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几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住在低档住宅区,他们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畫家、愛爾蘭的作曲家及一個法國劇作家,他们因缘聚合,虽然生活窘迫、境况艰难却一直坚持创作,渴望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同,虽然如此,他们依旧乐观生活,渴望爱情,他们互相帮助,顽强努力。机会终于向他们招手,而外省女孩咪咪的出现让他们三人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画家爱上了她,不久,画家因为非法入境而被驱逐,好事多磨,在好朋友们帮助下他又回到了巴黎当自由艺术家,他不仅事业有了转机也赢得了咪咪的爱情,好景不长,他们的杂志社倒闭了,三人回到了原地,更悲惨的命运等待着他们….
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豪勇七蛟龙4香草的天空穿梭阴阳界圣诞前夕的骑士相伴夕阳大北方第四季孽扣狙击手:逆战齐丑无艳苏荷区之王热辣滚烫我们的八十年代当爱在靠近马里乌斯融之堂(原声版)上环线粤语烽火抗大只属于我们的一天(国语版)玛丽亚的情人绝命人口436小天使以雅大叔的哈雷日记横竖横恐怖绘本 第五季理想的儿子死亡游戏(原声版)夜莺[电视剧版]幼儿园警探
《波西米亚生活》法国剧情类电影大多数节奏相对缓慢,前一个小时的内容十分简单,几乎是从后面半小时开始才渐渐深刻。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波西米亚生活是由理想爱情和贫穷组成的,Aki的风格配上黑白色调几乎是完美。片尾突然出现的日文配乐倒是给电影突然提升了
“你们要去哪儿?”
“我们去买雪茄”
“一直到巴西,但我们明天早上还回来”
关于梦想,爱情,友情和生活
我眼中这部剧的爱情:【我在瞎说,勿喷】
【画家】
画家是付出真爱的,连着自己的尊严。
把诗歌集当作为女友取暖的燃料,为自己女友无法忍受贫困离开自己难过的吃不下饭,当女友重新回来,却又义无反顾照顾她,甚至卖掉了所有的画…
【作家】
作家懂得爱的责任,但爱情在他心中并不那么重要,虽然他也为女盆友的离开而难过…
但他用女友当戒指换来的钱买了书,又为了朋友的女友而卖掉自己心爱的书…
也许他更在意的是友情吧
【作曲家】
估计没有爱过吧…
电影的结局中,当画家拿着刚摘下的花束回到病床前的时候,他发现最爱的那个女人已经离开人世了,护士用白布蒙上了她的脸,画家手中的鲜花掉在了地上,皮鞋踩过花瓣,背景响起了法国民谣音乐。
他走到外面,拒绝了朋友的陪伴,牵着狗一个人独自走在狭长幽静的小路上,镜头里他的背影,一人一狗越走越远,后来一只狗变成了两只,继续默默远行。
我想这只狗是画家的爱情,狗是爱情在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有生活的人才能养狗,在生存之上,人至少要有片瓦遮身,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才能把像电影中贝利那样的大狗妥善安置。只要拥有了狗,我们不受控制的会在乎它的饮食,清洁,在乎它的美丑。最最重要的是,狗是用爱来喂养的,我们对它倾注感情,也从它们那里索取感情,孤独如你我,不仅需要享受狗无条件提供的那些无时无刻的陪伴,更享受那种绝对的忠诚是非常清澈又纯粹的,那是绝属于爱情范畴的炙热情感,因此使我们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羁绊,那种忠诚像是一种认同,一种肯定,使得每一个对情感生活失去信心的人获得救赎。
