这片荒芜的地区。一路坎坷,失去了翻译的他终于还是到了有人的地方。丢了马,谈恋爱,盖教堂,在按部就班中他逐渐迷失,愤怒和惶恐最终让他离开了这片他即将创造的权利的“创造之地”。
开始看电影之前我们先看了导演的一个短片《窝》,22min的小片子非常有趣也生动,从而得以窥见一些导演偏好的讲故事的方法:喜欢一些固定的机位,尽量的平视的角度给人一种记录感和观察感,对于自然的美丽毫不吝啬的记录,对故事的讲述是通过切断的镜头连接的,需要观众在欣赏美景之外去思考剧情而不是直接讲述。
以这样的讲述方式去展现一个关于宗教,权利争斗,人性等略显沉闷深沉的话题的时候,就很难避免让人觉得片子冗长沉闷。这时视觉刺激又会占了上风,所以很容易沉溺在导演所展示的美丽风景和像照片一样一个又一个定格的镜头里,而忽略了藏在对白中和故事中的关于权利纷争的残酷和深意。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这个片子感到有些遗憾的原因。
我超爱它的画面,4:3画幅陪弧角加上绝美冰岛风光和各种对称的居中的镜头,不仅像展示了灵感来源的旧照片似的美丽,也同时增添了片子的趣味感。几乎就是可以一直截图的程度,不管是风景还是镜头语言都非常美丽!后期女性角色的画面都像油画一样。
但也是因为这样,剧作层面的弱点就展示出来了,这个部分其实是有点遗憾的。
如果我推荐,我更推荐想要提高审美的朋友看一看,学习一些画面和构图。但如果更关注剧情和故事讲述的朋友就不太建议大家看了,可能会睡着哦!
天空里落下的雨,到底是春雨,还是惆雨?
神父Lucas觉得惆怅,而俗人Ragnar讲起了鳗鱼的故事。
冰岛语里的水或者雨,到底是无法理喻,还是细腻的区分?
神父Lucas说“够了”,真是令他受不了,但当地人Ragnar,他在雨中劳动、行走,在水里也是。
水涨了,俗人的情欲跟着涨,而神父的心跟着腐败。
情欲未必是高尚的,但它却是生命的、活的;神父的心高尚,但腐败了的心也不过是发臭的肉。
这可不是显然的、浅薄的对比,对天上的雨、河里的水的体会,在《创》中象征着根源性的冲突。
但一致的是,人们都毕竟还是要睡到帐篷里、屋子里,因为没人能一直呆在湿漉漉的地方过活,鳗鱼在水里、泥塘里滑溜溜地获得了好处,但日子终归要到天晴的、“风能胜湿”的地方去过。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思考到底这些人穿着的衣服是什么材料的,18、19世纪的纺织技术,能织造的大概也就是羊尼一类的东西,这东西不知道能否阻挡细雨的浸润,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很容易干燥,否则身子时常阴冷着,大概也好不了。
神父最终湿漉漉地走回来,连同他的心,一切水——除了跟翻译去采风、戏水的那次——从来就没有让Lucas好过,但也正是那一次,Ragnar正在讲水里的鳗鱼的故事。于是,水作为情欲的象征,正确地开始工作,神父先是湿润了他的嘴唇,后面大概还有眼眶。
于是有了水,脚下的土地开始变得泥泞、稀烂,Lucas终于摔倒在其中,那天他盛装、正准备传讲上帝的福音,但黑乎乎的如粪便一般的烂泥糊在了他嘴上。
Lucas逃走了。
最终,他倒下,身下的那块土地,我从电影里现象地看到,它是干湿轮转的,是异常清洁、没有污秽、恶臭与诅咒的美好之地。
冰岛这种地方,外人基本上进不去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没有学够关于水和雨的词汇,是语言的问题,但语言正是存在者赖以存在并且自我理解的根源。我们时常看到移民或者打算移民的人们在激烈地讨论到底最终是否能融入当地文化的问题,其实都是语言的问题,人只有一种母语,因此也只有一处家园。人的这种有限性,决定了神的多样性。
真正的使徒,也是在地文化的有缘人。
#靈感來源冰島發現了一個木箱,裡面裝著7張濕版相片,它們都由一位丹麥牧師拍攝,是最早的西南海岸圖像,因為這七張相片,誕生了此片。#冰島風光大片冰島是一個位於北大西洋的島國,擁有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冰川:擁有眾多壯觀的冰川,其中最著名的是瓦特納冰川,他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之一。瀑布:冰島有許多壯觀的瀑布,包括史克福斯瀑布,高峽平湖瀑布,德莫瓦特瀑布等。溫泉:地熱活動頻繁,這裡許多美麗的溫泉,例如著名的藍湖溫泉,赫維達沃伊溫泉。火山:大量火山,最著名的是,埃菲特亞特拉火山,他在2010年噴發過,全球關注。極光:欣賞極光的絕佳地點之一,在冬季,可以看到美麗的極光,一種令人難忘體驗。#冰島&丹麥矛盾冰島曾是丹麥的殖民地。在二十世紀初,冰島逐漸獲得了自治權。
