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冲动能摧毁一个人,也能重新塑造一个人”,这句话成了男女主角关系的注脚,荣格与萨比娜关系的变化一直伴随着与自己敏感的良心相较量,所谓的灵肉合一正是把最初的性冲动发展成激情四射的思想缠绕,最终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电影是拓展知识面很好的一个媒介,通过影片可以了解世界心理学发展的源头,故事的主线是荣格和他的女病人萨比娜,两者亦师亦情人,萨比娜日后也成长为著名的精神分析师,而辅线则是荣格和佛洛伊德相识、相交以及最后的分道扬镳,佛洛伊德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个人很喜欢他的一个理论,“人的强迫症并不是纯粹的强迫症,而有可能是某种宗教在人身上的表达,所以人的身体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文明的一个容器,性的表现也好或者你的症状也好,都是文明通过你的身体在诉说”。
终于,“怪物”导演大卫•柯南伯格走出了自己疯狂的世界,那种肆意蔓延的欲望和骤然喷发的暴力都在一种历史剧的氛围里消失了。片子的色调沉浸在温柔的暖色之中,要不是凯拉•耐特丽那种夸张的表情的冒昧打扰,兴许我以为自己是走进了英国唯美的古典剧里。
电影的温文雅尔也许是因为其本身是根据克里斯托弗•汉普顿的舞台剧《谈话治疗(The Talking Cure)》改编,这也让对话在影片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鲜有用刻意的镜头形式去表现角色们的心理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谈话。无论是对凯拉•耐特丽的治疗,还是分析自己梦境,或是交流与争辩,都建立在语言之上。这是一部被语言所主导的电影。于是,这也造就了影片的看点并不在于导演以往所确立的惊世骇俗的风格之上,而更多的是两大心理学大师的针锋相对。在《危险方法》里,大卫•柯南伯格放下了拿手的刺激感官的冲动,藏匿在了他人的言语里(甚至不是自己编剧),显得格外的小心翼翼。
大卫•柯南伯格有着夸张的表现力,和富有战斗的激情。潜伏在人们内心的思想往往直接以肉体的形式,刺眼地凸显出来。在《录影带谋杀案(Videodrome)》中,录影带被赋予了呼吸,可以像器官一样同人的身体合为一体;又如《感官游戏(eXistenZ)》,(作为科幻片)竟丝毫嗅不到机器的气味,无论是“驱动器”还是手枪,都被一种血肉所附着。除去这些幻想,甚至在《东方的承诺(Eastern Promises )》这样写实的电影里,也不忘在浴室里来一场赤裸的搏杀。他总是有一根异常粗大的神经,将情欲和暴力置于两端。我在经受住这种诡异的震颤之后,到达影片的结尾竟会萌生出一种想要呼喊的释然。大卫•柯南伯格正是以这种极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批判或是感怀,并充满了滚热的情感。
只是《危险方法》让人郁闷到了。萨宾娜•斯皮勒林驾上了马车,在荣格深情的远望里含泪而去,优雅的音乐响起,字幕出现。竟然有一种出奇的平淡。要不是惹人喜爱的配乐,那昭示着自己是传记电影的几行字幕也许会显得越发的冰冷。很多人都对凯拉•耐特丽摇摇欲坠的下巴有深刻的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部电影值得回味的东西真的太少了。人物间的挣扎与冲突虽然清晰并且有条不紊,却看不到有何闪光之处。荣格和萨宾娜•斯皮勒林的情感纠葛,在这样一本正经的传记里也找不到浪漫的理由。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对峙,也被简化为父亲形象的建立和崩塌。
这是一部舒缓的电影。“危险方法”,导演却把“危险”掩藏了起来。荣格和萨宾娜对欲望的释放是一种危险,荣格是否追随弗洛伊德的脚步也是一种危险。但这些危险并没有被点燃。
“我觉得喜欢《苍蝇》的人或许并不会一下子就喜欢《危险方法》,因为每部电影都与众不同,我尊重它们的特殊性,而且我也在寻求改变。”柯南伯格在尝试着改变。也许他只是突然发现以往的电影里蕴藏了太多的力比多,这次,只是来一次安全的逃逸——作者并不在场。这又谁知道呢?
《危险方法》——一部心理学传记电影,关于弗洛伊德和荣格对于精神分析的论争。可以作为了解心理学的一扇窗户。我很喜欢。
片主要讲了一名年轻貌美的女病人萨宾娜让两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大受启发,深刻地影响了二人,最终荣格与弗洛伊德在理念上分道扬镳。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在于:
弗洛伊德:压抑的内涵是潜在的性冲动或性经验。
对于心理治疗,弗洛伊德则是一种顺从自然的态度:世界本是如此,理解并接受它是走向心理健康的方式,简单地替换别人的幻想又能有什么用呢?