爱情也是一样,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无暇谈论爱情,有了生活才会产生情感需要,我们想要和爱的人一起吃饭,生活,用爱喂养这段情感关系,也付出也索取,想要爱情忠贞且激烈如烈火,想要爱情纯白如旋绕山谷的清风,想要用爱来拯救这世界漂泊着的另一个孤独的灵魂,因此变得伟大,也想要在爱中救赎自己,所以偶尔也会变得渺小。
所以画家虽然穷困潦倒,也还是带着贝利东奔西跑,在他因为身份问题被驱逐出境,狗也还在身侧。当爱的人来到家里,他想为生病的她煮一碗汤,结果收拾了半天,从狗窝里捞出一根骨头。
这打光黑白摄影的质感有些迷醉,到巴黎拍摄的阿基还致敬了法国电影大师前辈。人穷不能志短,更要讲究情义骨气,体面可以装出来,但生活方式和热爱的心则不能,被现实击溃真正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艺术家需要利奥德那样的资本家,而文艺的本质就是汲取后再次创造自娱自乐,并不是捞钱蒙骗想要登峰造极。捡了采了两次花你都没有看到,只好默默独自离开,还好解开绳索的狗有了另一只追随,不再那么孤独。资料馆四年后重看,数字版比胶片版更为清晰,但国内代理片商的内嵌字幕差点意思。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三个穷困潦倒艺术家的生活碎片。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苦中作乐的幽默段子,也有很多打动人心的伤感情绪。既理想也现实,既荒诞又严肃,既喜剧亦忧伤。爱艺术的艺术家不易,爱艺术家的女人更难。结尾竟然以一首悠扬而忧伤的日语歌结束,毫无违和感
有趣的是用了黑白來說一個本來富有色彩、浪漫的藝術家故事。
资料馆20160728。阿基拍的是电影布鲁斯,开心地说着不开心的事,贫穷不等于无法浪漫,爱情不基于对他人的改变,而是自己的选择。真是体面的无产阶级啊
生活是幻觉。波希米亚的生活是波希米亚的幻觉。他们一无所有,总是在失意与窘困中打转,生活里离不开的是红酒,即便酒杯太过袖珍。有些理想化,很多的伤感,无需多言的友谊,浪荡颠簸的境遇。考里斯马基的幽默是种略带荒诞感的戏剧化现实,那些凝视里总能看到深情。
【你像意大利的名演员。/帮我摘一朵花。】无数文艺青/中年自怜自叹自恋自嘲的对白,无数冷笑话与抠门小妙招,让我哭笑不得的巴黎低下层艺术工作者。恋爱来得简洁明媚,经历波折又破镜重圆,最后止于苦涩困顿。最喜那种只属于贫贱艺术家的小浪漫如烧诗稿为爱人取暖。PS:偷窃钱包一段真是布列松附体。
大约是到了巴黎,阿基都变得深情了起来。至少有两个地方,直接现学了布列松。“我屈从世界规则公理,却不改桀骜轻狂。该又如何?怎么了?且去当铺赎回行囊。”
如果说蠢可以和萌组接,那么用两个字形容阿基再合适不过了:冷萌。阿基片子都是在严肃中幽默,在冷淡中温暖。无论是喜是悲,人死了,天塌了,永远都是不露声色面对。目前这部是最喜欢也最好的阿基作品。极简主义最重要不是展现的,被剪辑省略掉的才是最值得玩味的。ps:拿诗集为女人取暖一段终生难忘
1.这一次不再是峰回路转的甜蜜结局,而是无法消解的黯然神伤;2.三个窘困潦倒的“艺术家”,友谊长存。
2021-11-14重看;以极简的镜头语言表现浓烈感情,以素净清冷的黑白光影营造相守的温暖,阿基永远那么冷面热心,饱含着幽默诙谐的生活真相背后,依旧是惨烈冷酷的灰暗现实——“贫穷使我无法呼吸”,即使用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拯救深入骨髓的穷困,波德莱尔或巴尔扎克无法充饥,音乐或诗歌无法取暖。让-皮埃尔·利奥德出镜,救艺术家们于水火,很萌。第一束花待重复已干枯,最后一束掉在失措的脚下,春天已然来临,而他们无法再去看看春光明媚的样子。