传递信仰的神父开始怀疑上帝,明明可以坐船抵达却要靠双足跋涉。故事里因为一个绿帽梦杀死了所有鳗鱼,故事外因为愤怒杀戮与被杀戮。母亲只在周日说的丹麦语,就像卡在喉头的语言。在这荒蛮之地,没有律法也没有信仰,只有退化成动物一样的原始性,任自然侵蚀掉马的尸体,只有照片拼凑曾经发生的痕迹。
秩序更迭失效,他者与父权崩溃,但可以更简洁一点。
冷峻清冽,导演稳到我害怕…
胶片摄影很美,但也只有美去驱动这些镜头。当然看到之后,对那些拉长的镜头(包括摇镜长镜头和季节切换的montage)不自觉地产生老塔式的凝视和思考。可故事的转折让人无法信服。很矛盾的体验。(LFF2022,Soho Mayfair)
#4thHIIFF# 由两种宗教信仰的冲突,切入到对自然压迫力的诠释上。用了很多影像花招去刻画冰岛的绝美和肃杀感,以“摄影”丈量人物距离、铺陈男主情感波动的设计也可称独到。但叙事上明显的断层,让后半段两场命案(转折)发生得相当仓促,而无法有效作用于主题的丰满。
拉开漫长的序幕,在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幕间曲、装饰品、排泄物,被不动声色地轻视、碾压、埋葬。当后段转向世俗化叙事,人物的正常行为与对话也如同荒诞喜剧。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只能一比一还原煎熬苦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电影。
与《第一头牛》天壤之别,为了区别起见,我给两颗星。那些风光悠扬绵长,神性似乎慢慢缱绻,然而当人性来袭,它似乎毫无还击之力。整部影片,也就那四季变换下的人/马景观,将人性的痕迹慢慢抹去时,观众会被导演装逼到。其他部分,它仅仅是一部风光片。
一个人的罪行,往往是他人所难以容忍的,并极可能因此遭到毁灭性的惩罚。而这些罪行在大自然眼中,不过是一片残云、一缕冷风,自然总能包容世间的一切罪责。尤其是在这个以牧师为主角的故事中,言说得格外写实。希尼尔·保尔马松用绝对的影像之美,抚平着浮躁与伤痕,也记述着丹麦与冰岛之于他的羁绊。
#ffmuc 残酷而壮美的冰岛自然景观,从苔原到草甸,从沙漠到冰川,从沙滩到火山。四比三圆角画面颇有老照片质感。一边是熟悉河流山川的本地向导,饲养马匹,获取食物,既能建造房屋,又可演奏风琴;另一边则是从殖民宗主国远道而来的传教者,虔诚却也傲慢,对待生命充满伪善。善也好,恶也罢,最后都消失在大地四季的变迁里。
3.5 想不到是这样几组关系毫无推进之后的乏力坍缩,没有弹性、变化、丰富和一丁点神秘。“美”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好在还有一层银盐摄影,但也并没有帮助导演“放大”(与摆动比也很悬殊)。主竞赛给八座山也可以,半斤八两。
想起很多年前被老师说过“有质感,没密度”,这才是真的是咧。
2022戛纳一种关注入围。片子不是很好共情,但确实非常厉害,其实是可以放进主竞赛的(包括《joyland》其实也是,今年主竞赛有几部简直无力吐槽)。摄影实在是好,冰岛新浪潮的“风景”不愧是最显著的标签(即便是个古装片)。前一半的艰难旅程和后一半的艰难建造教堂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和互文关系,以宗教和作为媒介的摄影术来写殖民历史(丹麦和冰岛关系,用语言来区分),既是“黑暗之心”,又让人想起《白上加白》。中间有几场延时摄影式的蒙太奇很作者签名。
也许是符号性过强,而造成了叙事的断裂。前半段人们有序进入生命与群体的旅途,后半段的面临关系、信仰、生存空间的瓦解总感觉节奏变了。景观和人物,总觉得是人物在服务于景观,于是,真的很想去冰岛了…
狗子是最佳主角。
4.5 以冰岛语开始,以丹麦语结束。冷峻肃杀中的上帝颂歌却是死亡序曲。神性与人性的无法调和,或许这里本就不是应许之地。(唯一让人难受的点是后半段的叙事视角开始丢失。但终归到底摄影实在太好了。
用韵味抵消表达的空洞,以摄影拉拽内容之缺失。将殖民统治与文化信仰的冲突融入冰岛美景,传道同爱意的界限也肆意蔓延愈发模糊。4:3圆角画幅灵动诱人,沉寂的长叙事却时刻撕扯情感短线难以消化共情。最终的记忆点亦仅剩北境的维京美景,深邃的格陵兰海、木制的教堂、飘散的炊烟与荒野中的点点悲歌。
丹麦和冰岛,殖民主义与基督教的冷淡。前半部慢得磨人,后半段冷冽残酷举重若轻。Too Nordic for me to fully appreciate 但是延续了我这段时间发掘的对“野蛮文化”的喜爱与对基督教的厌恶
"第一头牛"
一百多年前,一个丹麦传教士到冰岛建教堂,顺便拍了7张老照片;一百多年后,导演拍了一部风光民俗片,把7张老照片串在一起。方形画幅已经不稀奇,稀奇的是这片居然是圆角的!让我不得不怀疑是冰岛旅游局和Instagram联手搞的新花样。不过故事无趣画面整成六边形都没用,建议导演去看老马的“沉默”,学学怎么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