荣格:对性冲动的范围加以严格界说,在一些病例中,性问题并不是致病的绝对重要的因素,只起着附加的、次要的作用。
对于心理治疗,荣格则更强调医师的改造和重塑作用,他希望将病人变成他们自己内心想要成为的样子。
荣格批评力比多的概念必须重新加以界定,性理论太过狭隘,弗的因果简化论——将一切不同意见看作是一种“弑父动机”亦是以偏概全,并猛烈抨击弗的返回婴幼儿时期的理论。这是因为,导致冲突主要发生在现在,而不是弗洛伊德强调的发生在过往。
但同时我们也得承认的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性格及行为处事有莫大影响。
对于荣格和弗洛伊德对于心理治疗的这两种不同方式,个人认为,要看个人实际情况。接受现实未必是消极,改造亦会遇到许多困难。不改造不重塑,有时也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本源。
萨宾娜:性不仅涉及生的本能,而且涉及自我的毁灭和创造,也涉及死本能。
医师本人也是病人。萨宾娜正是由于自己的病症才发展出自己一套理论,并完成了对自己的治愈。从这一点说,弗洛伊德“每个人都有点神经症”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弗洛伊德的学说,使之成名的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性理论,饱受诟病的也是他的性理论。他的学说属于二十世纪,现在看来早已过时,主观色彩过于浓厚。他理论的开拓性意义远大于理论价值本身。精神分析方面的东西,看看就好,有些不必当真。
凯拉·奈特丽显然不是第一个用下巴来表演的女演员,但她无疑是最卖力的一个
三星半。好喜欢这个偏执狂弗洛伊德。至于KK。。。。脑科医院里重症的也没这样好么。。。
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与分析心理学开创者荣格决裂前夕那场机锋暗涌的“弑父弑神”之争,以弗的轰然倒地得以完形。当荣格一惊一乍将那些星座灵魂之类超验的神秘主义“邪说”端到弗跟前时,难免被讥为怪力乱神不成体统,这段著名的友谊已注定以荣的背叛反出分崩离析收场,两人都堪比失恋的伤筋动骨。
Sabina几时算病着几时算好在KK的特技之下,那是压根看不出来啊!摔! 还有扮丑扮的太失败太特么恐怖了好么!明明像是恶魔附身的样子啊!擦的大半夜看完会做噩梦的!!没什么还爱秀什么这种精神太伟大,露点露的激情戏搞的也太gay了好么!根本看不出胸啊!摔!fassy你就是个瞎了钛合金狗眼的悲催货!
虽然一部电影的难看不能归罪于女主,不过凯拉奈特莉的演技就像她的下巴一样尖利薄情干瘪无味,让人难受。2.5
这种片子也能卖萌真是够了……= =+
就电影来说,关键词是“历史”;以心理学的角度,关键词就变成“八卦”了
看完全片后印象最深的还是奈特莉的下巴,真是太惊人太囧太惊悚了...
Fassy没有哪点像荣格,KK也没有俄罗斯女人的样子。演得过于用力实在让人讨厌,感觉心理医生这根本不是治病,分明是在驱魔嘛。维果叔很亮,除此之外对此片无法有好感
Keira Knightley虽然出道多年,但是演技方面依旧是扶不起的阿斗。虽然影片自身遗憾不少,且导演把握的火候和观众期待的有所偏差,但是最大的败笔还是让了不会演戏的KK当了女主角。需要扮丑装疯的角色也是有技术含量的,KK的表演痕迹实在太大了。用力过猛却无法惹人信服。
奈特利精神崩溃表现不是演技好而是恐怖的问题,请姑娘继续接古典爱情正剧,别和重口日耳曼人玩SM。柯南伯格拍此片的目的何在?向观众重提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老黄历?荣格与情妇鞭策毒打之间将心理治疗方法提高到新纪元?爱情家庭伦理谈不上,传记也不似。P.S. 法鲨的扮相不像荣格,倒像极了尼采!
一段学术八卦史。KK扭曲面部表情的能力和默片演员有得一比了,前二十分钟那下巴太惊人了……
不算差,只是以柯南伯格一贯的水准确实有些失望。他的电影即使是非暴力的,情绪上也是澎湃的,本片触动很少。太纠结于理论解释,不停的两年后好像流水账。凯拉过度的表演其实是没问题,只是换个人会不会更好?有人说选凯拉是选角失败,可柯南伯格的下一部电影选的是罗伯特·帕丁森。
“有时候你必须做一些不可原谅的事,只是为了生活能够继续”,最后原来荣格和萨宾娜的这段三角恋在双方心中都是同样重要。虽然没有感官上柯南伯格式的暴力,而思维和行动的主题加上心理学分析更耐人寻味。强大的剧本,用角色推动剧情,法叔的表演尤其让人惊艳,混蛋浑的最后让人无限伤悲。★★★★
凯拉奈特莉在表演的时候,柯南伯格肯定在她身上放了一枚虱子
凯拉.奈特莉和《变3》的女主角截然相反,为我们奉献了3D的下巴和2D的胸。医人先医己,医病先医心。
明明是很好的精神分析学的故事,却让人始终打不起精神。
我只能说这片太符合我口味了;以及,凯拉的演技超赞!!
凯拉奈特莉表演很夸张但是觉得是必要的,就感觉她老张大嘴下巴不痛么,法叔恰恰相反全靠微表情和神态。两人靠演技撑起电影的一半。电影稍显沉闷,但剧情发展却依旧平稳坚实也不乏戏剧冲突。法宾斯德今年除Shame外通过这部电影提名并摘得奥斯卡的可能性也不小。
我一直都相信,最好的心理医生,同时也一定是严重的精神病人。反之亦然。故事情节过于简单,主要价值集中在争论学术的对话上,感觉并不是很适合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