阿基电影里的人都是贫穷但纯粹,贫穷也浪漫的,因为贫穷相遇的作家,作曲家,画家,而对于贫困,阿基的镜头从来没有埋怨,他只是让他的人物静静地承受,温柔的叙说,这是我喜欢阿基的原因之一
太穷了,太真诚了。相较于卡拉马利联盟的混不吝无厘头,这部就是皱巴巴、委委屈屈的自嘲了。可以说真的是更穷了。然而不变的还是省钱小贴士和音乐。古典主基调下却有朋克,有实验噪音,片尾曲还是日本民谣。但即使99%被贫困痛苦包围,也保住了1%的浪漫。波西米亚这个词总是带有自豪情感的不是吗。
考里斯马基喜欢拍贫穷,但不是批判性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个人选择或者是轻度的温柔的讽刺。
7/10。地铁上主角被偷窃的情节向[扒手]致敬。阿基的男主角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画家为了把租来的住户借给咪咪自己则睡墓地,热爱艺术的画家为了她的生计贱卖掉作品、烧毁一直梦想出版的诗集,朋友也把车子卖了让负心的咪咪治病,他们办杂志、共同出游,落魄挨饿时幽默地聊起鳟鱼,堪称精神贵族。
资料馆2016.6.17.7pm 画家、作家与音乐家的相遇,潦倒的自在、美丽的悲伤,在非常节制的呈现中让人心下叹息。
确实有些失衡 也失了些巧劲儿 致敬布列松雷诺阿路易马勒一溜子法国大师的桥段感觉也没啥子必要 唯有“去朋友家睡”(结果去公墓睡了一晚)一处冷笑话支撑着一种循环往复的、有意模糊线性流动的时间结构——只有死才能跳出这个结构——阿基少有的悲剧收尾 但隐约中仍有力量(“我是个独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字幕是真的烂 肉耳听出一大堆错……
好像很少在阿基的电影里看到春光明媚的样子,有也好像都是在法国拍的(勒阿弗尔和这部设定在巴黎的)。但是春光明媚又怎么样呢,故事还是一样的冷,社会边缘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本应该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感情,都被逼到墙角,直到一切都消失不见了。阿基的电影非常苦,并且让你找不到解决方式,是一种灰暗,一种憋着无处宣泄的苦闷... 😢
算是考里斯马基成熟期的作品,法语片,依然是讲穷人(穷艺术家)之间的共同体,困境更多地是来生活方式和性格……而不是社会结构。细节动人。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
笑死,现在很多文艺创业者也这么傻乎乎的一根筋吧,所以起起伏伏是正常的,重点是面对什么大风大浪脸上都波澜不惊。满脑子都是怪念头的阿基,居然就莫名其妙攒出了个电影~细节太多了,双头鱼印象深刻,拍得漂亮,有豆友指出cc版的英字说的是“人头是最有用的,鱼头却是最难吃的部分”最难吃的却在一条鱼上翻了倍,真是倒霉到家。现在看来对咪咪的刻画有一些性别问题,会让人不是很舒服,不过谁让这是阿基拍的呢,依然好笑。他们还薅着一棵壮韭菜猛割~~太能编了。
@小西天。焚诗取暖,诗却点不着。阿基的寒冷、浪漫和幽默都在其中了。写剧、作曲或画画,艺术的条条道路通往赤贫,巴黎的魅力,就是如此生活,依然像流动的盛宴。然而,阿基底色总是冷峻的。天真和随性、守望相助的友谊和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纾解生活的惨淡,救他们于穷人必遭的苦厄。阿基的第一部法语片,点缀着大大小小对法国文化的致敬:以马塞尔或波德莱尔为名、客串出演的中年安托万、布列松的扒手镜头、让雷诺阿的郊游场景。甚至选择黑白的最大理由,或许都是为了装扮得更像一部三四十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